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朗讀有哪些基本的方式
朗讀,意思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關於朗讀,有以下幾種方式:
讀書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只有這位老師站在學生的眼前,碰到問題的時候學生才會主動的查閱。字典既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又能引導學生形成扎實良好的學習習慣。
讀書之時,必須執筆。不動筆墨不讀書,筆是一位無聲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筆的時候,他才可能記錄自己的思維,留下自己的疑惑。
讀書之後,要及時反思。課文讀完之後,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問題,又遇上了哪些新問題。這既是對剛才讀書的總結,又是為下一步交流學習做准備。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後,要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學生一放下課本,就立馬提問討論交流。一個真正展開了自由朗讀的學生,朗讀結束之後,他會有許多的事情要做,有許多的問題要思考。一個掌握自由朗讀權的學生,如果遇上讀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須得停下來思考;如果遇上讀不通順的地方,他必須得反反復復地讀上好幾遍;如果遇上新的發現,如:精妙之筆或者疑惑之處,他必須得拿起筆來寫寫畫畫。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讀。
范讀——提供模仿,激發慾望
案例:《回聲》《天上的街市》
思考:范讀的功能有二:一是讓學生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找准朗讀的感覺,便於學生學習模仿;二是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范讀讀得好,學生會自然的加以品味、體驗、模仿,久而久之,教師的朗讀功夫會逐漸轉化成學生的朗讀能力。當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現象就是讓學生自己愛怎樣讀就怎樣讀,在學生自己讀後指名讀,點了幾個學生讀都沒有能讀好,教師卻總會再請,屢次受挫,學生越讀越沒趣。此時,如果及時進行范讀,效果勢必事半功倍。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親身示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導,特別是低年級教師范讀尤為重要。
范讀既可以是教師范讀,也可以是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來進行范讀。范讀是高水平的朗讀,必須真正起到示範的目的。需要強調的是,教師的范讀只是引路,在學生受到直觀、形象的啟示之後,教師就應該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指名朗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指名朗讀是閱讀課中最常見的。它的目的是了解個別學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師、其他學生指出和朗讀者自查等途徑予以糾正,共同提高,這是指名朗讀的關鍵。所以,指名朗讀時,要注意真正通過「指名」,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目的。
4.評讀——且讀且評,評導結合
案例:一位老師的教學小論文
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常對讀不好的孩子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系,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來。聽老師這么一說,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後,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哪裡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裡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同時,我也經常參與到孩子的評讀之中,「學生第一遍讀的不好,就給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機會,直到讀好為止。」一段時間下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評讀效果明顯。在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學生競相表現自己的讀,展示自己的讀,幫助別人的讀,常聽到孩子說:老師,我覺得XX哪裡讀得很好;老師,我覺得XX讀出了秋天的美;我覺得XX還讀得不夠高興,應該是(該生讀),同時再給那位同學一次機會;當聽到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他們會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經常還可以看到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范讀」,用掌聲鼓勵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會勇敢地來挑戰老師,「老師,我想和你挑戰!」「老師,我想和你比一比!」
思考:所謂「評讀」,就是邊閱讀邊評議。這種方式能尊重學生的差異,體現「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的基本理念。學生通過朗讀表現自己的感悟,然後進行自評,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再他評表達出對他人的外部感受,達到讀、鑒賞相結合,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獲得趨於相同的審美情趣。
評讀可以分自評和他評兩類。自我評價是促進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調節,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但小學生自我評價難免會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朗讀過程中,要重視組織學生對其他學生的朗讀情況展開互評,引導學生從互評中反思自己的朗讀水平。
評讀要與理解課文緊密結合。雖然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也注重了讓學生評讀,但大多僅停留在評價聲音是否響亮,咬字是否清晰,音調是否有高有低、語速是否有快有慢、語氣是否有輕有重等「淺表層面」上。評讀必須常在評中領悟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真正使學生在評中提高。評讀的目的是通過評價、指導,使朗讀的學生讀好。所以要給學生多次朗讀的時間和機會,不能為了評而評。
5.角色表演讀——體悟內心,增加體驗
案例:《回聲》
角色表演讀就是先讓學生讀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演一演,讓他們走進文本,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形象貼切的表演把文本描述的情景展現出來,通過表情、動作肢體語言輔助表達情感,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教材里很多生動有趣、情節性強的課文都可以採用這種朗讀方式。這種讀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還可以為課堂增添一些情趣。但一定要注意情感悲傷、內容悲壯的故事情節不大合適表演,而歡快、愉悅的內容適合表演讀。注意角色表演讀的核心是通過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加上動作、神態等來將文字讀得有感情有味道。表演是途徑,讀好是目的。所以關注這個過程時,不能簡單地看學生演的是否像,而更要關注學生是否將角色的話讀好。
