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隨文識字的方法有哪些
一、引導學生隨文正音
農村學生,由於受方言的影響,因此讀准字音是識字的第一步。在低段教學中,我讓孩子利用各種辦法讀准字音,聽讀和藉助拼音是常用方法。怎樣隨文正音呢?就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時候,隨機抽出讀錯或者讀得不準的字音進行糾正,把容易讀不準的音提出來,加以提示或反復讀幾遍,例如平翹舌音、前後鼻音。
而對於一些容易讀準的音,就沒有必要強調,不要每個生字都提出來強調,這樣會浪費時間。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對生字進行梳理,分析重難點,以便在課堂上做到心中有數。在讀准單個字音的基礎上,再讀准詞語,然後把詞語放進課文中讀。
二、引導學生隨文記字形
低級識字量大,如果集中識記字形會增加難度,也不符合兒童的識字心理,不科學。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分散識字。一年級下學期,已經出現了熟字帶生字、部首字歸類、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就要逐步滲透利用字的特點進行識記教學。例如形近字、同音字對比教學,同一個部首擴展漢字進行教學,通過理解字義幫助記住字形的教學。總之,要讓孩子對生字字形記憶深刻,達到記住字形的教學目的。
三、引導學生結合語言,隨文解義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利用多種方法理解字詞的意思,這種理解不同於高年級段教學中的解釋詞語,而是要讓孩子大概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要區分詞語的含義,對於一些重點的、關鍵的字詞不要模糊概念,要體會到位。理解詞義的時候要注意形象化,學生才會感到有趣,才會形象地體會到意思。閱讀課文便是最好的方法,要學生在讀書中學習、在學習里識字、在識字後讀書。更重要的是重視隨文識字的基礎上還要同樣關注朗讀訓練,識字是為了讀書,所以識字後的讀書過程就是新字的再現過程,就是學生鞏固新字的過程。
四、引導學生在編故事中識字
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富於想像,許多字他們都會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識記。既然識字教學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讓孩子喜歡學字、感受漢字的魅力,那麼就應該採取孩子喜歡的方式之一――故事識字法。比如一年級下冊《春筍》中「塊」字的故事:「塊」和「快」是雙胞胎,它們的名字都叫kuài,只要叫其中一個,另外一個就會跑來。我給他們重新起了名字。塊,喜歡躺在地上,就叫土塊;快,每天都很開心,就叫快樂吧!
五、引導學生抓住特點識寫結合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總是把寫字這個環節安排為隨機環節,課堂上有時間就寫幾個,沒有時間就課外再寫。其實,學生當堂寫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光說不寫或過後再寫,容易形成字形「消化不良」。在課堂上每學完一個生字我都能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把識記與書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並注重寫字方法的指導,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㈡ 小學二年級蘇教版語文上冊識字79頁看圖寫話怎麼寫
《不要捕蜻蜓》
夏天的下午,天空中飄著一朵朵的烏雲,天氣很悶,小明來到公園里捕捉蜻蜓,他拿著捕網沖著低飛的蜻蜓,東一網西一網的捕捉著,這時,媽媽連忙走過來,對小明說:「不能捕蜻蜓,它是益蟲,一年能吃好多蚊子呢。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小明不好意思臉紅了,媽媽說:「快把蜻蜓放了吧!」小明連忙點點頭,松開手,蜻蜓扇動著美麗的翅膀飛向天空,又捕食蚊蟲了。
指導觀察景物圖
1、(示圖)這是一幅什麼圖?(景物圖)
2、怎樣觀察景物圖呢?(按一定順序觀察,抓住景物特點觀察)
3、那就按同學們說的觀察,圖上都有什麼?(白雲,樹木,蜻蜓、柵欄等)
4、你是按什麼順序來觀察的?(從上到下)
5、誰能說說蜻蜓是什麼樣子的?用上「有------有-------還有------」練習說話。
6、誰能把這幾處景物連起來說一說?(指說、練說、指說)
(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樹木長得茂盛極了。漂亮的蜻蜓在空中飛來飛去,這些蜻蜓有向上飛的,有向下飛的,還有向前飛的,真像一架架小飛機呀!)
7、同學們按照一定順序,抓住了景物的特點,把這幅圖描繪得非常美。看到這些景物你能猜出這是哪嗎?(公園里)
8、公園這么美,把小朋友也吸引來了。看,誰來了?
