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語文書第18課《將相和》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急需,求求啦!
12 將相和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主要內容:文章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中心思想: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②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將和相 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將相和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故事。趙國是戰國的「七雄」之一,地理位置優越,幅員遼闊,國力僅次於秦國。廉頗、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惠文王時代的大臣。趙惠文王當政時,趙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勢力強盛,是東方唯一能同秦國抗衡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楚國和氏璧,秦國垂涎三尺,提出用十五座城池與之交換。經人推薦,藺相如奉趙王之命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在秦王宮,藺相如大義凜然,針鋒相對,當面揭露秦昭王的陰謀,機智周旋,「完璧歸趙」。藺相如被拜為上大夫。後來,秦昭王提出與趙王澠池相會,秦趙修好,藺相如隨趙王前往。宴會上,秦王要趙王為其鼓瑟,並讓太史記下,以羞辱趙王。藺相如見機而動,脅迫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不得不敲一下,藺相如也叫太史記下,打消了秦王的傲氣。趙秦澠池之會以後,藺相如因為有功又被拜為上卿。
廉頗是趙國的大將軍,南殺北戰,屢建奇功,拜為上卿。因為當時文官的上卿就相當於丞相,廉頗對藺相如位居他之上大為不滿,在極力反對不成的情況下,就多次當面羞辱藺相如。
歷史上,大臣之間互相爭斗的情況屢見不鮮,十分激烈,吳國宰輔伯嚭與伍子胥的矛盾沖突,後果是越國吞並了吳國;趙高與李斯之間的斗爭,相互攻殺,加快了秦國的滅亡;漢末年,董卓與王允的斗爭,把個漢朝搞得雞犬不寧;三國時的蜀國姜維同宦官黃皓的斗爭,使蜀國越來越弱。康熙時代,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兩黨斗爭,導致清政府官場腐敗,國力受損,幾乎釀成亡國的大禍。可見大臣之間的斗爭非同小可,往往關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斗爭的後果是國家大亂或江山易主。
《將相和》反映的矛盾,是大臣之間的矛盾沖突。廉頗看不起藺相如是因為藺相如沒有身經百戰,僅靠三寸不爛之舌就拜為上卿,他心裡不服。如果這個矛盾長期不解,積怨下去,就會禍及國家百姓。齊國、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攻趙,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樣的人才。如果他們自相殘殺,兩敗俱傷,正是敵人所希望的。當有人給廉頗講明藺相如多次退讓與他的原因時,廉頗的思想很快就轉化過來。他說:「這一番話似春雷當頭震響,驚醒了老廉頗大夢黃梁,心問口,口問心,暗自思量,真為自己做事差悔恨難當。」老廉頗馬上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可見廉頗的感情是真誠的,他的精神非常高貴,在國家利益面前,能以大局為重,把個人的恩恩怨怨拋到一邊。
對廉頗的到來,藺相如非常感動,他說:「老將軍你何必身背荊杖,有什麼衷腸話細說端詳,我雖然在秦邦完璧無恙,我雖然澠池會羞辱秦王,我雖然有僥幸封為丞相,怎比得你老將軍東擋西殺,南征北戰,可算是蓋世忠良。」從此二人結為生死之交。
③ 五年級語文課文將相和中的完璧歸趙是什麼意思
原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送回趙國。常比喻把原物完整地歸還原主。
④ 五年級下語文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 》所寫的《史記》的內容改
司馬遷 機智果敢 愛國奉獻 謙遜禮讓 敢做敢當,知錯就改
⑤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將相和》原文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本文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課文用將相和命題,既包含了是講兩人之間從合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內容,又暗點了文官武將團結一致治理國家的故事主題。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將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質
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趙王:知人善任,能聽取意見的人。
負荊請罪的故事發生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至今在邯鄲市區內還有一條廉頗巷的保留街道。
將相和-網路
⑥ 滬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課文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次,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了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15座城池換這塊璧。
趙王知道秦王不過是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一位叫藺相如的大臣自告奮勇地對趙王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
趙王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見到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15座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請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立即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慷慨激昂地說道∶「我看您並不想交付15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並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15座城指給他看。但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客棧,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理直氣壯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15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如果您殺了我,那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藺相如為趙國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怕秦王報復,不想去,但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於是趙王決定讓藺相如隨行,動身赴會。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在眼裡,不動聲色地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5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沒有沒法,勉強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很生氣,但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因而不敢輕舉妄動,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憑什麼比我的職位還高!如果我見到他,一定對他不客氣。」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理解,不知道藺相如為什麼要怕廉將軍。藺相如對他們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很受感動,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齊心協力保衛趙國。
⑦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的所有過渡句
人教版五年下冊語文的過渡句:
例如: 18 將相和
1、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版封藺相如為上權卿,職位比廉頗高。
又如: 28 彩色的非洲
1、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2、非洲的自然景觀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無一不是彩色的。
⑧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將相和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本文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回之間由答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謙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課文,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8)人教版五下語文將相和課文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一顆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