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特色教研核心是「特色」二字,所有教研活動均落實在「特色」上。學校應形 成「特色」氛圍:「學校辦有特色、教師教有特點、學生學有特長。」我認為,可 從以下角度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1、「做課」活動 有計劃地開展「名師示範課」、「新教師展示課」、「優秀教師評比課」、「骨 干教師獻藝課」、「學習匯報課」、「識字寫字教學研討課」、「閱讀教學研討課」、 「作文教學研討課」、「城鄉教師互動課」、「兄弟學校教師互動課」、「學習匯報 課」、「讀書會」等「做課」活動。 2、專題教研活動 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復習專題研討、識字寫字專題教研、古詩文閱讀專題 教研、作文教學專題教研、閱讀教學專題講座、集體探討教研課例、新教師展 示課後的交流、研究課題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內容。 3、校本研修活動 開展校本教研、「城鄉聯動,鄉鎮聯片」活動。 4、苦練基本功活動 組織教師開展「三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比賽、演講比賽、案例 分析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特長展示等活動。 5、「語文沙龍」活動 開展學生語文沙龍活動,如:拼音過關、聽寫過關、書法過關、書法比賽、 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閱讀競賽、口頭作文競賽、現場作文競賽、積累競賽、 古詩文誦讀、科學小論文評比等一系列活動。 當然,究竟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活動,還必須結合學校與班級學生實際,整 合教研組力量,發揮教學之長,優化個人教學,形成自己的「特色」。
❷ 隨筆小學語文校本研修課題有那些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杜甫有詩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專顏.」這是杜甫認屬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寫照.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詮釋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陽樓的范仲淹面對滾滾的江水,吟誦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此為幸福.
感嘆古人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漸漸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樣的.它不是千金的財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為人,為別人著想的奉獻,是付出,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一份有自己聲音的幸福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第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因而引發了我,我覺得每一份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你可以選擇其滴落的方式,但它的聲音你別無選擇.
人打一落地,便是一個生命個體,有自己必須經歷的人生,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更有著對幸福不同的詮釋.假如,真的只有當幸福失去後才知道幸福的可貴,那麼還有誰有勇氣去追尋幸福呢?
❸ 較有特色的小學語文教研活動有哪些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特色教研核心是「特色」二字,所有教研活動均落實在「特色」上。學校應形成「特色」氛圍:「學校辦有特色、教師教有特點、學生學有特長。」我認為,可從以下角度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1、「做課」活動
有計劃地開展「名師示範課」、「新教師展示課」、「優秀教師評比課」、「骨幹教師獻藝課」、「學習匯報課」、「識字寫字教學研討課」、「閱讀教學研討課」、「作文教學研討課」、「城鄉教師互動課」、「兄弟學校教師互動課」、「學習匯報課」、「讀書會」等「做課」活動。
2、專題教研活動
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復習專題研討、識字寫字專題教研、古詩文閱讀專題教研、作文教學專題教研、閱讀教學專題講座、集體探討教研課例、新教師展示課後的交流、研究課題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內容。
3、校本研修活動
開展校本教研、「城鄉聯動,鄉鎮聯片」活動。
4、苦練基本功活動
組織教師開展「三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比賽、演講比賽、案例分析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特長展示等活動。
5、「語文沙龍」活動
開展學生語文沙龍活動,如:拼音過關、聽寫過關、書法過關、書法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閱讀競賽、口頭作文競賽、現場作文競賽、積累競賽、古詩文誦讀、科學小論文評比等一系列活動。
當然,究竟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活動,還必須結合學校與班級學生實際,整合教研組力量,發揮教學之長,優化個人教學,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
❹ 根據可用的在線學習資源,制定具體可行的個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計劃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個人研修計劃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長進,達到學習要求,我以在培訓期間各位專家教授的授課精髓為指導,努力學習,不斷長進,
為此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研修目標
1、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結合有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針對教學不斷反思和總結,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
二、研修方式及內容
1、在學習中進步
珍惜這次培訓提升機會,認真遵守培訓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項要求,每天擠出時間上網學習,專心聽講,認真聆聽專家報告,並做好必要的記錄。無論專家報告何種風格,都堅持在最快的是時間內調整思路,融入專家講解思路,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彌補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
2、在實踐中加強
爭取通過學習,在研修結束後寫出研修學習的體會和收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培養發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傳統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滲透,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路優勢,積極參與在線研討。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合理利用軟體、數字教育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利用網路教學平台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
3、在反思中提升
積極參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每期至少撰寫-篇教學論文或者教學設計,積極參加教育系統組織的教科研成果徵集活動。對講解中不明白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及時上網查詢並向同行請教,努力向尋求專家幫助解決。
積極參與研修班的各項研討活動,努力向各位學員交流學習,拿出自己的問題請教各位學員,與各位學員共同探討。有老師說,好學才能博學,博學才能讓教學生動有意義。一個教師的認知背景是怎樣的,他的學生的能力就是怎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認知背景,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俗話說,要給學生--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希望能得到導師的指導,
三、具體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豐富理論基礎。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政策法規等,每期有一本學習筆記。
2、加強業務進修,主動關心國內外及周圍教育信息和專業理論,每周至少抽出幾個小時,並通過多種途徑,如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相關的刊物、多媒體技術、觀摩、聽講座,上網等,汲取信息技術學科的新知識、新技能。
3、積極參加學校的常規教研活動,主動承擔學校組織的研究課、示範課等,在實踐活動中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每周至少聽課一節,通過聽課、評課等形式,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能。
4、積極參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每期至少撰寫一篇教學論文或者教學設計,積極參加教育系統組織的教科研成果徵集活動。
5、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課堂為主陣地,積極踐行」高效課堂模式」,精心設計教學流程,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每一次的教學活動認真反思,做好記錄,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進步。
6、積極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教師在崗培訓遠程教育培訓,認真完成作業。
7、樹立現代學生觀,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相信學生的巨大潛能,並努力去探索發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網路優勢,積極參與在線研討。
總之,我決心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文化積淀,充盈自己的底氣,增強自己的理論底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結合教學實際,把個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❺ 如何開展語文教研活動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特色教研核心是「特色」二字,所有教研活動均落實在「特色」上.學校應形 成「特色」氛圍:「學校辦有特色、教師教有特點、學生學有特長.」我認為,可 從以下角度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1、「做課」活動 有計劃地開展「名師示範課」、「新教師展示課」、「優秀教師評比課」、「骨 干教師獻藝課」、「學習匯報課」、「識字寫字教學研討課」、「閱讀教學研討課」、 「作文教學研討課」、「城鄉教師互動課」、「兄弟學校教師互動課」、「學習匯報 課」、「讀書會」等「做課」活動.2、專題教研活動 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復習專題研討、識字寫字專題教研、古詩文閱讀專題 教研、作文教學專題教研、閱讀教學專題講座、集體探討教研課例、新教師展 示課後的交流、研究課題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內容.3、校本研修活動 開展校本教研、「城鄉聯動,鄉鎮聯片」活動.4、苦練基本功活動 組織教師開展「三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比賽、演講比賽、案例 分析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特長展示等活動.5、「語文沙龍」活動 開展學生語文沙龍活動,如:拼音過關、聽寫過關、書法過關、書法比賽、 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閱讀競賽、口頭作文競賽、現場作文競賽、積累競賽、 古詩文誦讀、科學小論文評比等一系列活動.當然,究竟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活動,還必須結合學校與班級學生實際,整 合教研組力量,發揮教學之長,優化個人教學,形成自己的「特色」.
