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0年代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文《我的父親李大釗》原文哪裡有啊,請各位幫幫忙找一下給我
《我的父親李大釗》原自中國現代作家李星華於創作的一篇散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收納於《烈士親屬的回憶》一書中,創作時間是1943年。《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
原文如下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裡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後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才過了兩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我們心裡都很不安,為這位工友著急。
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不同意,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換上了新夾衣,母親帶她到娛樂場去散步了。父親在里間屋裡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我緊跟在他身後,走出院子,暫時躲在一間僻靜的小屋裡。
一會兒,外面傳來一陣沉重的皮鞋聲。我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親。
「不要放走一個!」窗外一聲粗暴的吼聲。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他的胳膊上拴著繩子,被一個肥胖的便衣偵探拉著。
那個滿臉橫肉的便衣偵探指著父親問閻振三:「你認識他嗎?」
閻振三搖了搖頭。他那披散的長頭發中間露出一張蒼白的臉,顯然是受過苦刑了。
「哼!你不認識!我可認識他。」偵探冷笑著,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夥,「看好,別讓他自殺,先把手槍奪過來!」
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把父親全身搜了一遍。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殘暴的匪徒把父親綁起來,拖走了。我也被他們帶走了。在高高的磚牆圍起來的警察廳的院子里,我看見母親和妹妹也都被帶來了。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
十幾天過去了,我們始終沒看見父親。有一天,我們正在吃中午飯,手裡的窩窩頭還沒啃完,聽見警察喊我們母女的名字,說是提審。
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
「這是我的妻子。」他指著母親說。接著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這是我的兩個女孩子。」
父親接著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系。」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瞭望我們。
法官命令把我們押下去。我們就這樣跟父親見了一面,匆匆分別了。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後的一次見面。
28日黃昏,警察叫我們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們回到家裡,天已經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爺到街上去買報。他是從街上哭著回來的,手裡無力地握著一份報。我看到報上用頭號字登著「李大釗等昨已執行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團雲霧,昏倒在床上了。母親傷心過度,昏過去三次,每次都是剛剛叫醒又昏過去了。
過了好半天,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母親微微點了一下頭。
(1)小學語文課文關於李大釗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這是一篇革命歷史題材的文章。但與《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歷史題材的文章比起來,《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篇回憶錄,卻不像一般的回憶錄,所表現的人物形象更豐滿、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學性的同時,更具史料價值。
從文章標題看,作為一位與父親有深厚感情的女兒,在回憶父親的文章題目中沒有出現「父親」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說不過去。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個偏正式的向心結構,「回憶」是中心詞,「十六年前」表示回憶的時間。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兒,又是一名從事教學和民間文學研究的工作者,她選擇這一標題的唯一選擇,顯然不想把文章處理成一個純私人的、純粹父女情感表達的文本。
從語言表述看,有意識地注重敘事符合客觀實際,用語很慎重。
