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課後古詩重點句+賞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回生層雲,決眥入歸答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
⑵ 人教版語文八下,九上的重要古詩句子及賞析
八年級下冊古詩詞賞析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選出賞析錯誤的一項: ( )
A.首聯以「凄涼地」、「棄置身」直接抒發了作者長期被貶邊荒的憤慨。
B.三、四句連用典故,「翻似」二字,簡描舊友被害情狀。抒發詩人對戰友的深切懷念,表達長期被貶後的人事滄桑之感。
C.五、六句寫擺脫現實處境,展望未來風光,千帆競發,萬木爭春,借景物描寫表達人生哲理,耐人尋味。
D.結聯在酬答白居易的感情時,明確表示振作自持的態度,表現出堅忍不拔的豪邁情緒。
2.詩中的樂天指的是_________,「見贈」中的「見」字用在動詞前表示對「我」怎麼樣,生活中還有相同解釋的詞語,試舉兩個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的願意是什麼?現在人們賦予它什麼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選出對杜牧《赤壁》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這首借古詠懷詩就前代歷史中某一點生發開來,以小見大,抒寫政治失意之情。
B、「鐵未銷」表明在赤壁大戰中,埋在泥沙中的殘破武器還沒有來得及銷毀。C、第二句借物以懷古,意思是說我把它揀起來,洗磨之後,還能辨出是三國時代遺物。
D、最後兩句議論,告誡晚唐統治者不要寄希望於僥幸。語言含蓄,懷古之中又透傷今。
三、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惶恐」和「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說說有哪兩層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這兩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風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飄萍。
B.這兩句是對偶,「山河破碎」與「身世浮沉」相對,「風飄絮」和「雨打萍」相對。
C.宋朝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經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
D.這是文章的頸聯,形象地反映了當時艱難危亡的形勢。
3.選出對文天祥《過零丁洋》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首聯回顧作者的出身經歷,表達詩人矢志報國、至死不變的忠心。
B、頷聯運用兩個貼切的比喻,把亡國之恨與身世之悲刻畫得入木三分。
C、頸聯慨嘆兵敗被俘,害怕元軍,孤身無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
D、末聯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表現出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四、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雲,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固難全。但願人長久,千時共嬋娟。
1、選出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明月……青天」,首句陡然發問,這是詩人酒酣之時,對著皎潔的月亮所產生的遐思。
B.「我欲乘風歸雲,又恐瓊樓玉宇」,這兩句設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麗,夜氣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對人間終不忍棄絕的復雜心情。
C.「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月光的移運,都是「無眠」者眼裡看到的,可見「無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願人長久,千里共禪娟」此句稱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著,那麼,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這也正是作者的進一步處我解脫。
2、選出對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對天上仙境的幻想,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B、下片寫望月懷人,感慨人生的離合無常,表現出詞人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C、上片借月抒寫歡欣,下片用圓月襯托離別,人月雙濟,溫馨而恬靜。
D、全詞執著現實,懷念親人,構成豪放而空靈,抑鬱而曠達的藝術特色。
3.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上闋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月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闋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向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裡,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五、山坡羊 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選出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這首曲借憑吊潼關古跡,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B.「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寫潼關的雄偉氣勢,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工,然後用「山河表裡」一語收住,暗示了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容。
C.「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卻躍然紙上。
D.「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語道破了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以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提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2、選出對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前三句描繪潼關周圍的景色及形勢。「峰戀如聚」寫眾峰聳立;「波濤如怒」言黃河洶涌。
B、「望西都,意躊躕」引發感慨,既有對秦漢盛世的懷念;又有對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勁,用極簡潔的語言傳達出了詞人對歷代受苦受難民眾的深切同情。
D、這首小曲借「懷古」諷今世,鞭笞了封建統治者剝削勞動人民的滔天罪行。
3..下面的選項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2002年,廈門)
A.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曲的標題。
B.「山河表裡潼關路」句畫出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的特點。
C.曲中的「聚」賦予靜止的峰巒以動感,「怒」表現出洶涌澎湃的情態。
D.曲子表達了作者的傷感悲憤之情,主要原因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六、飲酒 (陶源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鍵在「__________」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於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這首詩中表明詩人寄情山水勞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__________________,「真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忘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詩句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優美寧靜田園的喜愛,以及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的厭倦。
B.第三、四句自問自答,表現作者對超塵脫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寫田園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飛鳥歸林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表現作者陶醉於其中的悠閑自得心境。
D.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諦」,它既能體會也能言傳。
4.對詩句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車馬喧」在詩中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它代表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B.「悠然見南山」中一「見」字寫出了詩人在採菊時在有意之間看見南山的情態,表現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心境。
C.「飛鳥相與還」有雙重含義,既指鳥兒飛向天空經受風雨的折磨,終於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現在的歸隱。
D.這首詩歌頌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安閑,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的名篇。
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敘寫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樂趣,表現詩人歸隱田園後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詩在客觀景物的描寫中融合對人生哲理的領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遠地自偏」形象地道出這樣一個道理:環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人恬淡舒適。
D.詩人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來賦予特殊的意蘊。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脫俗、高傲純潔的象徵意義;而詩人「採菊」,則表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
七、行路難(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自掛雲帆濟滄海。
1.詩的前兩句用「金樽」「玉盤」「斗十千」「直萬錢」來表明宴會的_____________;三四句連用四個動詞「_____、____
、____ 、_____」與前兩句中的四個形容詞「_____、____ 、____
、_____」形成鮮明對比,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內心的______________;面對宴會,詩人思緒茫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原句),這兩句還具有象徵意義,象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的七八句運用典故,表明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的最後兩句突出表現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