❻ 怎麼改一篇隨筆成作文
隨筆化作文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擲下了一枚巨石,打破了湖面原有的平靜。讓語文教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主持人的話:我做初中語文教研員已經十四年了。在開始的前八年裡,常有老師問我:學生一聽作文心就煩,該怎麼辦?作文課該怎麼備?該怎麼上?我思量再三,或語焉不詳,或無言以對。對此,我內心慚愧似乎又有些坦然。作文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記得張志公先生說過這樣的話:語文是個「老大難」,作文恐怕是語文這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專家「定論」三十多年過去了,面貌依然。不知道怎麼做,就先不做。我就一心一意地和全縣三百多名老師搞起了「語文生態園」建設。「生態園」就是「生長園」,師生「雙主體」,人人謀發展。從1998年開始,「園子」里慢慢長出了很多鮮活的東西:綠色閱讀、綠色寫作、智慧課堂、綜合活動、客觀評價、開放備課、校本研修、科學管理。大概是因為著了天然「綠色」的緣故,從2002年,一株「隨筆化作文」的幼芽從作文園地里鑽出,繼而逐年呈現「瘋長」的趨勢。從2007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全省在我縣召開了三個語文教學改革現場會,在各地的來訪者眼中,隨筆化作文成為最「搶眼」的亮點。
隨筆原本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可以抒情、敘事,也可以評論。而在「隨筆化作文」中的隨筆則另有一番含義: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隨改隨展,無論字數多少,篇幅長短,只要是隨手下筆而成的文字都是「隨筆」。課下隨意地寫。課上有序地讀、評、改、展,如此一來,學生的日常寫作實現了「隨筆化」;在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下,學生又把那些隨意而寫的文字「化」成像樣的文章。於是,在我們的寫作園地里,開始呈現這樣的寫作狀態:
作文不再難,如同吃飯說話一樣自自然然,成為一種需要和習慣;作文不用造,它植根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率真地流淌著自我的思想和情感;生活與作文結合,閱讀與寫作結合,練筆與點撥結合,積累與「發表」結合;可以不再有作文本,而代之以一本本隨筆本和裝點精美的「作品集」;學生寫,老師寫,學生讀,老師讀,師生同讀同寫;任何一位老師,任何一名同學,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到,只要用心堅持做就一定會做好;日久天長,不知不覺。案頭的隨筆本日漸厚重了,手下的文字日趨具體、通暢、生動了;教師不再為一周周勞而無功的作文課束手無策,不再為批不完搬不掉的作文山身心疲憊;學生不再「擠牙膏」,不再「假大空」。不再愁眉不展;回歸本真。走向簡單,枯燥變成樂趣。痛苦不堪變得喜氣洋洋。隨筆化作文改變了作文教學的走向,師生以全新的方式感悟生活。抒寫人生……
如果說前幾年的隨筆化作文改革只是一種狀態的改變,顯得有些隨意散漫的話。從去年起我們著力進行的以《隨筆化作文導學》為中心的校本課程建設。則讓隨筆化作文走向了科學有序。初中三年確立了三級寫作教學目標:一為寫得出,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二為寫得順,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三為寫得好,做到言之有文。通過排查問題,精心篩選,共歸納出一百餘個「導學點」。每個「導學點」都從源頭上探尋學生隨筆問題的成因,幫助找到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讀評修改,訓練寫作能力,總結寫作規律。各導學點內容既各自獨立,又內在貫通,循序漸進,螺旋遞升。教學的三年規劃和每年的具體安排。都有一條紅線貫穿其中:激發興趣—培養情感—掌握方法一日積月累一養成習慣一自主發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選擇採用「循序漸進法」或「查缺補漏法」,如同從超市選物品一樣,針對學生寫作中的實際問題,擇取需要的導學點進行學習探討。科學、有序、簡便、實用,極大地減輕了師生負擔;樸素、簡約、隨意、活化,讓作文教學真正實現了返璞歸真;自主、能動、創造、發展,為隨筆化作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生成空間。
1978年,葉聖陶先生說:「我又曾想。能不能從小學高年級起。就使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呢?或者不寫日記,能不能養成寫筆記的習慣呢?凡是乾的、玩的、想的。覺得有意思就記。一句兩句也可以,幾百個字也可以,不勉強拉長,也不硬要縮短。總之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對自己負責。這樣的習慣如何養成,我說不出方法和程序來。我只覺得抽看學生的日記本或筆記本,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指點就可以了。不知道我這樣想是不是太偏了。」[2009-10-08 10:08 能不能從小學高年級起?我覺得可以試一試。小學老師管建剛「每日簡評」的做法正符合葉老的思想。]
重溫葉老的話,我們很高興:似是無意,又是必然,隨筆化作文對葉老的作文設想進行了充分的實踐驗證,而且形成了特有的程序和方法。品味再三,我們又很不安:葉老的設想已經提出了三十年,而這些年來我們這些語文人又讓作文教學有過什麼樣的實質性進展?
