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6課ppt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6課ppt

發布時間:2021-01-20 05:32:19

㈠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6課 社戲 中的第11段的賞析

作者通過嗅覺、視覺來、源聽覺寫出了平橋村的自然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作者對農村自然風光的熱愛,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朦朧: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淡黑:寫出了連山的色彩美
起伏,踴躍:寫出了遠山的動態美,比喻,側面描寫,化靜為動
船慢:表現了我的迫切之情
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沉靜:表現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
自失,彌散: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㈡ 7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預習筆記

1、認識目標
⑴ 理解課文主題,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⑴ 學會復述課文,把握敘事性作品的特點。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實的語言。
3情感目標

㈢ 小學六年級下語文人教版第16課《各具特色的民居》課件。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語言簡練准確、平實質朴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准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

(2)對詞語的理解。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根據課後資料袋的提示,准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陝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慶的吊腳樓。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准高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讀對讀通,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採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2)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3)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3.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搜集的有關民居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種類的民居圖片、音像資料,或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為中國民居博物館寫一段關於重慶吊腳樓(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築)的解說詞;以某一種民居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練習時,老師要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4.在學習客家民居最後一段和傣家竹樓最後一段時,要注意引領學生以民俗特點為依託,體會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學習這篇課文,可以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讀一讀: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又有利於對表達方法的更多領悟。

四、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

一、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具有什麼特色?請同學們把課文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麼?

生: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師:(板書:客家民居傣家竹樓)是的,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客家和傣族兩個民族的民居。

生:我覺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特點都非常鮮明,確實像題目寫的一樣——各具特色。

師:這是我們讀了課文的初步感受。接下來我們分成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讀完後再討論討論:這種民居有什麼特點?然後做好匯報的准備。

(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准備分工匯報。)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同學們都准備好了嗎?哪一組先來給大家匯報?

生1:我們小組重點閱讀的是《客家民居》這個部分。我先來給大家談談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然後,我們深入閱讀了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出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最後,我們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勾畫的語句。

(1)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營壘式住宅。

(3)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4)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5)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

我匯報完了,請我們小組的其他同學接著匯報。

生2:我們小組通過對上面這些語句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客家民居有這些特點:第一點,他們的房屋是「營壘式」的。我們剛才查了詞典,「營壘」就是軍營和它四周的圍牆。第二點,他們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別,我們平常見到的房子,是一排排並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狀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樣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這個形狀書上的插圖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點,他們土樓圍成的圓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們剛才看了關於「八卦」的注釋,但是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麼樣子的?老師能給我們講講嗎?

師:(拿出一張八卦布局圖)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張八卦布局圖,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謝謝老師,我接著匯報。最後,我們發現客家民居的第四個特點,他們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與貴賤,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這就是我們在合作學習中,總結出來的客家民居的特點。

生3:我接著說。我們小組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開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講到,「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這就是居住的環境對客家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有第三自然段寫到「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第四自然段寫到勤勞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體現了他們團結、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點。我們覺得,正是生活的環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獨特的建築風格。

師: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得非常認真和深入,對客家民居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匯報也非常清晰。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聽了你們小組的介紹,我們感受到,走進客家民居,就真是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師:那麼傣家竹樓有什麼特點呢?哪一個小組來匯報?

生4:我們小組經過讀書和討論,發現了傣家竹樓的三個特點。我先匯報第一個特點。請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樓有「藏在竹林」的特點。

生5:我匯報第二個特點。第2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傍水而居」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生6:我匯報第三個特點。第3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樹滿寨,花滿園」的特點。我們小組匯報完了。

師:你們小組在匯報時把三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謝謝你們。但是你們匯報的主要是傣家竹樓在環境方面的特點。竹樓本身有什麼特點呢?誰來補充?

生1:我來說說竹樓的整體結構吧。請大家看第3自然段後半部分,「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這里主要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傣家竹樓結構簡單。還有「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從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樓也有別致美觀的特點。

師:你著重介紹了傣家竹樓「結構簡單,別致美觀」的特點。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來補充。竹樓本身的特點在第4自然段也寫到了,「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可見它還有「寬敞和通風很好」的特點。

生:我還要補充。課文最後一段給我們介紹了傣家建造竹樓的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團結友好,也算是傣族蓋房的一大特點。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四、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師:通過兩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有了整體的了解。那麼這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看看,仔細想想。

(生默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把民居的特點介紹得鮮明生動,我似乎親眼看到了客家民居,親自走進了傣家竹樓,就像課文題目一樣,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師:我們透過作者的描寫,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具特色」!

