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年級全一冊語文文言文重點知識復習(人教版)
文言文試題
閱讀《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 加點字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苔痕tāi B. 案牘dú C. 德馨xīn
2. 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______________
(2)無案牘之勞形 形:_____________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孔子雲:「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4. 這段文字從主人的生活環境清幽,__________,自娛自樂及不受世俗、官場干擾等四個方面,表現「陋室不陋」。
答案:1. A 2. (1)這(2)形體、身體 3.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4. 交友之雅
《記承天寺夜遊》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5)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 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念無與樂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 懷民亦未寢(睡覺)D. 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6. 用現代漢語翻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內容可用四個字概括為:_________
8. 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 A 6. 只是少了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7. (4);松柏竹影 8. 被貶後失落悲哀/與友一起賞月的欣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4)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9. 解釋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
10. 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中的「是」指代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孟子認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案: 9. (1)被選拔,被選用(2)通「增」 10. 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11. 將要承擔重任的 12. 略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桃花源記》)
〔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下列詞語中「名」字與「有仙則名」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名之者誰 B. 名列前茅 C. 青史留名 D. 至理名言
14. 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雲:「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甲、乙兩段哪些內容是環境描寫,請你用橫線在文中標出,並用簡練的語句說說兩段環境描寫的作用。 甲:
乙:
答案: 13. D 14. (1)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2)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15. 甲:環境描寫略;寧靜安樂/表現了作者對自由、祥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乙:環境描寫略;清幽,表現了作者樂道於自己高尚的節操。
《醉翁亭記》(節選)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翼然 )醉翁之意
17.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醉翁亭」命名的緣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概括選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1)像張開的鳥的翅膀一樣 2)情趣 17.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18. 太守自稱醉翁,並以醉翁命亭名。19. 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的原因。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20. 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是( )
A. B.
C. D.
21. 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1)前人之述備矣 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臨風 _________________
22. 結合文段,寫出「多會於此」中的「此」指代的具體內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
23. 請你寫出與「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情」相一致的內容。
答案: 20. C 21. (1)前人的記述已很詳盡了。 (2)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22. 岳陽樓 23. 略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4.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______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可以:_______
25. 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戰則請從 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用文中的句子填空。(1)曹劌「請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曹劌認為此次作戰的先決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3)曹劌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點是什麼?請結合上文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1)犧牲玉帛________(2)肉食者鄙_______
28. 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包括哪幾項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根據第2、3段內容,簡要寫出曹劌這個人物在作戰中的兩個特點。(1)
(2)
答案: 24. (1)參與(2)遍及(3)可以憑借 25. (1)這只是小的信用,未能得到神靈的充分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2)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26.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3)有愛國心或責任心,對作戰的條件有深刻見解。 27. (1)祭祀用的豬、牛、羊等(2)目光短淺 28.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處理。 29. 時間,戰爭起因,交戰雙方。
30.(1)有謀略 (2)觀察細致,考慮全面
《出師表》(節選)
(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2)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31. 解釋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2)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
32. 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第(2)段中「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體指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34. 文中畫線句「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中「是」指代的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答案: 31. (1)低微而鄙俗 (2)不長莊稼 32. 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在諸侯中揚名做官。 33.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34.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馬說》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 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1. 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 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 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 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 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 寫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 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 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為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19. 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 「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頤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文中寫蓮花,為什麼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襯托突出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襯托。
4. 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 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 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蓮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8. 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 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線索是什麼?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13. 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慕富貴,那麼他所追慕的是什麼?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品質。
15. 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麼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
16. 文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度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襯,盡管作者不願意隱逸,但也不反對。文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為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徵,所以作者對它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7. 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
18.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蓮花有什麼特點?答:莊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麼樣的品格?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⑵ 九年級語文下冊中考知識點(人教版)
九年級下冊古文知識歸納
1.《公輸》
選自《墨子·公輸》,作者是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表現出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
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於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准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黿鼉[yuan tuo] 鮒[fu]魚 文梓[zi]
楩[pian]楠 長[zhang]木
B 詞語:「說」通「悅」:高興。例句:公輸盤不悅 「圉」通「御」:抵禦。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詘」通「屈」:理屈。例句:公輸盤詘
「舍」通「舍」:放棄。例句:舍其文軒 「爭」通「掙」[zheng]:直言勸告
古今異義:
①文; 刺花紋,彩飾,文軒;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圓,方圓千里;今為一種平面幾何圖形。
一詞多義:
①為:替。例句: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與「焉」合用,表示疑問語氣。例句:夫子何命焉為?
