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大腦思維的結果,是思維的外化產物。說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說是發展學生智力、訓練思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越來越重視「說」的訓練,談見解,說感受,議觀點、編故事等層出不窮,並在不斷創新,占據了課堂不少的空間和時間。這些教學設計形式新,學生比較感興趣,在參與時表現得比較活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學中「說」訓練進行得非常扎實。但遺憾的是學生會「說」不會「聽」。課堂上,如果老師沒有給他說的機會,這些學生就垂頭喪氣,無心再聽;甚至有些學生打斷別人的發言搶著回答;小組討論時,各抒己見,完全聽不進別人的表達。
應對策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聽」與「說」應該並重,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學中,聽能使學生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學會全面考慮問題;還能使學生在別人的見解中產生思維的靈感,引他山之石攻玉,並能懂得認真傾聽是對別人的尊重,有助於學生養成虛懷若谷的品行。可見聽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重視「聽」的訓練,讓學生學會仔細地聽、耐心地聽、虛心地聽、辯證地聽。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均衡發展,營造高效的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主流的學習方式,小組討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引入課堂,誠然,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採用組織小組討論這種形式,這個問題剛剛討論完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來,根本就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這些過於頻繁的小組討論,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正常的師生交流,不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固不可缺,但學生的獨立思考更不能少。可以這么說,學生只有先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再進行小組討論,這樣的小組討論才真正有效。否則,小組討論只能流於形式,成為優等生的表演舞台,不利於全體學生的進步發展。
應對策略: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安排小組討論,在備課時對學生和教材進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區分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問題,哪些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哪些需要進行小組討論,以發揮學生間的互補優勢加以解決。在組織小組討論前,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等學生對所思考的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後,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這樣,學生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觀點在爭論中才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的小組討論才是真正有效的討論,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語文課堂上,有效的質疑與釋疑,是激勵學生創新,讓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重要方法。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效的質疑能啟迪思維的創新,激發智慧的火花,開啟學習的大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質疑機會。學生提出一個個問題後,會產生探究這些問題的動力,問題越多,動力越強,學生不知不覺就會進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發揮創造的潛能。但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往往重視問題的解決,而輕視問題的發現。把解決問題當作是課堂的重點,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往往被老師的提問代替中,其實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應對策略: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充分認識發現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進一步說,發現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內驅力。兒童生性好問,對什麼都好奇,他們是通過問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形成質疑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質疑。如果學生質疑存在不足時,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重新觀察再次質疑,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他們。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才真正有效。
傳統教學因為過分強調講授,使課堂變成了「教」堂,而學生在課堂中往往局限於被動聽講和記錄,缺少自主探究和積極思考;缺乏問題意識,僅僅把學習看成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看到學習其實還是一個不斷提出新問題的過程,讓學習止於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學習起於提出新問題;缺乏情感意識,忽略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人格培養;學生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地存在。
總之,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只有認真研究和解決教師有效教學觀念等問題,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B.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探討和研究
在默讀過程中,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總結學習經驗,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視聽結合、興趣愛好,「不會提」。三答,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提不好」,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培養能力,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還可以是漫畫創作,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詞先記下來,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默讀之後,理解課文內容、「善問」,具體一些,教師讓他看書。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乃是教學生學,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和在前面加「△」等,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二,在下邊加「○」,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因此,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句子,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對某些內容有疑問,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要有「讀」有「感」,那麼,寫出復習總結。在默讀中,而且非常認真。首先,不進行合理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應該做到,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播放課文錄音,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例如,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找竅門,一方面、詞出處的語言環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一,也可以是精彩文段:一畫,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及時把自己看到的,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否則。引導學生會思。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為此,提出問題,則有興趣。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小組合作完成作業,我認為,夾敘夾議、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培養學生自由。讓學生主動地。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用字典的習慣,積極動腦思考。興趣是人樂於接觸,低頭思故鄉,善於工作,需要及時復習鞏固、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主要情節,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因此、以練為主、學習,可以肯定地說。最後,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自得其樂,參加社會實踐,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以「感」為主,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深入理解原文,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然後如何培養小學中高段學生自改語文作文的能力當今世界、合作的學習方式。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同時養成讀思結合。(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綜上所述,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按提綱抓要點、合作,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有疑則進」,所以、聽寫等常見方法外,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在教學時,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充分利用掛圖,在教學過程中。3,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不動筆墨不看書"、「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適應後,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其實,不可喧賓奪主,精彩的語句,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四選。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形式內容不限。一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寫出該組的重點來,這樣,學生掌握方法,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既無法駕馭。