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指導,序列研究,體會細節
課題研究中,我們首先從課文入手,對教材的重點單元進行了作文序列研究,在平常的教學中時時灌輸「細節描寫」的概念,引導學生找到一些細節描寫較精彩的課文,通過反復地朗讀,合理的想像,使學生對細節描寫的好處和技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還將指導學生將這些課文中的精彩細節進行了分類,如:場面描寫比較突出的課文;事物外形描寫比較突出的課文;人物動作描寫比較突出的課文;人物外貌描寫突出的課文;人物語言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描寫比較突出的課文。同時,我們還要幫助學生分析這些細節描寫所包含的寫作技巧,如:聯想、比喻、誇張、對比、擬人、排比……學生明白,這樣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就是進行細節描寫的金鑰匙。
(二)摘錄片斷,練習仿寫,巧用方法
在學生明確了細節描寫的一定技巧之後,我們先指導學生將課文中細節描寫的片段摘抄在讀書筆記本上,然後寫一寫自己對這一片斷的體會,再應用相同的手法仿寫一段話。學生掌握了細節描寫的具體方法,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正面、側面的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自主創作
由於學生的認知和寫作能力有限,光是明確了細節描寫的概念和小范圍的仿寫是遠遠不能提高整體作文水平的,還須從大量的名篇佳作中汲取營養。我們將讓學生從自己讀過的課外書中再去摘錄細節描寫的句子,用摘錄的方法繼續訓練學生對細節描寫的判斷力,日積月累摘抄得多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啟迪;在摘抄之後我們將讓學生針對自己所抄寫的內容談談感受,學著老師在課堂上的分析方法去品析細節描寫的精妙之處,緊接著再來一段自己的創作。學生寫童年生活的、寫印象深刻的人物的一些優秀習作都在博客上跟大家分享。
(四)調整措施,突出主題,把握方法
細節描寫的能力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反復訓練形成的,因此在我們的研究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對研究措施及時進行調整,為細節描寫能力提高較慢的學生再設計單項集中訓練。尤其是在訓練寫人的細節描寫時我們要將人物外貌、心理活動、人物動作、人物神態、人物語言進行著重地訓練,每種類型訓練至少3次以上,使學生通過積累、仿寫、自創的過程能更好地掌握不同類別的細節描寫,在頭腦中形成更為強烈的意識,以便養成細節描寫的習慣,使細節描寫的能力得到提高。
2. 如何把握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教學
質疑能力是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亞里士多德說:「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專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屬能力是指具體提出和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問題意識既是形成質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潛在因素。教師要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索者。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上進」。又有俗語說:「學問學問,要學還要問」。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討。因此將質疑引進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熱點和難點,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
3. 怎樣進行小學高段的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然而閱讀教學是許多教師非常頭痛的教學難點之一,常常無從下手,現結合這幾年執教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談一點體會.
第一階段:整體感知.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建立對課文淺層的語言聯系的認識,形成知覺的認識整體,為深入閱讀掃除障礙.這一階段分試讀、初讀兩步來完成.
試讀是閱讀的准備階段,主要完成兩方面的准備工作.其一是知識上的准備,包括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寫作背景,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術語等,以免造成閱讀障礙.如,學習《小草和大樹》,可以提前閱讀夏洛蒂的《簡愛》.其二是閱讀心理上、情緒上的准備.如,學習《輪椅上的霍金》,大體上了解一下霍金的生平事跡,激發學生敬佩霍金的思想感情,為第一階段激起感情共鳴做好鋪墊.
初讀主要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入手,通過語言文字感知課文,對課文產生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並將這種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來.這一步驟分三個層次:首先,由教師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提出表述要求作為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大致可以從三方面提出:一是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如「主要寫了什麼?」二是對課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三是對課文結構的認識,如「按什麼順序寫的?」然後,教師范讀或學生齊讀、自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一定要出聲朗誦,一字一句,把課文讀正確,此間,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生字詞.把課文還可以根據需要輔以圖畫、音樂、錄音、錄像等手段,創設一種與課文內容和諧的氣氛,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想像產生較准確的印象.最後,讓學生表述獲得的印象.
