❶ 淺析如何進行小學低段閱讀教學
走出低年級朗讀誤區,讓閱讀教學健康起步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是否能夠健康起步,更是直接關繫到整個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而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主要就是朗讀教學。這是因為朗讀不僅是一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種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方法。對於朗讀,語文課程標准中有這樣一項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低年級又總是從朗讀入手再逐漸進入默讀的。看來,朗讀成為貫串語文教學各個階段的重要目標是不爭的事實。
朗讀的作用沒有人會輕易否定,而且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朗讀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有人還把「書聲朗朗」作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准之一。其實,中國語文教學更為重視朗讀,這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會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漢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於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言皆若出於吾之口,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因此,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想其意的朗讀,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方法體系中的「讀占鰲頭」。
「讀」在語文課堂上越來越「熱」,這比之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有不可忽視的「誤區」,嚴重影響著閱讀教學的健康起步。概言之,有如下三大弊病:
一是唱讀現象比較普遍。在低年級課堂上,經常會聽到學生一字一頓地讀書,形成有節奏的唱讀,破壞了正常的話語節奏,影響了整體閱讀感悟。二是朗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在課堂上朗讀形式花樣繁多,但朗讀教學質量低下,不管是哪種文體,都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三是朗讀指導機械匱乏。在課堂上,有些老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從課文情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教師不知道讓學生實現「讀出感情來」需要「教什麼」,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有的學生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讀得怪腔怪調,反而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力。
上述種種不良現象的存在,使得朗讀教學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軟肋,這不是語文教師不了解朗讀的重要性,而是忽略了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走出這種「無效朗讀」的誤區,還朗讀教學於精彩呢?
一、少齊讀,多自主讀
李伯棠先生在《小學閱讀教學簡論》一書中說:「在課堂上要少齊讀。因為
在感情處理上不能強求一律,同時也可防止濫竽充數的現象。」的確,經常齊讀,不光易於形成唱讀的不良習慣,而且也不利於做到一邊讀一邊想,不利於學生根據個人體會對課文進行不同的感情處理。
閱讀是學生個人通過語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種活動。閱讀的速度應由讀者自己根據情況適當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讀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則可以讀得慢些;有些含義深長的句子還可以停下來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學生捆在一起齊讀,勢必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到與別人協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橫隊向前齊步走時,每個人都要左顧右盼,以求步調一致。學生在齊讀時是如此心態,哪能顧得上體會語言文字、讀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朗讀訓練主要應採取自主讀的方式。尤其是自學性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班級里,朗讀水平很高、能打動同學和老師的學生是極少的,大部分學生的朗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或讀多,或讀少,或讀錯,或讀倒了;或斷斷續續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沒有起伏。這就必須有教師的悉心指導和熱情鼓勵。在學生沒有事先自主性參與的前提下,就要求學生做朗讀展現,使大部分學生不敢或不願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師在讀前先設定一些「挑戰性」的目標,如「誰能把這段話讀通順,誰就是一個小小朗誦家」等,這樣抓住了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喚醒了他們心底里渴望成功的願望,「不用揚鞭自奮蹄」,就令學生在追求的過程中調動起了朗讀的積極性,從而在自主朗讀中讀出感覺,讀出味道來。
二、少講解,多示範讀
徐世英先生曾對講解和朗讀做過精闢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
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徐世英《談談朗讀教學》)
的確,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
朗讀的要領後,要求學生站起來朗讀,而學生的朗讀效果卻不很理想。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長句或含義深刻的句子,往往會讀破句或讀不出應有的語氣。如《兩只鳥蛋》中有這么一句話:「媽媽看見了,說: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一位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說說媽媽說這句話時要讀出怎樣的語氣,然後讓學生用著急的語氣來讀這句話,可一連叫了幾個學生,都讀不出著急的語氣。學生不急老師急了,她說:「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鳥蛋,我一定會這樣說。」說完她就自己示範朗讀,沒想到學生都為她鼓掌。她高興地問學生:「為什麼給我掌聲?」有學生說:「你讀媽媽的話時皺著眉頭,又說得那麼快,我也感到著急了。」又有學生說:「你把『一定、焦急不安』這些詞讀得很重,我感受到媽媽真的很著急。」隨後,她又請學生來朗讀,學生個個從神態到語氣都表現出了「著急」。
可見,好的范讀能以聲傳情,以聲啟智。在學生的朗讀達不到老師標准時,老師該怎麼辦?老師何不抓住時機,親自露上一手。讓老師充滿激情的范讀來打動學生的心,用老師的情感來激活學生的情感,用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的激情,在老師的「以『聲』作則」的帶動下,學生就能辨析自己與老師在語音、語調和情感上的差異,從中領悟正確與偏頗,語感也就悟出來了。這時老師的范讀,好比教練指導運動員投球、跳高做的示範動作,具有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作用,這比純粹地告訴學生要讀出什麼語氣效果要好得多!當然,教師也可以用放錄音的辦法或讓朗讀好的學生來范讀。俗話說,先入為主。教師抓住啟蒙階段,對學生施以正確的朗讀訓練,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可謂功莫大矣!