㈢ 如何讓小學低年級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
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識字是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基礎,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就語文教學而言,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怎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呢?我認為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明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對識字產生了興趣就等於擁有了無窮的力量,他們會自覺地克服很多困難,想方設法抓住一切機會識字,並且學以致用,自得其樂。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在識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 創設教學情境,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教育學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願意接受的」。低年級的學生平均每天要認識幾個甚至十幾個字,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開展各種活動和游戲,如:打牌游戲、開火車識字、摘果子游戲、走迷宮、「抓特務」游戲等,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學期識字1時,我讓學生自製牌形生字卡片,在課堂中同桌互玩打牌游戲,邊出牌、邊讀出字音,再組詞讀(組詞越多越好),誰先把手中的漢字牌打完,誰獲勝。在此游戲中為了取勝,同學們會積極認字,有不會讀的和不會組詞的會主動想辦法解決。這種游戲識字方法既可應用在復習一課的生字,又可以用在對一單元的生字復習。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學期識字2時,學生按教師要求學習完生字後,每組抽一名認字最好的同學到其他小組「抓特務」。即逐個檢查字音、組詞情況,如果有不會的即是「特務」,要求小組長立即幫助學習生字。這樣一來人人都不想當特務,識字效率明顯提高,即使有困難的同學在小組長的幫助下也會很快認識。檢查一課、一單元甚至一冊書的生字都可以用此法。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識字3時,採用開火車識字的方法,即讓一組學生按順序讀字、組詞、分析字型、說一句或幾句話,其他同學輕聲發出火車開動時的「嗚一咔嚓、咔嚓」聲。如果有人說錯了或不會讀,火車就停下來,選其他組的「修理員」「修理」(重讀字音、組詞或其它),「修理」好後繼續開火車。
2、 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所以教師要盡快的「授之以魚」,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同時運用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識字,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質量。
①、兒歌識字法:讀兒歌是低年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編一些適合兒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訣,讓他們反復誦讀,使學生對字形產生直觀形象,從而提高記憶字形的准確性。如:「一個王姑娘,一個白姑娘,坐在石頭上——碧」,「沒頭就是早,早上長青草,牛羊見它樂,禾苗見它惱——草」,「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左方,一對孿生樹,長在石頭上——磨」。
②、字謎識字法: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字謎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獨木橋——生」,「1+1不等於2——王」,「六十天——朋」學生猜謎語的過程就是識記生字的過程,這種識記不同於機械識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記憶,印象非常深刻。此時,學生無論猜得出或猜不出,都會開懷大笑,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③、故事識字法: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若能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他們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住生字,更能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如教學「 影子」的「 影」字時,把「 影」字拆成「 日( 太陽)、京( 京京)、彡( 影子)」,編成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陽下,地上留下了三撇( 影子)。這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三者得到有趣的組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效果很好。
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有很多識字方法,如:拆字法、比較法、熟字加一筆、減一筆、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法、動作演示法、熟字加偏旁、換偏旁等。教師要結合所學生字的特點,引導學生靈活使用,以便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 將識字與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裡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松」。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其實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那麼怎樣將識字與生活聯系起來呢?首先,要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有利條件,形成識字的敏感性和濃厚興趣。比如:電視上動畫片中的說話字幕,校園的校訓,《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課程表,同學姓名等,都是學生識字的教材;還有新一輪課程改革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論是常規活動如:晨會、班會、隊會、節日慶典,還是校本活動如國防主題、環保主題、社會調查主題、春秋遊主題等,都離不開漢字這個媒介。活動中若以認字貫穿其中,充分發揮媒介作用,不僅可以豐富活動內容,還可以在研究中,在玩樂中接觸認識不少漢字。讓孩子走進一個無聲而精彩的世界,只有當學生從閱讀中嘗到識字的樂趣,他才會更加主動地識字,並使閱讀成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創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後往往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並會用更高的情趣,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師要想方設法保護學生這種熱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一。如:認識「司」字時,有的學生用「同」字去掉一筆「丨」就變成了「司」,有的學生用「詞」去掉「訁」旁就變成了「司」。學習「李」字時,有的學生說「李」就是「十、八、子」這三個字組成的,有的學生說「李」就是「木、子」這兩個字組成的。出現這種情況,老師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總之,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已有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堂上,老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了解字詞的意思。在課堂外,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識字的有心人,見到什麼字,就認什麼字,並自覺和同學交流識字成果。老師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的同時,要注重引導發現,使兒童漸漸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適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