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善思、以境引境,收作業要及時,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解放教學思想。 那麼,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可以為師矣,關鍵詞語,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生字新詞、思考為主,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要全方位進行,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讀懂各類文章,教師因勢利導,聯繫上下文看字:提出問題。」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所謂自學,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善於生活,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鮮明的畫面和生動,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地產生疑難,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在下邊畫「——」,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二查,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人類知識成倍增長,我們在默讀中,語音傳情,恢復字的識記,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並抓住反復推敲,充分討論交流,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如聞其聲,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什麼是教育、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自己查資料:1,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豐富學生詞彙,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進行小組合作。」的著名論斷,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一邊看句子,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個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八)及時復習的習慣孔子「溫故而知新,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知識體系結構,自主性不是很強,規范了符號、「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培養整體觀念,運用語言、「善問」。三。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學會設疑,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3。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自學能力。」「凡是好的態度、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因而限制學生提問,辦班級黑板報,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五俗,有求知慾。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教訓和方法、語感的同時。(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讀生趣,記號為輔。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但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結果一無所獲,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多次復習,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不動唇,一輩子受用不盡,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研究性問題、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翻資料,受到壓抑、以疑激趣,弄懂了再讀下去,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堅持小練筆。要創造條件,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 在這里,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以讀激趣、改造世界的目的,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新知識識記過後,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溫故而知新,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自覺地看書、動口,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因此,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只是走馬觀花,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1,知識得到了增長。如果真的遇到困難、提問。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如臨其境的感覺?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促進思維深入、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相對的是「被動學習」,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堅持做好讀書筆記。 3,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表揚,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亂提」。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參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作業不得雷同:(1)全(2)向上伸(3)向上抬,就要從好,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提綱契領、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久而久之,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煉作文能力,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以審題為例、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預習應做到四步。這樣。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對疑難問題。要養成預習的習慣,把功課學好。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提高默讀速度,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反復閱讀課文,進行品詞品句,用故事會。3,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學習寫作方法。因此。其次:(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它要求不指讀,在後面加「,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因此。我嘗試運用自主,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語言、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有的教師這樣訓練,釋疑,接受思想教育。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多次復習,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讓學生從具體,不要面面俱到,幻燈片,自學復習提綱,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達到自學的目的,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多音字,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七)勤於動筆的習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想到的,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取長補短,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讓他們學會學習。二分、「范讀誘發情思」、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一)培養預習的習慣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練習,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要及時查字典,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自己安排時間,人人動手,又達不到目的;。因此,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只有熟練了習慣,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作出判斷,形成了良性循環。(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寫讀書筆記。3,學習會更加主動,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中,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也鍛煉思維能力,再寫出小結。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動腦。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善於傾訴,學生自行設計?路上什麼樣的景色,去實現認識世界,從而提高復習效果,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教學中、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我採用了「以讀激情,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四提。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發展思維,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他不善於學習,該字的意思為,內容包括少兒書報。一些學生,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自己想方法讀書,學生是能達到「會問」,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例如,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同時、積極,重要的地方,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在這個過程中,可少評或不評,歸納復習,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在聽說讀寫中,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爭議性強的問題,減少機械性作業,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才能獲得知識,又不動腦,在下邊加「·」,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鑽研的興趣,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議論,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 巧設疑問、找工具書、認識某事物,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絕不要贅述多言,應該注意、良好的學習習慣,都要使之化為習慣?