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二年級孩子學好語文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② 春天裡,漫山遍野五顏六色的花修改病句
三年級的常見病句
常見的病句種類
一、成分殘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語、謂語,有的謂語不帶著賓語,如果一句話里缺少其中之一,意思表達就不完整,不明確。就是成分殘缺。
一般說來,成分殘缺有三種情況:
①主語、謂語、賓語殘缺;
②必要的修飾語殘缺;
③關聯詞殘缺。
方法:對於毛病,我們只要按「誰干什麼」或「什麼怎麼樣」的格式去檢查,就可以發現缺少什麼成分。
例1.把這幅畫用繩子掛在釘子上。(缺少主語)
例2.上課的時候,發言很積極。( 缺少主語 )
例3.同學們要校園環境的整潔。(缺少謂語 )
例4.得了第一名。( 缺少主語 )
二、意思重復
重復羅嗦就是指一個句子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詞同時出現使用。
例1.下課了,校園里頓時一下子沸騰了。
例2.老人和年青的青年都愛看體育節目
例3.漫山遍野到處開滿了花。
三、用詞不當
我們在說話寫文章時,應恰當地選用詞語,否則就容易在詞義范圍大小、褒貶等方面用得不當,特別是近義詞,關聯詞用錯,造成病句。
例1.我們閱讀課外書籍,可以增長知識和寫作水平。
例2.我們把教室打掃得整整齊齊。
例3.人民的生活水平比過去增加了。
四、詞序顛倒
在一般情況下,一句話裡面的詞序是固定的,詞序變了,顛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會發生變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1. 那裡有名貴的各種花草。
例2. 紅星化工廠大量生產出了優質產品。
例3. 51個三(1)班的同學都到電腦教室去上課了。
病句練習
1.解放軍叔叔擊落了五架敵機和三艘軍艦。
2.驕傲自滿是學習上的阻礙。
3.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4.看了這部電視劇,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公園新設了由兩個英國援建的游樂項目。
6.我估計他這道題一定做錯了。
7.他興沖沖地跑進教室,興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遊的好消息。
8.聽了這段報告,使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
9.冬天,寒風呼嘯著拂面而來,吹得人瑟瑟發抖。
10.即使你是天才,卻同樣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教育。
1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寫的。
12.堅持寫日記,寫作能力就會迅速提高和擴大。
13.這種不愛惜勞動成果,任意浪費,是可恥的。
14.我們要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方法。
15.報曉的公雞是起床的信號。16.我們要認真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17.多讀好書,可以豐富和提高我們的知識。
18.《小學生語文學習》和《中國少年報》是我最喜歡讀的報紙。
19.少先隊員要熱愛祖國和公共財物。
20.任何一切困難都不能嚇倒有堅強意志的少先隊員。
21.聽了報告,受到了教育。
22.早稻熟透了,田野里像鋪上了綠色地毯。
23.我忍不住不禁笑了出來。
24.我經常看到小明有時在早鍛煉。
25.少先隊員要發揮革命傳統。
26.因為老舍愛養花,而且養了許多花。
27.小興安嶺的夏天是個美麗的地方。
28.我昨天看了電影「閃閃的紅星」。
29.他喊他出去玩。
30.媽媽買了水果.桃.蘋果,還有巧克力。
講課答案
答案(成分殘缺)
1.爸爸把這幅畫用繩子掛在釘子上。
2.上課的時候,同學們發言很積極。
3.同學們要保持校園環境的整潔。
4.小華得了第一名。
答案(意思重復)
1.下課了,校園里頓時沸騰了。
2.老人和青年都愛看體育節目。
3.漫山遍野開滿了花。
答案(用詞不當)
1.我們閱讀課外書籍,可以增長知識。
2.我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凈凈。
3.人民的生活水平比過去提高了。
答案(詞序顛倒)
1.那裡有各種名貴的花草。
2.紅星化工廠生產出了大量優質產品。
3.三(1)班的51個同學都到電腦教室去上課了。
練習題答案。
1.解放軍叔叔擊落了五架敵機。
2.驕傲自滿是學習的阻礙。
3.這些是唐朝的文物。
4.這部電視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公園新設了兩個游樂項目。
6.我估計他這道題做錯了。
7.他跑進教室,興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遊的好消息。
8.這段報告,使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
9.冬天,寒風拂面而來,吹得人瑟瑟發抖。
10.即使你是天才,也同樣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教育。
1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
12.堅持寫日記,寫作能力就會迅速提高。
13.這種不愛惜勞動成果.任意浪費的行為,是可恥的。
③ 小學生怎樣改進閱讀理解能力差的毛病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項目之一。閱讀也是人們重要的活動之一,它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身心愉悅,每一個有時代感、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宋代的理學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也曾倡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教師,不能不由此而深思:應該如何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揮呢?