生:我發現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師:是的,每一種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的形成原因。

生:兩篇文章的開頭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開始就說它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們想一口氣讀完,看看這是一朵怎樣的「奇葩」。而傣家竹樓的開頭「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讓我們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傣家竹樓旁邊,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點。

師:是啊,文章的開頭方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很多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打比方。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也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五、相關鏈接

1.關於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 500萬人。其中國內4 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 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大多用石塊壘築,牆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牆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牆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4.陝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一頭連著炕,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

㈣ 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 社戲 的讀書筆記

1、理清情節--鄉事趣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為最大樂事-- 看社戲作鋪墊。 ●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趙庄看社戲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庄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 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1-3 ) 去趙庄看社戲的全 過程( 4-30 ) 看社戲後的餘波( 31-40 ) 看社戲的波折( 4-9 ) 途中的見聞和感受( 10-13 ) 趙庄看社戲( 14-21 ) 深夜歸航( 22-30 ) 2、分析人物--鄉人好(淳樸) 文中人物有雙喜、阿發、六一公公等雙喜: 聰明能幹、機靈、反應靈敏、善解人意,細心、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熱情爽直、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小領袖。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豪爽風趣熱誠的老人。阿發:天真活潑,調皮,質朴,熱心,(熱情好客、淳樸無私、憨厚善良) 文中的人物有著淳樸善良的質朴美,給迅哥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那夜的景色也優美。 3、聯系環境--鄉景美 ?聽覺方面有「宛轉、悠揚的橫笛」, 「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嗅覺和味覺方面有「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感覺: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A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 B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C烘託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D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描繪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 「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因為是溶化為一體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 靜物動態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同時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於「連山」是「起伏」的,是稜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很新鮮。「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形象真切。賦予靜默的山巒以連綿的動感 -- 以動寫靜,以靜襯動師 總體來說,有高興、迫切的心理。進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較為明顯。起伏的連山如踴躍的鐵的獸脊,以動寫靜,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聽到歌聲,料想便來自戲台,心裡更是迫切。而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沉靜,反襯出此前著急的心理。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比喻成「踴躍的鐵的獸脊」。(以動寫靜,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修辭手法: 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修辭方法,融情入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4、總結歸納: A、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B、本文通過童年時「我」和夥伴們在農村看社戲的事件,抒發了「我」對美好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從而表達了「我」對熱忱、友好、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嚮往。 優美的自然景色----景美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活美農村孩子的聰明、熱情、淳樸--人美人與人之間友善、和諧的關系--情意美 全文小結: 優美的自然景色,自由自在的生活,農村孩子的聰明、熱情、淳樸 人與人之間友善、和諧的關系,表現了作者對少年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情誼的眷戀。

㈤ 七年級下冊語文16課字詞

16.杜戲
作者:魯迅
字詞:憚(dàn):怕,畏懼。
踱(ó)步 踱:慢步行走。
棹(zhào)船 棹:劃著。回
歸(guī)省(xǐng):指出嫁的答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輩(bèi):排行和輩份。
攛(cuān)掇(ō):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鳧(fú)水(shuǐ):游泳。
行家 肆無忌憚 絮叨 怠慢 鳧水 潺潺 歌吹 蘊藻 家眷 皎潔 糾葛 楫 旺相 吁氣 棹船 烏桕樹 櫓 撮 竹篙 踴躍 惹眼

這是人教版的,如果您學習的教材不是人教版的,可以追問。

㈥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6與20課書下注釋(只要帶拼音的字) 我的語文書忘在了學校寫作業。急急急!!!!!