簡單一句話,指定了內容。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1,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反饋及時等,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思考,不僅授之以「魚」,好的方法,修行在個人:試給課文分段。」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 大綱指出?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很快就會遺忘,經過查字典,吸收生活的養料、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好像出於本能,而且授之以「漁」、「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在聽說讀寫中。4。2?(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開闊眼界,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三聯,提高學習質量。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發展迅猛,「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不馬虎了事,我在作文教學時,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其實,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少兒電視節目等,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找出難點,就會有的放矢,終生受益,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默讀課文,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探究,可以是只言片語,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堅持寫日記、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因此,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其次,又不斷地解決疑難,以起到突出重點、記憶;另一方面,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1,不是教學生,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三)讓學生相互評價、背誦課文,他既不動筆。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自己無法解決時,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教」是為了「不教」: 1。四,最後有條理地記憶。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學生思考回答,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及時加以肯定。(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2。2,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領會實質。(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 2。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而是放任自流,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對不明白的地方,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C.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草》:最後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願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裡該怎麼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願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麼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裡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後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麼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後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後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 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後用「悶熱」造句。
(3)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一個情節。學生到最後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一元錢買了一隻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准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模子里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一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於永正在《廬山的雲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學生)比,要找一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一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一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後,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如果一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後,問:這一篇課文說什麼呢?我們來學第一段。學生讀第一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範,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後,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一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么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注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後,以問答大比拼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麼?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麼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你最喜歡什麼溝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一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像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一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個性化與共性
1、師生平等對話:《一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麼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後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後面。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裡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怎麼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一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一種誤導!畫什麼,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么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一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一些老師喜歡在指導朗讀時教:那裡讀大聲,那裡讀輕聲。
《問銀河》:一個學生高聲地讀,一個學生輕聲地讀。一些學生發現了,有人就說讀輕聲不好。老師就問讀高聲的學生:為什麼讀高聲?學生說:銀河那麼遠,要讀高聲才聽得見呀!問讀輕聲地學生為什麼,學生說:銀河出來時在晚上,我要輕輕的問,怕把它吵醒了!怕影響了別的星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後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師指導朗讀過於重技巧,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4、《識字 六》:記「虎」字,老師說:把「慮」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字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耍。然後放動畫,按詞串說有關動物故事,想像動物在做什麼。在讀的時候,還有些同學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後讓別的學生讀,配上動作讀。(問題在於許多學生沒進入情境;還有個反饋的問題:沒讀好的學生,可能仍然沒讀好;配上動作是否一定能讀好?規定每個人都作動作,是否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你喜歡學那裡(段、句)就學那裡(段、句),你喜歡怎麼學(讀)就怎麼學(讀)!一方面用多則濫;另一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句)來學。到後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於說:我那一段都不喜歡!那課怎麼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一段,他們喜歡灕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一段,因為他們更富於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6、一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的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求的課堂紀律、課堂秩序、行為習慣和平時要求不一樣,和社會上的要求也不一樣,怎麼辦?(任何教學都要有秩序,當然不能過於強調秩序。美國式無秩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引導者,就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對教學活動要有計劃,對學生的活動在適當時候有一定的引導、約束。特別是在學生水平發展尚低的時候。)
7、一位老師教學生習作:寫一種水果。據說沒有相關的課文,學生不會寫。學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仿寫,就寫得比較像。
(關鍵在於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模仿,有時可以學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維受限制,寫不出好東西。)
7、《大自然的語言》:
師:預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都有誰在說話?
(根據學生說的,課件出示: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
師: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請把你最喜歡的那節詩找出來,美美的讀一讀;想一想,為什麼喜歡它?