第二階段:部分理解.部分理解階段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知道語言文字的表達是什麼,同時知道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以逐步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階段由細讀來完成.學生讀課文,大聲朗誦,一字一句,把課文讀正確,在讀的過程中,拿起筆來畫出優美詞句,不理解的詞語.此間,隨時拿起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理解詞語.逐段進行理解性默讀或朗讀,分析理解重點詞句,理清文章思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小標題;鞏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詞意;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應該認真設計好教學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准確把握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第三階段:整體深化.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寫人的文章,要問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高尚品質,寫事的文章,要問學生: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教師可點撥學生,劃出點明中心的句子,或點明中心的段落.這一階段由精讀兩步來完成.
精讀是細讀的繼續與提高.通過精讀,引導學生來品評關鍵詞語,重點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進行欣賞性朗讀或默讀,加深思想情感的體驗,使閱讀與生活銜接起來,加深認識,受到教育,學習課文優美語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這一步要注意以下三點:淤讀活.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展開想像,把課文的內容想像成一幅幅畫面.慢慢地邊朗讀邊想像,讀出那種意境,讀出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想像畫面,想像意境.這是學生思想感情升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讀美.在深入理解和體會的基礎上,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讀的有感情.用有聲有色的語言去釋放和傳達課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昂還它個更激昂,委婉還它個更委婉.」走到作者的心裡邊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還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能力.盂總結讀.為了內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可讓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再一次朗讀全文,整體深化.實現由部分到整體認識上的升華,建立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和思想感情的體驗,同時有機地進行語文基本功綜合訓練,達到內化吸收的目的.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雙邊活動,是教師、學生及閱讀內容之間對話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分寸、適度.靈活組織學習,不能一人承包、獨攬.閱讀貴在讀,以讀為本;重在思考,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尋求答案.所以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多讀書的時間和機會.
4.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高段生做筆記
學生在語文課堂筆記的實踐中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了自讀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切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麼如何培養小學高段生做語文課堂筆記呢?
一、記錄間接知識,補充直接知識
學生學習或者說教學就是一個傳播間接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直接從事物身上學習,而是通過教材和老師的講解來獲得間接知識[1]。所以其知識需要大腦的理解和記憶,很容易忘記,更需要不斷地重復。在教學中,不少學生對老師剛剛講過的問題,還是容易忘記,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更需要做筆記。要幫助高段學生明確這一點,提高學生對筆記的認識。然後在實際的做筆記過程中,對這些間接知識能夠及時記錄,防止忘記。在筆記中,將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做一個聯系,形成記憶環。忘記間接知識時,還能依靠直接知識來推得或者是回憶。課堂中,學生在學習間接知識時,一定會有一些直接知識的閃光點,關鍵是抓住這些閃光點,形成關聯記憶,使得筆記更加完整,而且記憶起來也較為容易。
二、課上簡單記,課後要補充
課堂筆記是輔助上課和課下復習的一個工具,但不是主要的課堂任務,課堂還是需要認真聽講,理解老師所講內容。如果一味地記筆記,就會成為「低頭族」,即使記得再詳細,對老師所講內容不理解,也是毫無意義的。高段學生在學習意識和習慣上比較好,但是錯誤地認為筆記做得詳細,說明課堂有認真聽講,其實兩者並不等價。老師要指導學生課上簡單記筆記,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符號,記錄老師所說的一些重點,然後趁課堂記憶還比較深刻時,對筆記進行及時的補充。這樣的效果要優於課堂的完全記錄,還是一遍很好的復習,有利於鞏固記憶[2]。在培養「簡單記」的習慣時,老師可以給出一些提示,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創造,形成自己記筆記的風格。有一些來不及整理的內容,可以留下空格,課後自行補上。
三、整理筆記,由薄變厚再變薄
做課堂筆記不僅是為了之後的總復習,更是平時進行小結和鞏固時很重要的參考資料。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加入筆記當中。因此在筆記的初期,其內容逐漸增多,其厚度逐漸變厚。關於這一點,老師可以布置筆記任務,利用課下時間,讓學生整理和豐富自己的筆記,一遍不夠,可以兩遍、三遍。在最後的復習中,筆記內容定會有所重復,或者是一些為非重點的拓展內容,那麼就可以「摘除」,筆記內容逐漸突出重點,則其厚度是逐漸變薄的。整理筆記是很重要的過程,說明筆記在發揮一遍又一遍的作用,其思維有鞏固,也有創新,更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日後的學習。高段生對自己的學習已經有了基本的計劃能力和評估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獨立完成這項工作。而老師需要對此做好監督和指導,定期檢查。
5. 人教版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什麼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讀課文數逐漸減少,略讀課文的數量則逐漸增加。五年級上學期是小學高年級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全面把握閱讀教學的要求,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