山東省教育戰略發展研究室主任、《當代教育科學》常務副主編陳培瑞先生來鄒平考察後評價說:「隨筆化作文是對走進困境的傳統作文教學的一次顛覆性改革。其根本價值在於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為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創造了一種寬松的環境,選擇了一種合適的途徑和方式。」
教師有感覺,學生有變化,教育家有設想,專家有論斷,這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念。今年八月,新學年開始前縣教研室下發的「教學建議」上,「史無前例」地出現了一學期的「隨筆化作文」寫作教學進度建議:
七年級:1-4單元;八年級:1-4單元;九年級:1-4單元。
「教學建議」里,有這樣一段顯眼的話:
豐富和發展隨筆化作文教學模式。通過對《隨筆化作文導學》校本教材的應用推廣研究。進一步強化隨筆的日常積累和課上的有序指導;驗證各年級寫作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單元內容編排、各課時寫作教學指導點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圍繞「寫、讀、評、改、屣」等主要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實踐探索,形成系統的實踐策略。進一步強化各項措施的落實,如師生同寫、日常隨筆積累激勵、作品集的建立與完善等。創造性地應用和開發作文教材,豐富各年級隨筆化作文教學案例,大量積累「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典型隨筆作品,為結集出版新的研究成果做准備。要加強對隨筆化作文原理的學習探究,開闊視野。加深底蘊,豐富實踐性知識,初步構建隨筆化作文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
我們進行「語文生態園」建設的目標是:人人做得到。人人做得好,人人活得好。數年下來,已經成長起了一些侍弄「園子」的好手。下面就請幾位教師代表,談談他們的做法和體會吧。
讓學生愛上作文
讓學生愛上作文,這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夢,而且是一個感覺上非常美好但似乎無法企及的夢。
學生一上作文課就頭疼,在作文課上「愁眉冷對作文題,俯首咬碎鋼筆帽」,而語文教師則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地發揚「愚公」精神搬「作文山」,卻又天天慨嘆勞而無功。單純的技巧指導,學生根本聽不進去;讓學生背範文,然後改頭換面、剪剪貼貼,似乎是某些老師不得已的「絕招」,但這種「作文課」讓老師和學生都痛苦不堪。
作文教學要走出困境,首要的問題是讓學生能夠寫得出。是「寫」得出而不是「擠」得出,讓學生一上作文課就亢奮,就有寫不完的話,文字自然地、流暢地從筆端如溪水般汩汩而出。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初一的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喜歡那些有趣的事物,所以我們不妨從「有趣」人手。《隨筆化作文導學》中《我要飛》一課,讓學生在作文課上先疊紙飛機,然後來一個「飛機放飛」,這一下子就把學生拉回到了童年,此時教師稍加指導,他們會自然地去觀察、體驗、感悟,在接下來的寫作中,他們會有一種剎不住「車」的感覺。初一的學生不僅喜歡有趣的事物,他們還有著非常豐富的情感。我們可以激發他們先「情動於中」,然後「辭發於外」。《導學》中《殘酷的游戲》一課,讓學生先列出自己最寶貴的五樣東西,然後一一劃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情感能不深深地受到觸動嗎?我在上這一課時,很多學生是流著淚做游戲、泣不成聲地寫作的。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這么簡單。
僅僅寫得出還不行,進一步的要求是「展得開」,也就是在表達上要做到細致、具體、生動。《飛向胳膊床》一課,讓學生在講台邊沿上站好,身體筆直地向後倒下去,下面有幾個同伴用胳膊交叉成的「胳膊床」把他接住。這個游戲的核心部分只有兩三秒的時間,但在這兩三秒里,「信任」「勇敢」「責任」「合作」等關鍵詞一起湧上學生的心頭,感受很深。這個游戲之前,教師就可以點撥一下把時間「拉長」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把當時的觀察、感受鋪敘開來。我在上這一課時,20分鍾的寫作時間,全班所有學生都超過了400字,最多的寫了800多字。初一有兩個「描寫」單元,都是引導學生怎樣展得開的。
課上寫得出、展得開還不夠。寫作靠的是書面語感,這種書面語感應該是在大量的練筆活動中形成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天天堅持寫隨筆。初一的學生,不必給他們定那些條條框框,只要能寫出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受即可,寫得越多越好。寫隨筆不僅是為了練筆,還是為了積累素材。許多本來會隨風而逝的靈感,因為有了隨時、隨地、隨意的隨筆而被捕捉下來,作文課上,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對這些原始的素材進行裁剪、補充、連綴,從隨筆這座礦山中提煉出作文的「金子」來。
學生在課下寫隨筆時。達到「瘋寫」的狀態是關鍵,可以採用一些小「絕招」。
——積分法。一開始。我對學生的要求是每天都要寫一點,哪怕寫一句話也可以,這樣的要求不可能有人達不到。待學生稍稍入軌後,制定最低標准——每天至少300字,這樣的標准只要努力也都可以達到,事實上有很多學生早已經超過這個數目了。字數達到300字以上可以記1分,超過600字就可以記2分,以此類推,可以展開積分競賽。學生沒有不喜歡分數的,也沒有不喜歡競賽的,何況他只要想做就可以成為成功者。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在這種競賽中學生一天寫2000字以上並非個別現象。
——發表激勵法。我定期上「隨筆展示課」,在課上學生讀自己的隨筆,尤其是在自己小組內讀,在班裡讀,他會有一種自豪感。特別好的,可以在「隨筆成文課」上修改成作文,投出去發表。讓學生把隨筆本當做一本書來看,把作文本當做作品集來看,他的「書」和作品集可以在班內「出版」,他會特別有成就感,也就更喜歡寫作了。
隨筆成文
如果說七年級是教師指導學生真實地再現生活。把切身經歷、摯情真意、耳聞目睹、心之所想統統溶於筆墨,讓學生感受到寫作之隨意,進而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那麼八年級就是教師指導學生深刻而生動地再現生活,有選擇有條理有深度地描繪事物,向「隨筆成文」進軍了。
那是八年級上學期,在一節隨筆交流課上,身為班長的董妍妍展示了自己的兩篇隨筆。一篇寫於2007年8月23日,寫的是軍訓會操比賽,班級沒有取得好名次,內心的郁悶之情溢於言表。最後她把失利原因歸咎於抽簽順序不好。另一篇寫於2007年10月22日,寫的是他們班主持了周一全校的升旗儀式,同學們動作規范,陣容整齊,節奏准確,紀律嚴明,那種自豪之情也躍然紙上。同學們對兩篇文章的評價是內容真實,語言流暢。