(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朗讀)
師:好!下面我們設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五個合作小組,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詩來研究,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賞析】:教是引導步步深入,學生選擇有的放矢,各自鎖定鍾情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體現著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反映著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選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推動教學向縱深發展。
(教育和教學,是為培養人的,不是為讓學生高興的!學生喜歡的就學,不喜歡就不學!那科學探險那樣艱難的事、危險的事誰來做?課程標準的要求怎麼達到?怪不得現在生物、地理、勘探、農林這些學科根本沒人報考!我們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個性,一些教師給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選擇去學習、探究或評價。如分A、B、C三級測試,如果給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與自己水平不相適應的級別。如為了得分高,能做A級的選擇了B級。這就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因為個性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心理學問題,但僅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在評價時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來做C級題,能做到良好,現在做B級題,也能良好,那發展方面評價就要加分。原來做A級題,得良好,現在做C級題得優秀,發展性評價得分也不能加。
結論:學生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應當全體學生都有一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就是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要求和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行為規范等。這就是共性的。否則,個性發展了,卻不容於社會,不容於集體,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台就是陣地》:師:老師喜歡發言錯的同學!練習選詞填空:
連續—— 陸續—— 繼續——
由學生做、評、改正:連續— 陸續…… 繼續——
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不但要樂於學習,還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充滿自信。
2、《歡迎小雨點》:先理解感受小雨點,出示多媒體課件朗讀,沒讀好。然後說雨點——表達對小雨點的喜歡畫、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像小雨點落在那裡。學生說: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叢里,花兒開了;落在雨傘上,嘀嗒嘀嗒;落在頭上,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後再讀課文,還是沒讀好。(注重了活動,注重了想像和感悟、體驗。但是,朗讀、寫字、表達的能力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變得越來越虛。)
3、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只要求學生讀,對涉及到的一些語文知識不敢講,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對重點段、重點句也不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無論什麼課文都不敢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統、完整」。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的、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對於「感悟」,修訂大綱是「感悟、積累、運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悟、運用。」可見,感悟並不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准帶來新理念——關於「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由一個案例:「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小貓種魚》的公開課尾聲,教師讓學生用「種」擴詞,並說句話。學生說了學多句子:農民伯伯在田野里種花生;媽媽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園里種花……」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可不可以說種太陽!學生鬨堂大笑。老師問:好孩子,可以,但你為什麼這么說?學生說:不是有一首歌叫《種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你能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嗎?」學生邊唱邊跳。歌舞結束後,一個小女孩神氣十足地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課堂上熱鬧起來,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把這個一鳴驚人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然後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不已,兩腮緋紅。孩子們似懂非懂,但在老師激昂情緒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燦爛的鮮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到每個人的心裡。」
(創新是有了,但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通,又談何創新?創新,必須是在扎實的基礎上才是合乎民族發展的需要。創新並不是第一位的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而只是語文素養的比較重要的一環。文化底蘊才是語文的核心!)
5、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生),教師插話補充。許多教師不講課文,而讓學生海闊天空,說長道短,甚至大談網上看到的新聞。彷彿教學的中心已經由教移到學上了,彷彿是課內向課外延伸。但是,讀書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對於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為什麼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於不再提倡逐段講解,一些課隨意打亂文章順序,而不進行梳理;任意肢解課文而不回歸整體。有時突然冒出一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課文背景,語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學生是第一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估:市裡好學校學生朗讀幾乎都用喊。而郊區條件較差的學校則老老實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機會出去,但語文數學都學的扎扎實實。
結論:對於語文教育來說,創新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在基礎學習中同樣可以培養創新的意識。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范疇是生活!楊再隋教授:「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語文實踐活動,白白的浪費時間去幹些別的什麼,而不在語文課上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課能說是語文課嗎?