閱讀是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課上教師的講解不能完全代替學生的自主活動,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用心讀課文,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因為,學生只有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才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於是,才能積極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體現以學生為本,充分認識學生是一個有著自主意識的生動活潑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坦率真誠地面對學生,信任與鼓勵多於指責,允許學生犯錯誤,對於學生的回答不全盤否定,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與同學和老師的交流,逐步明確正確的答案。教師要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與學生平等的對話,提倡教師與學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師提問學生答,可以是學生提問教師答,或者是學生提問學生答。在課堂上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向交流。形成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輕松、愉悅的心理狀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質疑,共同探討問題,使師生成為交流的夥伴。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有閱讀的興趣與慾望。
二 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聯系閱讀教學,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閱讀、交流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主動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因此教師就要做到激發學習興趣,保護好奇心。
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鼓勵學生敢於和善於質疑。激發樂於提問的興趣,變要我提問為我要提問。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直觀的教具、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等來培養和形成學生的興趣外,有著重要作用的仍是語文學科教學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求知慾望和創造慾望得到充分滿足。
學,為什麼還能寫出長長的信給爺爺?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大家展開思路,豐富想像,各抒己見,就會提出以下問題:(1)《凡卡》是俄國契訶夫寫的一篇著名長篇小說,其中的一些內容可能是虛構的。(2)凡卡七八歲時,可能上過小學,加之聰明好學,所以學會了很多字。(3)凡卡當學徒受盡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質疑和提問。在閱讀探究中如果小學生能有一點獨特體驗,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自己在讀中悟到的見解,都應給予鼓勵。
三 培養學生熟練地掌握閱讀的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求學生學會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體包括精讀(含朗讀)、略讀(含默讀)、瀏覽(快讀) 三類。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精讀、略讀、瀏覽是綜合運用的。在閱讀一篇課文的過程中,三者還常常遵循快讀→略讀→精讀的次序:先用快讀法,迅速選擇閱讀材料;再用略讀法,迅速抓住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確定閱讀重點;最後用精讀法,正確而有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
四 要多讀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外書
在抓好課內閱讀的同時,也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使小閱讀教育向大閱讀教育方向發展。從閱讀內容來說,不但要選擇真、善、美的讀物,而且要博覽新、活、寬的讀物;小學生各方面都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最佳時期,無論是心理、大腦,還是神經系統,都會隨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對課外讀物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比如,低年級要選擇推薦寓言故事、短篇童話之類的書籍,如童話作品《安徒生童話》,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等;而中高年級的學生由於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實踐經驗,在學校中也積累了一定量的科學知識,所以他們的認知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向其推薦的讀物也應隨之而變化。此外,教師、家長要善於發現學生個性特點,並根據學生個性特點推薦課外讀物,以此來生發興趣。比如:性格內向的學生給他們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科學家成才的故事,如《愛因斯坦傳》、《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動的學生,向其推薦英雄保家衛國,具有戰斗場面的讀物,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歡音樂的學生讓他們多讀《聶耳》、《貝多芬》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