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考幼師資格證需要哪些條件
一、思想品德
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履行《教師法》規定的義務,遵守教師職業道德。並經申請人員單位或戶籍所在地鄉(鎮)或街道辦事處思想品德鑒定合格;應屆畢業生,由所在學校進行思想品德鑒定。
二、教學能力
1、國家現行兩種教師資格證制度,自主考試地區考生需通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兩門筆試學科和面試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國家統考地區考生需通過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兩門筆試科目和面試,才能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
2、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並取得相應等次《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
3、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經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組織在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
(1)教育信息化小學語文教學擴展閱讀:
一、考取流程
1、考普通話證,語文老師要二級甲等以上,其他科目要二級乙等以上。
2、考試分為兩科《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3、拿上以上三個證外加畢業證、身份證、體檢,就可以去報名試講——也就是「說課」。
4、每年有兩次考試分別在:3月中旬和11月初,在這之前到當地自考辦報名(國家委託了的),辦理准考證 ,買書(文考只考教育學、心理學),考過了就得到當地教育局面試,面試過了,你才能領取資格證,才有資格當教師。
二、學歷要求
申請認定幼兒園教師資格必須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認定小學教師資格必須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其他中專學歷為不合格學歷;認定初級中學教師資格必須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認定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必須具備高等師範本科院校或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認定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必須具備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並具有相當於助理工程師以上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者中級以上的工人技術等級。
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應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認定成人教育教師資格,應按照成人教育的層次、類別。依照上款規定,分別具備高等、中等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❷ 信息化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為了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使教師符合專業發展的標准,教師必須在能力上有所突破,在專業上有所提升。這不但要加強傳統的教師能力要求,更要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新的專業能力要素。
1.信息處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又稱為信息選擇與加工能力,通常包括:文獻檢索能力、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運用外語交流信息的能力;計算機操作與使用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編碼、分類的能力;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運用能力等。這些應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信息處理能力。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的日新月異,教師肩負著傳承文化、服務社會、培育人才的重任,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選擇與加工、處理能力,以利於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2.教學分析與設計能力。能根據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的分析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並依據教學規律及教學原則來選擇教學策略、教學媒體和資源,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與方法,編寫出具有教師個人風格的教學設計教案。 3.課堂教學組織實施能力。包括課堂組織與管理、語言表達、講解與提問、板書板圖、演示操作、反饋與回應、進程調控與突發事件處理的應變能力。 4.人際交往能力。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既是一種教育關系,又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適應環境、做好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教育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在理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交往過程,只有在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一致、親密無間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保證,教育和教學才會收到應有的成效。 5.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它是構成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控、評價和反饋;三是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控制。具備良好的教學監控能力,教師就可以面對變化的環境,自如地處理和應付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6.教學反思及教育科研能力。教師應當具備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能夠不斷總結經驗,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並能夠在教學中注重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提高研究能力。 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事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各種課題的研究與創造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對學問的興趣和探究,保持對教學的熱情,克服對教學的倦怠感,並且通過科研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和水平。 7.課程開發能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將建立完整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也使教師不得不扮演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開發者、教材編制者、教材選擇者的角色。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對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及地方課程的相關資源的收集、分類、開發與應用等能力。 8.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創精神和獨創能力。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不僅如此,我們的培養目標也要求使學生在個性方面能夠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新型人才。特別是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大量事實表明,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的學生。
❸ 陳麗敏的教育科研
(一)發表文章: 文章題目 發表刊物 時間 《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生命意識》 《蘇州教育》 2003.10 《中小學德育缺什麼》 《中國教育缺什麼》(ISBN 7-81090-058-7/G·24) 《中小學德育缺什麼》 《教育:關注生命》(ISBN 7-81090-266-0) 《教育原來有悔》 《教師博覽》
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有悔》(ISBN 7-5334-3975-9) 2003.10 《養茶》 《吳江日報》
《成才導報》 2004.4.16
2004.6.23 《數字化後勤管理: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環境觀》 《學校管理》 2006 《芻議新課標語文教學的思維感應》 《蘇州教育》 2006.10 《構建學校教學管理網路支撐體系的實踐初探》 《教育情報參考》 2008.9 《網路「征鴻」》 《信息技術教育》