是呀,這是生活的真實記錄,但是如何才能讓這些作文素材有自己的歸屬,找到一個靈魂,以更好地打動讀者,啟迪智慧呢?這需要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於是我提醒道:「大家想一想,這兩篇隨筆所寫的內容,能否統一在一個主題之下。經過恰當的增刪加工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之中,一篇《崛起的八年級七班》誕生了。文章採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擷取了「軍訓會操」「自習課上互助場面」「升旗儀式成功主持場面」三個鏡頭,加上一個結尾:「多嚴峻的挑戰我們也不會丟臉,多沉重的擔子我們也不會手軟!回顧過去,我們曾失敗過。可是今天,六張獎狀高高掛起,一面錦旗迎風飄揚!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總有一天我們會到達幸福的彼岸!」這改後的文章,拿出去發表也許達不到標准,但是七班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這篇短文中卻可見一斑。
在接下來的隨筆成文課上。大家把自己的隨筆改寫成一篇篇主題明確新穎的文章,於是路瑤的《足球賽》、高沖的《眼淚》、楊風超的《回報》陸續變成了鉛字。於是在我們的《隨筆化作文導學》中,「雲開霧散,慧眼觀花」「凸透鏡取火的啟示」「走一步,再走一步」「領新標異二月花」,四節內容,集中闡釋了立意要「明確、集中、深刻、新穎」,並附上了例文。
漸漸地,隨筆成文成為大家最喜歡的一種課型。課前,教師往往要精心篩選學生隨筆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探求原因,尋找解決方法,提供成功範文。課上一般有「讀、評、改、展」四個環節。先出示一篇需要加工潤色的學生隨筆,請大家讀一讀,議一議,找出典型的問題。教師再對這一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展示一篇成功的範文請大家對比分析。然後大家找出自己有類似問題的隨筆,修改成文,在組內或班內展示。當然主題明確、材料新穎、語言生動的文章拿出去發表也是展示的一種形式。
針對同學們隨筆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又陸續進行了選材、布局、順序、表達等方面的專項導練,如在《隨筆化作文導學》第十四單元「表達方式(一)——讓隨筆躍動生命的靈性」中,涉及到了「點滴見真情,細節顯精神」「鳥瞰全局面,特寫局部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四個問題點,分別從細節描寫、場面描寫、側面描寫、環境描寫進行了展示和指導。
在不斷地對隨筆進行加工的過程中,同學們反思著自己的生活,提高著自己的人生境界,李希盟的《再見了,楠姐》,張亞男的《告別》,張亮的《告別青春的叛逆》,真實地再現了超越自我的心路歷程。
我想,寫作無非是要再現生活,好的作者能夠真實、深刻、藝術地再現,教師對於學生的作用無非就是幫助他們達到這種境界。其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愛好和習慣,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認識能力、表達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生活的質量。
因此,加工潤色隨筆成文的過程正是一個提升境界美化人生的過程,語文教師在其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隨筆伴我成長
「以前,總覺得寫出滿意的文章,比登天還難。沒想到,經過三年的隨筆化作文訓練,寫出的文章不僅文采斐然,個性突出,而且每次考試都喜獲一類卷。真的要感謝你。隨筆化作文,我成長的夥伴。」這是剛畢業的學生孫丹丹在她的隨筆中吐露的心聲。
進入九年級,大部分老師和學生擔心的無非是考場寫不出高分作文,而文采和個性在考場作文中顯得尤為關鍵。「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采對於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個性會杜絕千篇一律、人雲亦雲。鑒於此,在七、八年級隨筆化作文訓練的基礎上,我們把「文采」和「個性」作為九年級的訓練重點。同時注意隨筆和考場作文的有機銜接。以使學生更加快樂和諧地成長。
在常見的《考試說明》中,文采特指作文語言方面的「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它是顯示學生文化功底與寫作才氣的核心要素。我們以學生的日常隨筆素材為基礎,在指導時著重從妙用詞語、巧用句式、善用修辭、運用修飾語等方面來錘煉潤色語言,從而使學生或文采斐然,意蘊橫生;或細語潺潺,溫婉沁脾;或大氣磅礴,激盪人心;或明快活潑,行雲流水;或深刻豁達,深沉久遠;或含蓄雋永,優雅別致;或質朴清新,朗月清風;或巧拈俚俗,幽默詼諧;或化用詩詞,妙趣橫生。
此外,我們還從巧擬好題、打造鳳頭、錘煉豹尾、妙設伏筆來指導學生鍛造布局,從段落排比、鏡頭組接、欲揚先抑、巧設懸念、想像虛構來指導學生巧妙構思,以使學生從語言到布局、構思渾然一體。
在此基礎上,我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創新——或高屋建瓴,小題大做;或獨辟蹊徑,反彈琵琶;或沖出重圍,異軍突起;或巧借東風,八面玲瓏——從而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不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
隨筆的真諦在於一個「隨」字,可以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不受時空、字數的限定。隨筆化作文是在隨筆的基礎上,通過讀、改、評、抄,把零碎的隨筆轉化成結構完整、思想厚重的文章。隨筆也好,作文也好,其自由度較高,不同於受時間限定、篇幅限定和題目限定的考場作文。如何讓隨筆、隨筆化作文在考場上展現風采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寫的隨筆,大多由個人見聞、身邊瑣事引起寫作動機乃至沖動。題材多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由小見大,大小由之,選擇自由。寫法也不拘一格,或敘或議,或寫景,或感懷,或直抒胸臆,或曲折達意,根據表達的需要,任意揮灑,率性而作,率真而為。這些特性與中考作文「淡化文體,不設審題障礙,強調真情實感,倡導自由表達,強調綜合素質,鼓勵創新思維」不謀而合。
有了一定量的積累,才會產生質的變化。如果我們平時寫得少,積累不夠,視野不開闊,就會思維放不開,影響臨場發揮。而隨筆化作文有它先天的特殊性:讓生命自由地釋放,感情酣暢地表達。思維大膽求異,想人所未想,發人所未發。經常寫,我們的思路就會變得流暢,深刻、獨特一到了這一步,又何愁考場作文不受人欣賞呢?