2.從正面寫行路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運用呂尚、伊尹典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詩中詩人唱出的最強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從本詩中,我們可看出詩人李白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性格特徵)的偉大詩人。
4.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跳盪縱橫,一波三折,強烈地表達了詩人苦悶、彷徨、抑鬱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變化的思想歷程。
B.這首詩巧妙運用渡黃河、登太行、濟滄海和呂尚、伊尹等歷史人物的典故,使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感情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C.號稱「酒仙」的詩人李白面對朋友為他擺設的豪華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見詩人固執己見,對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逼真地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略)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略)
十、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略)
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對《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望」字將送別地點與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聯系起來了。
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表現了依依不捨的傷感之情。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富於哲理,隱含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意思。
D. 這首詩,通過送別友人,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真摯的情意和對友人的深情慰勉。
2.選出賞析有誤的一項: ( )
A、首聯交代了送別之地和到任之處。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點出作者對友人的關切惜別之情。
B.頷聞承上聯而來,你我同是遠離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樣的,安慰朋友,不必悲傷。
C.頸聯轉敘別後思緒。「存知己」、「若比鄰」給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於哲理的啟迪,慷慨而別,鼓舞而去。
D.尾聯轉入眼前叮嚀:如果沒有作為,常年奔波,連兒子、女兒都要哭得淚濕手巾的。
3.「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一句中,「無為」的意思是 ,詩句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答: 。
4.簡述你對「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兩句詩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十二、早春
十三、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幾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選出對李商隱《無題》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首聯融情入景,兩個「難」概括萬千內容,渲染了凄婉憂傷的離別氛圍。
B、頷聯兩個比喻新穎貼切,意義雙關,形象鮮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愛情之深。
C、「雲鬢改」摹容貌,「月光寒」寫心境,全從對方虛擬設想。筆法曲折,設想奇麗。
D、末聯連用典故寄託寬慰和希望:兩人一別,近在咫尺,溝通信息的機會多得很。
2.對下列詩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幾百花殘」,以抒情開篇,再用景物作烘托,顯得搖曳多姿。這一聯好就好在先以「見難」加重「別難」的分量,後以花比喻美好年華之將逝,極力渲染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的悲涼氣氛。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人借春蠶的執著精神,寄託了對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這兩句來表達人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間並無內在的聯系,故此種引用屬於斷章取義。
C.「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詩人以高超的技巧為我們展示了兩幅生動畫面,把一對真摯相愛的情人分別後的痛苦情狀表現得何等真切,讀後可使人為他們落下同情之淚。
D最後一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寄語。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詞。全聯的大意是:雙方住地相距不遠,今後雖難相見,但總可以互通音問。
十四、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這首小令是南唐李後主降宋後所寫,藉以表達他的__________________。其感情基調是__________________。
2.「剪不斷,理還亂」是用什麼比喻什麼?有何妙處?現在人們用這一比喻,有什麼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出對李煜《相見歡》賞析有誤的一項: ( )
A、這首詞寫秋夜獨處,離愁滿懷。「相見歡』這個題目,暗喻詞人戀戀不忘昔日那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寫景,依次點出人物、地點、時間、環境、季節,十分精練。一個「鎖』宇,是盡傳囚苦之情的點睛之筆。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斷,理還亂」,以有形喻無形,巧將無形的「家國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體。
D、最後一句,是詞人的深沉感嘆:痛定思痛後,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說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澀。
十五、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選出對王安石《登飛來峰》賞讀有誤的一項: ( )
A、這首絕句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全詩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遠,胸襟博大,見識就高明。
B、一二句敘事,氣度不凡,活畫出詩人當時昂揚的精神風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尋」千百次尋找。詩人一登上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
D、三四句借題發揮,充分表現了這位躊躇滿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與樂觀自信的精神。
2.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出了飛來峰塔之高,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B、這首詩的前兩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飛來峰頂尋找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那裡可以看到日出。
C、這首詩的後兩句表面上看是寫自然現象,實際暗指社會現象。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阻撓。
D、作者善於把抽象的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借景抒懷,表明自己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
http://www.5156e.com/page/07-06-22/25349.html
九年級上冊古詩詞賞析
1、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這兩句寫景抒情,生動含蓄地刻畫了思婦對愛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過盡千帆」可見思婦望江時間之長。「皆不是」三個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斜暉脈脈水悠悠」是寫夕陽西下,江水不斷東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預示著明天、後天還要不停地等下去。等待是充滿渴望的,又是苦惱無奈的,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畢現。
2、腸斷白蘋洲。
——生動含蓄地刻畫了思婦盼望之切,相思之苦,憂愁之深。
3、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的思鄉報國之情。
4、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運用互文,情調悲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朝廷重內輕外,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5、親射虎,看孫郎。
——運用典故,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然年紀不小,但仍有著少年狂氣。
6、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遣馮唐」運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一樣重用自己。
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要報效國家,抵抗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8、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句運用比喻,巧妙地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把愁搬上了船,是愁有了重量
不但隨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來載,極為為自然妥帖。
9、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生動的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刻畫了一個殺敵報國的英雄形象。
10、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此句表現了作者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以及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033180100evzg.html
⑶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25課古詩賞析ppt
八年級下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附錄10詩
1卷。 「從禮品的兄弟」(二)
漢末劉珍婷婷山松谷瑟瑟的寒風。
風一何盛,松一何勁!