6.賽讀——引起競爭,互相比讀
師生之間比賽、生生之間比賽、小組之間選代表比賽等等,在一遍遍地比賽朗讀,一次次地評價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更好地走進文本,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駕馭文本,達到讀好課文的目的。賽讀後,要開展評價,好在哪裡,還有哪些欠缺,不能不了了之,要真正通過比賽打到讀好課文的目的。
7.選讀——自由選擇,主動閱讀
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意願,想讀什麼,就讀什麼,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自然就樂意去學,主動去學。只有自己最感興趣,才能讀出感情,悟出感受。因此,朗讀教學中也應適當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內容來朗讀、學習。這樣,既避免了教學中的模式化,又能讓學生生自覺主動地加入到閱讀活動中來。
8.配樂讀——走入意境,升華情感
案例:《會飛的蒲公英》《天上的街市》
思考:在朗讀中伴以音樂,使學生沉浸於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將讀書所感所悟在朗讀中充分地表達出來。但需注意的是,首先,選取的樂曲要得體,與朗讀內容所抒之情,所表達之意相吻合;其次,音樂的聲音要調控合適,切不可喧賓奪主,只聞音樂響不聞讀書聲。
9.齊讀——合理採用,發揮優勢
案例:《會飛的蒲公英》
思考:很多教師對齊讀存在著錯誤的理解,認為
「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因為齊讀一讀不出語速,二讀不出語調,三讀不出感情,四讀不出個性。所以「課上齊讀當休矣」。但齊讀也有很多優勢。齊讀是提高效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需要。對一些後進生而言,齊讀的過程就是他們向先進生學習朗讀方法與技巧的過程。
選准適合齊讀的課文。一些課文情感熾熱、氣勢磅礴、音響雄壯,只有氣壯山河的齊讀才能使作品的情感、氣勢和音響得到完美地再現。那些敘事性和說明性的作品以及抒發凄婉、傷感或輕松愉快的情感的作品都不大適合齊讀。另外,有些課文雖然不適合全文齊讀,但是部分段落非常適合齊讀。
齊讀的形式要豐富一點,除了全班齊讀之外,可以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小組齊讀;這樣不僅讓擅長朗讀的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且讓其餘學生也能積極參與;也可以安排音色相近的學生齊讀同一個角色。
10.連讀——不要過細,但需評價
案例:《回聲》《天上的街市》
思考:在閱讀教學的初讀階段,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老師們最愛採用「開火車」的形式,一人一小節,這樣可以更多的較全面地反映全班整體讀書情況。連讀注意的是:不要把課文分得過細,不參與連讀的學生要認真傾聽並給與評價。
11.誦讀——熟讀成誦,水到渠成
誦讀也是朗讀,不過它跟朗讀相比,首先,誦讀更注重一個「熟」字。不是讀一遍兩遍,而是要讀好多遍,即所謂「熟讀成誦」。其次是要「精思」。
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也就是說,要迅速地把文字元號轉換成形象,想像出那個畫面。三是更注重聲調的抑揚頓挫。誦讀最適用於那些聲情並茂的課文,如詩歌(尤其是古詩)、小說、寫景或抒情的散文等。一般安排在教學結尾處。誦讀有利於積累。
12.問讀——一問一讀,巧妙結合
問讀就是學生已經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在此,不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而是把課文中能夠回答問題的語句讀出來。這樣在一問一讀中,讓學生讀懂內容,品味情感。
以上,是我們常採用的幾種讀的方式,具體應用時要視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如果閱讀是一個集合,按「是否出聲讀」為標准,可劃分為「默讀」和「朗讀」
兩個子集。默讀,《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出聲地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一種方法。」所以,雖然今天我們講的是關於朗讀,但這里還是極有必要說一說默讀等其他幾種方式。
13.默讀——不動筆墨不讀書
案例:《會飛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麗》
思考:默讀即無聲閱讀,是用大腦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無需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它是獲取文字信息、局面知識的主要手段。由於默讀不出聲,省去了發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境的安靜,便於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並且不易疲勞,易於持久。課程標准關於默讀特別指出:低年級「學習默讀」,中年級「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高年級「默讀有一定,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教學中必須要關注默讀的訓練。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正確的默讀方法。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用「眼動」的方式進行默讀,並糾正他們的錯誤,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運用默讀。在學生剛開始學習默讀時,應該指導學生由詞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讀速度。其次,默讀時要讓學生邊讀邊劃,提筆在手,劃段落、標重點、加批註,隨讀隨畫,做到眼看、手寫、心想。稍加熟練時,可要求學生經常性地對閱讀材料提出疑問,進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學生便會養成正確的默讀習慣,默讀能力和閱讀水平自可逐漸得到提高。
14.略讀和瀏覽——粗知大意,搜集信息
案例:《會飛的蒲公英》
思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第二學段提出了「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在第三學段提出了「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
精讀、略讀和瀏覽,是三種閱讀方法,也是三種閱讀技能,它們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精讀,重在培養閱讀理解,要對文章從內容到語言到寫法比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習得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略讀,是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生從精讀的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篇,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瀏覽,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時消遣性閱讀,瀏覽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較快地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精讀,各個年級都是重點,除了讀懂文章,還要積累學法、寫法,並注重閱讀方法向略讀、瀏覽的遷移。中年級開始訓練略讀,使學生讀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漸提升,以適應平日讀書看報的需要,進而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瀏覽,重點在高年級培養。要教會學生有目的地、帶著任務進行瀏覽,要逐漸提高瀏覽的速度,學會一目十行地讀,要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B. 小學生指導朗讀有哪些方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觀摩這次「山東省小學語文第十七次年會」的展示課上,我特別注意18位老師的朗讀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范讀指導法