一本本隨筆本記錄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成了一部部寫作素材集。它好比一個材料庫。成為考場作文的源頭活水,我們寫作時,可以輕松地打開它,隨時汲取「活水」,進行篩選、整理、加工,然後修改成文。在無形中探求有形,在開放中探求規律,在看似隨意中探求隨筆成文的真諦,走出傳統作文的條條框框,擺脫各種束縛,我們的隨筆就會在考場上熠熠生輝!
隨筆,記錄了我們求知路上的風餐露宿;隨筆,定格了我們心靈顫動的寶貴瞬間;隨筆,開啟了我們心靈深處的寫作智慧;隨筆,為我們的人生積淀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許在掩上隨筆本的剎那,你會恍然大悟:是隨筆寫作與我結伴同行,走過風雨,走過四季,無論酸甜苦辣,都是收獲……
❼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教研活動
1、「做課」活動 有計劃地開展「名師示範課」、「新教師展示課」、「優秀教內師評比課」、「容骨 干教師獻藝課」、「學習匯報課」、「識字寫字教學研討課」、「閱讀教學研討課」、 「作文教學研討課」、「城鄉教師互動課」、「兄弟學校教師互動課」、「學習匯報 課」、「讀書會」等「做課」活動.
2、專題教研活動 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復習專題研討、識字寫字專題教研、古詩文閱讀專題 教研、作文教學專題教研、閱讀教學專題講座、集體探討教研課例、新教師展 示課後的交流、研究課題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內容.
3、校本研修活動 開展校本教研、「城鄉聯動,鄉鎮聯片」活動.
4、苦練基本功活動 組織教師開展「三字」(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比賽、演講比賽、案例 分析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特長展示等活動.
5、「語文沙龍」活動 開展學生語文沙龍活動,如:拼音過關、聽寫過關、書法過關、書法比賽、 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閱讀競賽、口頭作文競賽、現場作文競賽、積累競賽、 古詩文誦讀、科學小論文評比等一系列活動.當然,究竟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特色活動,還必須結合學校與班級學生實際,整 合教研組力量,發揮教學之長,優化個人教學,形成自己的「特色」.
❽ 如何加強語文學科建設
在充分思考之後,我們結合學校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將學科課程建設作為我工作室的研究方向。這也就是我今天要匯報的內容: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課程建設及實施。
任何一種研究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鍾啟泉教授的《讀懂課一書就是對我們的研究最好的幫助。這是一本不一字一字讀就讀不懂的書,也是讀懂後還想再讀第二遍的書。當我們在教學上有了好的想法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好時,這本書就是我們的理論支持。他提到了:學校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發展——這就是內涵發展的內涵。進一步可以說,內涵發展的政策指向就在於每一個學生學力提升與人格陶冶,這就引出了「核心素養」的話題:如何描述新時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如何解讀新時代期許的學力與學習。
「核心素養」一詞相信對我們每個老師來說都不陌生,它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課程設計的依據,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發展方向,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之間就如同是「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就是核心素養,「酒一杯」就是我們一直苦心經營的語文教學。因此,我們要明確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兩者的關系。核心素養是作為新時代期許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藍圖」,那麼學科就是支持這幅藍圖的「構件」,各學科擁有自己固有的基本概念與技能,並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核心素養具有唯一性、滲透性、整合性,學科素養個體性與多樣性的特徵。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全局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明確了兩者關系,我們還有了解一根鏈條,就是課程發展鏈:核心素養——課程標准——單元設計——學習評價。任何課程開發或一線教師都要在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鏈環中聚焦核心素養,然後就是最關鍵的做好「單元設計」。 教學中的「單元設計」師基於一定的目標與主題所構成的教材與經營的模塊與單元。課程開發的基礎在於單元設計。
作為語文教師,語文學科的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一個時代的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到目前語文有四大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三生語文」課程建設
我們「三生語文」就是基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的。為此,我們提出了「三生語文」學科課程建設。三生指生活、生成、生長。「三生語文」是指以尊重學生元認知的學習水平為基礎,藉助學習內容的整合,師生間的協調學習,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活躍思維,靠自己的主觀力量實現內在的自我價值提升的語文綜合性課程。這一概念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從生活出發,並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就學習內容而言做到了橫向豐富、縱向關聯;從學生的學習全來看,實現了學生的自由生長與合作發展。