冰霜是凄慘荒涼,終歲常正確的。
不會遭受凝寒,松柏有本性!
2。早期的國王勃唐
城闕(闕)輔三秦,五春鳳燕王「少來發送任何賭術國家的政府」。 意向。
知己遠方帶來了遙遠的地方附近。
無為在十字路口,孩子們沾巾。
3。 「幽州台歌」陳子昂唐
了古人前,後
看到。
閱讀冗長的天地,
傷心,但提轄孤單。
4。 「送元二使安西」,王渭城朝雨渭塘
濕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說服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
5。 「宣州謝朓告別樓校書叔雲」唐李白
離開我,誰不能停留在昨天一天。
混亂中我的心臟,這一天今天的疑慮就越多。
長風萬里送邱鴉嗯,這種上漲可以陶醉。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清發。
淮夷邢庄認為無論是飛了,我想要擁抱月亮在天空中。
水抽刀流,喝了愁愁更愁。
沒有意義的人生在世,說明散發弄舟。
6。 「張18初春是水務部門外,」唐·韓愈
運行的路燈雨,草色遙看近卻無清脆天。
好處最多的是一年的春天,必須贏得煙柳滿皇都。
7。 「無題」難別亦難李商隱晚唐
相遇時,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變化,月夜吟應覺冷。
山本去無多路,青鳥殷勤偷看。
8。 「相見歡」李煜五歷元
獨自在西,月如鉤沉默。寂寞深院梧桐鎖清秋。
無奈和亂,是離愁,不是在我們一般的感覺。
9。 「登飛來峰」王宋
飛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出。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自),因為在頂部。
10。清平樂·村居
毛紀檐低小小溪上的綠草。醉美吳聲好,白發老嫗翁某個人?大型兒童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子。
參考文獻:語文書第五單元
21吳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
22 5沙僧東晉陶淵明
/> 23 <br馬雲說唐·韓愈
24送東陽馬生序連明初
25詩詞曲五
酬樂天揚州畫廊看到的每一件禮物開始
巴山劉禹錫楚水苦不堪言,23年拋棄曝光。
懷舊空笛殷雯賦,轉向鄉鎮人喜歡爛柯。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聽一首歌君主今天,隨著葡萄酒長期精神偶爾的玻璃。赤壁
杜牧未售出的鐵片和撕裂承認前者。
東風不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與周郎。
過零丁洋
天翔因為受到沉重打擊,武器稀疏4周明星。
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怕灘頭說恐懼,孤獨的海洋在那裡嘆伶仃。
每個人都,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奏
蘇炳辰秋,歡飲黎明,等待,為此篇,並懷上的孩子。
比較研究?把酒問青天。我不知道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想回去風,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舞蹈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當你舍入到長做什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中崛起,如聚乙烯,海浪憤怒,河流表潼關道等。希望西方的目的是猶豫。的秦漢傷心行,宮10000做了土。興,百姓遭殃,亡,百姓苦。
/> 26小石潭記劉棠第六單元
<br 27岳陽樓記扇宋代
28醉翁亭記和記宋歐陽修
29滿井游記道明施屋綬
飲酒陶淵明
>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Q君何,心臟遠離偏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夕佳山間空氣,飛鳥相還。
這里有真正的意義,我想區分已忘言。行路難
金樽李白的緣故十千桶,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心臟周圍的劍一臉茫然。
對於黃河冰Sechuan,將被張貼太行雪暗天。
閑置捕魚河上,頓時夢舟在復雜的一面。
旅遊,旅行,更誤入歧途,在這個安全性。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為秋風所破茅屋歌
杜八月秋高風怒號,毛澤東三倍於我家的音量。
飛度茅機骯河瀉農村,大批量的長林梢誰掛下一個浮球開關申通證。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的,忍能成為盜賊的對立面。
公然入竹去握住毛澤東,唇焦口燥必稱,從依靠嘆息回國。
俄頃風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冷布被子多年似鐵,驕兒踩邪惡躺在裂紋。
泄漏無關,在床邊,雨並沒有切斷腳如麻。
睡眠不足一直以來喪亂,潮濕的夜晚被徹底嗬!
