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實習生聽課記錄範文五年級上語文上冊
課前談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板書:天堂)
讓學生就杭州(天堂)發表見解
一、揭題
二、整體感知
1、自由選讀。
挑自認為最優美或最生動的句子讀給同桌聽。
2、同桌互讀
3、點評
師:學會欣賞往往是進步的開始。
二、局部感悟
1、選擇角色,朗讀展示。
師:大榕樹生機盎然,鳥兒們活力充沛,選擇樹還是 鳥?」
選擇「樹」的同學齊讀(7、8段)
選擇「鳥兒」的同學齊讀(12、13段)
2、「樹」、「鳥」分組對話。
1)細讀描寫「樹」、「鳥」的段落,找出描寫各自特點的詞
寫在黑板上,允許同桌討論(可以是文中,也可自己想)。
2)梳理已呈現的詞語
學生觀察,自主上前修改或擦除重復詞語。
3)選用、串連詞語做第一人稱介紹。
自由選擇、組合準備——上講台介紹
「樹」:......
「鳥」:...... (爭鋒相對)
三、換位整合
1、教師介入導向:「文中的樹和鳥應該是什麼關系?」
2、變換角色朗讀。(欣賞、體驗)
1)分角色朗讀。
2)談體驗
「這次讀下來有什麼新的收獲,有什麼想說的?」
學生談體驗。
師:互相欣賞本身就是一種和諧
3、教師引讀第13段。
「現在允許我也吐露一下心聲」......
四、拓展體驗
1、假如你是小畫眉,此時會有什麼感受?
你可以像歌唱家那樣唱一唱。
你可以像詩人那樣讀一讀。
你可以像畫家那樣畫一畫。
可以組合、合作完成。
2、交流共享
《畫眉之歌》
詩、畫
打油詩
詩歌......
結束語(師):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B. 20篇初中(語文、歷史聽課記錄)
1、手工工場最早出現於14世紀的義大利,手工工場的特點規模較大,僱用了很多工人,工人之間實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2、西歐早期的手工工場集中在紡織、采礦、冶金、造船等行業中。
3、16世紀以後,西歐各國為了富國強兵推行有利於商人的政策,手工工場出現後發生變化的階層是商人階層,新的階層資產階級。
4、中國手工工場出現的時間明清時期,地點景德鎮。
5、被稱做「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達•芬奇,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是莎士比亞,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
6、被稱為「教皇的奶牛」是德國人,宗教改革家是路德,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日心說」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開端」,牛頓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倡天賦人權的思想家是伏爾泰,被稱為啟蒙運動的旗手,提出人民主權思想的是法國的思想家盧梭。
7、首先發現新大陸的是航海家哥倫布,美洲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首先發現西歐通往印度的航線是達•伽馬,首先完成環球航行是麥哲倫。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是荷蘭人。
8、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東方各國的黃金成了西歐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2)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東西方貿易要道,阻隔了西歐各國通往東方的傳統商路;
(3)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4)基督教傳播的需要
總的來說,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財富獲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
產生的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全球聯系的加強,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9、率先進行殖民掠奪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強占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是英國。
10、英國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國王分別是查理一世和路易十六;領導人分別是克倫威爾和羅伯斯庇爾;英國限制王權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權利法案》,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11、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的事件是來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中發表的文件是《獨立宣言》,獨立戰爭的領導人是華盛頓。
12、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志是攻克巴士底獄,頒布的文件是《人權宣言》,法國的國歌是《馬賽曲》,法蘭西帝國的建立者是拿破崙。
13、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發達的地區是松江地區,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品是絲綢、茶葉、瓷器等。
14、受到乾隆接見的明朝時西遷的蒙古土爾扈特部,18世紀前期,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和回部的貴族叛亂,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的條約是《尼布楚條約》。
15、明清朝為加強王權設立的機構分別是廠衛和軍機處,清朝時為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該時期科舉答卷的文體是八股文。
16、反對專制皇權的中國思想家是黃宗羲。
17、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中國宮廷畫家並參與圓明園西洋風格建築設計的義大利傳教士是郎世寧。
18、1553年,佔領澳門的是葡萄牙,17世紀初佔領台灣的是荷蘭,成功收復台灣的英雄是鄭成功,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率領使團來到中國,其主要目的是擴大英國的海外市場。
第六單元席捲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
1、18世紀中期,一場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_的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首先出現的行業是棉紡織業,一種新的動力機器——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社會帶入了蒸汽時代。
2、被稱為「科學的世紀」是19世紀,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國家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新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對比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和新階段
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 工業革命的新階段
主要技術發明成果和發明人 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蒸汽機(瓦特),蒸汽機車(史蒂芬孫) 電動機(格拉姆),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可實際使用的發電機(西門子),電燈(愛迪生),巴黎的電力鐵路,電影放映機,電話(貝爾),汽車(福特),飛機(萊特兄弟)
工業發展領先國家 英國 美國,德國
主要工業門類 紡織業,機械製造業,冶金業,采礦業,造紙業,交通運輸業 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
4、《摩登時代》里的工廠出現了流水線生產方法,電影放映機發明。
5、世界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時間20世紀初,主要表現:
領域 表現