這18位老師基本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朗讀水平或雄渾有力,或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如東營小學的朱艷鳳老師在執教《平平搭積木》一文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學生對問句的朗讀還是難點,所以當出現問句:「平平,平平,這些房子都給誰住呢?」老師先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范讀指導全班學生讀出問的語氣來。臨沂小學的徐娟老師在執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王熙鳳出場時對她衣著的描寫特別復雜,讀起來特別拗口,我們成年人讀起來難度都很大,況且是學生呢?徐老師范讀這一段時簡直像說評書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相信通過徐老師的朗讀,學生會對這一段讓人看著眼暈的文字產生好感。好的朗讀,能增強文字的魅力。
老師們精彩的范讀展示,讓我感到自己朗讀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於小學生的向師性強,又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應該結合進行必要的、恰當的朗讀指導,可以是朗讀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體會方面的等等。范讀指導法多用於低年級,也可用於中高年級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僅憑學生自己練讀無法讀好的內容。一般來說范讀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產生朗讀的慾望、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採用了這種理解感悟法。如,萊蕪小學的劉芳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他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地愈精神,愈秀氣。他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對於梅花的描寫,劉老師先讓學生理解「秉性」和四個「愈」的意思,並進行了朗讀指導。對於中華民族裡有氣節的人物的描寫,她是這樣處理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劉老師出示了這些人物寫的詩句,如蘇軾、趙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詩句的引入,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語言,還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表達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劉老師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隨後,李老師又問:「當今社會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想到了醫生、消防員等時代的英雄,教師相機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感受之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並告訴學生,上面寫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寫具有梅花精神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隨後,李老師把這段文字變成詩歌的形式,通過范讀,變換形式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朗誦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讀的前提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對文字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真切體會。葉聖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會讀?有感情地朗讀作為外在的表達,一定是源於內在的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寫內容的感悟。
三、想像體驗法
「想像體驗法」指學生按照課文的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即內心視像;體驗是指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想像體驗的主要方法有:用畫面、音樂或語言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好講,但濰坊小學的王娜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新意。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的一段時,王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出示這段文字後,先讓學生談感受,帶著感受朗讀,讓學生對文字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後,她把「沙灘」「耕地」「山脈」「河流」等字變紅,配樂深情渲染:「這里曾經留下他們多少美妙的回憶呀!在每一片沙灘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剩下的詞語通過出示圖片讀句子來感受,接著王老師又說:「可是,這美好的一切西雅圖的族人們要遠離了。此時,他們心情怎樣?」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著西雅圖族人們對土地的依戀、不舍。最後,王老師讓他們帶著這種種體會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
四、評價指導法
評價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後,教師給予及時、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作為一種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並使其明確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同時,對班級的其他同學而言,教師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中有指導,指導中有評價。這18位老師都運用了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他們有時是在學生接讀課文時進行評價,一般是對學生生詞及多音字的發音進行評價;有時是用在重點段的朗讀上。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時出示了重點段: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一位女生讀「孟夫子」三個字時聲音很大,拖著長腔,像在大聲喊叫。楊老師問她叫什麼名字,並學著她的聲調喊她,問她聽起來感覺舒服吧?這位女生由此知道,讀書應該自然,不應裝腔作勢。