安得幾萬,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暴雨如山!
唉,當意想不到的景象眼看著房子,我也愣魯單獨步行壞了!
白雪歌這里送武判官歸
岑白草北批量折扣,胡天八月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梨花盛開的樹。
散入簾濕羅幕,沒有溫暖的皮草大衣織錦衾薄。
一般應鞠躬的角度控制,都還在吃奶的衣服寒鐵。
沙漠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置酒飲在軍事,胡琴琵琶與羌笛熄滅。
已根據暮雪轅門,寒風並沒有變成紅色按鈕。
輪組東門送君去,去雪山的天空時。
山電路,但不是國王,離開馬過來的雪線。
己亥雜詩
龔自珍浩盪的悲傷白日斜,
尹鞭意味著世界的東端。
落紅不是無情,
化作春泥更護花。
⑷ 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內課外)內容 加賞析!!!!!!!!!!!!!!
涼州詞
(王之渙)
【譯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
一片孤城萬仞山。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
羌笛何須怨楊柳,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
春風不度玉門關。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注釋】
①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山極高。②羌笛:古代羌族人自製的一種管樂器。楊柳、:唐代有折楊柳送別的習俗,這里的楊柳是指 《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④度:越過。⑤玉門關:邊關名,漢代建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北。
【相關鏈接】
王之渙(688-742),唐代著名詩人,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渙的詩意境壯闊、熱情奔放,以邊塞詩享有盛名,與高適、王昌齡有「旗亭畫壁」的傳說。他的許多詩都被當時的樂工譜曲歌唱。他的詩大都失傳,現今尚存六首。
【賞析】
《涼州詞》是唐代新的樂府歌曲,不是詩的題目。唐代不少詩人都為歌曲配詞,因此,他們的詩集里都有以《涼州詞》為題的詩歌,如王翰的《涼州詞》等。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重在寫古代邊防要塞的地理形勢,為後兩句作鋪墊。詩的後兩句寫邊防戰士因長期駐守,思念家鄉親人,常用羌 笛吹奏《折楊柳》這支曲子,以抒發苦悶之情。這兩句的意思是:遠遠傳來了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你何必要吹奏這支曲子呢?這使得久守大漠中的將士,不由 得想起了家鄉。塞外孤城的環境描寫使得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顯得格外凝重。
⑸ 八年級上冊 語文 古詩文賞析
《桃花源記》賞析
【注評】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帶。捕魚為業:以打魚為職業。為:動詞,作為。○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順著,沿著。溪:(一條)小河。行:行進,這里指劃船前進。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之:助詞,的。○交代桃花源發現起因。「忘路之遠近」。預示進入奇境,又為下文「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伏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夾岸溪的兩岸。數百步:這里指在幾百步遠近的范圍之內。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說指初開的花。繽紛:疊韻聯綿字,用來比喻多,紛繁雜亂的樣子,這里是紛紛揚揚的樣子。○寫境界之異。「忽逢」表明無意中發現。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甚異之:對這種景象感到很驚異。甚:副詞,很。異: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之:代詞,指以上所敘景象。復:副詞,又,再。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窮:動詞,徹底弄清。其林:那桃林。其:代詞,指桃花林。○漁人因驚異而尋根問底,引出下文更異之境。
寫武陵人無意中進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林盡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得:獲得,得到,見到,這里可譯為「發現」。一山:一座山。彷彿:雙聲聯綿字,似乎。若:副詞,常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之前,表示所敘事實大體如此。可譯為「好像…一(似的)」。 ○窮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勝。 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6)然開朗。 便:副詞,就。舍:旗棄,扔下。初:副詞,表示時間,開始時。才通人:僅容一個人通過。才:副詞,剛剛(能夠)。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跨入一個新的天地。 土地平曠(kuàng),屋舍(sh色)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qiānm6)交通,雞犬相聞。 平曠:平坦寬闊。曠:空闊,寬廣。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連通。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寫桃花源里田園風貌,一派富足寧靜景象。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xī)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0),並怡(yí)然自樂。 其中:那裡面的人。往來;來來往往。種作:耕種勞作。衣著:指身上的穿戴。悉:副詞,完全,盡。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樣。黃發垂髫:老人和小孩。黃發:指老人,舊說老人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特徵,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頭發,用以指代小孩。並副詞,表示不同對象都發出同一動作,可譯為「都」、「全都」。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寫桃花源中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氣氛。
