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閱讀課題階段計劃要研究什麼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上傳: 胡玉保 更新時間:2012-5-30 10:15:38
一、課題組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一)研究對象 一----六年級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題將圍繞《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研究目標
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組織策略、語文教學有效性的診斷方法的研究,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有效性,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工作
1、制訂計劃
因本期我校開始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高段的研究,因此,特別召集課題組成員,制定本學期的課題研究計劃,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討論課題組活動形式。向課題組教師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規定每學期應完成的研究任務,扎扎實實的做好課題的研究工作。
2、加強組織建設,落實課題研究的常規工作。
本課題組工作力將開展出自己的特色。本期,將注重落實課題組的常規工作,對老師們上交的各類資料登記考核,以保證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3、以「扎實、成效」為核心價值觀,拓展課題組成員發展的空間。
著實提高老師們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把課題研究工作與其它教學研究有機結合。實現校本培訓、校內教研、集體備課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的研究體系。
5、立足課堂,扎實研究。
課題研究要基於課堂,立足於課堂。認真學習閱讀課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驗證、完善。爭取提煉出更有實效的課堂教學操作策略。本學期將開展課堂專題研討課一次,並爭取鎮教研室成員對課進行指導與點評。
四、工作安排: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前進。
第一階段:課題准備階段(2009、9—2009、10)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小組成員本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交流,思考課題研究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確分工,下達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行動研究階段:(2009、11--2010、3)
1.根據前期的課堂調研與分析,各年級根據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問題,根據「有效、優化」的原則,確立一個行動研究突破口,即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主打做法(優化策略)。
2.根據確立的優化策略,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
3.定期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作定性與定量的分析,作好階段性總結,並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與發展,作出相應的研究調整與改進。各實驗老師嚴格按計劃操作,以隨筆的方式及時記錄實驗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績。每學期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研究課匯報活動。
4.撰寫課題中期報告,邀請有關專家作中期評估。
階段成果預計有教學隨筆、研究日誌、專題論文、調查問卷等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10、4--2010、5)
1.對課題研究和開展的工作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
2.寫出研究總結報告。
3.理課題研究期間各位成員在實驗中取得的原始資料和相關成果(如獲獎的論文、教案、課件、觀摩課、評優課和競賽課的獲獎證書和資料等),接受專家評估。請上級課題主管部門進行課題成果鑒定。
階段成果預計有實驗報告和工作報告等
B.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國內外研究的歷
一、抓好閱讀教學的前提是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讓學生明確讀書的意義,讀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多讀書使我們變得聰明,讀書中使我們變得有涵養,在閱讀中享受文學作品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記得我讀師范的時候,有一次在上文選課的時候,李萬鳴老師在講解人物的語言描寫與動作描寫突出人物內心活動時,在課堂上老師就給我們全班同學朗讀了《白洋淀》中婦女們在水邊洗衣服中的對話與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在老師繪聲繪色的朗讀中,是我感覺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把我們帶到文學作品的語境中去,接著李老師就此給我們介紹了我國四大名著,特別是《紅樓夢》的人物描寫和《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人物描寫得特別好,通過老師的范讀、介紹,正如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形成自主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至關重要的基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學會在遇到疑難問題時,要學會注意作標記,如遇到不會讀的字詞作上標識,養成查字典的習慣,不會讀的字給它註上拼音,不理解的在字詞註上注釋,不要養成「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的不良習慣,否則就會讀錯字而鬧笑話,如:我曾經在上五年級語文課《凡卡》時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學生在讀「聖誕樹」時,就把它讀成了「怪誕樹」而引起全班同學的大笑。
三、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培養出有獨立閱讀能力的學生。小學語文閱讀的基本方法是「讀准—
讀通—讀懂」,即小學語文閱讀首先要讓學生把文章中字詞句發音讀正確,對文章中的生字詞進行識別記憶,然後是熟讀課文。
四、閱讀教學中適時進行表演閱讀課文的實踐性很強。
通過語文課的閱讀實踐來實現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實踐就是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現在我們進行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參與式」教學方法,就是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五、進行比較閱讀,強化閱讀教學與比較性閱讀的深層次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比較閱讀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新內容的時候聯繫到之前學過的知識內容,細致比較內容、形式、作者態度、題材、主題等,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思路,在更深入的基礎上把握讀物。
六、鼓勵質疑,在學生互相質疑探討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善於質疑,善於提問是小學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訓練,有了一定的基本判斷能力,因此教師要注意提高學生質疑的科學性。在閱讀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組織自己的語言和發散自己的思維,鼓勵學生多讀多想,學會獨立思考。
七、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的引導和督促,保證閱讀的質量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後,要找准切入點,順勢引導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
八、不斷學習、提高教師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程的重要因素,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語文素養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榜樣示範作用。今天各級教育部門都非常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