《教育:關注生命》(ISBN 7-81090-266-0) 2003.10 《創信息化時空,建數字化校園》 《教育與信息化》(電子版) 2002.2 《以人為本,有機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提高教學質量》 新華出版社《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下)》 2002 《打造特色 放飛生命》等10篇系列報道 《吳江日報》 2004.3.24至2004.6.2刊 《讓教育的「GDP」回歸》 《吳江教工》 2008.1-2 篤篤定定做個老師 《吳江教工》 2008.5-6 (二)獲獎文章 文章題目 舉辦名稱 等第 《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生命意識》 江蘇省第八屆「五四杯」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論文競賽 優秀獎 《依託網路構建教育論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004江蘇省師陶杯論文評選 三等獎 《依託網路構建教育論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004江蘇省第五屆「新世紀園丁教育教學論文大賽 優秀獎 《依託網路構建教育論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吳江市教育技術研究論文評比 一等獎 《教育原來有悔》 2003年《教師博覽》編輯部「教育有悔」徵文活動 二等獎 《數字化後勤管理: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環境觀》 2006年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 三等獎 《芻議新課標語文教學的思維感應》 第二屆全國教師論文大賽(中國教師報) 三等獎 《構建學校教學管理網路支撐體系的實踐初探》 吳江市行動研究論文評比
第二屆全國教師論文大賽(中國教師報) 一等獎
二等獎 《作文教學課堂互動式探究》 2008年10月江蘇省教育學會、寫作學會 二等獎 《作文教學課堂互動式探究》 中國教育情報研究會「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優秀論文評比 二等獎 《征鴻:與旭日同升》 全國第二屆中小學優秀電視節目評比 銀獎 《早安,太陽》 全國第三屆中小學優秀電視節目評比 金獎 《遺憾的影子》 吳江市優秀教育教學隨筆徵文 三等獎 《創設多元情景,實現語文課堂生態互動》 中國教育情報研究會「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優秀論文評比 三等獎
❹ 淺談新教師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教
隨著時代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育信息化對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出的要求,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師主體性之間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創造條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專業素養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工具,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呢?
一、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進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更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變革。「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大環境,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課程的知識觀、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資源觀、評價觀,研讀《語文課程標准》,把握其精髓,樹立相應的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全面推進和實施,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這一切的實現提供了平台。教師可藉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改變教學方式,探求新的教學模式,創建更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實踐證明,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信息技術整合於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問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易變性及快速呈現性,引起的教育內容、手段、方式的多樣性的變化,必然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及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迅速提高信息素養。
三、具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將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代氣息,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整合,要堅持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習服務的原則。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一個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平台,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著手,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四、具有設計組織資源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斷提出新要求,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師日常教學的基礎工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深入透徹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學科內容,而且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技術高效組織教學。
五、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必須隨著新技術的使用與信息的擴展而有所改變。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質疑,「一桶水」的小學語文教師已經不再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知識,才能成為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意識,養成不斷追蹤學科動態的良好習慣。
那麼,如何以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呢?我個人認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發展專業素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師主體性之間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小學語文教師主體作用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非常重要,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作用,它們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決定了在發揮教師主體性的基礎上,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使知識以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
2.創造條件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信息素養。首先,營造有利於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的良好氛圍。硬體的配備和軟體資源的開發是提高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其次,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
3.實現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自我建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自我建構的途徑:一是教師通過網路搭建教師知識共享的信息空間,促進整合技術知識的交流。二是學校自己組織教師開展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講課比賽,並請校外專家擔當評委。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教師將從別人那兒學來的經驗及相關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並且可以得到專家的現場指導,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4.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自我反思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為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發展提供了多種途徑,突破了原有地域和經費的限制,擴大了教師反思的渠道和途徑。但是,教師應用網路信息技術應有明確的目的,即更好地與學生、家長、同行進行交流合作,更好地進行反思。
5.探索基於問題解決且有利於小學語文教師自主學習及研究的多樣實效的專業發展途徑。傳統的教師培訓,無論是培訓班式的、專家講座式的,還是觀摩考察式的,都是被動的,不能調動小學語文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在培訓的基礎上,基於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而開展自主學習及研究,對於彌補「培訓班式」及「專家講座式」的缺點,可促進專業素養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將大有裨益。教師可以通過網路資源進行學習和研究。從中了解有關新課程知識、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理論述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知識,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很有好處。