我們依據學校培養目標——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學校的課程體系——德鑫智潤課程,提出了「三生語文」課程目標:能讀寫、善語用、勤思辨、塑品格。依據目標,我們的課程體系包括兩大分支——多維度閱讀課程、多元化表達課程。
多維度閱讀課程
所謂多維度閱讀課程,就教學對象來說,實現了教師、學生、教材的三位一體;就教學內容來說,實現了從單篇精讀到群文閱讀,再到整本書閱讀的全方位、立體化的閱讀教學研究;就教學評價來說,我們注重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的結合,並通過系列成果展示來檢驗閱讀課程效果。
如何開展多維度閱讀課程的教學研究?1.做好教材文本「單元設計」,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2.做好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3.藉助觀課量表課例打磨,打造生本高校課堂。4.藉助層級推進校本研修,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教材文本「單元設計」
每個備課組都對現行教材的教學單元進行了重新梳理,設計了更加適合我校師生所需的「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就是一個課程,按照課程四要素,我們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對「教學單元」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例如六年級(略)
重新設計「教學單元」,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主體學習、合作意識明顯增強,師生間協調發展,課堂效率明顯提高。單元設計就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將整本書閱讀納入課堂教學,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教育追求。多維度閱讀課程,我們做好了教材文本「單元設計」,每個年級都有足夠的課堂時間做整本書閱讀規劃。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整本書閱讀規劃也各有不同。低年級我們採用每周三節閱讀課的方法,將繪本、詩歌、童話引入課堂閱讀;中年級我們採用分段集中閱讀法,把學期中和學期末兩個時間段各拿出一到兩周進行故事書閱讀;高年級我們則採用集中先教材後整書的閱讀法,集中完成教學內容,然後開啟小說閱讀之旅。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利於同備課組的教學研究,也保障了學生在校的閱讀時間。
(三)觀課量表課例打磨
「觀他人課堂,成就自我教學」是我們在每月兩次的課堂打磨中感受最真切的內容。用科學量表來觀課,最大的好處就是教師有目的的參與聽評課。五個緯度,五種觀課點,聽課教師帶著任務參與聽課,不再是隨意而為,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課堂中,藉助觀課視角來走進課堂,聆聽課堂的聲音。
一個學年我們供磨課10次,這些課有精讀教學課、有群文閱讀課、有整本書閱讀課、有習作表達課。一次次的磨課,讓我們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節及時間分配、學生課堂表現等方面都有了系統的研究,也為我們生本高校課堂打下了基礎。
(四)層級推進校本研修
我們語文學科的校本研修採用層級推進的方式開展。最上位的就是每周一次的備課組織會。我們認為這是我們語文組的高端會議,很多的智慧、決策、思想都是在這個6人組會議上誕生的。這是一種思想的統一和引領,更是展開行動的核心力量。我們還有每月兩次的校本教研,每周兩次的集體備課,每天一次的備課組交流。一個團隊的發展一定是大家共同前進,而不是某幾個人的鶴立雞群。
多維度閱讀課程,是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式學習,是佐藤學計劃性課程的具體實踐,打造了了主動、合作、高效的課堂,幫助學生建構整合閱讀視角,滲透多維閱讀理念,讓教育生活化、學生有所得、教師有所長。
多元化表達課程
多元化表達課程是我們根據培養目標、課程性質、教學要求記憶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的知識、能力、綜合素養的多元表達實踐課程。該課程共分為三部分:文本主題表達課程、項目研究表達課程、戲劇教育表達課程。前者屬於「教材課程」范疇,後兩者屬於「活動課程」范疇。
(一)文本主題表達課程
本學期,我們對一至六年級教材中出現的所有與表達有關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按照體裁排序我們有了幾個重要發現:整個小學階段應用文和想像文的訓練星星點點的鋪撒在六個年級;寫人、寫事、寫物、寫景的表達訓練是穿插進行,有斷層現象;說明文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教學,但是只有一次相關表達訓練。這樣的教學編排,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很難在一種無序的、雜亂的、斷層的學習中提升的。
我們按照「文本主題」的思路將一直六年級的表達訓練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規劃。八個主題多種訓練點按照年級梯度開展表達教學。如:「小小觀察家」 表達主題,每個年級都根據兒童認知特點和課標要求進行了內容的劃分和目標的落實。(略)五年級的觀察發面,我們從好玩的發面喜樂匯入手,讓孩子在家體驗一次發面過程,動手、觀察兩不誤,親子體驗樂趣多,讓孩子們的發面成為世界上最美的發面。來到學生,我們讓學生分項發面樂趣,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對發面過程進行細致描寫,並完成了我的發面故事。
(二)項目研究表達課程
本學期,我們進行了「家的文化」項目研究。其研究目的是:藉助對「家」多角度、多樣化的研究活動,進行不能年齡段的學生尋根之旅,通過閱讀、訪談、調查、演講等多種研究形式,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思維創作能力的提升、文化思想意識的提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努力尋求學生學習境脈的真實性;努力把探究過程還給兒童;努力創造課堂中的思維文化;努力實現「從教師中心」到「學習者中心」的轉變;最終實現活動性、協同性、反思性教學。