C.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怎樣
一、抓精心備課,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
認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一)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二)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第三是網路資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網路資源並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三)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四)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功夫。
二、抓扎實訓練,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
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實際,靈活的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整,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與教材、教師、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的主角;還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選擇靈活的教學方式,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全面的語文實踐,即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興趣的培養。
(一)識字教學。
增強對漢字規律的科學認識,引導學生按規律有序歸納所學生字。讓學生給字找朋友,開展游戲識字,如漢字開花、漢字加減法、猜字謎、組織百字競賽等。識用結合,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體會漢字在語言表達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學生在交流、評述、欣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閱讀教學。
教師可以課文的情感為主線,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的進入文本、思考、想像、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時完成對詞句的感悟和閱讀方法的學習。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從閱讀中尋找樂趣,享受學有所獲的快樂。
(三)口語交際。
教師可在課堂上創設模擬的生活情境,根據不同情況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游戲,提供不同的口語交際機會,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學會規范說話、禮貌用語、耐心傾聽,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D.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六年來,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形回式上發生了重答大變化,但由於閱讀教學的應試負擔過重,功利目的過強,缺乏有效指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中小學生讀書量普遍不夠,讀書時間少;課堂閱讀教學仍以知識體系為主,過多注重詞句、段落、寫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導,講問過多,忽視對閱讀整體性的把握;對學生的閱讀缺乏有人文意義的主題引領和深度指導,使閱讀雜亂無章和淺嘗輒止;忽略學生閱讀時的獨特思想感受和情感體驗,形成共性突出、個性缺乏的閱讀結果;忽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使閱讀成為暫時性功利的短期行為,最終使語文閱讀形成重功利、輕發展;重共性、輕個性;重繼承、輕創新;重認知、輕情感的反文化特徵,造就有知識、沒文化的閱讀者。
由此可見:當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閱讀目的、閱讀內容、閱讀方法、閱讀數量、閱讀時間等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將會在不同程度上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弱化,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民族文化的退化。
具體到各地區的現實,各地區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習慣、人文素養的不均衡發展的現狀,
E.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國內外研究的歷史與趨向
一、寓教於"趣",使學生愛讀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打開兒童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1、樹立榜樣.榜樣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強,根據學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點,我經常將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中汲取知識.平時,我有意識向學生介紹老舍、葉聖陶、冰心等名人熱愛讀書的一些故事,這種名人"效應"所產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則.課外時間,我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這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氣氛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的進行閱讀活動.我還經常給學生講自己童年學習情況,並給學生絕對肯定的啟示便是:閱讀非常有趣.猶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勵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一旦興趣培養起來不僅眼前收益,還將伴隨整個人生.
3、隨機指導.在課堂上,隨機樹立典範,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和精彩的語段時;當有學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應激勵表揚,這樣便會在學生中營造了讀書的氣氛.
二、寓教於法,使學生會讀書
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要以課內帶課外,課外促課內的方法,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而課外閱讀書籍的種類不同,且題材豐富,文章的內容深淺不一,學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別.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節,忽視文章中心及語言描繪,我注重以下幾種閱讀方法指導:
1、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聯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註明出處,寫讀後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用讀書方法.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讀,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在繼續讀;略讀就是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意在了解大概內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為了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驗以後,三種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3、指導學生進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練習.如閱讀介結竹子文章,可引導學生為各種竹子編寫標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或為文章內容的"空白"處作擴充、填補,不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進行創造想像力的訓練.
三、寓教於活動,使學生讀好書
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這已是共識.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讀,只能讓學生感到乏味、疲勞,以致昏昏欲睡,應該巧妙,寓教於活動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們讀好書.