是。例句:必為有竊疾矣。
製造。例句: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當作。例句:以牒為械
②見:動詞,會見。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動詞,引見。例句:胡不見我於王
動詞,入見。例句:於是見公輸盤
③類:動詞,類推,例:不知可謂知類;名詞,種類,為與此同類。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何罪之有?(賓語前置,「之」為結構助詞,應為「有何罪」譯文:有什麼罪呢?)
翻譯:
①夫子何命焉為?譯:先生有什麼請教呢?
②胡不已乎?譯:為什麼不停止呢?
③胡不見我於王?譯:為什麼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④此為何若人?譯: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2.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作者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聖」。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說[yue]
B 詞語:畔:通」叛」:背叛。例句:親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例句:衡於慮
一詞多義: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環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表轉接. 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③拂:違背。例句:行拂亂其所為
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於:介詞,在。例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介詞,從。例句:舜發於畎畝之中
介詞,給。例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古今異義:
親戚:古義:內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或他的成員。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③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⑤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3、《魚我所欲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詳見上一課)
《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A 字音:蹴[cu]
B 詞語:「得」,通「德」,動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
「鄉」同「向」,原先,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古今異義:
豆:古義: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義:常為豆子的種類。
一詞多義:
①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例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例句: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③於:介詞,表示比較。例句:所欲有甚於生者
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句: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判斷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斷,
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倒裝句:萬鍾於我何加焉!(疑問代詞「何」做動詞「加」的賓語,前置,意思是「什麼」。譯: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翻譯: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4、《莊子》故事兩則——《惠子項梁》《莊子於惠子游於濠梁》
選自《莊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大師莊子,世與老子並稱,代表作《莊子》,又稱《華南經》;莊子的思想淵源於老子,司馬遷曾指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但是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無論就理論的豐盈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來說,莊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莊子的學識也極淵博,「於學無所不」,因此,《老子》只類似一首長篇哲理詩,而莊子的文章則是洋洋灑灑的哲學長篇,已然形成專題論文的風格了。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於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 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並為之深受感染。
A 詞語:止:棲息。於是:在這時。全:完全,確實是。
一詞多義:嚇:模仿鴟發怒的聲音。例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動詞,威嚇,恐嚇。例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例句:夫遠出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譯文: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譯文: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5、《曹劌論戰》
選自《左傳·庄公十年》,舊傳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為編年體史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並稱「春秋三傳」。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遠見。
A 詞語: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異義:
①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指行為不正直。
③忠:盡力做本職。(忠之屬也。)今:忠誠,忠實。
④獄:案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監獄。
⑤情:以實情判斷。(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雖:即使。(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並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詞多義: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問其故。
②以:憑,靠,何以戰;把,必以分人。
③焉:語氣助詞,相當於「呢」,又何間焉;作兼詞,於此,在此,懼有伏焉。
④其:作代詞,指齊軍的,下視其轍;作代詞,指戰勝的,公問其故。
⑤之:結構助詞,的,忠之屬也;作代詞,指曹劌,公與之乘;
語氣助詞,無意義,公將鼓之;作代詞,指齊軍,登軾而望之。
詞語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詞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見,問:「何以戰?」
譯文:(曹劌)於是進見(魯庄公),(曹劌)問:「憑什麼作戰?」
②原文:必以分人。應為:「必以分之人」
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③原文:忠之屬也。
譯文:(這是)盡了本職一類(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可以憑借這一點來打戰,(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⑤原文:公將馳之。
譯文:魯庄公正要驅車(追趕)。
倒裝句:
原文:何以戰? (應為:「以何戰」)
譯文:憑借什麼作戰?