㈣ 長春小學生用哪個版本教材
立足長春版教材、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我有幸成為一名長春版實驗教材首批實驗教師,面對著這機遇和挑戰,倍感身上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同時也慶幸自己能沐浴著這場世紀春雨,與新課程一起茁壯成長,與新教材共同成長。這套色彩明麗、圖文並茂的長春版語文教材,它獨到的結構體系和編排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我們深知這套教材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教學方法的變化,更主要的是教學觀念的改變。因此,我們在真正了解長春版語文教材所倡導的「重視積累、培養靈性」的理念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教育要以人為本,要著眼於人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學科,擔負著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基的重要任務。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固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著眼於學生長遠發展的目標看,不僅僅是這些,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為求在教學中突出教材優勢,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我將圍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來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凸顯漢字文化,讓孩子認字興趣變得更濃厚
長春版語文教材是我省自己編寫的新課標教材,即和其他教材有著共同之處,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凸顯漢字文化。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特殊關注尊重漢字、漢語的特點和兒童學習的規律,因此編排了系列的「漢字家園」和「漢語家園」兩個特色的學習領域,深受師生喜愛。它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字的音、形、義,而且還在認字中安排了字理識字的內容,介紹了漢字的創造和發展演變的過程,這樣極易使學生對識記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針對這一編排特點,我在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識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識字的活動中來,讓他們體驗到識字的樂趣,獲得識字的成就感。
1.利用字理識字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這套教材中,我充分利用書中的字理識字圖,把枯燥的漢字變成了學生眼中的一幅幅圖畫,來增加學生識字的趣味性。在「漢字家園」的學習中,我先讓學生看到了關於「焚」的字理圖,然後引導孩子們猜猜這是什麼字,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已經猜出是「焚」字。接下來,學生再仔細觀察一下圖片,會驚喜地發現:原來「焚」字的意思和圖中所變現的內容一致,就是指用火燒毀樹木或者其他東西。這樣,通過學生對圖的直觀認識,很形象地了解了「焚」字的字義,而且對「焚」字的字型是「林十火」也記憶得扎實、牢固。在這節課上,學生學得自主積極,感受到了識字的趣味性,並產生主動認字的願望。
2.運用「故事」聯想法,濃厚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根據漢字各組成部分的本義引導學生用「講故事」的方法闌明其構型原理,使其產生合理的聯想,使學生形象記憶漢字的音、形、義,同時也極大調動了學生創造記憶方法的積極性。
在以後的每節識字課中,學生們不僅「有備而來」,而且都積極地參與到「爭當識字小老師」的活動中,在課上紛紛亮出了自己的識字方法,展示了「小老師」的風采。這樣的識字課堂活起來了,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孩子們自主認字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漸漸地形成了。新教材讓孩子們對漢字產生了特殊的情感,他們在學習中嘗試用多種形象的方法,如編兒歌、猜謎語、比較法等識記每個漢字,使學生在一套行之有效的認字方法指導下能夠自主識字。
3.引入自製「識字袋」,調動學生識字熱情
課內識字是識字教學的主要途徑,但並不是唯一途徑,我認為課外的識字往往更加豐富、重要,是學生們識字的廣闊天地。本學期,課本中出現的一些要求學生會認的字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了,所以我引導學生自製「識字袋」,把每一天從課外—比如報刊、雜志、電視、故事書、商店招牌、包裝袋等多種識字途徑中識記的字寫在一張紙卡上,如果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配上相應的圖畫,然後裝進識字袋裡。長此下去,識字袋漸漸重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逐漸增多了,知識更加豐富了。
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導下,在長春版教材的伴隨下,我積極嘗試字理識字、情趣識字和生活中識字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為認字教學注入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識字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它在學生明亮的眼睛中,在學生豐富的想像中,在學生精彩的發言中,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煥發著魅力。
二、豐富語文積累,為孩子打下扎實的語文功底
本套教材又有一大特點:它追求精品文質,注重語文積累。教材選文既注重豐富性,又注重經典性。選材包括中外優秀現代詩歌、兒歌、童謠、散文、幽默等,此外還選入適量的中華優秀古詩詞、成語。對於這些內容的安排,重在引導學生感悟積累,朗讀背誦,從中獲得美的熏陶感染。這套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材料,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現成的資源,為學生創設朗讀背誦的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積累感悟的同時獲得了知識,豐富了頭腦,積淀了語言,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功底。