❷ 小學低年段的閱讀教學設計與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設計有哪些不同最好舉例說明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個人認為,低段的閱讀教學主要側重於培養孩子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內,容培養語感。所以應該重讀,特別是朗讀,有感情的朗讀,不必硬是將生硬的、模式化的解析強加給孩子。
高段的閱讀教學則應該加上理解,但這個理解也絕不是教師個人的理解,而是孩子們自己的、個性化的想法,暢所欲言。
❸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
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
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
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❹ 怎樣抓好小學低段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一、自讀與教讀相結合,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 自讀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地鑽研課文、理解課文。教讀是由教師對學生作必要的啟發、點撥和講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並進行閱讀訓練。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讀是為自讀服務的。自讀既是教讀的基礎,也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一方面,通過教讀,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講解、釋疑、示範和講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技巧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又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並給教師以反饋信息,從而使教師及時調整、改進後繼教學內容、步驟、方法和進度,促進教讀取得更好的效果。當然,自讀要明確學習目標,深入鑽研,積極思維,質疑問難,展開討論。教師要在閱讀方法、步驟、規范、心理訓練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練習和實踐。自讀和教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它們兩者的作用在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運用朗讀、默讀、速讀、口頭復述、背誦、精讀、評析等多種形式對中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1.朗讀。它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語音、詞彙、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豐富、更完美地表情達意。掌握朗讀的方法,一般要經歷正確清楚的朗讀、准確流暢的朗讀和傳情達意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2.默讀和速讀。默讀時大腦將視覺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這既有利於提高理解水平。速讀也叫快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速讀可以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記憶,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默讀與速讀都要有專題訓練,分階段進行,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有效的閱讀速度。3.復述和背誦。復述是學生對課文內容保持原樣或重新組織語言敘述的一種閱讀方法。它有利於對課文內容加強理解和記憶,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想像力、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背誦有利於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語文課發展學生的記憶力,主要是通過復述和背誦訓練而實現的。4.精讀和評析。精讀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詞的閱讀方法。評析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要求對文章的突出特點做出恰當的評價。精讀與評析往往是同時進行的。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示範講解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深刻的閱讀知識,把握閱讀要領。通過精讀和評析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和鑒賞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1.多思考、勤動筆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養成通過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要訓練學生養成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的習慣,如圈點批劃、摘抄要點、製作卡片、會做筆記等。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善讀者善用工具書。要教會學生在預習、自讀、自學過程中,運用工具書,解決遇到的疑難問題。3.閱讀衛生的習慣。要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好閱讀與環境、閱讀與自身健康的關系,講究閱讀衛生。 四、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自古以來,教育家們就十分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內閱讀的補充,而且對課內閱讀會起到強化和促進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大量的、多種方式的課外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的自由性強,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認真的指導。1.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讀物。要給學生推薦那些思想內容健康、能鼓舞學生上進、語言文字規范堪為楷模的讀物。讀物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與課文有聯系,使課內課外相互促進,同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和閱讀水平。讀物的種類和類型盡可能要廣泛多樣,使學生廣采博收,擴大知識面。2.及時檢查評比課外閱讀的成績。其形式大致有:調查統計閱讀篇目、字數、筆記、卡片等;舉行閱讀競賽、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等;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卡片、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語文學習能力。3.有針對性地指導閱讀。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目的和水平,教師要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如集體指導,個別性指導,指導寫讀書筆記等。 五、課外精練 課後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於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於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 精練就是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課後練習中選取與課文重、難點有關的練習,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點訓練項目的有關知識,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外練習並非只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更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大舞台。教學實踐中,我精心設計和布置作業。