寫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一片充滿安寧和樂的生活環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與現實社會的黑暗形成強烈對比。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乃:副詞,就所從來:從何而來,從何處來到這里。名詞性結構。具答之(漁人)全都回答了他們。主語漁人承前省。之:代詞,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請。作食:做飯。○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相見。 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 聞:聽說。此人:指武陵人。成:都。問訊:打聽消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shuài)妻子邑(yi)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i)與夕人間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雲:說。先世:前代祖先。避秦時亂:意思是在秦代時候為躲避戰亂。率:帶領。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鄉親。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不再離開這里。復副詞,再。焉:代詞,這里。遂:副詞,便,就,於是。間隔:間離,隔絕,不通消息。○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時亂」影射現實。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問漁人現在外界是什麼韓代。今:現在。何世:什麼朝代。世:朝代。乃:副詞,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漢:不知道有過漢朝。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魏晉:魏朝和晉朝。○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此人:指漁人。為:介詞,向。具言所聞:把所知道的全都講出來。皆:都。嘆惋:嘆惜。○嘆惋外界屢遭世亂。襯托世外天地的安樂。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餘人:村裡其他的人。復;又。延:邀請,引導。皆出酒食:都擺出酒肉飯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數日,辭去, 停數日:停留了幾天。辭去:(漁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辭離別。句中主語承前省。 此中人語(yǜ)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語:動詞,告訴。雲:動詞,說。不足:不值得,不必。為:介詞,跟,向。外人:外面的人。○叮嚀不要向外界傳揚,為下文重尋不見、與世永隔伏筆。
通過問訊、款待和囑告,寫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和真摯,並借其「避秦時亂」的來歷,影射當時晉宋易代之亂。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既出,出來以後。既:副詞,已經,表示「出」的動作已經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其:代詞,他(漁人)的。扶:劃。向路:來時的路線。志之:記下沿路的標志。志:記,作標記。 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及郡下:到了(武陵)郡城內。及:到。、詣:到,往。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長官。如此:這里指上述漁人的一切見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即:副詞,表示前後兩件事緊緊銜接,就,馬上。遣:派遣。其:代詞,他,指漁人。所志:「所」與動詞「志」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以前留下的標記。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復得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了。○太守欲問津而不得。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南陽:郡名,現在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驥之,《晉書》本傳說他「好游山澤,高尚不仕」。高尚士:志趣高尚的人。聞之:知道這件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打算。未果:沒有實現。果:結果,實現。尋病終,不久因病而死。尋:副詞,不久。終:死。○劉子驥欲問津而不果。 後遂無問津者。 後:後來。遂:便。問津者:問路的入。問:「訪求」的意思。津:本指渡口,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徑。
寫自漁人離開桃花源後再也找不到它了。表明桃源雖好,終是幻境。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裡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於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裡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裡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後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簡析】
《桃花源記》寫於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藉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託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願。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並成為後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並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像中的產物,人間並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願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藉助於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後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於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遂