1、指導朗讀、默讀。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本冊教學仍要重視朗讀訓練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課後練習第一題。教師可以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重點是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課文、所有段落都適合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抓住重點段,指導學生練讀。
本冊默讀的重點是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默讀比朗讀語速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默讀能力的提高要有個訓練的過程,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於求成或流於形式。
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詞句訓練是精讀課文的主要內容。本冊教學要繼續理解詞句的意思,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本冊課後練習中對詞句的學習和積累採用了靈活安排和指定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習的指導性,也便於學生和教師操作。
3、精讀課文,領悟感情。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本冊教材,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導語、課後習題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課文可以採取多種方法:①要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②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並展開聯想和想像,還要對閱讀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條理和思路,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做重點指導和點撥,不要用現成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同時,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另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4、精讀內容,領會方法。通過閱讀,既要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
本冊要重點教會學生領會兩點:①學習基本的說明方法;②「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閱讀方法。前一項內容安在第三組,教師除了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基本的說明方法外,重點還要讓學生領會使用了這些說明方法後,文章有哪些不同。後一項內容安排在第四組,在「回顧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師重點是要教會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過上下文,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相似文章的閱讀來體會等等。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中年級雖然訓練過,到了高年級還應予以重視。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安排了14篇略讀課文,根據葉聖陶提的「就教學而言,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不同,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於精讀,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具體的詞句學習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選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教材後面安排了8篇選讀課文,內容大都與單元對應,有少數是為了補充本冊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某種類型上的缺乏。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自讀,教學上不作統一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和個體情況,決定是否選用。選用時,可以按課文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讀,也可以作為期末綜合復習材料,讓學生課外獨立完成,教師酌情檢查。對主動閱讀的學生,要予以鼓勵,激發學生更廣泛地去閱讀。
四、課外閱讀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數量,教師不能將其作「軟任務」而忽略,因為沒有一定閱讀量的保障,學生是很難具備較強閱讀能力的。
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閱讀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課外書屋」這一欄目,配合單元專題,以重點推薦一本、順便推薦一批的方法,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外閱讀的書。「課外書屋」中推薦的書大都比較輕松活,重在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推薦的書,學生作讀書筆記,並在班上進行交流。當然,教師也並不一定只薦教材中提到的書籍,也可以配合課文的學習推薦其他書籍。
6. 如何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讀寫結合」
關於「讀寫結合」的由來,1924年黎錦熙提出的「作文與讀法教學聯絡」思想,應該是使用「讀寫結合」這一概念的開始。明確地提出「讀寫結合」則是1927年老解放區開始實行的「讀寫結合」作文訓練序列,強調「讀什麼寫什麼」。之後,讀寫結合不脛而走,成為語文教學中的共識。
如今這么些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依然把「讀寫結合」作為課題來研究,這說明我們的讀寫還沒有真正結合,或者說還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境界,但可喜的是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一直有「讀寫結合」的理念,「讀寫結合」思想,「讀寫結合」的追求。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應達到怎樣的境界呢?
我認為「讀寫結合」講究的是「讀」與「寫」的互相遷移、同步發展,在小學階段主要表現形式有擴寫、縮寫、續寫、補寫、改寫、仿寫、反寫等,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向大家做一下匯報:
1擴寫 我讓學生進行擴寫的內容往往是每冊教科書中的古詩部分,在學完古詩後,學生已大體了解內容,但文中的景色、故事並不完整,這時就是學生展開想像,讓手中的筆肆意飛揚的過程,還有一種擴寫的途徑就是教師把與本班同級的優秀作文進行縮寫,以作文要求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擴寫,這樣,範文既是原文,有時還會給你一個超出原文的驚喜呢!
2 縮寫 其實在小學階段,我們教師不用要求縮寫,學生已經縮寫了,學生的作文老是寫不具體呀,我們就怕學生作文縮寫,所以,我認為小學階段的縮寫我們完全理解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非常熟悉,這也是課程標准對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硬性要求,但我們有沒有把「寫出本文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預習要求或者一個作業讓學生寫一寫呢?