❺ 如何搞好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那應該如何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有幾點教學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一、激發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通過解題設置懸念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課,我先板書狼,問學生狼是什麼動物;再板書小羊,讓學生講小羊是什麼動物;然後在狼與小羊中間板書和,並設疑說:一隻凶惡的狼和一隻馴良的小羊碰到一塊兒會發生什麼事呢?結果怎樣?學習了課文,大家就會明白的.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學生不論是聽課文錄音,還是讀課文,討論問題,都非常認真積極.
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我盡量使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展現教材情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如教《雨點兒》一課時,我先用課件讓學生聽雨點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聲音,然後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最後,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他們彷彿自己就是小雨點兒,來到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這樣既渲染教學氣氛,又激發學生的朗讀情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
在讀中結合表演訓練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並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適合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表演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後讓學生自找合作夥伴自編、自導、自演《荷葉圓圓》,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結果學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滿意,把小青蛙、小蜻蜓、小水珠、小魚兒的動作語言,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體會到了夏天的美麗.
二、重視詞句教學、加強朗讀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低年級,要通過字、詞、句和指導朗讀等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換詞、改詞,找近義詞,反義詞,看插圖、實物,演示、做動作,表情朗讀,復述句子,改變句式,仿造句子,結合上下文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熟讀,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把書面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如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自然段時,文中有一句沒有尾巴多難看哪!我指導學生在保持意思不變的前提下,將多換一個詞語,學生踴躍發言,換成十分多麼特別 非常真這樣,學生不僅正確理解了多的意思,而且在朗讀這句話時自然把多字讀重音了.
再如教《狼和小羊》第二小節,我先採用換詞(把非常換成十分、特別、很、極)、找近義詞(故意、存心、有意)、看插圖描繪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外部表情、想像並講述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心理活動等方法,弄清非常想吃、故意找碴兒等詞語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用故意找碴兒的語氣朗讀這一小節,重讀非常、故意、弄臟,讀出!和?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講和讀,狼殘忍、陰險的本質就躍然紙上了.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加強詞句教學和朗讀指導,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啟發積極思維,鼓勵質疑問難.
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教學課文時,我經常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想.,這樣就可促使學生讀書時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讀,仰而思,逐步養成用心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如:在《烏鴉喝水》這一課,我提出要是瓶子旁邊沒有石子,烏鴉該怎麼辦?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有的學生說,烏鴉可以用翅膀使勁把瓶子扳倒;另外位同學說可以用爪子,還有同學說烏鴉可以挖掉靠近瓶底的泥土使瓶子傾斜然後就可以喝到水了通過這個問題的討淪,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此外,我還會營造寬松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問,樂於發表意見.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習疑問.同時,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如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這課時,有的學生問:地球爺爺有手嗎?、地球爺爺的力氣有多大?、老師,您能看見地球爺爺的手嗎?等問題.我肯定了學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並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學習課文.耐心地解釋和說明,循循善誘,使他們通過幾個科學事例,獲得正確的認識.又如有的學生提出地球爺爺有沒有腳?等比較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我也不輕易批評學生,雖然這是學生不成熟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提出過程是學生整合自身知識、經驗的過程.
