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是一個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學語文進行創新所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
一、對課型進行創新
一般情況下,每次上課時,教師都會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為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較為固定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是一種基本的課型。因此,對課型進行創新就是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自讀自悟,將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悟」出來。如進行《夜鶯之歌》的學習時,我就讓學生談談感想。有的學生對小夜鶯機智勇敢的精神進行了分析。有的學生分析了游擊隊員與小夜鶯的默契,明白了側面描寫的重要性。還有的學生分析了小夜鶯高超的口技,無論是學夜鶯唱,還是學杜鵑叫,都和真的鳥叫聲一樣。經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也被學生挖掘了出來。討論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了實處。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我們要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來促進創新行為的落實。
二、對課堂組織形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這種死板的組織形式很容易遏制學生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需要自己去對文章進行閱讀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相互幫助。討論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這一學習需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經常採用的討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同桌討論,一種是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為了改變這種一成不變的討論方式,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例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課文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句話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移民火星能否實現」。學生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正反方的辯論。學生通過自己在網路或圖書館里所搜索的資料將課文內容進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逐步走入了小學課堂,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多媒體具有強大的信息輸出功能,它能為學生帶來立體的刺激,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變抽象為具體、復雜為簡單,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激發,促進課程教學的不斷優化。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科學的精神》這一單元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水稻豐收的場景和炸葯爆炸的情形。當課文中的內容用多媒體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時,學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科學家不畏困難,刻苦鑽研的精神,學科學、用科學也成了他們頭腦中一種強烈的需求。再回到課文學習中來,學生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進行交流和互動,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四、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
教學語言能夠反映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是學生能夠感知最為迅速的因素。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是教學創新中最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個教師的教學語言都有自身的風格。風格化語言的形成是教師個體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當教師對於創新達到了一種自由的成就階段,它才會逐漸產生、發展並最終形成。如進行復韻母ei的學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將ei與ie混淆,我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會小i就爬不動了。這時,大e說:小i,我拉著你爬。於是,大e在前面拉著小i往上爬。大e帶小i,邊爬邊喊ei,ei,ei。全新教學語言能夠使學生對拼音的學習產生一種形象的認識,他們對這種練習形式也很感興趣,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
此外,教學語言並不只是教師所說的話,它還包括教師的體態語言,即教師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勢等。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藝術創新過程,教師要將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充分地調動起來,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創造一種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對教學產生一種美的體驗,強化他們的審美感受。
五、 對板書進行創新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對於整堂課來說,板書的作用是總結學習內容,提醒學生注意本課的主要脈絡。要想使板書新穎別致,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教師就要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挖掘,發現其潛在的構思線索,將課文的內在結構以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板書要形象、生動,如果可以,還要配上一些簡筆畫或幾何圖,凝聚課文精華,從微小之處探尋課文,將所學內容以創新的形式定格。如學習《龍的傳人》一文時,我先利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單的龍的形象,然後結合課文中對龍的描述「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邊說邊畫,並不時地咨詢學生的意見:「大家看老師畫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畫完,學生基本上就能將龍的這幾個特徵都記住。到課堂的最後,我又將一些與龍有關的成語整齊地寫在了黑板上。在進行板書的創新時,教師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與完成環節,才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為深刻。總之,教師要對板書的形式進行創新,力求新鮮生動。這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有效體現,也是我們進行教學創新的一個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對創新沒有任何的顧慮,愛上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使他們成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㈡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與創新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與創新
反之,如果你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阻礙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教師採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一讀」,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能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是什麼;然後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再「議一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一議」你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節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最後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以前那種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需要 5課時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只需1課時學生就能輕松駕馭。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到閱讀量的不足,因此,他們的閱讀內容就會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他們需要從課外讀物中獲得閱讀知識,汲取豐富的閱讀營養。我們連續10多年組織學生成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范圍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教材拓展到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以及圖書館、書店乃至網上閱讀等等。我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
例如,在學習了《七顆鑽石》這篇童話故事之後,同學們主動找來許多童話故事進行閱讀。《大灰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許多童話故事和故事集紛紛在同學們中傳閱。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更可喜的是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二、「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灰雀》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說明喜歡的原因。許多同學找了描寫灰雀外型及活動的句子「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他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的歌唱,非常惹人喜愛。」當我讓他們說明喜歡的原因時,他們爭先恐後地說開了。有的同學說:「 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說:「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重點觀察了胸脯的顏色。」還有同學接著說:「我看作者太喜歡灰雀了,他把灰雀當成人來寫。」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學的發言,他說:「老師,我認為婉轉的歌唱中的『婉轉』和惹人喜愛中的『惹』這兩個詞用得非常恰當、生動。婉轉不僅寫出了灰雀歌唱的聲音,同時也引導我們把灰雀歌唱時的動作想像出來了。它不光脖子一伸頭一抬,還有可能是翅膀和頭很協調地扭來扭去才能發出婉轉的聲音。『 惹』字是在寫了外型和唱歌之後你想不喜歡它都不可能……」