3 續寫 這一形式在我們的教科書中體現還是很明顯的,像三年級的課文<<小攝影師.>>在課後題中就提出了續寫的要求。小攝影師有沒有回來呢?後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4 補寫 補寫的對口內容就是文章簡要敘述部分,為後文做鋪墊部分,幾句話帶過的部分,即留給學生想像空間的空白部分。這里低年級與高年級還是有所區分的,比如,這兩天我們學校進行第二輪的聽課議課活動,其中有一節講的是《窗前的氣球》,教師就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同學們好久沒見科里亞了,有好多話要對他說,那同學們會對科里亞說什麼呀,學生答得五花八門,但個個又在情在理,老師簡要總結後,讓學生進行練筆,有的學生簡單介紹最近班裡發生的事,有的問科里亞這種傳染病有什麼症狀,並猜想病房與家裡的不同等等,學生進行了有效練筆。也就是說低年級的讀寫結合要求可放的更低一些,哪怕幾句話對學生的書寫效果也是很明顯的。那對於高年級相對要求就高了些,比如六年級課文《窮人>>,有一位老師就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下練筆作業:漁夫說:「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感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提示:漁夫的網是怎樣破的,天氣怎樣糟糕,他會遇到怎樣的倒霉事情,又怎樣死裡逃生的,請展開想像,以《漁夫海上歷險記>>為題進行練筆。這樣,學生就有了很好的練筆機會。
5 改寫 在小學階段改寫的表現形式一般是對比句子的表達效果,但我在教學中也曾嘗試從謀篇布局的角度讓學生改寫,比如,這兩天我們剛剛學過的《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母親的這種方式在現實中是很少見的,往往都是媽媽領著孩子去看病,學完這篇課文後,我讓學生也寫一篇去看病的作文,要求是一定寫自己的看病經過,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因學生都有看病的經歷,自然有啥可寫,但不同的是通過閱讀這篇《學會看病》,在學生作文中體現的是孩子了解了看病的經過,有信心在媽媽不陪同的情況下自己到衛生室看病,還別說上周日我到衛生室拿點感冒葯,還真碰到我班一個學生自己到衛生室去打針。我甚感欣慰。
6 仿寫 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應該算是小學階段最常用的方式了。首先從仿寫句子開始,再就是仿寫典型段落,到仿寫好文章的寫作結構、順序或方法等,這些對於語文老師老說算是老生常談了,我要說得是教參中、某些資料中沒有的,而是老師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鑽研教材時設計的仿寫內容,這樣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最有效的。我稱之為「對症下葯」式仿寫。比如,我發現學生在運用語言描寫時,方式呆板,一般的格式就是誰誰說什麼誰誰說什麼,在備教材時,我就特別注重課文中的對話部分,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語言描寫的靈活性,比如,在本學期教學《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5、6、7自然段是父子二人的對話部分,在理解了對話內容後,我讓學生再讀這部分,看看這部分對話在結構上、表達方式上有什麼不一樣,一會兒就有學生說:我發現一個人說的話可以獨立成段,其他同學都嘖嘖稱是,我表揚她學到了一個讓作文變多的技巧,我讓學生再讀一讀還可以學到什麼技巧。學生的發現越來越多,我借機告訴學生,人物說的話可以一句話獨立成段,當你有很多話要說時,提示語一定要變化位置,如果一個人說的話是一大段,中間可以穿插提示語,分成幾個說話句,提示語可以是說話的動作,也可以是表情。給學生總結完後,就讓學生仿寫這樣的一組對話,效果非常好
7、反寫 對於小學生來說我覺得還是有難度的,但在不斷嘗試中,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珍珠鳥》一課,在第一課時完成初讀課文、識字學詞、理清層次和感受意蘊後,可引領學生順流而下,以「我的主人馮驥才」為題,從珍珠鳥的角度來反寫感受,用角色轉換上的「反寫」深化了「讀」的感受,又生成了新的「讀物」-------學生的練筆作品。
以上匯報的「讀寫結合」的方法,都遵循了以閱讀為基礎,再側重讀時促寫、寫時促讀,使讀寫一體,體現語文生命。我想「讀寫結合」是作為語文教育者一個永恆的話題,這個話題將會越聊,走的越遠,而語文教育者們將會越聊,境界越高。
7.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高段語文教學質量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曾指出:「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這種以「少數」達到「多學」的願望,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學效率,一直是許多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
語文作為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有力的支撐作用。因為越是基礎的東西,其穩固性越強,影響愈是久遠。因此,對語文的課堂教學而言,必須十分注重效率問題,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達到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多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我一直從課前精心准備、課上有效提問、課後及時反思等方面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一定效果。