對於學生之間的評價,老師們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靈活。當某位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會及時引導全班學生:「掌聲在哪裡?」雖然學生沒有說一個字,但這熱烈的掌聲不就是一種無言的評價嗎?對誦讀學生的激勵可想而知。
五、對比體會法
1.刪減詞語比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改寫後的文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並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情感的體會。有好幾位老師運用了這一種方法,如濟寧小學的翟傑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改為「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三個「最」字的好處,在隨後的朗讀中便擲地有聲。
2.不同感情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物感情的不同,通過朗讀讀出區別來。如,日照小學的劉永翠老師在講《給予樹》一文時,讓學生畫出金吉婭在回家路上的表現?從她的沉默不語中猜測她的內心想法,體會她的擔心。然後劉教師又讓學生說說哥哥姐姐們的心情,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把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心情對比著讀一讀。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讀出他們的區別來。
六、角色轉化法
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聽其聲,視其形」。很多老師都運用了這種分角色讀的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紅老師在講《晏子使楚》一文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她請一位學生來讀楚王的話,但那位學生表現的沒有大王的范兒,她便讓學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結合這種表情再次朗讀。讀晏子的話則讓學生做出一個嚴肅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兒。在此基礎上,姜老師再讓他們分角色讀一讀,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補充提示語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後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後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即通常所謂的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准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詩句誦讀時,對詩的內容進行了補充提示:這詩中有著怎樣的依依不捨呀?(學生讀)這酒杯里有著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學生讀)李白的內心有著怎樣的孤獨和牽掛呀!(學生讀)
八、綜合指導法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往往與理解、講解、背誦等其他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朗讀指導方面,也往往是綜合運用幾種朗讀指導的方法,以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的。這18位老師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情趣。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會順利許多。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C.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D. 小學語文指導朗讀的方法有哪些
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指導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提高教師朗讀素養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老師們朗讀並享受朗讀。我們探討朗讀教學的意義,就是要引起老師們對於朗讀教學的重視。課堂上多拿點時間,多想點辦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我們聽了那麼多的語文課,發現課堂上老師們雖然也很重視朗讀,但是卻很少有教師去給學生范讀,甚至有的老師一味地要求學生這里讀得重一些,那裡讀得輕一些;這里讀得慢一些,那裡讀得快一些……學生怎麼讀都讀不出味道,這個時候,只需老師范讀一下,師生就進入了朗讀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師的范讀就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如何練出朗讀的真功夫呢?我們不妨看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備課時是怎樣備「朗讀」的吧--「我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是備朗讀,至少讀三四遍,上公開課,讀的遍數還要多。要求學生背的,我先背下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寓言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人物要讀活,不論什麼課文都要讀出標點符號等等。總之,要讀出語感來。課文朗讀得聲情並茂了,我才敢走進課堂,因為我可以讓學生從我的朗讀里去感受,去理解,因為我取得了指導朗讀的發言權。」於老師給我們的啟發就是用心去備好每一篇課文的朗讀。
(二)明確朗讀指導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精選朗讀指導的方法
E. 語文課堂需要怎樣的朗讀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認知范疇和教學技能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標准,需要語文教師立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及學生的根本學習訴求,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探究、反思與創新。
一、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基本現狀及原因淺析
大量的教學案例表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評價,但在日常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就其現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淺析:首先,語文課堂朗讀形式化。部分語文教師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深,對語文知識點的實質性講授非常重視,但對朗讀教學環節相對忽視,將朗讀教學視為單一、機械地誦讀,缺乏新意、缺乏情感渲染,流於形式;其次,語文教師對課堂朗讀環節的輕視,導致語文教師課前准備工作不到位,在研讀教材文本時,沒有準確地捕捉到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趣點」,導致朗讀過程中,沒有側重點和懸念的巧妙設置,學生注意力相對渙散,對朗讀教學缺乏興趣;最後,語文課堂朗讀缺乏必要的教學評價與反饋環節。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激勵、調節和導向的重要作用,相關教學評價的缺失導致朗讀教學質量無法進一步提高,朗讀教學無法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探究
