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礎泰語2第十一課對話和課文翻譯
對話一
我要寄信去北京
你要寄平郵還是寄掛號信?
我必須要寄快件回EMS,幾天到?
2天
郵費答多少錢?
要先稱稱重量看,35元
這個表要怎麼填?
你必須要寫姓名,地址,郵編,和寄件人和收件人的電話號碼,讓它清楚。
那麼必須要簽名嗎?
是的,請在這里簽你自己的名字。你還需要些什麼嗎?
我想要5張明信片,一張多少錢?
一張兩元
我要貼多少錢的郵票?
你要寄到哪裡?
泰國
Ⅱ 九年級英語第十一課翻譯
南希:嗨,伯特,我覺得我是把愛麗絲給惹惱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伯特:發版生什麼事情了?權
南希:你知道朱麗葉是愛麗絲最好的朋友吧?
伯特:對呀。
南希:好吧,我越了解朱麗葉,我越發現我們之間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最近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一起。
伯特:那是錯在那兒啦?
南希:額,這讓愛麗絲不開心了,因為她認為朱麗葉和我的關系比她的朱麗葉的關系還要好了。
伯特:我知道了。額。你為什麼不在你和朱麗葉在一起的時候叫上愛麗絲呢?這樣她就不會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南希:哦!方法棒極了!那會使我們的友情更深厚的!
Ⅲ 新編阿拉伯語第三冊第十一課對話翻譯
這課超簡單,把單詞背背就可以自己翻譯了。
Ⅳ 英語初一下冊第十一頁課文怎麼翻譯
向左轉進入第一大道,請慢慢欣賞這城市中的寧靜街道和小公園。
步行在中央大道,穿過這個公園是一個老舊的旅館,在旅館的旁邊是一幢有著有趣花園的小房子。這就是花園旅行的開始。
Ⅳ 新編日語第一冊第十一課讀解文翻譯
老有童鞋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我總覺得要得到中文的譯文對你學習日語究竟有多大的用處呢回?關鍵是學答習者要自己理解日語原文的意思,然而翻譯成對應的中文,這是個中文表達水平上的事情了。你如理解這個日語表達意思的話,你完全有能力把它用中文表示出來(當然如果中文不行,那該當別論),倘若你不理解原文意思的話,那人家說的中文對你又有多大的幫助呢?況且,翻譯得來的中文,在不違背原文的基礎上,又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這是一個譯者的再創造過程,是翻譯輔導課的內容,本身對學習日語是屬於附加意義上的問題。而對學習日語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原汁原味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加工過的日語表達的內涵。不這樣,如何去掌握日文呢?
對此有些想不通---,忍不住說幾句。
Ⅵ 誰知道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一課《春》的全文翻譯
這課我學過了,不過是課文吧,是朱自清寫的,你是不是搞錯了
Ⅶ 人教版六年級英語上冊11課翻譯
第幾頁????????????
Ⅷ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論語十二章》的翻譯
依曰:習,亦說乎?朋自遠,亦樂乎?知慍,亦君乎?《》 翻譯:孔說:,按定間復習,愉快?志同道合遠,快樂?家解我,我卻怨恨,道德修養? 貳曾曰:吾三省吾身:謀忠乎?與朋友交信乎?傳習乎?《》 翻譯:曾說:我每反省自:替別辦事否盡竭力呢?同朋友交往否誠實呢?師傳授給我知識否復習呢? 三曰:吾十五志於,三十立,四十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所欲,逾矩.《政》 翻譯:孔說:我十五歲立志習,三十歲立足於社,四十掌握知識致迷惑,五十歲解並順應自規律,六十歲聽別說能明辨非真假,七十歲隨所欲,超規矩 四曰:溫故知新,師矣.《政》 翻譯:孔說:"溫習舊知識,能新體,新發現,師." 5曰:思則罔,思則殆.《政》 翻譯:孔說:"讀書卻思考,迷惑所適;空想卻讀書,害 陸曰:賢哉,簞食,瓢飲,陋巷,堪其憂,改其樂.賢哉.《雍》 翻譯:孔說∶顏品德高尚啊,!吃筐飯, 喝瓢水,住窮陋房,別都受種貧苦,顏卻仍改變樂趣.顏品德高尚啊! 漆曰:知者者,者樂者.《雍》 翻譯:孔說:於習,知道習,習;習,習樂趣. 吧曰:飯疏食飲水,曲肱枕,樂亦其矣.義富且貴,於我浮雲.《述》 翻譯:孔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枕,樂趣間.用手段富貴,於我講像浮雲. 9曰:三行,必我師焉.則其善者,其善者改.《述》 翻譯:孔說:三走起,其必定我師.拿優點自習,拿缺點自改. 依0川曰:"逝者斯夫,舍晝夜."《罕》 翻譯:孔站河岸說,像流水,白夜晚都流 依依曰:三軍奪帥 匹夫奪志."《罕》 翻譯:軍隊奪 主帥,男漢 卻奪志氣. 依貳夏曰:博篤志,切問近思,仁其矣.《張》 翻譯:夏說:博覽群書廣泛習且能堅守自志向懇切提問考慮前事仁德其
Ⅸ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一課課文分析
背影分析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愛。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念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於謀事啊。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麼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為兒子一路著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台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裡的,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麼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說「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為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為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盡管急於謀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麼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為孩子盡心盡力,心裡就會感到滿足、舒心。「背影」,為了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為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2.體會「我」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20歲,北京大學學生,寫《背影》那一年28歲,清華大學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28歲就比較成熟了。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為是,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為什麼起初體會不到父愛,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為是呢?一方面,因為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長大了,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無論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裡,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兩代人之間容易起沖突。另一方面,20歲那樣的歲數,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為是,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對父親的行為方式往往以為陳舊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成的,應該透過這種行為體察父親的愛心。作者一再自責「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聰明,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為方式,才能感受父愛。
望著父親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我」哭了。「我」發現了父愛,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凈化了,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著力描寫背影?又是怎樣突出背影的?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啟示?
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個過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這次送行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爬那邊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著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間,形象的定格。突出這一瞬間形象,提起父親,頭腦里就出現這一形象,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後後的種種事情。再則,背影這種視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盪。總之,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認,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為突出背影,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為題目,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
快要寫到父親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鋪墊,一處說,「父親是一個胖子」,讓人想見他的身材;一處寫他的衣帽──「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兩處肖像描寫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讓讀者把它們跟背影的特寫鏡頭整合起來。背影的特寫鏡頭,寫了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刻畫得十分精細:「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處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分手後,佇望著離去的父親:「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刻作者心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為是,想到父親的命運,想到父親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包含無盡的牽掛。
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系,最後又落腳到背影上來,與開頭呼應:「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讀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這篇散文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
2.關於文章的剪裁。
文中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遊逛,都一筆帶過,因為這些跟主題關系不大。詳寫送行的過程,其中也分主次,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詳細,寫背影的筆墨,又特別詳細。可見,詳略的原則是為了突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