一、課前,教學准備要充分。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有備無患」,可見,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對於教師而言,做好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即我們通常所講的「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1、認真學習課標,深入鑽研教材。新課標要求我們轉變「教材觀」,講課不是講教材,而是學會「用教材」。要做到用教材,就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課標的先進理念,並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要認真鑽研新教材,透徹了解教材的文體特徵、結構特點、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等。比如:學習寫景的文章,就應讓學生了解寫了哪些景,景物有什麼特點,作者是用了什麼方法寫出景物特點的,作者借景物描寫抒發怎樣的思想感情等;學習寫人的文章,應讓學生弄清楚作者如何以事寫人,或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作者寫出了人物的什麼特點或歌頌了人物的什麼品質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應充分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教什麼,怎樣做,怎麼學等。此外,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解讀,要敢於融入自己的獨特見解,使教材更接近學生,富有生活化。
2、充分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特點。學生是上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作為學生學習活動引導者的教師應充分關注所教學生,注重了解研究學生的特點。不僅了解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朗讀水平、理解能力、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要了解學生的需要、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及習慣等。因為,不同地域的學生的見識、認知水平等是不同的,比如,對於《少年閏土》中提到的趣事,農村的學生肯定比城裡的孩子有更多的體驗,而學習《北京歡迎你》時,由於城市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信息,因而對奧運會相關知識的理解較農村孩子更深刻。即使是同一學校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也各有自己的特點。教師充分了解了學生情況後,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3、精心設計教案,創設良好氛圍。要想上課的效果好,教師的教學方案要精心設計。一方面,教師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備問,設計的問題要突出教學的重點,要少而精,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備作業,要求作業有拓展有延伸,做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達到訓練、鞏固、提高的目的。備「三語」,即課前的導入語,課中的過渡語,課後的總結語,都要精心推敲,力求為上課的重點服務,為引導學生的思考服務。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拓展。教師應廣泛閱讀和積累有關資料,對教材有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和拓展。如:學習了《偉大的出征》後,可以對我國「神六」、「神七」的相關情況進行介紹;學習《中國的花》,可以補充介紹中國十大名花分別象徵什麼品格,並和學生說一說中國城市市花和世界各國國花,以及不同種類的花代表的「花語」等,這些補充的知識不僅增加了教材的容量,而且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時時感到有新意。有了精心設計的教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時游刃有餘,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應運而生了。
總之,教師有了精心的教學准備過程,才能使課堂教學避免不必要的差錯發生,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課上,教師提問要有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無論教師講解得多麼生動、形象,但要想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檢測學習活動的效果,則需要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語文課堂提問應注意以下問題:
1. 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教師對於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都要進行精心的構思,問題的設計不可「離題」太遠,應集中、簡潔,緊扣教學目標,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比如,《爺爺的蘆笛》一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習運用關鍵語句體會文中感情。因此,學生在充分感受強強在爺爺的笛聲變得勇敢起來的前提下,理解課文結尾句「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時,教師提問:這句話僅僅是對「海邊的孩子」而言嗎?「海水」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懂得了什麼?當問題提出後,學生自然明白,爺爺希望強強能在鍛煉與挑戰中學會堅強,健康成長,從而體會到爺爺對強強的關愛與期盼之情。
2、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難易適度,不可過淺,又不可過難。
8. 小學高年級語文如何教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啦,在中國幾千年的古文化大國里,語文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人們從開口說話起就離不開語文文化。那麼好的語文文化知識就要從小練習培養起。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訓練課,其中包括字、詞、句、篇(篇章、段落)的知識,語法、修辭、邏輯、文學、作文的知識;要著重培養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孩子的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從家庭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家長應著重加強對孩子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它包括口頭的聽、說和書面的讀、寫兩個方面。