「家的文化」項目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共同研究內容
我講祖孫三代的故事
分段研究內容
低年級
在童話、童謠中發現家的美好
中年級
用日記記錄我的家庭故事
高年級
五年級:我的姓氏與名字的研究
六年級:用歷史眼光研究「家國」文化
作為共同研究內容「我講祖孫三代的故事」,我們讓每個孩子都和父輩、祖輩對話,通過聽爺爺、爸爸講那過去的故事,對三代人的生活進行了解,並用手繪畫,記錄三代人的故事。孩子們對這項研究喜歡至極,他們的生活視野被打開,觀察視角、理解維度也拓寬了。手繪的故事我們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交流,他們投入的樣子把同學們帶入一個全新的年代。很多孩子忙碌的在黑板上記錄不同年代的代名詞。
當然,不同年級我們還有分段的研究內容。從低年級的童話、童謠的閱讀中發現家的美好,到中年級的用日記記錄生活中的家庭故事,再到高年級的用歷史眼光來研究「家國文化」,實現了從童話閱讀到生活體驗,再到歷史文化的層次性、思維性、深度性的研究。
例如:五年級「家的文化」研究,我們共有四個板塊:祖孫三代的故事、一封家書、名字研究、姓氏研究。「一封家書」開啟了親子的情感互動之旅,在當下信息飛速傳遞的今天,寫信作為最好的情感溝通紐帶,幾乎被人遺忘。於是,當孩子們收到父母的來信時,激動、驚喜、淚水一股腦都出現了。一封家書抵萬金,一封回信敘千言。我們利用課堂讓孩子們為父母寫回信,我們的教學重點就是怎樣把一件事中讓自己感動的瞬間寫清楚,能從自己的小秘密,以及對父母的建議希望等方面寫出心裡話。這樣細致的指導,孩子們更明確了寫信的內容。很多孩子都把自己寫哭了。我們還利用幾何圖形原理,和孩子們把信疊起來。當家長在枕頭底下發現孩子的來信時,同樣激動的無以言表。當然,在姓名研究方面,我們也用心指導,孩子們通過網路圖展示祖孫三代的名字,我的名字的來歷、我的名字我做主,每個孩子都在奇妙的研究中學會發現、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家的文化」作為項目性課程,其單元編制是以「主題—探究—表達」的方式來設計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習者共同地探究課題,展開協協同性、活動性學習,保障了每一個學習者表現並反思學習成果的經驗。「教師是作為前輩研究者同他們一道從側面支持他們展開對話的促進者。」(鍾啟泉語)因此,師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是相互鼓勵、幫助與支持的。
「家的文化」項目研究作為多元化表達課程的「活動課程」,是基於兒童生活經驗的活動模塊優先的「經驗單元」,是藉助師生的合作或者學習者滋生的雙手,打破學科的框架,作為學習者自身的經驗活動的模塊來設計與組織的。這種真正的學習,不僅是現代社會的需求,也是適應丹霞學習者的需求的。也將成為世界課程發展的主流。(鍾啟泉語)
(三)戲劇教育表達課程
戲劇教育絕不是讓學生在表演技巧、技能上下功夫,而是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進行閱讀創造,將閱讀感受同文本人物發生關聯,藉助表情、肢體、語言、舞蹈等形式呈現閱讀收獲。這是一種綜合學習活動,更是學生最感興趣、最樂於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也是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實現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
讓戲劇照亮每個孩子,是我們本屆戲劇節的主題。如何更好的進行戲劇教育研究,我們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與探索。
1.做規劃是一切教學研究的起點。
首屆戲劇節展演絕不是我們教學中半路殺的程咬金,而是在學期初同備課組長、全體語文教師協商後確定的教學目標。我校「三生語文」課程,始終堅持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藉助多緯度閱讀與多元化表達兩大研究項目,實現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戲劇教學研究將閱讀與表達完美結合,藉助學生閱讀的文本、書籍,通過創編劇本、參與演出等形式,讓學習動靜結合、個體與群體關聯、閱讀與表達融合,讓學習不再枯燥、單一。
每個年級在規劃戲劇演出劇目時也是煞費苦心。低年級重童趣,教材中大量的文本內容都與動物有關,都是童話,於是教師在規劃戲劇劇目時,就考慮到兒童的認知特點,藉助教材來開發戲劇內容;中年級重故事,閱讀教學開始由教材閱讀延伸到整本書閱讀,適合兒童閱讀的世界經典兒童文學,教師都積極為孩子們推薦,讓課外閱讀課內化,孩子在經典兒童文學的滋養下愛上閱讀、愛上經典;高年級重文化,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都是孩子們用來修身養性的至寶,文化理解與傳承,讓孩子們的閱讀有思維、有溫度、有力量。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戲劇劇目規劃自然水到渠成。一年級「森林裡的動物」主題,各個班級自主選擇文本中出現的小動物進行戲劇創作;二年級「快樂的童話王國」主題,各個班級將不同的經典童話搬上舞台;三年級《愛麗絲夢遊仙境》、四年級《夏洛的網》則是整本書的閱讀呈現,年級共讀一本書,各班自選其中幾章創編劇本,一本書的內容由一個年級進行演繹;五年級《哈利波特》、六年級《三國演義》將名著閱讀引入課堂,在長線閱讀中,「哈迷」和「三國迷」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群體創作劇本,選取最適合班級演出的劇目進行戲劇展示。
這些閱讀內容都是我們在學期初進行的教學研討,有規劃的教學才會有條不紊。教師和學生都成為心中有數的人,認定目標,一路學習、相互幫助,這應該是和諧而溫暖的教學工程。
2.長線閱讀與表達讓教學研究全面化、立體化。
戲劇教育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長線參與。這里的長線參與絕不是為了表演而拉長戰線長期排練,而是通過廣泛的、一段時間的閱讀學習,讓學生將閱讀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同,通過朗讀、對話、評析、討論等多種方式,實現參與式閱讀、深度化閱讀。