1.強化熟讀背誦,在誦中積累語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實踐證明,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讓學生吸收積累語言材料,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從本學期開始,我就在班內開展一系列「誦讀古詩文」活動,努力嘗試讓中年級孩子多誦讀古詩及經典文章,培養他們誦讀的興趣。
2.擴大課外閱讀、在讀中積累語言
積累語言材料光靠課內加強對課文的朗讀和背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課外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閱讀。基於這個思想,在教學中我力爭課內與課外相融合,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使學生在記憶的最佳時期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多記一些美文佳句,以此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此外,我還為學生推薦了一些閱讀書目,如《唐詩三百首》、《魯賓遜漂流記》和《愛的教育》等課外書,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可以有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然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小小讀書交流會」、「好詞好句欣賞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品嘗擴展閱讀的收獲,進一步激發閱讀的熱情,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總之,重視積累,就等於給了學生一把學好語言的金鑰匙。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素養也就提高了。
三、由課內到課外,使學生形成自主的能力
長春版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綜合性學習素材。素材中語言綜合性學習設計體現了由課內到課外,由語言到生活,由生活再落腳到語文設計理念,體現了語言學科的特點。因此,我利用此教材開展了豐富生動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目的。
1.利用各大節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每年的各大節日是讓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良好時機,通過活動讓學生知識得到內化,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把實踐活動融入到節目中是十分必要的。我在班內開展了以「我們了解的中秋」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首先,我先調查了解學生的活動意向,接著依據教材中提示的「找一找」內容,為學生制定了活動計劃:查一查日歷看中秋是哪一天;搜集月餅包裝商標;請父母講中秋節的故事傳說;找一找有關中秋節的詩歌或歌曲。准備活動期間,同學們按查資料的類別組成若干小組,然後各組成員集體協作共同搜集相關資料,他們有的向爸爸媽媽請教,有的上網查閱,有的逛書店圖書館,還有的搜集各種影視、音像資料……總之,孩子們說的說、查的查、問的問、找的找、記的記,畫的畫,每人手中都有一項任務要完成。經過大家的緊張籌備之後,在匯報那天,我看到了他們的精彩展示。整個活動中,學生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對中秋節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2.走進大自然,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大自然是最大的課堂,也是學生最親密的朋友,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收獲知識,讓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不知不覺中就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了「秋天」這一主題板塊後,我將整個實踐活動分為「秋之聲——秋之彩——秋之實」三個構成部分,讓學生在觀察秋天、尋找秋天、用秋天的色彩裝扮自己等活動中,去了解秋天的美、記憶秋天的色彩、用多種藝術方式展現秋天。效果頗佳。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為老師創設了語文學習的情境,注重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為學生拓寬了學習的渠道,增加了他們實踐的機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總而言之,長春版語文教材不僅體現了語文課標的要求,而且有利於教師的學習、運用和創新,更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小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尤其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從而全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素養。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更加真情地投入教材,主動地更新觀念,積極地參與課改實踐,和教材一同成長,一同收獲,一同去迎接長春版語文教材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㈤ 讀作文和閱讀有什麼關系
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寫作是閱讀內能力的一個外在容的體現.著名特級教師陸志平明確指出:「學校的語文教育要突出重點,就是要重讀寫.」對中學語文頗感興趣的北京大學中文系著名教授錢理群說:「強調要以讀、寫為重點是有道理的,這或許可能對改變日前語文教育要求不切實際、過分繁瑣、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現狀,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可見,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確定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僅合理,而且意義非同尋常.
㈥ 小貓種魚課文
原文:
農民伯伯把玉米種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農民伯伯把花版生種在地里,到了秋權天,花生也熟了。
小貓看見了,就把小魚種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會把小魚也種熟的。
到了秋天,小貓高高興興大搖大擺地去收魚。嘴裡說:「今天一定會吃得飽啦。」到了地里,小貓看見了這些種在地里的小魚死了,骨頭都腐爛了,也都爬滿了很多的蟲子,小貓傷心地哭了。小貓明白了植物是能種的,動物是不能種的。
小貓先去市場買了一群魚,然後把小魚放在魚缸里,天天給小魚餵食,小魚也慢慢地長大。小貓就天天可吃到小魚了。
出處:小學語文課文;201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小貓種魚》是小學語文第一冊中的一篇看圖識字文章。小貓看到農民把種子種到地里,秋天時,便能收獲果實。小貓跟著學習,把魚兒埋到了地里。
課文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要學習小貓那種勤奮學習,敢於去假想,富有創造的精神。
網路——小貓種魚
㈦ 如何讓孩子識字量增加
孩子識字量的增加,其實並不是一個重要的標准。孩子小呢,然後主要就是版鍛煉他的記憶力,思考能權力,而不是讓他認更多的字。將來要面臨著上十幾年的學。一定能夠認識很多的日常的常用字,根本就不用擔心他識字量的問題。
㈧ 小學一年級語文如何教識字
樓主你好!