經濟 世界基本上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各國商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流動
交通 鐵軌在世界各地延伸,一批港口城市在各國發展起來
人口 人口流動加速,出現了海外移民的熱潮
文化 文化交流更廣泛,工業文明的先進思想、科學技術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
體育 出現了一些世界性的活動,如奧運會
6、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是海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自己強大起來,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綜 合 題
1、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
(1)鄭和遠航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哥倫布航海最遠到達:美洲
(2)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遠航分別是出自什麼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珠寶的需求。哥倫布遠航的目的在於尋找黃金;是歐洲對東方貿易的需要。
(3)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遠航分別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明朝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和友好交往,但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最終導致航海的悄然結束。
哥倫布遠航,使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加快了對美洲的開發,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給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粵海關志》卷23
材料二: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清高宗聖訓》卷281
材料三:此輩(註:華僑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聽其去來任意,伊等益無顧忌,輕去其鄉而漂流外國者益眾矣。嗣後應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朕亦不許其復回。如此則貿易欲歸主人,不敢稽遲在外矣。—《清文獻通考》卷33
(1)材料一中表明「天朝」不願與外國互通貿易。我們把這種政策稱之為閉關政策
(2)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談談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
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商品經濟發展十分有限;統治者自認為天朝物產豐盈,且目光短淺,不屑與外國互通有無;統治者還害怕外商與沿海人民往來會滋生事端,便利洋人侵略中國。
(3)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貿易,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
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阻撓和打擊,逐漸喪失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明代以來盛大的航海事業也衰落下去了。
(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對實行這種政策所產生的後果的認識。
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3、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而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展,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必要條件,使整體世界最終形成,洋貨開始湧入中國市場。而如今,悉尼、東芝、松下等外國彩電和寶馬、賓士、別克等高檔轎車已開始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1)請你分析一下西歐各國為何不惜巨資化大本錢去開辟新航路?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人對黃金的狂熱追求;傳播基督教的動機;
(2)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對世界各國的影響一樣嗎?為什麼?不一樣, 19世紀初 新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強大了,而亞非拉國家更落後了。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佔領海外時常和原料產地,他們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到19世紀末,將整個世界基本瓜分完畢,亞非拉國家則淪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其奴役。
(3)「而如今,悉尼、東芝、松下等外國彩電和寶馬、賓士、別克等高檔轎車已開始進入了平常百姓家。」這又說明了什麼? 經濟全球化。
4、歸納明清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特點,與同時期的歐洲相比,有哪些異同點?
不同點:明清時期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而西方國家則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共和制度;中國的思想控制十分嚴密,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西方國家則在手工工場產生和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誕生了新的階級,從而引起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誕生、啟蒙運動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這個閉關自守,西方不斷想海外探索,開拓海外殖民地。
相同點:手工業發達;商人地位逐漸改變或者說是商人資本十分雄厚;都出現了近代進步的思想家。
第七單元 走向現代世界
1、一戰與二戰的對比:
戰爭歷時 爆發原因 性質
一戰 1914—1918 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發展
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二戰 1939—1945 法西斯國家想要稱霸世界、轉嫁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一場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的戰斗
戰爭發起國 交戰雙方 重要戰役 新式武器的運用
一戰 德國、奧匈帝國 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對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 凡爾登戰役 坦克、飛機、潛艇、雷達、遠程大炮、
二戰 德日意法西斯集團 德意日法西斯集團對中美英蘇為首的反法西斯聯盟 斯大林格勒戰役 原子彈
結果 相同點
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勢力,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 ⑵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1、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
2、大量新式武器運用於戰爭,使戰爭更加殘酷。
3、都產生了社會主義國家。
⑴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了反法西斯聯盟,與法西斯進行了殊死的斗爭,並終於贏得了勝利;(2)義大利、德國、日本相繼投降;(3)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蘇中等國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2、科技應當應用於哪方面?