「遂」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徹底完成。如:「後遂無問津者」,可譯為「就」。二、表示動作行為准備達到的最後結局。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可譯為「竟然」、「終於」。三、表示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續關系。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譯為「於是」、「就」。
交通 妻子
本文「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交通運輸的意義不同。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兒女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男子的配偶的意義不同。
這種由兩個單音節的片語成的短語,在文字形式上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完全相同,但意義卻差別很大。這樣的例子在本文還可以找出一些。翻譯時,要落實每個字的含義,以免造成誤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此人」是主語,「言」是謂語,「所聞」是謂語,「所是所字結構作賓語;「一一」、「為(介賓結構,賓語承前省)」「具」都是「言」的狀語。「皆嘆惋」是主謂句,主語是桃花源中人承前省,謂語是「嘆惋」,「皆」是狀語。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作: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乃:副詞,用在謂語之前,表示在某種情況之後,緊接著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這里表示前後兩件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竟然」。無論:不用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為外人道也」譯為:(這里的事)不必向外邊的人講啊。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種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為:介詞,表示在動作行為發生的同時所旁及的對象,這里可譯作「向」。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也:語氣詞,和「不足」配合起來,表示禁阻語氣。
《石壕吏》賞析
【注評】
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名詞用作副詞,作「投」的時間狀語。投:動詞,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點明時間、地點。 有吏夜捉人。 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丁的差役。○事件。「夜捉人」顯出形勢的危急和氣氛的恐怖。 老翁逾牆走, 老翁:老頭,老漢。這是「夜捉人」的目標。逾牆走:翻牆逃跑。逾:動詞,越過,翻過。走:動詞,跑。○老翁聞風而逃,說明捉人已不是頭一回,所以人們早有思想准備;連老頭都要捉,又說明當時已無壯丁可抓。 老婦出門看(kān) 。 老婦出門察看情況,掩護老漢,應付差役。
寫詩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間捉人,是事件的開端。
吏呼一何怒, 呼:動詞,吆喝,吼叫。一何:多麼。怒:兇猛,粗暴。婦啼一何苦!啼:哭。苦:悲哀,悲痛。○吏呼而怒,婦啼而苦,對比鮮明。
概敘差役和老婦間盤問應答情景。
聽婦前致詞: 前:動詞,走上前去。致詞:對人講話,告訴對方。 三男鄴(yè)城戍(shù)。 三男:三個兒子。男:兒子。鄴城戍:即.「戍鄴城」,防守鄴城。這里實指參加圍攻鄴城的戰役(參看【解題】)。戍:防守。○三個兒子全在前線,說明壯丁確已抽盡。由此以下都是老婦自訴。 一男附書至, 附書至:捎信回來。附書:託人帶信。至:到(家)。 二男新戰死。 二男:兩個兒子。新:剛剛,最近。○三子中兩個已戰死,從側面表現了戰場上形勢嚴重。 存者且偷生, 存者:活著的人。且:姑且,暫且。偷生:苟且活著。○這存者既指戰場上暫時倖存的一個兒子,也包括生活在兵荒馬亂中的老婦自己和別人。 死者長已矣! 長已矣。永遠完結了。已:停止,完結。○以上老婦訴說兒子被征調的悲慘情況,揭示了老婦人內心的深沉悲痛。 室中更無人, 室中:家裡。更:副詞,再。無人:指沒有男丁。 惟有乳下孫。 惟:副詞,只。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有孫母未去,因為有孫子在,所以孫兒的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去:離開,指回到娘家或改嫁。○從這句可知道她丈夫是戰死二男之一。 出入無完裙。 出入:偏義復詞,重在出字,即出門。完裙:完好的衣裳。○從媳婦衣不遮體,不難推知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更無」緊扣「惟有」,句法嚴密。隱瞞老翁,維護兒媳。以上訴說家中幾個人的處境。 老嫗(yù)力雖衰, 老嫗:老婦人。舊時老年婦女的通稱,這里是老婦自稱。衰:弱。○一個「雖」字說明老婦不得已的內心痛苦。 請從吏夜歸。 請讓我隨同你們這些差役連夜回到軍營里去。請: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說話人的希望或請求。可譯為「希望」「請讓」「請允許」。從隨從,跟從。 急應河陽役, 急:趕快,急迫。應付。河陽:郭子儀退守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役:差事。 猶得備晨炊。 猶得:還可以,還來得及。備:備辦,准備。晨飲:早飯。○老婦為救下老伴和媳婦,孫子,不顧年邁體衰,請求應征支差。
借老婦的口述,寫差役的橫暴和老婦一家的遭遇,以及她不得已自請服役的情況。
夜久語聲絕, 夜久:夜深。語聲:說話聲。絕:斷。如聞泣(qì)幽咽(yè)。聞:聽到。泣:抽泣,無聲的哭。幽咽:形容低微的斷續的哭聲。騷亂過後,一片靜寂,只剩下陣陣幽咽。這是一幅多麼凄驚的景象。這里的「聞」與開頭的「聽」遙相呼應,說明詩人也為之徹夜未眠。 天明登前途, 登前途:踏上前面的路。前途:指要趕的路。 獨與老翁別。 獨:單獨。別:告別。○一個「獨」字暗示老婦確被抓去。集中表現了這一家的凄慘情景和詩人內心的沉痛。
寫老婦被抓後這一家的凄慘情景,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譯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戶人家,天剛黑就有差役進村捉人。這家的老漢聽到動靜翻牆逃走了,老婦人出門去看情況。
差役吼叫聲是那樣的凶,老婦人的啼哭又是那樣的悲痛!