6、《鄒忌諷齊王納諫》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大概是戰國末年秦漢間人將各國史料收集起來編纂而成的。這部史書後經漢代的劉向重新編校,得33篇,定名為《戰國策》。書中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言論活動,以及他們進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計、良策、佳言、善行,生動地反映了戰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和各類人物的精神面貌。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群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A 詞語:
一詞多義:
①孰:誰,我孰與徐公美;仔細,孰視之。
②美:以…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麗,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窺鏡;朝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古今異義:
①諷:古: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鄒忌諷齊王納諫)
今:用含蓄的話對人或物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諷刺)
②修:古:長。(鄒忌修八尺有餘)
今:(學問、品行方面的)學習和鍛煉。(進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運動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圓。(今齊地方千里)
今:某一區域,空間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聞:古:使……聽到。(聞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詞語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詞做動詞,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詞作動詞,以…為美。
B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於徐公。(「以」後邊省去了「我」)
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譯文: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一個人)對皇上沒請求的。
③原文: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能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賞。
7、《愚公移山》
選自《列子·湯問》。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裡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本文通過寫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齔[chen] 窮匱[kui]
B 詞語: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④亡以應:「亡」通「無」。
⑤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⑥隴斷:「隴」通「壟」,高地。
一詞多義:
①方:指面積,方七百里;剛剛,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將近,年且九十;況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堅決,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焉:疑問代詞,放在哪裡,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古今異義:
①懲:古:戒。(懲山北之塞)←┈這里是「苦於」的意思;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今:處罰。
②陽: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陽。
③陰:古:山之北,水之南。(達於漢陰)
今:陰天。
④諸:古:之於。(投諸渤海之尾)
今:各個、許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今:毛發。
⑥已:古:止,停止。(懼其不已也)
今:已經。
詞語活用: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作動詞,用盡。
聚室而謀:聚,動詞使動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荷擔者三夫。(譯:三個(能)挑擔的人。)
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應為:汝之不惠甚矣!先說「甚矣」有強調意味。)
譯:你太不聰明了。
7、《詩經》兩首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蒹葭》選自《詩經·秦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A字音:雎鳩[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éi] 躋[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
⑶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復習提綱
一、必須得把考試說明中劃定范圍的古詩詞背會,會默寫,理解句子的意思(以防考變相默寫,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比喻描寫美麗雪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必須把考試說明中劃定范圍的古文書下註解,重點段落、句子背會,多做題,熟練題型。
三、現代文做練習鞏固知識點。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1.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針對一節中的主題句應在這一節中找議論、抒情的語句,特別是結尾處最重要。
3.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4.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5.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6.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9.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略)
10.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
註: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1.寫作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辭)
(1)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2.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 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3.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
15.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後文作鋪墊
16.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7.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8.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19.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種類:(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10)環境描寫(11)細節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0.散文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21.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22.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23.小說三要素? 人物、環境、情節
24.環境的種類及作用?
(1)自然環境: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2)社會環境
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25.情節由哪幾部分構成?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6.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如何解答散文語言賞析題
一、找點。賞析也叫評點,須先找到賞析的點。縱覽近幾年的中考試卷,散文語言的賞析點主要有:1.字詞的遴選;2. 辭格的使用; 3. 色彩的搭配;4.句式的安排;5.情感的表達。通常情況下試題並不明確賞點,為的是給考生的自由選擇和發揮留下空間。
二、選點。賞析不能面面俱到,在找到的點中選擇一個即可(考試時須依照要求而定)。我們應根據自己的積累和擅長,選擇一個便於自己發揮的點。這一點必須是打動自己、折服自己,使自己有感而發、有話可說的一點。
三、評點。就是寫出對選點的欣賞文字。落筆時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賞點是什麼,然後具體寫出欣賞的理由,不能空泛,更不能游離於原文。概括說就是,抓住一點,全力突破,賞有理由,析有依據。用「公式」表示就是:賞點+理由。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一般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達的。
1.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 1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分論點 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Ⅰ標題;Ⅱ開篇;Ⅲ中間;Ⅳ結尾。
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2.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三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 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喻證法 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四)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Ⅰ總分總;Ⅱ總分;Ⅲ分總。 ②遞進式。
(五)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六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說明文閱讀答題指導
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一)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
明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標志。
(二)為了說明事物特徵或說明事理,需要採用恰當的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類別: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2.下定義: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了解。
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4.舉例子: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徵獲得具體認識。
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數字:可以准確地說明事物。
7.配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8.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三)說明要有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四)說明文的閱讀還要注意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分——總」式、「分——總」式、並列式、遞進式等。
(五)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
准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並不矛盾,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朴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四、作文不偏題,字跡清晰,練幾篇有代表性(即大多數題目都適用)的文章。
⑷ 中考人教版語文復習提綱
我有下面的資料你可以先選一下的,一定要先給分才會發的喲,我很誠信的。
《九年級專語文復習備屬考計劃》
《學好語文 給你8把金鑰匙》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總匯》
《2009中考文言文總復習》
《備戰2009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基礎篇•現代文閱讀》
《備戰2009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基礎篇•現代文閱讀參考答案》
《中考作文:教你三招寫好精彩開頭》
《中考作文復習指導:如何寫好命題作文》
你還需要什麼學習資料可以提出來,我會通過QQ發給你的。
http://..com/question/89006588.html
祝中考好運!!!