F. 研究閱讀方面小學生的現狀的論據是什麼
XA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結題報告
關鍵詞
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意義及對小學生以後成長學習的幫助
結題報告摘要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教育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意識的培養,加強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訓練,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鞏固學生課內所學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結題報告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在什麼背景下我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內涵是什麼?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研究的理論、實踐、政策依據。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一,概念的界定
1、課外閱讀:就是課堂教學時間以外的一切閱讀。從時間上,可以是課堂教學以外的一切時間的閱讀;從方式上,可以是看書讀報,也可以是上網瀏覽;從內容上,教材以外的一切有益的、健康的閱讀。通過閱讀,一方面可以擴大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另一方面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2、閱讀興趣:一是具有閱讀的強烈興趣,見到書報有看的慾望,經常看書看報;二是具有一定的閱讀方法,注意力集中,邊看邊思考,查工具書,收集資料,寫讀書筆記;三是具有一定的閱讀鑒別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書籍,有健康的閱讀期待。
學生學習的過程習慣於被動地吸取知識、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不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構造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再創造過程。所以,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要遵循知識形成的規律,來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從而達到積極閱讀的良好習慣,為後期學習儲備能量。
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研究目標:
1、學生目標:通過對我校三四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和指導,使教師、家長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小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提高課外閱讀的能力。落實語文課標中關於小學課外閱讀量的指標:小學四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50篇。從而擴大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教師目標:使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銜接,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讓課外閱讀指導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切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提高閱讀的實效性。
研究內容:
1、具體而真實掌握學生課外閱讀的有關情況,了解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閱讀面、閱讀量、閱讀途徑、閱讀方式和閱讀效果。
2、為學生閱讀創設更大的空間,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科學地利用好學校的圖書室;倡導學生以及家長,少買一樣玩具,少吃一次零食,把節省下來的錢購買圖書,並和班級同學進行共享,成立班級圖書角。
3、通過課內多角度的有意識的閱讀指導訓練,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選擇課本中經典的文章,設計拓展性閱讀指導方案進行共享,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
4、通過開展多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濃郁的閱讀氛圍,營造校園閱讀文化氛圍,濃厚校園文化積淀。
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要完成量的規定,更要在閱讀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閱讀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閱讀。具體的操作措施和做法如:把學生的閱讀成果以各種形式進行展示;用讀書競賽等多種形式營造班級閱讀「內環境」;用優秀閱讀個人、優秀閱讀家庭事跡介紹、表彰等辦法,營造家庭閱讀「外環境」,這樣校內外並進,以濃濃的閱讀氛圍引領學生快樂地、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
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的分析與研究,制定出課外閱讀的具體計劃,開展實踐與研究,並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採用邊學習、邊研究、邊改進、邊總結、邊提煉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培養起一支高素質的學生課外閱讀指導隊伍。
2、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把握學生的閱讀狀況,分析存在的問題、了解課外閱讀的教學情況及其效果。
3、經驗總結法。課題組的教師不斷研究,及時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避免一切從頭做起,善於總結和篩選以往的經驗,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新經驗,以保證課題研究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
研究的對象
XY小學3,4年級學生
研究過程與研究策略
2013年8月,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與實踐」這一課題,針對研究目標,結合語文新課標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們根據本校情況嘗試了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研究:
1、全面調查並分析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2、優化讀書環境,創設廣闊的閱讀空間,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供良好條件。
3、通過課內多角度的有意識的閱讀指導訓練,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4、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探索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研究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
★第一輪學習實踐階段 。
1、問卷調查,了解實情