只聽到老婦人上前向差役訴說,她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都已經應征去守鄴城了。最近有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活著的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遠完了。我家裡再也沒有別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這孫子,所以他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只是她進進出出,連件完整的衣服也沒有啊!你們如果非抓一個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雖然衰老沒什麼力氣,但今晚跟你們去,還能支應河陽緊急的差使,趕得上給部隊准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嘈雜的說話聲消失了。我似乎聽到隱隱約約的哭泣抽咽。天亮後,我啟程趕路,只好單獨跟老漢一個人告別。
【簡析】
《石壕吏》是被譽為「詩史」的杜詩的代表作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連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這是敘事詩。作者按他的行蹤,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見所聞,不加論斷,讓人從故事中去體會詩的主旨,懂得作者的愛憎。開頭四句,一句敘一人一事,極簡練的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寫出了事件的開端,而字里行間又顯露出戰亂之際特有的騷亂、恐怖氣氛。作者接著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對比鮮明的兩句概括寫出事件的發展。然後轉入對老婦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訴的詳細記錄。這段「致詞」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說三個兒子全都上前線了,而且最近有兩個陣亡。盡管如此,官府還要再來抓人,簡直到了滅絕人性的地步,這也集中體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深重。中間四句說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兒媳婦連一件出門的衣服也沒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亂」給社會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最後四句說老婦在萬般無奈中,為了顧惜老翁和幼孫的生存,慨然應征,奔赴國難,這出入意料的結局把全詩推向高潮,是對昏庸的統治者的血淚控訴。末段照應開頭,也只有四句,寫老婦被帶走後舉家凄涼,作者天明上路獨與老翁告別。事件結束了,而濃重的悲劇氣氛幾乎讓讀者透不過氣來,表現了作者對這一家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
從結構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婦對差役的「致詞」放在突出的地位,記錄了她對一家遭遇的血淚控訴,這就自簽而然的通過老婦的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讓事實本身說話,自然比間接描述更為真切感人。詳寫孝婦的苦啼訴說,略寫石壕吏之嚴詞追逼,以實寫虛,用筆十分簡括。全詩主要敘述部分全由一「聽」字得來。這樣組織材料既可突出老婦的慘痛敘述,又可撇開一些其他描寫,使全詩十分簡練緊湊。也正因為是「聽」到的,才讓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當時的氣氛。前面說作者是客觀敘述所見所聞,不加論斷,但敘述中有些語句仍然直接或間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牆走」,「「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等句,都帶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緒也沛然可感。
最後,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這首詩固然通過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但最主要的還是在反映「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一點我們從全詩記敘中所傳達出的動亂年代的時代氣息,十室九空的慘狀,戰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體的窘迫,戰場傷亡的慘重,老婦應征服役的奇聞等方面,不難感知。作者對唐王朝的腐敗不是沒有批判,但矛頭主要針對造成人民災難的罪魁禍首安史亂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難,並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憤慨,又並不反對這場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因為「安史之亂」不平息,國家社會就不可能得到安寧。從這一角度上說,詩中所述老婦應役一事,既是對統治者嚴厲的斥責、控訴,也是對人民慨然而赴國難這種精神的褒揚。這一點在「三吏三別」的其他詩篇里有更明顯的表露。如《新婚別》中,新婦雖然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哀怨,但最終慨然道出「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勸勉之詞;《垂老別》中那位從軍老者也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悲壯自白。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用語樸素,平實,意蘊卻很深遠。第一句既點明時間、地點,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紀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國,不著痕跡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雪,一個「絕」字寫出了雪之大。作者雖未具體描寫雪景,但這個「絕」字,讓人看到的卻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畫出了大雪的威嚴,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鳥聲俱絕。」正是在這樣的天氣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足以顯現作者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氣質。正是這種「雅興」和「氣質」,才使作者筆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動,形象。「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第一句從總體形象入手,疊用三個「與」字,寫霧寫雲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復之感。「上下一白」中的這個「一」字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第二句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量詞的提煉可謂精妙絕倫,「痕」、「點」、「芥」、「粒」一個小似一個,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內涵豐富,不露斧鑿之痕,是煉字的典範。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雙方的又驚又喜是不難想像的,但作者並不曾有一言半語,只寫道「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讓亭中人說話,反客為主,不僅寫出了亭中人的驚喜,同時也表露了作者的心聲。筆墨簡煉,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作者也因這異外的驚喜才「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也正因為這樣的「興致」和「感覺」,才有末句的「問其姓氏」。可作者在此並未寫出他們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在意外相逢的驚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歡娛過後,才知他們是他鄉遊子,所面臨的現實將是各奔西東。今生今世也許相會無期,頓時,作者「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悵惆與失意盪漾心中。本段雖是平實敘述,表達感情的詞語全部棄之不同,卻把作者的悲與喜表現得淋漓盡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僅碰到了兩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麼作者為何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語揭開了謎底。原來他們雖然同行,卻並不同心,由於志趣不同,「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始終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似貶實褒,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盪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餘味無窮。
⑹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課後古詩解析
.贈從弟(其二)(原文略)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哀、枝幹堅勁的特徵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成功地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全詩格調勁健,語言質實,具有清剛之氣。象詩中「風聲一何盛,松 枝一何勁」,以句式的重復來突出狂風與勁松的對抗,語調緊促有力,詩情 震盪,正顯示了此詩以氣勝的特色。全詩章法渾成,承轉自然。尤其是結尾 二句,以虛詞設問,牽出全篇主旨,可謂收束得法,神完氣足。
詩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的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的含義。詩人不是孤立地詠物寫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惡劣的環境中來刻畫,突出了它與作為對立面的狂風、冰雹的搏鬥,可謂是通過典型環境來刻畫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勝利者的姿態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巔,顯示出一種激勵人心和鬥志的崇高美、悲壯美。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挫折、考驗。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的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略)
賞析: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輔」,輔佐,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像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於幾席,覽千春於瞬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只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雲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襟懷真的可以囊括世界;這兩行名句發出的光亮簡直要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詩的氣勢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瀾,象大鵬舉起翅膀,挾著渾渾的旋風直沖霄漢,顯出詩人的絕大筆力。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這首詩是採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欣賞古代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一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高峰。延續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該詩一洗綺麗之習,質朴雄渾,橫溢奔放,曾使那時的讀者耳目一新。這種詩風爾後就大大發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一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五言律詩為例,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一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一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一代的發展如大江奔流,一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3.登幽州台歌(原文略)