例如:五年級閱讀《哈利波特》,這是一套風靡全球的魔法書,全世界的孩子都會在適合的年齡為成為「哈迷」而自豪,於是我們將這套書引入五年級的語文課程。從開學初,每個班級就發動孩子們閱讀《哈利波特》,這套書的魅力是不需要任何閱讀導讀的,我們只告訴孩子們,因為你的閱讀我們的教室就會變成魔法教室(事實的確是這樣)。孩子們在開學初就有了這樣的閱讀期盼,所有的導讀都是故弄玄虛。我們用「百日誦讀」微信曬書的方式,家長每天給孩子們曬閱讀書目和閱讀時間,從最開始的閱讀30分鍾,都後來的120分鍾,可見孩子們的閱讀痴迷度。在家長的反饋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閱讀情境: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像讀《哈利波特》這樣痴迷的讀過一本書;孩子現在走哪兒都帶著《哈利波特》,連朋友聚會也不例外;我的孩子讀《哈利波特》讀瘋了,現在什麼書也不看了,怎麼辦;孩子讀我也讀,難怪孩子喜歡,我也喜歡的不得了;我的孩子問老師借了本英文班《哈利波特》,因為不認識,居然選擇一頁一頁的抄……這樣的評價足見《哈利波特》「世界風靡」絕不是浮誇。
我們選擇的閱讀方式就是讓孩子們徹底的自由讀。因為這本書的魔力就是能讓孩子因為自由而痴迷。如果五年級的孩子能痴迷閱讀,那麼在以後的閱讀遇見中,他們一定也會全力以赴,畢竟這是一部能讓孩子體驗持續閱讀的最好的開端。
有了這樣的閱讀興趣,長線閱讀在保障了學生的閱讀時間的同時,我們還在閱讀思維品質上下功夫。
我們會利用課堂時間讓孩子們暢所欲言,有時是選擇文本的精彩片段來閱讀賞析,有時是選擇幾個主要角色來進行評析,有時是全班進行串聯故事的游戲,讓學生理清小說情節,畢竟這部小說共7本,時不時的梳理故事情節是為學生掃清閱讀障礙的。有時我們還會開展學生加入魔法學院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分析,做選擇。而我們很少做的卻是讓學生做讀書筆記。縱然「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一種極好的閱讀習慣,但是在這里我卻想為孩子們辯護一下,如果讀書就要做筆記,就像旅遊就要寫文章一樣,我想沒幾個孩子願意閱讀。該小說本身就需要大量時間長期閱讀,再加上閱讀應該是個體行為,是自由的,不帶任何約束的,如果一味的用老師讓寫筆記來制約孩子的閱讀,又有多少孩子的閱讀會由內而生呢?因此,變機械的寫為靈活的說,變單調的摘抄為多樣的賞析,變枯燥的評論為愉快的活動,學生的閱讀思維會更全面、更立體。
3.戲劇創作讓教育回歸本真,每個人都是教育中的主角。
教育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我成長。這里的人不僅僅指學生,還指教師。教學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每時每刻的人與人的對話中努力成為最能成為的自己。因此,當大家還在議論主體或主導地位的話題時,不妨想想這樣的討論有沒有把相互尊重信任、彼此需要作為前提。其實,教育的主角是每個參與其中的人——教師和學生。成就他人也是在點亮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得力於這次全員參與的戲劇創作。
36位語文老師協2000多名學生全程參與戲劇創作,共同經歷了一場奇妙的生活體驗。確定演出內容、創編劇本、角色選擇與pk、道具課件製作、全程攝影、服裝確定等等,每一項都是協商完成的。這個過程已經沒有誰說了算之說,更多的是怎樣才能更好。例如:五六年級在學生群體創作劇本時,很多有創作慾望的孩子就自由組合,反復修改,形成了20多個極好的劇本。這個過程學生就是主角,他們幾乎把老師丟到一邊,而是和同學在一起商量,他們是真正的實幹家,興趣愛好已經讓他們不去想什麼是困難,什麼是不可能了。當劇本構思好後,他們會很誠懇的聽老師的意見,並根據需要再做修改。尊重和信任在這里自然流淌。
再來說說角色的選擇與pk。戲劇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可以扮演角色,在孩子們的眼中,角色無大小,即使做個不說話的蘑菇,孩子們也會引以為傲。每個班級在戲劇創作中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孩子都要選擇一個角色,如果角色重復就要pk。孩子的世界就是這么奇妙,越是這樣孩子的興趣點越高,好像最後能否登台不再重要,幾個人同時扮演一個角色好像更有意思。於是,我們的很多准備時間都用來角色pk了。如果本場失敗,他們會再選一個角色參與明天的pk,如此反復,樂此不彼。如果都敗下陣來,他們就參與道具組、課件組、攝影組、服裝組等。所以,全員參與絕不是什麼全體都登台,而是全員參與戲劇的創作過程。現在想來,這些屢戰屢敗的孩子應該是最受益的。
說完孩子,再來說說老師。戲劇創作過程中,教師是什麼主角呢?1.閱讀第一人應該是教師,如果老師不閱讀,不知道整本書的內容,就會因為沒有底氣而感動沮喪。因此,無論是讀過多次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還是大布頭《三國演義》,都必須讀。2.教師要動員和協調全員參與,隨時關注每個孩子的參與情況,保障戲劇創作過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例如:《哈利波特》縱使讓很多孩子著迷,但是也不可否認有不愛看的孩子會出現。怎麼辦?了解情況後,教師鼓勵孩子可以看其它書籍,但是戲劇創作過程中他可以根據同學們的需要做後勤服務,比如攝影、做道具、等群眾演員等等,只有和同學們在一起,他們就不孤單。3.紀律、安全、合作、選擇、禮儀等方面,教師來不得半點馬虎。一次演出萬事俱備,教師更多的要從德育入手來關注戲劇創作。難怪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組織一次活動累掉半條小命,辛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們這次戲劇展演中,我們卻看到了老師的另一面——心甘情願。「希望以後多一些這樣的活動,給更多的孩子機會,孩子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和課本中。」這是一位老師在戲劇展演結束後,寫下的感動。可見,彼此的幫助、相互的全力以赴,所有人都是滿足而幸福的。
全新的教育形式換來了我們對教育的全新認識,戲劇教育我們夠膽量搞這樣的研究,沒有專業指導、沒有現成經驗,沒有上級指示,只有一群熱愛語文教學的老師同所有小學的孩子們創造了這樣的美好和奇跡。在其它學科的老師看過之後,都紛紛留言:多年以後,也許小學所學孩子們不在記得,但是這樣一次大型的戲劇展演會永遠紀念。是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掉之後剩下的東西。我們正是用戲劇教育來完成這樣的教育使命。
戲劇課程我們要保留下來,每年都要潛心研究,用心來做。
總述
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課程建設及實施,每位教師都是開發者與實踐者。教育需要有理想,而理想就是一種情懷。語文老師應該是理想主義者,並要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研究之路。我們在課程建設、課堂實施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品格,努力實現教師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