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要求教師具備怎樣的知識
新課抄改下小學語文要襲求教師具備怎樣的知識?
答: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要求教師具備:
1、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如果教師缺乏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
2、要有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
3、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小學語言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有深厚的自然科學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甚至還必須了解一點高新科學技術。因為所有這些都會在教學中用到。例如《農業的變化真大》要求教師必須掌握農業的發展現狀;《筍芽兒》要求老師掌握竹筍的生活習性;《日月潭》、葡萄溝》要求老師要對祖國的地理知識有所了解等。還有生理衛生、天文地理、民族風俗等。
4、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語文老師要有一手好字,還要能畫一手漂亮的簡筆畫就更好了。
2.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很久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課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熱熱鬧鬧隨處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華而不實的虛浮課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是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了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教師能「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二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三是教學模式的轉變。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四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大多數語文教師能明確新課程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五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非常明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過去學生長期習慣了的模仿學習、死記硬背學習、機械接受現成結論的學習方式等悄然發生了轉變。
總之,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以下要求似乎更加明確了:課堂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勝任新教材的教學任務;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絕對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下大力氣進行評價制度的改革,不要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惟一依據,而應注意對每一個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考察與評價,即使是考試,也應方式多樣,應逐漸減少標准化考試題,增加主觀性試題。
我們堅信,有了順應時代的新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有了高素質的、不斷探索新教法的廣大語文教師對新教材的精彩演繹,語文教育繁花盛開的春天必將到來。
3. 新課改下如何評價小學語文課
評課是聽課後的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根指揮棒。評課的標准、要求及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師如何開展教學,朝什麼方向組織教學,是尋找教學存在問題的途徑,也是發掘教師教學優勢的方法。因此,開展好評課活動,有利於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發揚教師的優點,找出存在的不足,促進教師盡快在教學中形成個性,盡早成熟,還能拋磚引玉,促進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 那麼如何評價一節語文課?我認為不但要看教師是否講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得如何,既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看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學生是否主動學習、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教師是否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師生合作是否和諧,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識、發展新能力的氛圍。對小學語文課,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全面地、細致地評價。 一、目標設計 教師應吃透《語文課程標准》,深入鑽研教材,了解每篇課文在本冊書中所處的位置及所要求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準確、恰當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效地指導好教學過程。除要求繼續進行雙基教學之外,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二、導入設計導入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如同橋梁一樣聯系著新知和舊知,如同序幕預示著後面的高潮和結局,又同航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所以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景,千方百計地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三、過程設計 (一)教法與學法的體現 為適應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教師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語文教學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積極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以這一精神為指導,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三個重視: 1、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被動學習現狀。保證學生有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教師要把握好講的度,避免繁鎖的分析講解以及機械的訓練,應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認真讀課文,自主學習來讀懂課文,學習有關的語文知識,通過自主學習,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2、重視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學。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相互交流見解,展示個性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同時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實現「互補」,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見解,合作學習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組進行,但是教師應注意教給學生一些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做到四會:一會質疑,有問題的時候主動地問老師、問同學;二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能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評價;三會陳述自己的觀點,善於接受別人的觀點;四會主持、組織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 3、重視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改變機械接受學習的現狀。探究是高層次的自主學習,是學生對某個問題的探索,是一種發現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其次,要鼓勵學生勇於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要人雲亦雲,還要鼓勵學生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並善於在交流中接納別人的意見。(二)基礎訓練字、詞、句訓練是貫穿於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始終的一個教學重點,抓好這個重點,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思維想像、言語表達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字、詞、句的指導,要把字、詞、句融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切勿孤立地進行字、詞、句教學。 (三)朗讀指導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讀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小學生習慣於形象思維,這就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寫和說明,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產生正確的理解,做到語言與形象的溝通,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能力的目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高水平的朗讀,可以使人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激情滿懷;一個高水平的朗讀,可以使人思維萬千、熱淚盈眶,甚至黯然淚下……把自己融入到課文情景中。怎樣指導好朗讀?首先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要求使用普通話,口齒清楚,讀音準確,不添字漏字,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對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佳詞美句、重點段落要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方式很多,有領讀、范讀、齊讀、自讀、對讀、抽讀、分角色朗讀等,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內容、體裁靈活運用。 四、作業設計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同時更要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要注重作業的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反對死記硬背、機械重復的抄寫。現在上級明確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課外作業,三、四年級在半小時以內,五、六年級在1小時以內。據了解,我們有的老師對課外作業的布置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不考慮效果,大量的作業佔去了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把天真活潑的孩子變成了不快樂的書蟲。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把板書視為洞察教材的「窗口」,開啟思路的「鑰匙」,排疑解難的「橋梁」,實施教學的「藍圖」,是非常恰當的。板書雖然是「微型教案」,但它卻展現了一節課的精華。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板書設計和運用的優劣往往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必須精心設計板書,要求科學規范、整潔美觀、簡明扼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記憶、再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板書如下:這幅板書充分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整體看是總分式,突出桂林山水景色之美;「山」和「水」的特點描寫又是總分式;而「山」、「水」各自的幾個特點又是並列關系;「水」與「山」之間含有一個「雙向式」,以突出桂林山水交融一體。 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把基礎知識、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要不斷地總結,大膽嘗試、探索新的教法與學法,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 總之,評課是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真正掌握這項基本功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評課要做到「三為主」:肯定成績、幫助提高、鼓勵改革。任何一節好課,都不能盡善盡美;任何一節失敗的課,也有可取的地方。因此要以友善、真誠的態度開展評說,既要指出不足,更要發現優點,這樣才能激勵教師勇於接受和改正錯誤,努力追求完美,也才能體現聽課評課的真正目的:即發現不足,發揚優點,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效益。 (宿松洲頭中心小學 陳代妹)
4. 新課改下怎樣備好一堂小學語文課
教師自身需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淵博的知識。做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最需有愛崗敬業的思想和樂於奉獻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還要有寬廣厚實的業務知識,了解現代化科技知識,掌握必要的現代化教育手段;另外,需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在教育中勇於探索,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覺得聽你的課有趣、有味,從而能夠自覺地、認真地投身學習。
一.實際教學中的必備「三招」
在實際教學中,還要講究藝術和策略。筆者總結了「三招」:一是遠近相宜。作為教師,不要把你的性格特點完全暴露給學生,注意遠近相宜,若即若離。二是剛柔相濟。如果說嚴格要求是「剛」,採用暗示誘導的方式是「柔」,那麼必須剛柔相濟,根據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愛心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三是幽默教育。變沉臉為笑臉,寓斥責於幽默之中。這既是一門教育藝術,也是教師智慧和修養的表現。幽默教育是溫和親切、滿懷善意的,妙趣橫生的語言能活躍課堂的氣氛,增強學生的記憶,能成為運用幽默教育的教師是學生終身難忘的、可敬可畏的老師。值得強調的是,在樹立「威信」的過程中,要避免走入「權威」誤區,為了讓學生「聽
話」,利用各種手段控制學生的言行,要求學生絕對服從教師的意志和願望,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結果會適得其反。這樣做會抑制學生的個性、情感、意志、品格的發展,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學生而言,他們的心裡同樣有一桿秤,通過教師的表現,在他們的印象里就給你打了分,你的「威信」如何也反映了他們對你的評價。
二、好的小學語文教師是一座橋
好的小學語文教師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本,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在教學中,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並把這些知識遷移,運用到自身發展中去,教師這座橋就是為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汲取知識養分而鋪設的一條通道。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運用好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給學生發揮的餘地。同時也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理解的差異性,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與教材交流。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是學生與教材聯系的紐帶。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出現,而不是主導者。那麼,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要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的首要條件。只有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否則,橋就搭不成,或者就是橋搭成了學生也不願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材是磚,要用來引玉,而不是作為單純的任務來完成。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不要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慾望,最後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他們需要的新知識並加以運用,以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標。
三.積極學習,積淀文化素養,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也許學習是老生常談,但學習正是每一個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門。誰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誰就能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什麼時候放棄了學習,什麼時候就開始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我們常常發現自己失去了讀書學習的興趣,覺得沒什麼好看了,好像什麼都知道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我們開始固步自封了。一個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讀的能力,它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設計的水平是文本解讀能力的直接體現。資深特級教師令人驚嘆的便是極高超的文本解讀能力,而文本解讀能力背後,則是深厚文化素養的支撐。文本解讀三個層次:課文說了什麼,課文怎樣說的,課文為什麼這樣說。
目前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都不是大學中文系科班出身的,這是無法追回的遺憾。但先天不足後天可補,那就是學習。學習是不管什麼時候開始都不遲的,廣泛閱讀經典,閱讀名著,日積月累,仍可期待。人的一生,其實是不斷積累的過程。文化素養也是,文本解讀能力也是,教學智慧也是。只要我們有心學慣用心積累,總能一步一步走得更遠,走得更高。
四.心存理想,堅持實踐
契而不舍,金石可鏤!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缺少靈感,缺少的正是靈感之後的堅持不懈!淺嘗輒止,見難即退,正是我們不能成為大家的根本症結所在。平庸,就是這樣形成的。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想了之後做出來的。只有想是沒有結果的!更重要的是要實踐,堅持不懈的實踐,不斷加以反思的實踐!因此,我們如果能夠心存理想,堅持實踐,此生必有所成,必有所獲。另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同學們如何面對現實生活,如何處理問題,同時要注意不能時刻以一位老師的形象出現去說教,必要的時候要以朋友的形象出現,當然同時不能丟了老師的那份榜樣形象。當我們選擇當老師的那一刻,教書育人,就成了我們的責任,學習是我們的准備,現在准備好了,就去實踐責任,要用心,用愛,用認真去面對教育,用真愛去對待學生。