⑸ 九年級語文提綱
你要人教版的嗎?
第一單元
1.沁園春 雪 毛澤東
2.雨說 鄭愁予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4.外國詩兩首
蟈蟈與蛐蛐 濟慈
夜 葉賽寧
綜合性學習
雨的訴說
第二單元
5.敬業與樂業 梁啟超
6.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 雨果
7.傅雷家書兩則
1954年10月2日
1955年1月26日
8.致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
綜合性學習 演講:微笑著面對生活
第三單元
9.故鄉 魯迅
10.孤獨之旅 曹文軒
11.我的叔叔於勤 莫泊桑
12.心聲 黃蓓佳
綜合性學習 青春隨想
第四單元
1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羅迦費因格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5.短文兩篇
談讀書 培根
不求甚解 鄧拓
16.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綜合性學習 好讀書 讀好書
第五單元
17 智取生辰綱 施耐庵
18 楊修之死 羅貫中
19 范進中舉 吳敬梓
20 香菱學詩 曹雪芹
綜合性學習 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
第六單元
21 陳涉世家 司馬遷
22.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23 隆中對 陳壽
24 出師表 諸葛亮
25 詞五首
望江南 (梳洗罷) 溫庭筠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 李清照
破陣子 辛棄疾
綜合性學習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給分吧
⑹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提綱(人教版)
九年級上語文
一、詞彙積累
惟余 風騷 妖嬈 忍冬 襁褓 田圃 喧嚷 洗禮 徵引 旁騖 褻瀆 隕落 靈柩 凌駕 睿智 扶掖 枘鑿 垂手 憑吊 諛詞 忐忑 繁衍 陰晦 蕭索 影像 心緒 易主 值年 無端如許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展轉 恣睢 厚實 嬉鬧 驅除 拮據 棧橋 福音書 煞白 發窘 抽噎 出風頭 汲取 創意 素材 田地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怡情 傅彩 學究 詰難 滯礙 闡證 要訣 狡黠 玄虛 誆騙 端的 辰牌 干係 做大 吹噓 恁地 怨悵 省得 打火 搬口 著意 兀的 苦也 強人 兀自 數內 逞辯 口淺 卻才 去休 理會 吃嘴 翻了 早是 左右 不爭 過口 劈手 聒噪 計較 尋思 勾當 主簿 班師 號令 沉吟 稟請 譖害 惑亂 進學 帶挈 體統 行事 長親 見教 腆著 同案 文會 盤費 火候 把與 出榜 喜錢 草標 道是 央及 高鄰 報帖 拙病 在下 齋公 敘功 局不過 何消 些須 桑梓 軒敞 年誼 倒運 舍與 管待 商酌 相與 三昧 筆墨 畫繒 鰥鰥 膩煩怔怔 潤如油膏 敬業樂群 羲皇上人 廓然無累 重蹈覆轍 涕泗橫流 氣吞鬥牛 化為烏有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斷章取義 不二法門 言行相顧 強聒不舍 彌留之際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 孤軍奮戰 黎民百姓 惱羞成怒 恪盡職守 聚族而居 歇斯底里 十拿九穩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袖手旁觀 格物致知 文采藻飾 尋章摘句 味同嚼蠟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貫通 開卷有益 懷古傷今 尷尬去處 喏喏連聲 恃才放曠 對答如流 唯唯連聲 萬貫家私 起承轉合 地靈人傑 興興頭頭 茶飯無心 控心搜膽 精血誠聚
二、課文理解
《沁園春 雪》是毛澤東同志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它描寫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的北國雪景,縱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同志詩詞的豪邁風格。
《雨說》的作者是台灣詩人鄭愁予,這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它採用擬人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傾訴真情,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為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生活歡快、充滿情趣。
《星星變奏曲》的作者是「朦朧詩」詩人江河。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變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正如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奏曲」。
《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蛐蛐》的作者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來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的作者是俄羅斯詩人葉賽寧,這首詩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作者安適、寧靜的心境。
《敬業與樂業》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這篇演講詞引用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的格言,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文章在論證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作者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說,全文貫穿著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對人類先賢的禮贊,對
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作者緊緊圍繞伏爾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飽滿的浪漫語言,回顧了伏爾泰的筆、伏爾泰獨自一人的斗爭,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畫了一位「鬥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爾泰是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
《傅雷家書兩則》是文學翻譯家傅雷與在國外學習的兒子的通信。選文是他12年所寫的180多封信中的兩封,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致女兒的信》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面對14歲的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時候,給她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里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愛情。
《故鄉》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孤獨之旅》選自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的曾經獲得「宋慶齡文學獎金獎」的長篇小說《草房子》。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課文通過描寫杜小康隨像樣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描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提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成熟這一道理。「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靈變化的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歷之旅。