比如同樣提到時間,寫「4月6日」(李大釗被捕日)時,文章中寫道「父親在里間屋裡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寫「4月28日」(李大釗被害日)這個日期,文章又寫道「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
兩個確切的時間,均寫到了報紙,可見作者對文章中的具體時間的寫作態度是相當審慎的。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個寫作基調:她對於父親的回憶,態度是相當嚴謹的,有一種史傳寫作的味道。
顯然,作者在這篇回憶錄中,想向人們展現的不僅是一位堅強不屈的革命戰士和令人敬仰的英烈形象,還是一個慈愛淳厚、和藹可親的父親形象。此文主要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做到的。
名家點評
近現代作家葉聖陶:二十八頁倒二行與末句,恐須令學生細辨。前一句作者心中自問:「是不是痛心……無辜被燒呢。」自問之後即作肯定回答,父親確是痛心……無辜被燒。此意並未寫出,而徑作第二問。所雲「不願意」,即痛惜此類書籍文件,不願燒去也。(《葉聖陶教育演講》)
山東大學韓國學院名譽院長張庭延:文章像講故事一樣,出現了苦難、驚險、悲壯、悲痛的每一幕,每一幕都揪著我們的心……從此在我們小小的心靈里樹立起李大釗先生的高大形象,對李星華老師更產生了無比的尊敬和愛戴。
這一課動人心魄,富於教育意義,是我永生難忘的。(《延靜隨想集》)
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吉林:《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篇回憶錄,篇幅長……「遇難」是文章的中心事件,通過閱讀不難理出「遇難前——被捕——在法庭上——遇難後」這一事情發展的順序。(《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
『貳』 李大釗小學課文原文
這篇課文叫做《十六年前的回憶》。
該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是紀念自己的父親被害十六周年時所作的文章。
文章屬於回憶式文章;文章運用了首尾呼應、倒敘和對比的寫作手法;文章是採用第一人稱按照時間的順序和事情發展順序寫的。
『叄』 小學六年語文課文中的許多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 )的廉頗,( )的張思德,()的李大釗,()的桑娜
(知錯能改,勇於擔當)的廉頗
(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張思德
(堅強不屈,無畏犧牲)的李大釗
(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的桑娜
(認真嚴謹,勤奮工作)的詹天佑
『肆』 求回憶李大釗的小學課文《我的爸爸》全文
《我的爸爸》
原文:
我的爸爸李大釗離開我們已經幾十年了,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的教育。
每逢看到孩子們學習,我就會想起爸爸說過的話:「小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
那是寒假裡的一天,我在屋裡寫大字,外邊下起了大雪。啊,我們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我想著想著,手裡的筆就不聽使喚了。爸爸正站在我旁邊,他用手敲了敲我寫的字。我仔細一看,有幾個字寫的東倒西歪的。我知道自己錯了,臉上熱辣辣的,就認真往下寫。
我把寫好的大字交給爸爸看,心裡想:「爸爸一定要讓我重寫一遍。沒想到爸爸看了,指著後邊幾個字對我說:「好,像這樣寫就對了!」又對我說:「叫你哥哥來,咱們到外邊玩雪去!」爸爸帶著我們到雪地里,跑呀跳呀,團雪球,打雪仗,還堆了個大雪人。我們一點兒不覺得冷,爸爸也像年輕了好幾歲。
每逢聽到孩子們唱歌,我就會想起爸爸第一次教我們唱《國際歌》的情景。
一個夏天的晚上,爸爸要教我們唱歌。他坐在風琴前面,讓我們先唱一支學校里新教的歌。爸爸聽我們唱完了,眉頭一皺,說:「學校像美麗的花園,孩子們多麼幸福,這不是撒謊嗎?地主和資本家殘酷地剝削農民和工人,許多孩子都吃不上飯,哪有什麼美麗和幸福!」接著,他一邊彈琴,一邊用低沉的聲音教我們唱《國際歌》。
(4)小學語文課文關於李大釗擴展閱讀:
課文主要寫了兩件事:
一是李大釗教育子女要認真學習,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學就學個路實,要玩就玩個痛快」;
二是李大釗教孩子唱《國際歌》,教育子女懂得革命道理。本文是作者通過對兩件具體事情的敘述,寄託作者對老一輩革命家、自己的爸爸的深切懷念,激發自己作為革命後代繼承革命先烈遺志之情,這樣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才是比較確切、深刻的。
『伍』 通過學習第十二冊小學語文課本,我們認識了( )的周總理,( )的居里夫人,( )的李大釗,
勇敢無畏,聰抄明能幹,機智襲堅強,不怕困難的魯濱孫,機靈頑皮,喜歡冒險,聰明勇敢,講義氣的湯姆.索亞,工作勞苦,生活簡朴的周總理,對科學執著追求,獻身科學,熱愛祖國,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忠於革命,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李大釗。 老師說的,看著寫吧!
『陸』 小學六年語文課文中的許多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 )的廉頗,( )的張思德,()的李大釗,()的詹天
有 知錯就改.顧全大局的廉頗, 有 為人民服務 的張思德,有 忠於革命事業 堅貞不屈 的李大釗, 有 接觸的愛國的對待工作一絲不苟 的詹天佑,有 淡泊名利 的居里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