再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之前,老師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四季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藉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的景物。所寫的有家鄉的小河、家鄉的柳樹、家鄉的果園等,他們不僅寫出了景物特點,而且寫作順序也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
這樣持之以恆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
㈢ 談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創新
淺談一下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的培養,談語文教學我願專把它和數學教學屬,對起來說,便於理解。數學知識像是一個鏈,而語文知識像一顆樹,它的形狀 大小 趨勢等,是不定性的,它涵蓋的內容是豐富的;一道數學題,結果是唯一的,而同一個作文題,結果是豐富的,就是一個作文題目,是由一個人,不同時期作,結果也是不相同的。這就決定了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需要創新,還以作文為例,就是追求個性化 多樣化,相同到是雷同,語文作文中絕對不許的。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對有創新意識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實踐也是一樣,老師的一句話,在學生心目中,就是指南針,你要是表揚他一句,他感到不知有多美,要學生怎樣去創新,怎樣去實踐,也是需要老師,給點撥,所以是需要老師動腦的。
㈣ 如何將創新意識融入小學語文課堂
新課改倡導的是實施素質教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創新教學的途徑,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巴浦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可見,只有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釋疑。如在教學《渡河少年》時,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少年的倔強是不正確的,是沖動的表現。」我不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有兩種想法:有的認為,渡河少年的倔強是執著向上、永不退縮的表現,值得我們學習:有的認為渡河少年在秋風秋水中的表現有些沖動,不值得提倡。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體現個性的時候,便讓他們互相辯論,看誰能說服誰。「矛」和「盾」相撞,互相攻擊,思維的亮點不斷閃現,創新的火花不斷碰撞,答案在爭論中產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現。
二、啟發豐富想像。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的,沒有想像力,就談不上創造力,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從培養學生想像力開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讓學生以課文為依託進行聯想和想像,這不僅能讓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而且還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為學生創造性表述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如在教學《愛美的梅花鹿》時,當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叢枝掛住了,怎麼也掙不開的時候,學生感情發展到高潮。可是課文卻結束了,這是教師不失時機地說:「請同學們動動腦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問題提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立刻就活躍起來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手發言……
三、銜接課內課外。拓寬學生創新空間
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僅立足於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課外延伸。美國教育學家華特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的這種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把「小課堂」和「大社會」結合起來。
1.變小課堂為大社會,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中有限的社會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豐富生活見聞,廣開讀、說、聽、寫甚至是動手操作的訓練之路,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
如,我們班的「課前三分鍾」活動已堅持兩年了,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活動內容、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設置「海闊天空」、「課文質疑」、「開心一刻」、「佳作欣賞」、「日記大家聽」、「一周新聞聯播」等欄目。學生依次擔任主持人。這些欄目帶入課堂的生活內容,可以囊括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全部,
2.變大社會為小課堂,讓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從相關知識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社會上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去了解社會、審視社會。讓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
如在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感受家鄉》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來討論和開展活動計劃,提高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鄉、感受家鄉變化,同時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調查問卷
一、利用課堂教學,指導學習方法
課程標准以「知識和能力」 , 「過程和方法」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來設計,第一次將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提高到這「三重」之一的位置。這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把視角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我在課堂上給他們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來運用、提高。如教學「養花」,通過課堂辯論,正方、反方的互訴理由,學生把課本中養花的喜、憂、哀、樂等理解得相當深刻,並結合實際談到環境美化、陶冶情操。這樣,教師真正從「領導」崗位退下來,把課堂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促使老師把重點落實在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快速閱讀的方法、背誦方法、積累方法,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即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學習方法指導上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運用探究、討論的方進行課文的精講,學生在教師啟發,指導下,經過學生的自學思考和師生間交流,探討,從而掌握知識,活躍思想,深化認識,提高覺悟。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引導,及時鼓勵敢於發言的同學。另外,教師也要置身與討論中,並在討論中適時的概括、總結和點撥。用精練而概括的語句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講透。例如本冊《撈鐵牛》一文重點是理解懷丙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撈起一隻只鐵牛。教師先演示實驗,創設新意識,然後讓學生探究討論鐵牛是怎樣撈上來的?最後得出結論,鏟沙—船身漫漫上浮—鐵牛一點一點向上拔—拉上岸,這樣很復雜的知識,學生很容易掌握了。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激發創新興趣,營造創新氛圍。引起興趣,是激發學生創造的良好的開端。每一個孩子都容易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心,一旦設置了疑點,他們常常會渴盼得到結論,會認真、積極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先請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玻璃?有什麼特點?學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風擋雨並且明凈透亮。」「寶石藍玻璃,非常漂亮。」「裝飾玻璃,上面布滿美麗的花紋。」「汽車玻璃,很結實。」……我適時誇獎,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我們今天要學一篇課文,就是有關玻璃的。出示課題後問「新型」是什麼意思?學生理解後追問,看了課題,你想了解些什麼呢?大家情緒高漲,主動發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們都是什麼樣的玻璃,什麼特點?」我則抓住契機,鼓勵說:「那就讓我們趕快來讀課文,尋找一下答案吧。」此時,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帶著濃厚的興趣認真地研究。
㈥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創新
無為而為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無為」,隱含著實質上的無形的有為。莊子強內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能容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事的更多;許多事可以通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只有不成為負擔的東西才能成為永恆;只有無一絲一毫不自然的東西才能永遠永遠與你在一起。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至關重要。、教少學多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獲得感悟,得到內化),「授漁而魚」,充分發動和依靠學生。最佳的教學的確不是依據教師的出色的教,而是依靠學生自主的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全部教育資源。包括學生自身的,學生與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性資源,去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因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門。