五、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有些事情雖然危害到了你的情緒,但也會促使你思考更多的問題:一個好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原來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會出現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教師怎樣才能把社會地位真正地提上來?你心目中的優質教育是怎樣的?如果教師追求太多的功利會有什麼不良的後果?什麼樣的教師才算是名師?是名師出高徒還是高徒出名師?你有很多苦惱要說,你要用一些別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其實這些都會促使你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責任是什麼?這些思考會讓你了解:真實地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每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都會有較為苦悶的一段路程,這一段路程將是你教育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財富。此時,我建議你來讀書!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要說自己沒有時間,為自己找借口是人類最可恥的行為之一。讀些什麼書呢?一要繼續閱讀本學科的專業書籍,每過一年,要讓自己的科學知識變得更豐富;二是要加強教育教學類書籍的閱讀,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努力閱讀一些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類的書籍,這可是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憑借!
5.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摘要:新課程為教學提供了嶄新的平台,給教師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間。讓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過去,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對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比較陌生,他們認為「『春風不度玉門關』,『山高皇帝遠』,課改只適合大城市,農村改什麼呢!」現如今,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從城鎮波及到鄉村。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感到自身在知識、能力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已不能適應基礎教育轉軌的需要,在倡導新課改的今天,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彌補、提高、完善自己的整體素質,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做一名新型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出以下幾種措施,以供同行和專家們指正:
一、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更新教育觀念
當前,面對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真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沒有必要的創新理念,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由於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的智力、思維、接受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因此教師必須適應經濟、網路、科技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於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組織和實施自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傳授語文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問題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尊敬師長和長輩教育,實現整體素質教育、培養完整人的教育。
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意識,要遵循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和獨立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並使他們各自的特長都充分得到發揮。因此,新課程體系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首要的是觀念的更新。要做到觀念更新,重要的是要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習探究問題的基本策略,學習做人的起碼道理,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程體系下,大膽進行教學創新
有些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經常抱怨:農村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響,視野不開闊,知識面窄,個性孤僻。誠然,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在新課改的今天,農村孩子的課堂不再是那幾十平方米的教室,他們擁有的是新型的農村大課堂,只要我們教師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將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學思路一點一滴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給學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間,他們就會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將來也會展翅翱翔;而我們的教師也會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一同成長,逐漸變得成熟和充實。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是支持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也是農村基礎教育事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只有採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各種要求,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學得更多,從而使他們走出農村,走向世界,去領略外面的精彩。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新課程體系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課堂是屬於學生的,教師的教學設計是為學生預設的,教師的教學目標是為學生制定的。合作學習這是一種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並沒有忽視教師的主導性,這中間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維,要教師"導"的科學,"導"的及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時,預習前,老師布置學生讀懂這篇課文寫的是邱少雲,描寫的是「我」的心理活動。照理課文應寫邱少雲的內心活動。可是,課文里為什麼不寫邱少雲的內心活動,而寫我的內心活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同學們都能圍繞自己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
對於語文教師的素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從我做起,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掌握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和育人基本原則,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探究新時期教育改革模式,大膽質疑,勇於面對問題,善於解決問題,以一個學者型、研究型的姿態參與到新課程教學改革中去,為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努力。
6.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
新一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在我市實踐一學期以來,從整體情況看,新的教學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起了全市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有了一定改變,學生的主體性較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轉變。但是,有的教師盡管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然而不知其中的道理。針對不知其所以然這一現象,淺談語文教學新理念,僅供小學語文教師參考。
新一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使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並能說出所以然,我認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把握課改新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理念究竟指的是什麼?