總之,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的過程。只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勇於改革,勇於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信息化素養,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新世紀的優秀教師。
❺ 成人高考專升本要考哪些科目
成考專升本考試科目:政治+外語+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
1.哲學、文學、歷版史學以及中醫、權中葯學:政治、外語、大學語文。
2.藝術類:政治、外語、藝術概論。
3.工學、理學(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等四個一級學科除外):政治、外語、高等數學(一)。
4.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葯學類(除中葯學類外)等六個一級學科:政治、外語、高等數學(二)。
5.法學類:政治、外語、民法。
6.教育學:政治、外語、教育理論。
7.農學類:政治、外語、生態學基礎。
8.醫學(中醫學類、葯學類等兩個一級學科除外):政治、外語、醫學綜合。
❻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小學語文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這種動力與支撐體現在三個方面:
⑴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
⑶能在創新教育模式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徑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途徑、方法則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具體包括五項內容:
⑴建設若干教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⑵開展新技術教育應用的試驗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與裝備。⑶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⑷通過信息化試驗區與試點校的集成創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促進信息技術、裝備與教育的融合。⑸建設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評估教育信息化進展,提出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為教育信息化決策提供咨詢與參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觀念取代「整合」觀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種真正有效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觸及到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的途徑方法,可見「深度融合」觀念和傳統「整合」觀念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前者要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後者則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從來不敢去觸動(或根本沒有想到要去觸動)更深層次的「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問題。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眾所周知,這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 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既然「課堂教學結構」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那麼,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自然就等同於實現了學校教育系統最主要的「結構性變革」,這應是合乎邏輯的結論。
「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 的確切內涵就是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眾所周知,所謂課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實際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多年來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經驗告訴我們: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二、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解
經過10餘年的實踐與總結,中國政府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要實現這一根本目的,僅僅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術手段是不夠的。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的技術和手段的運用上,而且對教育的發展帶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於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運用信息技術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這一變革的過程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只有融合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作用,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質。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
一方面,信息技術要進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同時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時從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還沒有觸及到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他認為要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覺地認識到: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時發現,推動教育信息化不能簡單地搞硬體驅動,而忽視課堂教學應用,這種方式做起來相對容易,但難以持久,並且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我國教育部公開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採取應用驅動,一是要著眼於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教與學的主戰場中開展應用。這種應用應該是師生廣泛參與的日常教與學的活動,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應該是對即有教學方法的改造與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應用、實現新的應用。也就是要從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以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才能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才能真正體現融合對於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永無止境的,技術的不斷創新會給應用提供新的動力和條件,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會給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課堂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學習方式便捷化、學習支持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而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國政府確定的「十二五」期間「三通兩平台」的核心目標與任務,都是按照應用驅動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寬頻網路校校通」屬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都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班班通」強調的是數字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普遍應用。他們提出了以建設「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路課堂」三種形式推進「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的網路服務空間與環境,努力使每個學生或教師都可以擁有一個網路上的個人管理平台,逐步實現課 內、課外的教學、學習與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以網路為載體,著重探索信息時代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