16課社戲
歸省(xǐng)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輩 排行和備版份
憚(dàn) 怕,畏懼
攛掇(權cuān o)從旁鼓動人做事
鳧(fú)水 游泳
櫓(lǔ)在船艄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比船槳大
旺相(xiàng)茂盛
撮(cuō)用手指捏去細碎的東西
桕(jiù)樹也叫烏桕
棹(zhào)著劃著
楫(jí)槳

20口技
囈(yì)語說夢話
齁(hōu)打鼾
中間(jiàn)其中夾雜著
曳(yè)屋許許(hǔhǔ)聲 (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曳,拉。許許,擬聲詞
幾(jī)欲先走 幾乎

㈦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 課後習題 (人教版)

一 聯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 魯迅(板書)
二 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後,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願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四 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裡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台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准確讀音,並考慮課文大意。)
六 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庄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准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舊課。(以下內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 )、行( )走、歸省( )、省( )略 省( )悟
(二)辨別字形並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漿、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三)解釋下列各詞並指出詞類:
朦朧 模糊 皎潔 飄渺 婉轉 悠揚
明確: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餘詞的解釋可參閱課本注釋)以上這些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四)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兩段。(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最能表現「我」的樂與不樂心情的詞語。)
二 指導學習課文。(教師板書:(一)(二)(三)(四),後面的內容要學生回答。)
(一)課文寫樂土平橋村,只用一句話,卻表達了多方面的內容。想一想,是哪句話?表達了哪些內容?
明確: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這樣,以極少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文章就精煉了。
(二)為什麼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課文寫樂土之樂很具體。先從與農民孩子的關繫上來描寫樂土:客人是「公共」的;游樂時所謂「犯上」之類的封建倫理觀念已被打破。再從生活情趣上寫樂土:「我」對農村中釣蝦、放牛等事充滿興趣。釣蝦、放牛在農村中原是極平常的事,但作者卻滿懷深情地敘述,充分反映了「我」對農村生活的新奇感。
課文寫樂土的樂正是為了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因為十一二歲的孩子成天要死記硬背這些時代隔得遠,語言差別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討厭。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厭惡。
(三)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麼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庄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後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這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寫「我」的不樂,課文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齊讀「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怕外祖母要擔心」,體會對不同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四)課文表達「我」的不樂心情,用詞十分確切,我們要很好地體會。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1組第一句表達較籠統。第二句把著急的程度描寫得具體,「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戲的願望沒有實現,「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組第一句與事實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詞用得很好,因為這是猜測。正因為有這猜測,所以有「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的推測。從猜測到推測,反映了兒童的焦躁的心理狀態,寫得確實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魯迅用詞是准確、鮮明、生動。當然,需要說明一點:由於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離今天較遠,特別是「五四」時期有些詞的用法與現在有點不同。如結構助詞「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稱代詞「他」和「它」不分,都用「他」。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讀課文時要注意。
三 布置作業。
1.復習第二部分,著重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外祖母、母親和「我」的不同神態和心情的。
2.閱讀第三部分,熟悉從出發看戲到回家的記敘過程。
3.抄寫詞語:
怠慢 大悟 攛掇 委實 鳧水 篙 磕 潺潺 朦朧 婉轉 悠揚
疏疏朗朗 瓢 縹緲 融 躥 踱 頗 懈 楫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作業,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上堂課作業。
(一)檢查抄寫的詞語。並在檢查時改為課堂聽寫。
(二)復述課文第5、第6段內容,把「氣惱」、「絮叨」、「寬慰」、「急得要哭」、「囑咐」、「裝模裝樣」等詞語用進去。
二 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一)引導討論第三段的記敘層次。明確:這一段寫晚上乘航船到趙庄去看戲,是課文的中心部分,寫得具體、生動,按照事情發展的過程可以分五個層次(分行板書):
1.雙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趙庄(10—16段);3.船頭看戲(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據「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怎樣寫出雙喜、阿發這些勞動人民孩子的優秀品質,怎樣寫出迅哥兒對他們的思想感情。
討論中明確:這一段的第一層和第四層中最能突出雙喜、阿發等勞動人民孩子的優秀品質,和「我」對他們的感情。第一層寫雙喜提議乘航船去看夜戲。作者稱雙喜「最聰明」、「大悟」,表示贊美和欽佩。當外祖母擔心,母親不安時,雙喜果斷表示:「我寫包票」,並列舉了三點無可辯駁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話充滿膽識和自信,解決了外祖母和母親無法使「我」去看戲的難題。第四層寫了歸航途中偷羅漢豆的事,阿發讓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這兩件事說明了什麼呢?學生回答,明確:它們說明雙喜聰明能幹,阿發淳樸、慷慨無私,總之農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也說明「我」熱愛農村少年朋友,與他們有著深厚的情誼。總之,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戲和偷豆兩件事來表現的。
指名朗讀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學生朗讀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找出這一節用了哪些動詞,然後討論:
1.「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麼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2.「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麼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3.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點開船,在石橋上一磕」准確地寫出了農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有說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以上加點的詞板書,下同)
齊讀第10段,體會作者用動詞的好處。
(四)學生朗讀「思考和練習五」中的第二段話,找出這段話寫在課文的什麼地方。說說它是怎樣跟前面一段話互相照應的。
思考,討論後明確:這段話寫在第21節末尾,也是寫孩子們撐船的動作的。這里寫大家看戲看得沒勁了,在雙喜的提議下便開船返航。前面寫船來時是向趙庄前進,經過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後;而現在船要離開趙庄,因此「拔了篙」要「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前後照應十分嚴密自然。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種前後照應的地方,寫作時更要注意前後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密,貫通一氣。
(五)閱讀第11—13段。考慮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景狀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關系如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或掛出小黑板):