新課程標准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四個新理念中,我們第一線的小語教師主要是正確理解、把握前三個新理念即可,而後一個新理念主要是對編寫教材與課程設置而言,我們了解即可。
語文教學新理念是教育專家們依據素質教育要求而提出來的。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我認為是對人的生存能力的培養。學生以後要生存,就必須具備兩個能力,即再學習的能力與學習過程中的發展的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為這兩個能力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教育專家們按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新理念,提出了三維度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識與能力,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書寫)。在訓練、扎實語文基礎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則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過程與方法」。也就是說,要求我們把過去重語文知識的結果的觀念轉變到重過程的新觀念上來。而學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結果中形成的。那麼,我們在教學過程的設置時,就應想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個過程。既然想到了學生的主體性,那麼,我們就應反思我們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教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懂得怎樣才叫做讀懂了課文(文章),這就是教師的作用:教學生識字、閱讀、習作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能運用方法,才會減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重負擔。簡而言之,教師應教方法,學生要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目標,是體現「以人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達到這個要求,教師不僅僅是通過語文課來完成,還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教師語言藝術,通過教師對待若幹事件的正確認識去教育與影響學生,從而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和對待萬物之中若干問題的正確態度,從學生反映的態度中培養和修正學生的觀點。此外,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把習慣培養穿於教學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其目的就是要我們在這一輪課改中千萬不能因課改而忘記了語文的工具性和語文教育的規律。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著重探究語文教育的規律。我們要把握語文教育的規律,尤其是把握小學語文教育的規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記憶規律,對學生進行嚴格而有序的語言文字訓練。二是圍繞「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扎實語文基礎;三是根據讀寫要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根據語文教育的規律與要求,我們應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課。
課程標准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理念。這個新理念既是這一輪課改的重點,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易把握的難點。對於這個理念的認識,我們要從宏觀上去理解:首先要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要動起來。這好比過去我們在黑板上教學生騎自行車,而現在必須到室外去教學生騎車,學生自己要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一年級抓起,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從而逐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這當中必然有個自由扶到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充分表現出教師的自身能力與對新理念的正確認識。因此,我們應注意「倡導」一詞,不要動不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班級的實際來確定不同的教與學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學習能力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的。所以,主體性不應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們在自主性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白哪些教學內容與程序應是「自主」;哪些內容與問題應是「合作與探究」。另外,一定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一定的教學觀點,但是,我們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關系,不能因體現主體性而任意追求時髦的教學方式。核心問題要記住;既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又要體現「主體性」。只有處理好這一關系,方能達到課改的新要求。
綜上所述,旨在希望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正確理解和處理好三個新理念之間的關系。孰重孰輕,應依據教學要求和教學實際,切忌盲目,切忌停滯不前,否則會被教育發展所淘汰。
7. 新課改後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哪些變化
新課改實施後,我們的語文老師積極學習新課程標准,上網觀看專家、學者講課視頻,閱讀有關文章,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 師生成了朋友。
新課改前,填鴨式教學盛行;教師的師道尊嚴,學生不可侵犯。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就是耳朵聽。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老師的話就是權威,沒有學生敢挑戰。即使挑戰也會被扣上不聽話學生的帽子。被動式學習,抑制了學生活躍的思維。
新課改後,我們從內心認識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得不改了。課堂上,讓學生先讀課文,書上能找到答案的,就不再講,小組能討論解決的,老師也不再講。老師只講學生不會的,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樣講課效率反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高了,興趣也濃厚了。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友。老師也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討論,師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二、 老師備課也可以「偷懶」了。