科技發展本身無害,關鍵在於把科技用在哪裡。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於提高人類抵禦災害的能力,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於造福人類上,用於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用在毀滅人類上。
3、為什麼反法西斯戰爭能最終取得勝利?
一方面,全世界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進行殊死斗爭;另一方面,法西斯反人類的本質必然使它走向失敗,而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必然取得勝利。
4、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始於美國紐約,很快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無一倖免。
5、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6、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范圍廣(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長(1929年~1933年共持續5年時間)、破壞性大(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三分之二)
7、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是什麼?(1)這場危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結束了20年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局面,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是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導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政治危機;(2)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千方百計尋找出路:美國實施了羅斯福新政,暫時緩和了危機,而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8、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是1825年發生在英國的經濟危機。
9、經濟危機是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其實質是「生產過剩」的危機,這里的「生產過剩」是指相對過剩。
10、比較俄國1917年3月(俄歷二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二月革命)和1917年11月(俄歷10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十月革命)的不同點。名稱 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
革命任務 推翻沙皇統治 推翻臨時政府
結果 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繼續參戰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成立一代表工人、農民的蘇維埃政府,並宣布退出一戰
11、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為什麼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的方式來改造俄國。他們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工人和農民的願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12、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而且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13、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把銀行和大企業收歸國有,由工人監督企業生產;頒布《告俄國公民書》庄嚴宣告:「國家權力全部歸蘇維埃」1922年,蘇維埃俄國和鄰近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蘇維埃共和國聯合,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14、土耳其人統治下的奧斯曼帝國曾經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封建帝國,信奉伊斯蘭教。20世紀初,土耳其淪為半殖民地,被稱做「西亞病夫」。
15、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目的: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意義: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使土耳其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經過: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成立新政府,發表被稱為「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與侵略軍展開武裝斗爭。1922年,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
16、土耳其凱末爾改革:目的:使土耳其富強起來;內容:向西方學習,進行徹底的改革,採取各種措施,破除落後的習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動工業發展;意義:使土耳其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凱末爾在革命勝利後為什麼說真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凱末爾認為:獲得國家獨立是土耳其革命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如何振興民族經濟,使土耳其走上富強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土耳其擺脫西亞病夫的稱呼,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界面前。
17、羅斯福新政:背景: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美國的沉重打擊;目的:為了使美國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內容:全面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評價:羅斯福積極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國人民。隨著新政的實施,美國逐漸從噩夢般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新政中採取的措施,後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18、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羅斯福政府採取以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的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田納西工程。
19、用最簡要的語言,概括出十月革命、凱末爾改革、羅斯福新政的突出特點:
十月革命:通過武裝起義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俄過的歷史發展方向,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
凱末爾改革:向西方學習,破除落後的習俗,提高民族文化的水平,推動工業的發展,迎來了土耳其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羅斯福新政:為應付危機作的政策調整,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經濟的嚴重破壞,使傳統的資本主義模式得到改造。
20、新文化運動:
背景:辛亥革命以後,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孔子,作為君主統治的精神象徵,仍愛到尊崇。但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已深深影響了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
開始時間和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口號:「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
性質: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意義:新文化運動極大地破除了封建主義思想的束縛,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們加緊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21、新文化運動向儒家學說猛烈開火,宣稱要「打倒孔家店」。
22、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他還試做白話詩,
23、《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24、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對待儒家文化,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肯定,應該一分為二的加以繼承——批判地繼承儒家文化。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什麼待遇?這說明了什麼?
答: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等正當要求遭到無理拒絕,這說明了這次會議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
25、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導火線:巴黎和會無理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
成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性質: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26、思考題:五四新文化運動如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五四運動從學生罷課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從學生為先鋒到工人階級為主力,說明了什麼?
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制度層面上的改良;五四新文化運動,則是對精神層面上的反思。從制度到精神,表明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28、當時的先進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提出「走俄國人的路」?