為了了解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狀況,本學期初,我們對本校2個班的120名學生從閱讀時間、閱讀方式、閱讀類型、午讀情況等進行了抽樣調查,旨在通過了解學生閱讀的興趣愛好、閱讀習慣和閱讀內容等,對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分析,力求找准突破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調查顯示:43.33%的學生比較喜歡閱讀,但是閱讀的時間不夠充足,每周只有46.67%的學生閱讀時間超過1小時。學生在接受文本閱讀的同時,也在接受電視、電影、電腦、游戲等多種聲像的刺激,而電影、電視、游戲等聲像製品又以層出不窮的手段和方式刺激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聽力,使學生對於白紙黑字的鉛印文本越來越疏遠,讀書的人群越來越少。學生對於全是文字的讀物不太感興趣,如閱讀文學作品的學生只佔到33.33%,他們更喜歡的是文字內容與圖畫相輔相成的讀物。隨著年齡的增長,課外閱讀有「功利性」增強的趨勢。學習輔導類讀物,如作文書佔66.67%,可以看出,部分家長和老師極為重視這類「知識型」書籍的閱讀,閱讀「作文寶典」成了學生習作的秘密武器,致使學生在習作中出現「雷同現象」、「無病呻吟」,習作成了「假、大、空」的舞台,缺少學生思維靈動的火花。在對學生的讀書習慣調查顯示:約有16.67%的學生基本不寫閱讀心得,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時只是用眼睛看,不善於思考,只有28%的學生在閱讀時會提出問題,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只有10%的學生去查字典。這就說明,學生閱讀自主性還不夠強,閱讀處於被動狀態,存在著為完成任務而閱讀的現象。
2、營造氛圍,創設讀書環境
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氛圍,積極創設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經常性地「讀」。那麼教師就要成為一個有心人,有心構建書香班級,有心搭建學校與家庭的交流平台。
A、建立優秀的書香班級: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和班級圖書角,成立班級讀書組織,制定詳實可行的學期閱讀計劃,定出合理的讀書措施,完善並落實圖書借還登記制度,確定閱讀評價規則,每月開展「圍繞一個主題的閱讀」評比活動。在有序、有競爭的讀書氛圍中,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是一種動力、一種提升。
B、營造濃濃的書香家庭:利用家長會、校訊通等形式,宣傳「每天讀書一小時」活動。與家長達成共識,建立家庭課外閱讀聯系卡。請家長盡力為孩子的課外閱讀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多給孩子買課外書;抽出時間陪同孩子一起讀書看報;或者讓孩子當自己的老師,在濃濃的親子讀書氛圍中,讓孩子們感受到閱讀是一種快樂,一種親情。
★第二輪學習實踐階段。
1、探索閱讀指導方法,為閱讀提供科學引領,讓學生會讀
◆ 精讀法:「授人一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方法的重要性。知識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掌握了做事的方法、技巧才能事半功倍,觸類旁通。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來「讀」,有的走馬觀花,這邊讀,那邊忘,讀到最後,連文章講了什麼內容,也說不出來。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我們首先就要利用語文課或閱讀課,用科學的方法引導他們不但愛「讀」,而且會「讀」,讀得有收獲。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語文課本里的文章就相當於數學課本里的例題,課堂上學習課文,就像給學生講例題,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得法於課堂,得益於課外。在實驗中我們探索出了閱讀教學中的五步讀書法。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發現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告訴他們要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這樣學生就掌握了利用工具書的方法,慢慢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中還應教給學生瀏覽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細讀課文,多方感悟。在這一過程中教會學生邊讀邊想邊做記錄的方法,以及自己質疑並解疑的方法,從多方面感知課文,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在做記錄時,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學會用固定的符號,如:重要的地方在下面畫「——」,關鍵詞語在下面加「.」精彩語句在下面加「o」,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在前面加「*」,對某些內容有疑問就打上「?」。這樣學生就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解疑時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反復閱讀,或找同學討論,或查資料,慢慢找到獲取知識的途徑。
精讀課文,悟情明理。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內容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如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時,抓住「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體會徐悲鴻為祖國勵志學畫的決心,表達了徐悲鴻強烈的愛國心,同時受到為祖國努力學習的教育。
美讀課文,積累運用。課文中有些句子是靠感情朗讀來體會的,如《桂花雨》這篇課文中描寫搖花樂的語句「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才能讀出作者當時的興奮、歡樂之情。在這一過程中,還應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和優美語句,如《九寨溝》最後一段「雪峰插雲,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這段既概括了九寨溝的特點,知識性也很強,語言又非常優美就讓學生摘抄到「閱讀集錦本」上。
通讀全文,回歸整體。一篇文章讀完了,有什麼收獲,這時需要來一個快速回讀,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課堂閱讀,學生學到了閱讀方法,並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就能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並不是什麼書或文章都這樣一步一步去讀,應教給學生根據需要採用相應的閱讀方法。另外,還應教給學生一些大量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如「索引法」(用編序號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篇名、作者、報刊名稱、期數、頁碼等,需要時翻索引。)剪貼法(把好文章、片段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
◆ 泛讀法:在課外閱讀方面,我們除了教學生用以上講的「五步讀書法」來精讀美文,我們還借鑒了魯迅先生的讀書方法: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閑的時候,要「多翻」。魯迅先生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他認為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壞書的欺騙,還有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著名學者郭啟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種讀書法,也是讓學生泛讀,讓學生有閱讀的強烈興趣,見到書報有看的慾望。