以前老師備課唯教參書為聖旨,恐怕少講、漏講,講錯。課堂上抓不住重點,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把課堂教學與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聯系起來。老師累,學生苦。老師把大多數時間用在抄教參上了,沒有思考和鑽研教材的時間。
新課改後,課程資源豐富多彩。老師之間,學校之間展開合作備課,實行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了備課的效率。老師有時間鑽研教材,修改自己的教案了,設計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教學流程。語文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口語表達訓練、寫作的實用性訓練、書寫的美觀、課外閱讀得到重視。
8.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有哪些教學變化
1.教學教具配備不足。(教師自製教具過於簡單,不夠直觀)由於近幾年來國家對多媒體教學的推廣非常重視,上級部門對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也加大了配置力度,但與實際教學關系密切的普通教具卻出現了配置不足的現象。就拿我校來說,教師們在講授「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時,運用的教具都是十幾年前配置的,大部分教具都已破損,無法使用,從而教師不得不自製教具,但自製教具又因過於簡單﹑不夠直觀等種種原因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教學紙上談兵在備教案時,每個老師往往都會寫上多媒體課件運用。可真正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用多媒體教學的又有幾人。由於多媒體設備配置不齊全,對教師的這方面培訓又不到位,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他們沒有能力,沒有精力,更沒有時間去准備多媒體課件。所以,在我們調查的30位不同學校的教師中,對多媒體教學能熟練掌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只有在講公開課時,他們才會投入大量精力,或找其他教師幫忙來准備課件。至於下次什麼時候使用,誰也不知道。
3.教材編排與農村實際脫軌新課程改革旨在告訴孩子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它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發散了他們的思維。但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有很多地方與農村孩子的認知不符。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出示一個公交站牌,說明10公里以內票價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5元,問小女孩從兒童樂園坐到光明街,一共要付多少錢?這道題對於城市裡生活的孩子簡直易如反掌,可是由於農村的孩子沒有坐過公交車,更不會看公交站牌,所以,無論老師怎麼講,學生們還是學的似懂非懂。又如:五年級習題中出現有關水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連水表的樣子都沒見過,所以無論老師怎麼講,他們都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
9.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創新思維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級形式,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種思維形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增長與發展,而知識的增長與發展又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創新思維具有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綜合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以及思維成果的獨創性等特點。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創新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區別僅在於通過訓練所取得實效程度的不同。小學生思維活躍,常有不囿於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敏於發現,著力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努力營造一種飛揚激情,燃燒思想,充盈情思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一、啟迪思維,讓學生學會標新立異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許多課文所蘊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要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學會標新立異的目的。 1、創設佳境 「水本無華, 相盪乃成漣漪; 石本無火, 相激乃發靈光」。創新就如同是這相盪而起的漣漪,相擊而發的靈光,使平靜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腦啟蒙生智。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它需要一個能夠催生「火花」的課堂氛圍。[ 1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教學思想,積極創設生動活潑、寬松自如、民主協商、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這樣學生就會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大膽發言,就能敢於說、敢於辯、敢於否定權威定論,提出新見解。[ 2 ] 一教師在教學《三亞落日》時,在充分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欣賞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設想:自己就置身在這柔軟細膩的沙灘上,迎著徐徐拂來的暖風,看著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詩般地沒落,想說什麼? 學生有說想畫一幅畫的,還有的說想寫一首詞,唱一首歌,作一首詩,一首贊美三亞的美妙絕倫的詩,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詩??這時,一個學生說這是一首環保的詩,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哈哈大笑。教師充滿贊許且疑惑地問該生:能說說理由嗎? 該生回答:碧水、藍天、海鷗、落日、清風、沙灘,豈能融進一縷黑色的煙,一張白色的紙,一口厭人的痰,這不是一首環保的詩嗎? 師生熱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為學生的「自由言說」營造了一個其樂融融、寬松和諧、你追我趕的課堂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可以民主討論、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畫」也罷、「歌」也好、「詩」也行,無論你是怎樣的畫,怎樣的歌,怎樣的詩,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內心的言吐,老師都會小心翼翼地呵護。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的「催化劑」,創新思維也只有在一個適合它的空間土壤中才能孕育、誕生。