答:走俄國人的路既是中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先後向英法、日本學習受挫後的又一次選擇,也是一戰前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矛盾充分暴露且繼續對華實行不平等外交所導致的後果;當然也與蘇俄採取了對華友好的外交政策有關。
29、使中國正在尋求救國真理的先進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的是俄國十月革命。
C. 小學語文五年級聽課記錄8篇。
找五年級的教案簡略抄,再加上自己的點評,不就行了嗎?要別人把聽課記錄打上去,我看就比較難,因為內容太多了。嘗試以上的辦法,可能會更容易解決些,希望我這個方法能幫到你。
D.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路邊的橡樹聽課記錄
《路旁的橡樹》課堂教學實錄
一、認識橡樹,導入新課
出示書樹的圖專片,說說樹的樣子。
1、屬 出示柳樹:
師:這是什麼樹?
生:柳樹。
師:你能用一句話來說說柳樹的樣子嗎?
生:柳樹的枝條像小姑娘的辮子。
師:對呀,柳樹的枝條就像你的長辮子。
2.出示榕樹:
師:這是什麼樹?
生:橡樹。
師:這是榕樹,榕樹是溫州的市樹,有()的歷史,你能用一句話來誇誇榕樹嗎?
生:粗壯、結實„„
3.出示橡樹:
師:這是什麼樹?
生:橡樹。
E.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走一步,再走一步>聽課記錄
一、導入
二、任務
1、練習朗讀
2、認識課文
3、品位細節
4、表達感受
三、活動一:練習朗讀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詞的方式練習讀音。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段落方式練習體會。
活動二:認識課文
建議大家從內容、人物、結構、寫法、全文主旨等角度來做正面的練習。
1、用「這是 的一篇課文」的句式來說話。
2、用「這篇文章寫了一個 的故事」的句式來說話。
總結:1、寫「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憶性。
2、先敘事再敘感,層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細節」構成的文章——生動性。
4、通過一件小事表現多個人的文章——藝術性。
5、通過一件事表達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動三:品位細節
請同學們自選內容,選擇句式說話。
1、亨特的爸爸是一個 的人。
2、課文對亨特的描寫,最突出的特點是?
文中對「我」的描寫,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寫。
活動四:表達感受
現在我們試著說一句話來表達學習課文之後的感受,這句話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堅持作讀書筆記,有同事問我是怎樣堅持下來的。我說:每天做一點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時候要像運動員那樣,揮一揮緊握的拳頭,學會鼓勵自己。
先把自己寫的句子念給自己聽。
本節課活動小結:
1、朗讀活動——練習朗讀。
2、理解活動——認識活動。
3、分析活動——品位細節。
4、體驗活動——表達感受。
F.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幸福是什麼聽課記錄
《幸福是什麼》是九義教材第九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這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清理噴泉,砌上小井時遇到一位神奇美麗的姑娘-智慧的女兒,在她的啟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明白了幸福的涵義。
林老師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聽說讀寫結合,最終從一個高度上來體會幸福,十年後青年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該童話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幸福的真正含義。文章重點寫了三個青年話,對三個青年人尋找的具體過程卻省略。這個空白也正是學生的體驗所缺乏的。如何讓學生從他們的話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從淺層次的幸福過渡到深層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課的難點。基於以上的情況,林老師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策略。
1、 了解故事 ,深層次理解幸福
2、 從身邊發現幸福,體會幸福
3、 讀寫結合,學會寫隨筆。
以前後圖片的對比增加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從淺層次的到深層次的。
課堂的開始,用音樂把學生帶進一個幸福的氛圍當中,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具有更高的啟示……
激情熱身,老師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一邊唱一邊比劃,說聽了後的感受,老師想這對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然後板書「幸福」讓學生說面對這個詞的時候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說話,在這時學生已經初步進入了角色,老師相機出示一組圖片也是學生平時所感受到的「母親的關懷、溫馨的禮物、生日的蛋糕、快樂的讀書、平靜的馨香、堅固的友情」讓學生初步感知。接著進入課題:幸福是什麼
接著是默讀課文,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說,老師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反復的讀三個牧童砌井後的幸福和十年以後他們再次回到井邊的情形接著老師問了三個青年找到幸福了嗎?引導學生回答,然後再是他們為什麼感到幸福,讓學生自己想像在這個十年間他們身上都發生了什麼事情。來體會三個青年的幸福,明白幸福其實是為人民服務。就是盡義務,造福人類。感受更高層次的幸福。葉聖陶先生曾說「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也。
接著讓學生發現身邊的幸福,體會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幸福。借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為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層次的理解。老師再補充里一組圖片:「愛心的傳遞、攙扶的背影、保家衛國」等,達到從淺層次和深層次的一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