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如何減負增效
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說: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
那麼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我嘗試著對課堂模式進行了摸索,優化課堂結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
在上第七冊課文《小鎮的早晨》時,課前我請孩子們各自畫一幅小鎮早晨的美景圖。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來呈現他們腦海中的小鎮。不少同學都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鎮。當我請他們來介紹自己所畫的畫時,驚喜地發現在繪圖的過程中,大家對於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學在畫上畫了街道和攤位,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他告訴我們他所畫的是熱鬧的小鎮,結合他和媽媽去市場買菜時看到的場景,他的圖中許多人們在街上買賣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他的畫和介紹,讓我們領會了文章的內容,不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鎮早晨熱鬧的景象。
這堂課在同學們自己介紹討論,師生互相交流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一舉措,無疑是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意願。這時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學生個體發生的探究意願。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拉近了課本和生活間的距離。因此,課堂上,學生們輕輕鬆鬆地,就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獲取了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在減負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同學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顯露出強烈的表演欲。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堂課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將筍芽兒成長的過程表演了出來。那堂課可謂是精彩紛呈,笑聲不斷。課前孩子們忙著寫劇本,選角色,安排場景道具,忙活著卻又快樂著。最後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種版本的,經過改編後的《筍芽兒》,有各自的特色卻又不脫離課本。這樣的一堂課,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能力。
其次是實施差異教學。
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完成拾貝集,即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B. 在減負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課文預習 (讀三遍,標出生詞,寫兩遍,解釋詞語,不少於五個,勾畫重點或有含義的語句並批註感受,概括主要內容,提出自己的質疑,到課上提問,最後查閱資料,查漏補缺)
配套練習題(單元結束時一次口語交際與習作)
每天摘抄一個美文段落,好詞好句,加感受(不超過250字)
每天堅持讀書。
C.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做到"減負增效
減負增效一直以來是教學中所面臨的較為復雜的議題,既要減負但同時又要增效,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實踐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正像付炳建老師所說的「向著真理的方向多邁一步,真理將變成謬誤。」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跳進了題海不能自拔,學生漫無邊際地做著一張張試卷和一頁頁練習題,身心疲憊。教師中也經常聽到同樣的抱怨:「看我給他們做了那麼多練習,考出的成績仍然那麼差!」聲聲嘆息中有著學生的無奈,教師的失望。我感到事態發生至此也有其客觀原因:教材的不斷更改,內容的不斷加深,教師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不科學,課外輔助教材的隨意拔高令教師家長和學生都進入了誤區。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新教材的教學也曾經感到過迷茫。單就生字教學來說,一課中既有認讀字,又有必寫字,認讀字的要求是會讀不一定要會寫,必寫字則要求是能讀會寫。但是在許多反饋的練習中,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認讀字的要求和必寫字的要求是同等的。平時在詞語的抄寫中,也增加了一些認讀字的抄寫,但是在反饋中發現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是不牢固的。因為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是沒能力掌握那麼多生字的。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感到有些慚愧,盲目趨附大勢,在工作中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專家的推薦文章中提到了兩個吃透即「吃透學生和吃透教材」正可謂一語中的。對於「吃透教材」,我認為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在作業布置中遵循規律,尊重差異,體現分層。不斷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而對於「吃透學生」,我感到每一位學生確實存在差異,要精確地進行學情分析,要明確學生的認知現狀,這是我教學的基礎,在教學中還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要更多的關注中等生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語文學習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動手能力,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能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悟到生活處處皆語文。他們的學習是快樂的,更是高效的。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合理地布置一點課外作業是必要的。對於作業有效性的探索文章在網上有很多,有什麼「活動式作業」,「創設情景式作業」,「開放式作業」,「合作性作業」,「分層性作業」等等真可謂五花八門,歸根結底有效的作業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認真的批改。