因此,拆除教師和學生之間壁壘森嚴的藩籬,用民主、自由、寬容、激勵來取代強制專斷與師道尊嚴, 應該成為創新教學的必由之路。[3 ] 2、換種想法 「奇跡產生於換一種想法之中」。少年兒童好奇好問,一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誕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離譜的答案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善於引導其求變,變得得法鼓勵嘉獎,變得不妥引導啟發。要讓學生個個動腦筋,有收獲。在《小馬過河》的教學現場,當師生討論認同「小馬不動腦筋,別人怎麼說它就怎麼做」時,一個另類聲音出現了:「我認為小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麼小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難保了。換成是我,聽了松鼠的話也會收住腳步,這樣冒險的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顯然,這是一種引人思考,含著一種強烈批判意識的聲音,教師順勢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誰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那麼聽老牛說是淺,松鼠說是深,面對讓人如此為難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得知河水的深淺呢?」學生討論熱烈,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 ]像這樣有價值的生發點在我們的課堂中處處存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像這位教師一樣善於引發學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學有所得。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滿足,並能敏銳地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將交流討論引向深入。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創造的心靈受損。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別才別趣別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長,改變保守態度,引導學生敢於標新立異,敢持異見,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二、開拓思維,讓學生學會找岔子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1、向教材發問學生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會認為只要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鼓勵和培養學生具有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我們鼓勵學生把疑問說出來,並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和查閱資料去尋求正確的答案。這樣質疑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啟迪智慧,增進互學精神,營造善思、善問的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質。當《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課堂上出現對誠實的雄日一片贊美聲時,一個學生認為雄日太孤單,不想學他。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討論,在不違背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為了突出個別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來墊底,或者故意把本來並不存在善、惡、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強拉,以形成反差。這是我們在閱讀時經常可以窺見的一種創作構思。它的特點是:抑九揚一。這是一種違背客觀事實的、主觀武斷的、極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說服力的思維方法。[ 5 ] 2、向權威發問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幫助兒童努力克服思維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滯。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描述伽利略進行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情景。這個實驗非常簡單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專門設備,也不需要掌握什麼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可是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七十三萬個日日夜夜,竟沒有一個人去做這個簡單的實驗。而伽利略卻用鐵的事實,在一瞬間就推翻了兩千年來幾乎具有絕對權威的亞里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偉大和可貴之處,不在於他做了這個實驗,而在於他絕不盲目崇拜權威。三、深化思維,讓學生學會突破障礙狹隘的觀念,沮喪的心情,壓抑的氛圍等都會使我們缺乏創造力,我們要能夠認識障礙,進而克服障礙,促使創造力的產生。要突破的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思維定勢,不思變通;過於嚴謹,死摳字眼;崇尚權威,唯我唯上;從眾心理,跟隨大局;信息飽和,無法切入;膽怯自卑,缺乏自信;興趣狹窄,倦怠懶惰。教學中,尋求「標准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成了許多課堂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語文課上,我們常看到,為了板書某個詞,抑或為了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會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窮盡「追問」之能事,直至擠出「正確結論」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感受體味,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司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司馬光「反向思考」的過程:司馬光怎麼會想到「砸缸救人」這個辦法的? 還有其他辦法嗎? 將教師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創新活動。[ 6 ]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會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創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一些創造性的火花,及時給予鼓勵、給以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能做到以上兩點,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自然會得到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