2、學校讀書活動
① 創設班級讀書口號:我讀書,我閱報;我成長,我快樂。
② 開展師生讀書成長日記接力活動。每天早晨利用10分鍾時間,教師為學生朗讀一段好書。
③ 成立書香演講團、故事團。
④ 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一學期准備1~2次讀書心得交流會,讓學生介紹自己所讀書目,讀書收獲,讀書方法,討論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問題,推廣成功的讀書經驗。在交流中指導,另外設置閱報欄,讀書卡、手抄報展板,朗誦台等,可供學生讀書展示的舞台,讓交流無處不在。
⑥ 結合重大節日等開展主題閱讀。每年的節日很多,我們將讀書活動融於節日之中,開展大量主題閱讀,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陽文化……學生在閱讀中認識了這些節日,同時使這些節日過得更有意義,更使學生的作文不再是無源之水,而變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
3、參加各類徵文評比活動,激發閱讀向縱深發展
積極參加社會各單位主辦的讀書徵文比賽。比如晶口杯作文比賽。在活動中,學生買書讀書的熱情很高,積極參與課外閱讀的實踐。將課外閱讀轉化為一種自覺的學習興趣。
4、開展各類讀書展示活動,激勵學生嚮往閱讀
小學生課外閱讀,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外顯,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認可與贊許,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學生展示他們的課外閱讀成果,使每位學生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滿足感,是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又一重要舉措。為了進一步拓寬閱讀渠道,豐富內容,靈活形式,在教學中我們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感受大閱讀的魅力,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積淀豐厚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輪總結階段
收集整理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分析、歸納、總結、撰寫有關論文,回顧課題所取得的全過程,寫出結題報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
通過一年來課題組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實驗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學生方面
1、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才會努力去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才會將老師的「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閱讀效率提高了,加上各種讀書活動、激勵措施,學生讀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課余時間,人人爭著借書,經常可以看到學生三五成群圍在一起看書或討論書中的問題。正如劉國正先生言到:「有了興趣和習慣,你不讓他讀都難,幾天不看書,他就會覺得空盪盪的難受。」
2、教師正確的引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經常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學生的盲目性、隨意性較大。這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形成。因而,要將課外閱讀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制定長遠目標和短期計劃,切實抓好。俗話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要養成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反復訓練才有可能形成習慣。所以應遵循從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按「讀多——讀深——讀透」的步驟進行。
3、大量的閱讀,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觀。
「書是人的精神食糧」,書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學生常常問我:「老師,我做完這個作業可以看書了吧?」得到我的許可,他們往往特別高興。的確,讀書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十分愉悅的事情,學生從書中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從書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同時還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受到真、善、美的啟迪,凈化了學生心靈,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較好養成。正如有個同學在談到課外閱讀的收獲時所說:「課外閱讀已成了我的習慣。書是我的良師益友,她使我的心胸變得寬廣,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充滿快樂;她就像一股清泉,暢飲泉水,我的心也變得玲瓏剔透。」
4、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了學生閱讀的效能。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大量的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對於學生的閱讀水平、語文能力、個性的發展乃至認知思維水平的提高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應首先瀏覽序言、目錄、後記,然後通篇瀏覽,以確定是精讀還是略讀。如果是單一的一篇文章,開始應通讀瀏覽,稍加意會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基本情感。對於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應加以精讀、反復吟詠,並隨時圈點、勾畫、批註、摘抄,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標准中進一步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還應重視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培養,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不受老師、同學的影響,把自己閱讀中獨到的體會、感悟真實地寫下來,甚至還可以是自己對文章的故事改編。常言道:「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讓學生真實地不拘泥任何形式地記述閱讀感悟,才能進一步達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開拓思維 、綜合提高語文讀寫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准》 北京師范大學;
2、《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 孫雲曉 鄒泓 北京
3、《與孩子共同成長——寫給家長的信和便箋》 常麗華,小學語文教師
4、《好習慣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孫雲曉 北京
5、《小學生的21個好習慣》 孫雲曉 孫宏艷 北京少年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