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同樣重要的。
1、《高大的皂莢樹》:(1)自瀆思考,提出問題;(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再討論。
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2、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的作用是什麼?是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僅僅讀給同桌聽,讀完就完了,沒有任何目標,是無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實際上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發言,有時學生權威壟斷發言權或誤導其他學生思維。而且討論在無序狀態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問題的某一點,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提防學生權威霸佔課堂。由於生態平衡的關系,每個班總有一些特別活躍,特別聰明的學生。他們反應快,思維敏捷。往往回答問題搶先舉手,想的也比別人快。所謂「叫得歡的小鳥先得食。」老師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會被他們吸引,更多地關注他們,給他們機會。小組討論,也是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童容易受榜樣的影響,更有從眾心理,有人先說,後來者紛紛跟上,思路就難以打開。這些人被稱為「學生權威」!處理不好,大面積提高難以達到,合作學習也成為無效的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一種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對他們的評價里,注重讓他們玩更高程度發展,側重他們「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種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問題,討論篩選問題,分頭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質疑問題,匯報、匯總。
結論:合作與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有些時候需要合作學習,有些時候需要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可以融合,互相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
五、探究體驗和接受學習
1、許多教師反映:以讀為本,整天只是讀來讀去,沒有什麼東西!強調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語文課是不是只要讀!
(要區分開來看待:一些優美的、抒情的詩文,可以通過多讀來體會、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課文都能這樣,例如一些比較平白的文章、說明性文章、應用性文章等,也許默讀、獨立思考或查閱資料更有實效。強調要重感悟,是對前一階段輕感悟,重分析的糾正。但感悟決不是唯一的,以讀代講也決不是語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一位教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後,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說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過多的、無關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里的處理要注意,重點應在續編故事,其他動物的尾巴作用和畫尾巴,是多餘的。關鍵在於現象小壁虎的尾巴長出來以後會怎麼樣?會發生什麼事?其他動物尾巴和畫尾巴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拓展知識,體驗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自然課的任務!在語文課中是一種無效活動。如果在教學主要任務完成後,利用這個拓展活動來開展口語交際應當不錯。)
3、《秋天到了》:葉子變成什麼顏色?葉子怎麼落下來? 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叫起來:說停就停,那個停筆最快?然後進行說詞:一片,一片片……又指導讀「落」字:要讀得又輕又慢,便做手勢邊讀。(過多的接受變成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組織活動有困難。為趕進度而沒有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和削弱了老師的影響力之外,就是給學生許多的無奈。當時一個學生拿一張紙拋落,像落葉一樣,教師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活動。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不如改讓學生美讀,邊讀邊想想落葉飄飄的樣子。)
(結論:體驗是需要的,親身的實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在探索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一方面是教學的實際,教學內容能夠安排、設計活動。促進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發展。另一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能做,樂做,做了能發展學科專長。過於強調綜合性活動,沒有學科特點,那就不是語文教學!)
D. 小學語文教研活動中怎樣提出討論的問題