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麼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下面寫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寫航行的迅速,為什麼說連山象獸脊踴躍,向船尾跑?這是靜物動態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這樣寫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於「連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顯得形象真切。這一句描寫呼應了前面的「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一句。
3.第12節和13節里哪些詞句是跟11節的記敘呼應連貫的?要求在這些語句下劃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跟「似乎聽到歌吹了」相呼應;「果然是漁火」跟「也許是漁火」相呼應:「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庄」跟「漸望見依稀的趙庄」相呼應;因此,這三節的過渡照應很緊密、自然。
學生默讀11—13節,進一步領會記敘的順序和內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這四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那麼課文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討論明確: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願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於到達戲台的心情。「我」的心情從「沉靜」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趙庄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閱讀時要很好體會。這四節要求背誦,學生再各自讀一遍。
(七)由於作者善於細心觀察事物,所以把戲台寫得生動具體,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明確:課文描寫戲台,有從遠處看的,有從近處看的。
第14段是寫從遠處看戲台。這一節寫戲台有兩個特點:
1.注意觀察的位置和距離。作者一開始寫戲台,是自遠而近,先交代戲台的位置:庄外臨河的空地上。再點明疑為「仙境」的緣由: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接著,由於船走得很快,漸漸接近戲台,便看到「台上顯出人物來」,也看到近台的河裡有「一望烏黑」的船篷。
2.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從遠處看戲台,因為「模糊」,所以疑為「仙境」。因為距離還較遠,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動」。
後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寫從遠處看戲台,那是返航時「回望戲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徵:因為遠而又在燈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同14節的疑為仙境遙相呼應。
可將上述內容列成下表:
對戲台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14節,體會寫景的好處。
(八)第17節到第21節,寫他們「都擠在船頭上」看戲,這是從近處看,所以角色的上場,下場,甚至連「那老旦將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五節描寫的特點是把角色的出場和表演跟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們看戲的心理特點。請找出有關語句,並用線劃出來:如「看見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最願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節的大部分語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等。
三 課堂練習。
(一)說說下列句子中括弧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庄便(真)在眼前了。
〔參考答案〕
括弧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庄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台的錯誤猜測,因此趙庄——出現,「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二)指出下列兩句中「終於」一詞的詞類,並說明用法。
(1)然而老旦終於出台了。
(2)雙喜終於熬不住了。
〔參考答案〕
「終於」是副詞,表示經過一番周折而產生了某種結果。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文第四部分,歸納主題及主要寫作方法,布置讀寫練習。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2)指名試背第10——13段課文。
二 指導學習課文。
(一)課文怎樣寫出老農民六一公公純朴、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讀第32節和第34——38段,體會六一公公的語言特色。
明確:課文寫六一公公的筆墨簡潔而洗煉,主要通過他的對話來表現他純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話並不責問孩子們「偷」豆之事,只是可惜於「踏壞了不少」,說明他珍視勞動果實。第二句話:「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充分地表現了他的性格。至於以後送豆給「我」吃,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求學生在以上有關語句下劃線)
(二)指名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讀後提問: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為什麼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為什麼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與農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體現了「我」與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來,當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這兩句話是用豆陪襯社戲。其實那夜的戲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來,可是大可懷念的是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這友情是在著社戲過程中集中地體現出來的,因此也就產生出對那夜社戲的懷念了。
(三)《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並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庄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後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課文的主題就是:
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的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及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的思想感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容寫得並不多(甚至並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裡,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
(四)我們懂得了主題和材料的關系,來思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社戲》有相當大的篇幅寫戲外的生活瑣事,作者對這類生活瑣事取而不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經歷為題材,寫了百草園的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但有兩件有關魯迅讀書的事沒有寫上;一是當時一般學生到先生面前背書,希望別人大聲讀書,使先生聽不清楚自己的背書,因而胡混過去。魯迅書讀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他為了勉勵自己,從此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這兩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請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為什麼前者取而不舍,後者舍而不取。
明確:《社戲》寫戲外的生活瑣事,實質是表現了「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贊頌勞動人民,正是出於表達主題的要求,所以對這類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魯迅沒有將在三味書屋的兩件事寫進文章,原因在於這篇文章主題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和反抗,與此無關或不合題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兩篇課文材料的取捨說明了: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達主題的,材料的取捨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五)關於課文的寫作特色,大致上可歸納這樣幾點:用詞造句准確、鮮明、生動;情景結合,借景抒情;結合語言和行動、確切地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活動。這些特點,分析課文時都已經學過了,課後再好好體會。
三 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誠然(實在)潺潺(流水聲)彌散(滿、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皎潔(潔白)
(二)用下列單音片語成同義雙音詞:
倘(若)伴(侶)邀(請)(舟)楫懈(怠)
(三)把下列書面語言改成口頭言:
大抵(大概)不憚(不怕)伊(他、她)委實(確實)惹眼(顯眼)漂渺(隱隱約約)
四 布置作業:
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記事為主,但一定要把與事有關的人寫好;(2)事情的發生、經過、結尾要寫清楚,重在經過上,要寫得比較具體(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特徵。
五、信息反饋