1.積極鼓勵孩子學會說普通話,訓練孩子說完整的話,要求孩子有條理地說話。
孩子從會說話時就要學習說普通話,學說普通話是發展孩子口頭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必經之路,對於孩子掌握規范語言和書面語言,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重大意義。為了訓練孩子說普通話,可以讓孩子練習「繞口令」之類的口語活動項目,如「s」「sh」分不清的,可讓孩子讀、說這幾句話:「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í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í。說話要實事求是,計數不能似是而非。」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普通話,有些孩子在學校學了普通話,老師叫他們平時盡量講普通話。因此,孩子在家裡也應學普通話,如果他講得不好,家長不要譏諷他,而要鼓勵他。會講普通話的家長,可用普通話和孩子進行交談。
2.幫助孩子打好識字的四個基礎。
漢語拼音、漢字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獨體字是孩子識字的四個基礎。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和初步自學能力,而這兩個能力的培養,又有利於激發孩子學習語文和其它學科的興趣和發展孩子的智力(觀察力、記憶力、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因此家長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1)幫助孩子准確、牢固地掌握漢語拼音。
漢字是表意的文字。字的形、音、又沒有必要的聯系,不少字音、形脫節,給孩子識字造成困難。掌握漢語拼音就能依據音節,准確、迅速地讀出字音。低年級拼音教學的要求是:學會二十三個聲母、二十四個韻母,掌握四聲,學會十六個整體認讀音節,初步掌握拼音的方法。小學階段所學的生字全部用漢語拼音注音,用它當拐棍幫助識字,以達到正確朗讀課文,學說普通話。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漢語拼音是累贅,不易記住,不如直接學漢字,這是不了解漢字難學的特點;二是沒有認識到學習漢語拼音的重要意義。
(2)幫助孩子准確、熟練地掌握漢字筆畫、獨體字、偏旁部首,引導孩子仔細觀察,辨清字形、理解字義,讀准字音。
漢字是方塊字,它是按不同的筆畫結構裝配在一起的。由於筆畫的形狀、數目、長短和位置不同,字形也各異,因而出現不易辨認的形近字,如「由、甲、皿、血、土、士」等;形體復雜的難字,如「蝴蝶」等不易書寫;一字多音,如:「長大」、「長短」等不易運用。漢字的這些特殊性和低年級孩子的感知覺、思維能力水平的局限性等,在輔導孩子學漢字時都要引起重視。
(3)家長不僅要求孩子能識字,還要認真寫字、默寫。
也要會使用自己學過、學到的字,教給孩子看圖識字、部件識字、歸類識字、基本字帶字識字方式。
3.要幫助孩子學好語文,家長必須給孩子買一本字典(「新華字典」或「小學生字典」)或詞典。如果孩子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詞來問自己,家長應指導孩子去查字典、查詞典,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開始查字典、詞典的速度一定很慢,但只要家長加以指導、鼓勵,速度會逐漸加快的。而一旦培養了孩子查字(詞)典的習慣和能力,他就找到了一位可以隨時請教的好老師,從此就很少給家長添麻煩了。但不能忽視要教給孩子正確理解詞義的方法,歸納起來一般為7種:
(1)根據詞的內容、范圍,選擇正確解釋。(2)抓住關鍵字詞,理解詞的基本義。(3)根據上下文理解詞義。(4)找詞中的近、反義詞理解詞義。(5)由個別詞到綜合的方法理解詞義。(6)從詞語的來源,加深理解詞義(7)結合作品的語言環境理解詞義。
4.根據句子的語氣,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句子不同特點,幫助孩子認清各種句子的用途。
(1)陳述句是告訴別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號。(2)疑問句是向別人提出一個問題的句子。(3)祈使句是要求對方做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號或感嘆號。(4)感嘆句是抒發強烈感情的句子,句尾用感嘆號。
5.為了把句子說和寫得准確、鮮明、生動,增強語言表達效果,家長必須指導孩子學習一點常見的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知識。既要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又要掌握它們各自的用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都有比喻詞。(2)擬人就是把事物比作人來寫。(3)誇張就是對人或事物作有意地誇大和縮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排比就是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貫的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接連說出來。5)設問就是自問自答。(6)反問有肯定的反問和否定的反問。
6.家長要幫助讀中、高年級的孩子學習寫作文。
作文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是一個人的思維水平、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將來參加工作也離不開它。作文有「片斷作文」、「口頭作文」、「筆頭作文」。
7.指導孩子閱讀方法,培養孩子良好讀書習慣。要使孩子會說話,會作文,必須指導孩子多讀書。注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凡是孩子感興趣的就樂意學。
有了這些方法,我想孩子們的語文教育再也不是問題啦,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學好語文課從小打好基礎加油吧。
9. 小學語文教學中高年級常用哪些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回者。」素質教答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