平時在教學中要總結出經典基礎性作業和練習,這些作為常規試題和作業必做;一些拓展,探究性作業和練習要選做。部分作業結合課文知識點在課堂中完成,做到及時高效。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而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是好動、貪玩,因此經常會出現孩子在抄寫生字方面潦草浮躁的問題。針對這一點我採用的是「認真減少」制。寫的認真的同學會得優加星,這樣,孩子的寫字作業便可以減少,這個方法提高了孩子寫字的興趣,同時也養成了認真寫字的良好學習態度。抄詞語這項作業很枯燥,但又不能少,如何讓抄詞語變得有趣味,讓孩子們樂意去抄,需要激勵措施。我的方法是每篇課文的詞語抄三遍,如果連續三篇課文聽寫全對,那麼下篇課文的詞語可以只抄一遍。這樣一來就大大激勵了孩子的能動性,在抄寫詞語時不是一味地機械地為了完成作業而抄寫,而是主動去記憶。於是這項作業便有了分層,基礎好的孩子可以做其他更有效率的作業,基礎不夠好的孩子只能多抄幾遍加深記憶。讀課文對於低年級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作業,但是很多學生往往把它當任務完成。現在,我給學生預設的作業是自主預習課文,在讀書的同時針對課文提出相關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出色者,給予卡通貼紙的獎勵,學生現在的預習積極性越來越高。同時,我覺得自己沒那麼容易做到「輕負高質」,所以只想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小事。首先,認真地對待每一份作業,特別是後三分之一的學生,更要多花時間對其進行輔導,作業面批,盡量布置一些淺顯的作業,不斷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其次,真誠地和每一位學生相處,如果我們和學生關系融洽和諧,學生們了解並認同你,認同你的教學方法,認同你的課堂的交流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提高,也才會使每一堂課讓學生學有所得,長此以往必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總之,我要學習借鑒先進典型,結合所教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現有教學模式,狠抓課堂教學中的單位時間效率,合理設計作業,優化評價機制,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D. 小學語文減負下作業質與量怎樣分層設計
作業既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常規環節,也是評價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情感體驗的一種基本途徑,更是洞察教學理念更新的窗口。作業設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一環。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學生課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點燃創造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我就對小學語文作業的現狀和新課程背景下語文作業特點作一些淺薄的分析,再著重就減負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觀念、作業形式、作業內容和要求及評價方式等問題和大家進行一下探討。
一、作業現狀與後果分析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減負」聲浪高漲的今天,語文作業問題已成為老師、學生、家長乃至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對作業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大多數教師和家長認為語文作業可以激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技能,為學生提供鞏固練習和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
現狀一:作業的內容隨意,形式缺少設計性和創意性。
盡管在語文作業的價值問題上有爭議,但在有關其性質、形式及目的等方面的意見卻基本一致。一般認為,語文作業是老師向學生正式布置的、要求學生用課內外時間來完成的學習任務。其中語文家庭作業通常被看成是「放學後在家裡做的作業」,而不是將其視作為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以各種形式的獨立學習活動和語文實踐活動。我想:語文作業應包括復習舊課和預習新課、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和社會調查以及語文實踐活動(也即手腦並用的操作性活動)。再加上,以前只把語文作業看作一個「量」的問題,而對語文作業(特別是語文家庭作業)的內容、形式很少表現出設計性和創意性。
現狀二:作業的內容散點,形式缺少結構性和整體性。
平時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都是字詞句訓練形式出現,是按「基礎知識」的內容編制或按照所要考核的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設計布置,因此外顯的形式是「散點」的,題目的序號可以排得很長,而且每一組試題之間,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彼此都是獨立的,甚至是割裂的。實際上,這還是以「反復訓練,熟能生巧「的觀念布置作業的,對學生沒有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E.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如何設計
學生語文作文設計如何的標志的話,首先你應該可以去上一下1對1的課程,然後多去理解一下大自然的美和多觀察一些這類的書,你就能夠寫得非常的好。
F.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設計課外作業
白花鎮小:肖利[摘要] 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目前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為學生減負」是當今教育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從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這一角度,探討如何設計適合學生的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效率,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關鍵詞] 課外作業 設計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我們的學生都沉溺在茫茫的題海之中,費時費力又低效;如今減負之後,教師不知道怎樣做才能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所以,精心設計課外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 一、作業設計要簡明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要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作業要圍繞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及課文的教學重點來進行設計,要著重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薄弱問題,要減少題量,使習題少而精。