㈦ 信息化條件下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創新教學模式可以設計哪些子課題
面對信息化時代到來,語文教學也應當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看,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應當屬於認知能力、表達能力范圍,這幾種能力都與信息能力密切相關。因而,明確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應當作為語文教學任務之一。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證明,有了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學校的教學活動得到極大地延伸和擴展,大大超出課堂的時空,學校教育逐步走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這有利於學校教育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語文教育處於由傳統教育技術向現代教育技術過渡的情況下,開展教育信息化活動,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並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達到從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方面的轉變。由此開展語文創新教育活動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引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保持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要抓住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語文閱讀學習情境
閱讀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閱讀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個個單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詞、句、段組成的篇章,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無論多麼精心、合理,如果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製作相應的教學軟體,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如,朱自清《春》一課教學,作者對初春的山、水、蟲、鳥、草、樹、風、雨、人,寫得何等全面而仔細!在課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繪成一幅新鮮、活脫、生意盎然的春景圖。這時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學習小組中提供給學生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瀏覽《聆聽春天的故事》教學網站,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攝影、春天的童話等等,為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圖片、照片、文字、錄像等)。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有興趣地自主瀏覽,從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與課文《春》的距離。在網站中我將描寫春的重點詞語,如欣欣然、朗潤、趕趟兒、舒活、一年之際在於春等做成閃爍的文字。這樣每個學習小組根據興趣選擇來重點感悟,感悟時將計算機提供的資料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相結合,教學軟體中的資料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感悟了重點,領會了中心思想。
二、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擁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標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識的能力,學習的能力。這是現代語文教學新增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獨特的優越性,它提供與課文相關的大量信息,以供學生學習時自己自由地查閱,同時向學生介紹各種獲取信息的方法。這樣在拓展課文內容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閱讀能力,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認知工具。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以往的教學往往只是單調的以老師講學生聽,強迫理解為主。這樣的教學早已不能適應教改形勢的需要。為此,我在上這堂課時,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環境。首先,課前要求學生從各種渠道去收集有關石拱橋的資料。同學們在教師布置的任務驅動下,紛紛行動起來,從網上收集、下載有關石拱橋的資料;當然,在同學們收集資料的同時,老師也到校圖書館查資料,晚上回家上網下載資料……在我們師生共同的努力下,我們收集到許多相關資料,如,石拱橋的特點、石拱橋的歷史、石拱橋的傳說、石拱橋的圖片、最著名的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一時間,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了。收集到資料的同學,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資料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成果,急著打聽網址、書名,爭取早日收集到相關資料。甚至那些平時學習不主動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們的表現後,也有很大的觸動,積極行動起來。收集資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如何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資料信息,我認為是同學們自主學習成功的基礎。於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讀的時間,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內容。在同學們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鍛煉了同學們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同學間相互協作學習,資源共享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多的主動與自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又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信息技術在這里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養創新思維是未來人才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更高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人們的思維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人機對話、機器翻譯、計算機制圖成為現實,聽、說、讀、寫的內容和方法也會出現新的變化,這就對人的表達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綜合的要求。如,在教學《海洋與生命》一課中,課前,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學生自己分析了資料與教學內容間的關系,並進行篩選,使得原先內容較散的資料更為精練,更好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同時,為了使自己的資料看起來更生動、更鮮明,課前,我又指導了個別學生進行演示文稿的製作,用PowerPoint軟體、FrontPage軟體等製作技術將自己的資料呈現出來。如,許多同學利用自己在網上找到的文本資料、圖片、照片資料製作了演示文稿和網站。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機會,使學生樹立了「我能行」的觀念,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探索和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四、利用網路技術實現協作式學習
網路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全新的網路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在《故都的秋》一課教學中,我在課內學生自學瀏覽的網站中加入了討論組的功能,讓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還增加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後學習補充,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同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講給大家聽,也可充分發表自己學習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學習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以上的教學實例讓我們看到,現代信息技術步入語文課堂教學,它對傳統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又看到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種種優勢。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有利於操作,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語言、文字、圖像、動畫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閱讀,使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全力投入,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㈧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評價的創新點怎麼寫
生動、巧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的評價語言會使學生興奮不已,情回緒高漲,同時課答堂氣氛也會異常活躍。即使學生的回答出現問題,只要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不僅避免了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學生在糾正了學習中錯誤的同時,還會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
㈨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在以後的持續學習中語文也處於重要的學習專位置,教師屬應當重視學生該門課程的重要培養,考慮學生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為其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是必要的,要不斷更新陳舊的教學方法,創建更好的教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