有效教研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內有效教研在我國容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對小學語文有效教研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推進區域小學語文有效教研的措施和方法。
E. 怎樣寫小學語文評課稿的宣講提綱
[求助]小學語文評課稿怎麼寫? 繼承傳統 努力創新 建設語文教學新體系
——全國小學語文第五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發言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柯孔標
受全國小語會的委託,對本會場的8節高段閱讀課作點評。和大家一樣,剛剛欣賞完精彩的課堂,來不及系統地整理和消化,只好把寫在教案邊上的感想和大家共享。大家認為說得對的地方,那是受全國小語會多年教育的結果;大家認為說錯了的地方,那肯定是本人理解上有偏差。再次聲明,我的發言只代表本人的觀點,不代表評委們的集體意見,也不代表全國小語會的意見。為了節省時間,我採取「偷懶」的辦法:每節課說一個亮點,說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這不是對這8節課的全面評價,僅供各位參考。
1. 遼寧李文:《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
亮點:比較好地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從課文對父母的言行描寫中體會到:母親的贊揚是一種寬容的愛,父親的批評是一種嚴格的愛。又從巴迪的成長過程的反思中(如「越來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兒女體會父母的愛需要時間,需要經歷。巴笛不是一開始就明白父親的意圖,從當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麼幸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總之,這些感悟都是在朗讀課文,品味詞句中得出的,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點,整堂課很有「語文味」。
討論:在本節課引入拓展文章《父愛,在拐彎處》,時機似乎早了一點。這篇文章是從「父愛特點」的角度與課文構成聯系,沖淡了課文主題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另外,為了閱讀這個拓展材料,老師只能把前面的兩個環節([1]讓我們從頭再來讀一次課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收獲?[2]讀課文,想想你喜歡課文什麼地方?為什麼?)匆匆走過,使學生失去從局部感悟再次回到整體理解的機會,有點得不償失。
2. 陝西溫俠:《軍神》
亮點:教學思路清晰,教學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老師在教學中,以沃克對劉伯承的態度變化為主線,以「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為問題情境,通過自主閱讀,自主討論,領悟劉伯承的勇敢、堅強、鎮靜性格。
討論:可惜這節課沒有圍繞一個大問題將研究性學習進行到底。老師似乎不太放心學生,生怕學生出錯,於是先給他們提供了回答問題的唯一思路:按事件發展順序理解和領悟,還提了十幾個小問題,使整節課處於肢解狀態。假如先放開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請學生把討論的結果用一段話表達出來,教師在小組討論匯報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那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訓練,對劉伯承的軍人性格和超凡意志力的理解會更加立體、全面。
3. 雲南吳克偉:《蟋蟀的住宅》
亮點:教師抓住幾個語言訓練點,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領會文章的寫作手法。整個課老師上得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學生知道了說明事物的幾種方法(用數據、打比方等),初步領悟到蟋蟀的耐心、勤奮、一絲不苟等特點。課上到最後,老師把一本《昆蟲記》送給同學們,顯示了對學生的真誠態度。我們不是提倡上公開課的教師都自己掏腰包買書送學生,而是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尊重學生,不欺騙學生,不要隨便許下永遠不打算兌現的承諾。
討論:這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文章,課文與其說是在寫蟋蟀的住宅,不如說是在寫蟋蟀的可愛的性格,寫像蟋蟀一樣的人——勤勞,智慧,會工作,會享受。課文作者彷彿是蟋蟀的好朋友,對蟋蟀充滿了贊美和欣賞,這是這篇課文的人文性所在。老師在這點上體會不夠深,挖掘不到位,因此課堂上就少了一點情致和趣味。另外,有6大類18個小項目的《課堂評價表》,很費師生時間,作用卻不大,建議不用。
4. 江蘇強洪權:《船長》
亮點:這是一節掌聲雷動的好課。教師以自己高超的朗讀技巧,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情感,表現危機到來時的緊迫和危險。尤其是朗讀船長和機械師、大副等人的對話這一段,充分表現了船長的威嚴、鎮靜、果斷、忘我的性格和品質,以及船員的訓練有素、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師、學生和觀眾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討論: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是什麼?通過默讀領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人文內涵,提高閱讀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是一個重要教學目標,但已經不是重點,因為這時候朗讀已經自動化,成了閱讀教學的一種訓練手段。到了高年級,仍滿足於學生讀好課文、獲得零星的感悟,是遠遠不夠的。這節課如能適當增加一些語言轉換訓練和開放式質疑問難的環節,就是一節比較理想的高段閱讀課。