其次,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要改革題型,盡量使習題的要求、題意簡潔明了,不能用偏題、怪題、難題來為難學生,要讓學生把精力用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上,而不是用在理解題意、猜測題意上。 二、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教師的作業設計要擺脫單調乏味的重復練習,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要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的完成作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鞏固與重復訓練有密切的關系,沒有重復練習就不能形成技能,當然,也並非重復次數越多越好,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在教師設計重復訓練內容時增加些趣味性,使學生在訓練中愉快的鞏固了知識,那是最好的,增加趣味性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以新引趣。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新穎的題型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教師針對這一特點,盡可能變化訓練內容出現的方式。(2)以動引趣。厭靜喜動是小學生顯著的心理特徵。設計練習時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去畫一畫、演一演。(3)競賽引趣。小學生逞能好強,勇於競爭,訓練中適當設計競賽的練習,可刺激學生的求知慾。例如設計小故事、游戲等形式的課外作業,寓學於樂,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學生雖然都在同一個班,身心發展有著共同的特點,但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學習習慣、認知基礎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全班幾十名學生同做一道題,顯然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要,不利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要堅持差異理論,找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業內容,做到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要,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第一個層次的作業(基礎題):是為了鞏固課堂知識而設置的,人人必做。這些作業雖然簡單卻是鞏固知識所必需的,學生做這些作業也不會感到多大困難,要求全班同學都必須獨立完成。如以生字、詞語、背誦等鞏固性練習為主,促進知識的內化與熟化。(如:抄寫本課生字詞語、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第二個層次的作業(應用類題目):主要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對學生要求較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靈活運用要求也較高,要求大多數學生能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如:作者兩次路過鳥的天堂看到的景物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特點?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怎樣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意思?)第三個層次的作業(提高題):設計一些思考性和創造性較強的作業,供學有餘力的學生使用,讓這部分學生盡量保持練習的積極性,以利於對知識的強化。不管做得對不對,只要學生動腦思考了,都應給予一定的肯定,然後逐步擴大這部分學生的隊伍。如課文的比較、課文的仿寫、創意改寫、創意導游詞等。(例如:假如讓你當一個小導游,請你為「鳥的天堂」這個景點設計一個導游詞。)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襲,還給學生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的機會,使課外作業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四、作業設計要多樣化 1.積累語言的訓練題。 ①抄一抄、背一背:除一般的生字詞的抄寫以外,要求學生每學完一課就把其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抄寫在一個本子上,甚至還可以把一些優美的句段背下來。 ②連一連、說一說:同學之間或與父母一起完成。如:「接字組詞游戲,今天--天氣--氣候……」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③看一看、讀一讀:教師要求學生多看電視、多讀報刊,要求學生能從中汲取知識,擴大知識面。 ④寫一寫、練一練:要求學生學完課文後進行一些續寫、補寫、改寫等形式的寫作,不論是哪種形式,學生都會有興趣,都反映了他們的主觀意識和態度,而且也訓練了他們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 2.口語交際訓練題。 要求學生多參加一些活動,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要多帶孩子出去,給孩子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比如:購物、串門、游戲等,讓他們互相交談、爭論,訓練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3.語文課外實踐活動。 讓學生辦手抄報,可以使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路以及各種工具書查閱資料,獲取多渠道的信息,練習寫簡單的社會調查報告或研究報告等。 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探究過程,課外作業是這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只有不斷探索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外作業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把學生從過多過濫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使他們自主、生動活潑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