四、利用課文的空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寫作意圖,也為讀者提供了一些想像的空間.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藝術,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如《坐井觀天》的結尾: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教學這篇課文的結尾時,我讓學生想一想:青蛙後來有沒有跳出井口來看天呢?問題一提出就激起了學生想像的浪花,個個爭先發言,有的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心裡想,『我非出來看看不可,看看是你說得對,還是我說得對!』它兩腿用力一蹬,跳出了井口.它往上一看,驚奇地說:『啊,好大的天,真是無邊無際!』從此,它再不說天只有井口那樣大了.有的說:青蛙可固執了.它聽了小鳥的話,一擺手說:『去你的吧,我就不信.你看,天不就是像井口一樣大嗎?』小鳥飛走了,它還坐在井裡唱著:咕哇,咕哇,天像井口一樣大.
再如教學 《狼和小羊》一課的結尾部分時,我就組織學生續編故事,說說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了,他們想像奇特、豐富多彩,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小羊那麼善良溫順,不會被狼吃掉的.狼太壞了是沒有好下場的,一定會掉進河裡被淹死的.有的說,小羊被他媽媽救走了.有的說,狼被獵人打死了.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說話中很有思想,認為好人有好報,惡人沒好下場.你看,讀書、想像、說話、情感陶冶四結合,真可謂一石四鳥.
五、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教好課文的同時,我採取多種方式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古詩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小小讀書討論會及出牆報、展覽讀書筆記等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彙豐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想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
❻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單元導讀,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解讀教材發現,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專題把各項教材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每組教材的「導語」,通過簡單的幾句話,點出本組的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簡短的導語點明了本組的主題--童年。後面的課文、語文園地等都圍繞這一專題來安排。這樣的編排體系,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首先關注導讀的導向,並根據導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訓練,而且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閱讀導讀的習慣,在每單元學習前花上三、五分鍾讀、議導讀,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願望」。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個體的自主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教師應面帶笑容,和藹親切,愉快的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想讀、樂讀、真讀。如在教學李白詩歌《望廬山瀑布》之時,先放輕音樂,然後用幻燈或信息技術展示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壯觀之景,師生在聲、像情之中進入詩的意境,心隨情動,情動與辭發。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其啟蒙而引其趣」,引導學生閱讀興趣的堅持,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興趣持久。
三、鼓勵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古人雲:「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主動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意。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十九課《最大的書》時,教師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就題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稱為最大的書?」「最大的書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教師再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並稍加點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的具體特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大膽放權: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大膽思考,大膽提問;二是創設民主、寬松的閱讀環境,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三是精心設計「問題」,教會學生質疑,深於文本探究。如教《山行》這首詩時,任讓學生閱讀,品味詩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讓學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時有什麼感受,談體會。
四、教會學法,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1、分布閱讀,培養良好讀書習慣。正確朗讀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習慣的培養,是小學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任務,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2、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多元化解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永遠是以問題開始的,鼓勵學生對文本嘗試多角度質疑問難。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考點:(1)藺相如會不會與和氏璧一起撞柱子,為什麼?(2)澠池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平手還是分不出勝負?(3)廉頗負荊請罪,他到底有沒有罪?這一設計,學生閱讀後,會眾說紛紜,思維非常活躍。
3、發展求異思維,突出創新思維。如教學課文《落花生》時,雖文本朴實無華,但真情實感躍於紙上。讓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花生與做人有什麼聯系?平凡與偉大,怎樣理解?
4、拓展思維空間,激勵想像創新。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思維。如一問多答,一詞多解。教學《跳水》一文時,讓學生閱讀,想像「當船長逼兒子跳水時」,會有哪些結果,你對此有什麼感受?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