《我的叔叔於勒》選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小說運用對比手法來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於勒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刻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心聲》的作者黃蓓佳,這是一篇兒童小說,小說寫一位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被老師以「嗓子沙啞」為理由拒絕;糾正同學的朗讀錯誤被嘲笑;在公開課上終於得到機會,聲情並茂地朗讀了課文。通過故事表達了孩子對和諧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虛作假的不良現象。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作者是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課文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起,先用四個圖形提出一個問題,然後通過對幾種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引申出「不滿足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於是順理成章地提出「有賴於創造思維」,論述創造思維必需的三個要素是:一、有淵博的知識,因為知識`的組合能形成新的創意;二、有探求新事物,並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三、持之以恆的毅力。課文還特別提出「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知識」,並舉出兩個例子加以證明。然後再論述「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一個報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文章是圍繞「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談讀書》作者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隨筆》《新工具》等。這篇隨筆的寫法不同一般,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二是闡述讀書的方法;三是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不求甚解》選自《燕山夜話》,作者是當代作家馬南邨(鄧拓的筆名)。這篇雜文是駁論,是在批駁別人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不求甚角解——提倡讀書要多次反復、虛心領會(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是魯迅,這是一篇駁論文,全文為了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錯誤論點,提出了「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正面論點。在批駁錯誤論點時,作者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誇「地大物博」,後是寄希望於「國聯」,再後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接著,作者又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 《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課文通過對楊志押運生辰綱失敗經過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統治下復雜的階級矛盾,表現了起義英雄在反抗斗爭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說刻畫了一個精明、謹慎、能幹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蠻橫的楊志。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作者羅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選文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原因。表現了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性格特點,也表現了曹操既十分奸詐,又能深謀遠慮的復雜性格。全文共寫了七件事:雞肋事伯、園門闊事件、一盒酥事件、夢中殺人事件、告發藏吳質事件、試才幹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該書是我國清代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僚的活動和精神面貌。作者吳敬梓,字敏軒,清代小說家。課文運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生動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過刻畫他喜極而瘋的丑態,以及胡屠戶、張鄉紳、眾鄉鄰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抨擊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當時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諷刺了世態炎涼。 《香菱學詩》選自《紅樓夢》,該書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頂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夢阮,清代小說家。課文詳細敘述了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刻畫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陳涉世家》選自《史記》,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史學家,文學家,他用畢業精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治的農民運動。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該書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為十二策。課文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國的原因。頌揚了唐雎忠於使命,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畫了唐雎有膽有識,沉著、鎮定、堅強、無畏;秦王的驕橫、狂妄、陰險狡詐和前倨後恭性格。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字承祚,晉朝人,史學家。所著《三國志》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課文是人物傳記節選,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並據此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師表》作者諸葛亮,這是一篇表,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詞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溫庭筠,這首小詞表現了一位因心愛的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她梳洗後登樓遠眺不見歸人,充分體現了她從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與內心的痛苦。詩中多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漁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這首詞描寫的是作者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了征夫戍邊的情感,流露出詞人功業未成和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蘇軾,通過對一幅威武雄壯的出獵圖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過對不堪之景的描寫,揭示「物是人非」的凄涼愁苦,表現了詞人的故國之思。
《破陣子》作者南宋的辛棄疾,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詞人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