㈧ 懸賞!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 社戲 的讀書筆記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1—3 )
去趙庄看社戲的全 過程( 4—30 )內
看社容戲後的餘波( 31—40 )
看社戲的波折( 4—9 )
途中的見聞和感受( 10—13 )
趙庄看社戲( 14—21 )
深夜歸航( 22—30 )

七年級語文下冊16課課下注釋全部。書還忘帶了,急。好心人救救我

16

《社戲》
(魯迅)

「社」
,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歸省(
x
ǐ
ng

: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
h
á
ng
)輩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詩經·斯干》的頭兩句。意思是潺潺(
ch
á
n
ch
á
n
)的山澗水,深遠的南山。秩秩,水流的
樣子。斯,這個。干,山澗。幽幽,深遠。舊時孩子上學總是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兒上:觸犯長輩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憚(
d
à
n

:怕,畏懼。

攛掇(
cu
ā
n o

: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委實:實在。

鳧(
f
ú)水:游泳。

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於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頭搏浪嬉戲。

櫓(
l
ǔ)
:在船艄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大。

依稀:隱隱約約。

旺相(
xi
à
ng

:茂盛。

撮(
cu
ō)
: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

桕(
ji
ù)樹:也叫「烏桕」
,一種落葉喬木,種子可以榨油,作肥皂、蠟燭的原料。

棹(
zh
à
o
)著:劃著。

楫(
j
í)
:槳。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17

《安塞腰鼓》
(劉成章)

亢(
k
à
ng
)奮:極度興奮。

晦(
hu
ì)暗:昏暗。這里是迷惘、糊塗的意思。

羈(
j
ī)絆:纏住不能脫身,束縛。羈,約束。

驀(mî)然:突然,猛然。 冗(rǒng)雜:繁雜。
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戛(jiá)然而止:聲音突然中止。
狂舞 閃射 火烈 飛濺 亢奮 晦暗 羈絆 驀然 冗雜 搏擊 燒灼 奔突 翻飛 大徹大悟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6課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