(一)提高語文教師職業認知水平,促使教師充分重視預讀環節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教學理念的創設者與開發者,是教學模式的組織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不少語文教師對預讀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觀地了解和認知,導致語文教師無法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朗讀狀態,從而導致朗讀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鑒於此,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合理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提高職業認知水平。盡多地閱覽教育學、心理學及社會認知學方面的書籍,汲取新的知識養分,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從而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策略的實踐;其二,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朗讀素材,並在課堂「預熱」環節,找准切入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小學生自主朗讀的能動性,建立最佳水平的學習動機;其三,充足的教學准備工作是教學活動順利組織和開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語文教師不僅應堅持終學習原則,不段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更應注重潛心研讀教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通過多次精讀課文,對課文的關鍵語句、知識點充分內化和掌握,了解和把握課文情感基調,為學生進行朗讀示範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語境的營造,與學生形成文學情感共鳴。
(二)創設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深度體驗,啟發學生思考
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對學生朗讀情感的培養和朗讀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形式教學理念的體現,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強調課堂內容的豐富及課教學結構的優化,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與溝通。例如,在學習古詩兩首:《春雨》《春曉》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為學生播放有關「春雨細密、滋潤萬物、百花齊放」的視頻,學生津津樂道地賞析視頻,對詩歌意象充滿好奇與探究慾望;隨後,教師輕聲進行詩歌的朗誦,同時配合舒緩、柔美的音樂進行氛圍烘托;學生處於情景交融的教學環境中,初步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後,並按照教師的要求深情並茂地朗讀詩歌;教師為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思考:為什麼詩人說它是好雨呢?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潛入?春眠不覺曉的曉是什麼意思等;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反復朗讀、推敲和探究,領會詩人杜甫寄予春天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注重情感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品讀課文,升華精神境界
小學生處於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但也是有著豐富情感體驗和表達的有機個體。語文教師應合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徵,將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情感性有機契合,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和獨特美,感受語文朗讀的樂趣以及朗讀教學的實踐價值與意義。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文時,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各學習小組成員進行情境角色扮演,展開有趣的情境對話,將課文內容的朗讀用一種更新穎、特別的方式呈現,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各小組成員通過情境對話,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領悟課文給予人們的深刻道理與啟迪,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同時,升華精神境界。
(四)注重教學評價體系的合理構建,圍繞朗讀教學客觀反饋信息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對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和實效性的實現至關重要。圍繞小學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評價標准構建,應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評價的主體性。語文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對象,但學生也應積極參與評價,將個人的朗讀感受和心理體驗反饋給教師,便於教師進行教學方案和課程計劃的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評價的綜合性。語文朗讀教學不僅應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對閱讀素材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更應注重評價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注重學生朗讀情感的自主表達,促使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統一、量化因素評價與非量化因素評價有機統一,從而確保反饋信息的科學性、思想性、全面性和准確性。
綜上可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要求語文教師有一雙善於發現美好事物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鮮活的生活化朗讀素材,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同時有機滲透科學朗讀理念,掌握朗讀規律和方式方法,豐富文學情感,提升文學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