賞析: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黃金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2]
從這首流傳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詩人孤獨於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在這薊北幽州台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里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該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面,該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該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樓台高聳,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面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元,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人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倉涼悲壯的氣氛,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4.終南別業(原文略)
賞析: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了。全詩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可謂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5.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略)
賞析: 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遊生活。在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後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雲(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洩出來。李白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 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盪四方的游盪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鬱和 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於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後,所以稱小謝。這里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於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願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略)
賞析:這首是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中的第二首。兩首詩都是寫春天的詩,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
這第二首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嘗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閑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7.無題(原文略)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徵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徵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東風」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後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後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借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樣呢?詩人在這里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
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徵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像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於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鬱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下句,「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於對方的想像。想像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沉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想像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內容。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了。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於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不過,若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矓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並非成於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為依託,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託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並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
8.相見歡(原文略)
賞析:有人說,在我國歷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這樣一個皇帝人們也許不會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這樣一位詞人恐怕就會給後人留下一些遺憾。此話看來,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詞作遠過於他在位期間的作為,尤其是亡國以後的詞作相當沉痛、深切和凄惻動人,如果撇開思想內容,僅就藝術技巧來說,大部分詞作已經達到了詞的最高境界,特別是小令。這首《相見歡》又名《烏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寫離愁的力作。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無言獨上西樓」看似平淡,意蘊卻極為豐富。「無言」並非真的無言,從一個「獨」字便可看出,是無人共言。登「西樓」,詞人可以東望故國。僅六字,一下子簡練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態。接著「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用月光籠罩下的梧桐突出環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極准確,極通俗,真可謂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寫了四項內容,即人物、地點、時間、季節,雖然只是疏筆勾勒,但卻是一副非常美麗的圖畫,而且背景極為廣闊,讀之使人如身臨其境,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言:「一切景語皆情語。」 下片具體寫離愁,是詞的旨意所在,也是這首詞寫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像波濤洶涌,把全篇推向高潮。離愁本身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情緒,它能感覺到,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要對它本身作具體描寫,確實非常困難。然而,在這首詞中,詞人通過比喻使之變得具體可感,而且表達得如此貼切、自然,以至成為千古名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又用了一個比喻,寫離愁的另外一個境界,即人對它的具體感受。這種感受是不可名狀的,不知是什麼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類滋味來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種具體東西的滋味來比擬,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只能稱之為「別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軒詞所謂「欲說還休」,可見詞人體驗之深,愁情之苦。《相見歡》廣為流傳。全詞區區三十六個字,同一首七絕差不多,但在這簡短的篇幅中,詞人卻把離愁的愁人、纏人寫得無比深刻,凄涼、寂寞、孤獨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讀者為之淚下: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⑺ 語文古詩詞賞析
琵琶行 白居易
【評析】
⑻ 語文古詩詞賞析 方法&舉例 !!!
一、首先要看清詩歌標題,有些標題就顯示或暗示了詩歌的內容或詩人主要思想感情;還要看看作者是誰,熟悉的可以通過他的其它詩來幫助讀解。有的注釋也不容忽視。
二、研讀詩作,整體感知,透過意象、意境揣摩詩人所抒之情。
不管題干有沒有問這方面的問題,這一思考步驟是少不了的。因為它是解答其他鑒賞問題的前提和入門。如果是比較熟悉的詩人的作品,還須知人論世:通過詩人的生平和詩風,類推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三、審讀題干,弄清要求,認真細分鑒賞要點,要求答什麼就答什麼。抓准答題的角度和切人點。直奔鑒賞中心話題。作答時一定要扣緊詩句,適當摘錄詩中詞句作答,才會既簡潔、又充實。
【解題技巧】答題格式類型
1.先觀點後理由,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先分後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後總
3.先總後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
4.分點作答式,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一)形象意境類
題目類型:
1.「╳╳的寓意是什麼」,「╳╳指什麼」,「╳╳在詩中是什麼意思」等。
2.「表現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什麼意思」,「營造了怎樣的氣氛」,「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景物有什麼特點」等。
3、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變體: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體會意境:客觀形象圖景+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例析: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
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