一、課堂教學靈活多變
識字教學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以一年級上學期為例,不僅要求會識字160個,而且要求至少認識363個字。對於這樣的教學要求,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將很難完成。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課堂這個「陣地」,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方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一)字圖結合,直觀形象。
一年級新教材,要求首先識記一定數量的字詞,再學習拼音。這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抽象的字識記困難,但對字與圖相對應的識字,卻較為輕松。例如在教學象形字「目」時,先將畫著眼睛的圖展示給大家看,然後出示「目」字讓孩子們觀察,問:這幅圖與「目」字有何相似之處?馬上有孩子說:「把圖橫著看就是『目』字。」就這樣,孩子們輕松地記住了「目」的字形。又如,在教學《家》這首兒歌時,筆者將「白雲」、「魚兒」、「種子」、「小鳥」等詞語配上相應的畫面。剛一展示字圖結合,孩子們就異口同聲地讀出了詞語,比教者一字一詞的范讀效果好了許多。在以後的識字教學中,我們盡量將圖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直觀形象中輕松識字,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識字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如何製造歡快愉悅的氛圍讓孩子們識字呢?筆者認為:將游戲引入課堂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上學了》一課中,讓孩子分角色表演「丁丁」、「冬冬」和「教師」的對話以及「丁丁」和「冬冬」的對話。結合教者指導,經過多組表演練習,孩子們在游戲中比較准確的認識了十二個生字。這在一年級新學期的第一次語文學習中是不易的。後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我們又將「走出字謎宮」、「山頂奪旗」等有趣的游戲引入課堂。孩子們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激情高漲,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
(三)互助互學,加快識字。
學習是個互助的過程,對於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直提倡互助互學。首先,將同桌的孩子作為一個最小的互助學習組,在學習中,他們可以互相討論、互相檢閱等。這樣既教育了孩子應該互相幫助,也潛移默化地教會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其次,在平常的識字教學中,如孩子有不認識或遺忘的字詞,既可問同桌,又可下位請教同學或老師。只要學會生字,不管採用什麼方法,都能得到稱贊。這一做法既加快了全班的識字過程,又讓孩子們學到了初識字的一種好方法:多向別人請教。
二、課外引導,興趣為主
課內識字是識字教學的主要途徑,但並不是唯一途徑。筆者認為,課堂外的識字往往更加豐富、更為重要,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識字,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
(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引導孩子識字。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識字願望,只要我們積極引導,定會收到好效果。朋友講述這樣一件事:他與女兒上街,女兒邊走邊看,突然,女兒問道:「爸爸,什麼叫『有錢電話』?『無錢電話』?」朋友一看,不禁笑了,原來廣告牌上寫著「有線電話」、「無線電話」。聽了這件事後,筆者深受啟發:每個孩子都是好奇的,都有識字的願望,我們為什麼不能利用周圍的文化氛圍進行識字教育呢?於是,在一年級孩子入學的第一天,筆者就充分利用了「彭州市實驗小學」這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育人場所,帶領孩子們參觀熟悉學校的同時,讓學生學會了「彭州市」「實驗小學」「雷鋒」「文明」等詞句。以後,在課余及空隙時間,孩子們又認識了校園內的名言,草坪上的標語……兩周之後,班上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許多,孩子們識字的興趣也大大增加了。
(二)用故事激發孩子們的識字興趣。
在每天的日常教學中,筆者堅持用一定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記得第一次講故事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來不講了。看著孩子們渴求的眼睛,筆者告訴他們:「後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書才講得出來」,並說只有多認字,才能看故事書,才能講出精彩的故事。第二天,很多家長打電話來說:「老師,我的孩子原來只喜歡看電視,可是昨天竟然要我講故事,並教他認識上面的字,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班上已經有一些孩子能看著故事書,簡單地講故事了,雖然結結巴巴,但卻可以看出,他們的識字的興趣很大,學習語文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
(三)製作「識字袋」,鞏固識字成果。
孩子識的字多了,如不及時鞏固運用,會漸漸遺忘。因此,筆者在班上指導孩子製作了「識字袋」。將每天認識的字寫在一張紙卡上,裝進袋裡。每周將字卡拿出,認識上面的字。孩子在體會成功的同時又復習鞏固了所學生字。長此下去,「識字袋」漸漸重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逐漸增多了,知識更加豐富了。
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對傳統的學習模式勇於探索、大膽改革,讓孩子們能在富於啟發性、具有開發性的氛圍里愉快、自主地學習。持之以恆,教者、學者都會有很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