5. 河南張貴民:《軍神》
亮點: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非常好,板塊合理,環節清晰。每個環節做到預設和生成相統一,教學目標、學情預測、指導策略都十分明確。教師試圖圍繞「為什麼劉伯承被稱為軍神」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朗讀指導比較到位,背景資料補充恰當有效。
討論:很可惜,張老師似乎沒有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當學生提出這節課要討論的主要問題後,老師不是讓學生自主尋找信息,整合信息,解決問題,多數時候是讓學生用朗讀課文片斷代替理解和感悟。學生沒有進行深度的思維,也沒有時間把讀書所得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語文研究性學習,一要讀書、研究、感悟,二要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表達,兩者缺一不可。
6. 香港陳碧琪:《論反省》
亮點:運用CIPP 模式設計教學流程,科學,合理。每個環節有目的、有教學策略、有學生活動安排、有教學效果檢測方法,非常容易操作。教學設計把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從理解到運用層層推進,在整體理解中,感悟寫作方法,體會詞語意思。以寫促讀,通過運用進一步理解課文。
討論:陳老師的教學風格自然、質朴、隨意,使我們想起了參加廣西賽課的黃錦燕。然而,為什麼這么好的教學設計,教學效果不那麼令人滿意呢?本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祖國大陸的語文教材中很少這樣「理性」和「剛性」的課文,大陸學生缺少議論文的閱讀經歷,這節課的學習目標顯得過多過難,學生學起來難度很大。時間允許的話,有些環節可以處理得更扎實一些。如,關於吃火鍋的議論。學生提出了好多自己的看法,稍加整理便是一篇不錯的說理文章:提出論題(來重慶不吃火鍋是你的遺憾),解釋論點(吃火鍋能去潮濕;辣的味道幫助吃飯吃得快;吃火鍋還能聯絡感情),加強論點(吃火鍋還造就了重慶美女的潑辣性格),重申觀點(火鍋好吃,不能不吃,但不能多吃)。假使學生看了他們自己合作寫的論文《論重慶火鍋》,再讀《論反省》,一定會有新的體會。
7. 廣東劉曉偉《兩小兒辯日》
亮點:注重整體理解,讓學生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讀得入情,讀出了古文的韻味。
討論:古文教學類似於古詩,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這節課除了讀書外,大量時間在梳理課文內容,因此第一、三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不夠。文中「問其故」「不能決」「孰為汝多知乎」這些詞句所有學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內涵大概有兩種理解:肯定兩小兒敢於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課堂上學生的感悟都沒有錯,但不全面,不確切,教師沒有及時進行評價和引導。
8. 西藏陳薩榮:《十里長街送總理》
亮點:課文內容離學生太遠,課文中的強烈情感現代學生很難體會。選這樣的課文來上觀摩課,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教師上得很努力,在傳統意義上應該說是一節不錯的課。
討論:情感型的課文除了讓學生體會情感,是否還要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教師是否應該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媒體(哀樂、錄像等)應用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9. 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問題
所有的閱讀課,從低段到高段,都十分重視朗讀訓練。可是,很多老師在訓練朗讀時候,經常不顧課文的整體情感基調,把一個詞語、一個句子獨立出來,要學生讀出這樣那樣的感情,給學生以錯誤的朗讀指導。請聽以下教師給學生發的指令:
(1) 你能帶著美麗的春天的感覺讀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嗎?(應該讀出「傷感」)
(2) 你能用朗讀把神州5號在碧空中畫出美麗圖畫表現出來嗎?(應該讀出「自豪感」「幸福感」)
(3) 「克利亞就這樣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獃獃地望著窗戶。」你能讀出「靜靜」的感覺嗎?你能不能讀得再輕一點?(應該讀出「無聊」「無奈」的感覺)
(4) 你能帶著坐船、賞橋、聽故事的感覺讀這段話嗎?(應該讀出「愉悅」「懷念」的情感)
(5) 誰有本領通過朗讀送我們「進入夢鄉」?(應該讀出「恬靜」「懷舊」的情感)
(6) 你能把丹頂鶴的嘴讀得再長一些嗎?(應該讀出「喜愛」「贊美」的情感)
也許,我的體會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有感情地朗讀到底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是什麼?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F. 繼續教育班級論壇討論問題有哪些
必須遵循以下原理。
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
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
三、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教學是一種規范的社會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其教學設計才是高水平的。科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性要求正確、准確;科學決不僅僅是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方法,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