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信息能力的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信息能力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14 12:51:48

A.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B.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方式相結合,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課程目標,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促進了兒童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由於多媒體技術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點的影響,使得課件教學應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或一般的電化教學過程有所不同。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給學生提供的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學習的途徑和內容,使學生有了比傳統教學更大的收獲,這說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傳統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術是教師的極佳的演示工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發展,只靠短暫教育而獲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俗話說「慢功出細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在過程中考究,結果才會真的完美。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別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魅力,從而使教與學和諧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一文時,由於這是一篇文言文,考慮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難,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風景畫和中國風畫面,並結合古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之中,還把這一節課要掌握的內容用課件井井有條地編排了出來。「知音」是主旋律,課堂開始,伴隨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優美詞語的韻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詩情畫意,為後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語句作了鋪墊。學生根據我製作的課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鍾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後,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這一個主題貫通其間,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學生在學的時候特感新鮮,學得特別充實、愉快。
三、「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要獲取、傳遞信息,除了通過聽講、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等途徑外,還可以使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來實現,就連我們現在上語文也不例外。藉助它們,我們還可以更有效地存儲、管理和利用信息,開展寫作、繪畫、設計等各種創造性生活。所以,我認為把「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務實風格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形成高效課堂。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課件,在「先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調查周圍的生活環境,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從他看到的和聽到的具體情況說起,人類隨意的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亂砍濫伐,使地球受到破壞,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在「當堂訓練」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體驗到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再通過一系列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進一步體會說明文的特點,知道有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學會了創意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輕松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走向生活,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眾所周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我校的實際教學中,由於社會環境、師資素質與個性、學生對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實驗起來還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語文課堂,還需要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

C.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在語文教學中,搜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等。《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寫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該「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今的教學中,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從預習到課後拓展,從課文到綜合性活動,從課本到寒假作業……無不滲透這一點。

D.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年齡特徵,我認為激發學生對信息資源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對於小學生而言,信息意識的培養,即是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是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知識,可以使問題得到全面、深入的解決,可以擴大眼界,提高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信用卡》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第一張信用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無法查閱到的。於是,我暗示學生課後查資料解決這一問題。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學興奮地跑來告訴我,她在網上查到了問題的答案,我當即好好地表揚了她的探究精神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引導全體學生認識利用信息資源的優勢和重要性。又如學習《網上呼救》一課時,我先列出了蘇珊在疾病突發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蘇珊被獲救之快,兩者對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信息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此震撼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目的。
1、注重訓練,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哪些問題需要查找信息資料、確定為完成任務所需要哪些信息、確定信息來源、選擇最佳信息來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課文的知識點很多,到底哪些問題可以通過信息資源得到更圓滿的解決呢?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確定信息任務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問題的解決可以藉助查找信息資料,從而使學生下一步的活動明朗化。
2、引導積累,培養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學習者對收集的信息進行鑒別、遴選、分析和判斷,自覺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擾和侵蝕,並且完善合乎時代要求的信息倫理素養。我們需要訓練的是引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判斷現有的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後有條理地整理出來。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細致深入地鍛煉學生。例如,我經常引導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指導學生設立「采蜜本」,一邊查閱,一邊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簡要摘錄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關信息;指導學生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稱及網站地址等有關信息,以便今後進一步查閱。還注意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摘記,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排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摘錄的信息資料系統化、簡明化,便於查閱。通過訓練,對於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E.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
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逐步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被稱之為人類史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建設信息社會,已是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戰。2003年12月10日至12日,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宣告了人類將建設一個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發展的信息社會的共同願望與承諾。在此信息社會中,人人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識,使個人、社區和各國人民均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並提高生活質量。

在我們信誓旦旦地從發展中的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的同時,我們的教育也正在從工業社會的教育走向信息社會的教育。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逐漸注重培養小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創新信息的能力。美國的網路科學計劃指出學習者通過網路與科學家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並通過網路與科學家一起分享工作成果。澳大利亞面對信息化社會,提出教育要著重培養七項「學以致用」的關鍵能力,其中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別是收集、分析、組織信息的能力;表達想法與分享信息的能力。最近澳大利亞又提出十大教育目標,其中第六個目標是開發小學生的能力,其中包括處理信息與應用電腦的能力。1981年英國學校委員會提出信息教育目標是:學會從多種來源獲取信息,並以多種方式記錄和發現信息。培養小學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種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和對信息資源進行信息的分析、處理和獲取,以及對外部事件的模擬和控制能力」。

在世紀之交,日本從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基礎教育現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把培養小學生的「生存能力」作為21世紀教育的發展方向。從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指分析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其中具備正確選擇、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在國內,對於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的看法已日趨統一,尤其在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更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視;此外,教育部北師大課程研究中心,柳州柳南區鐵五小楊慰尊老師,南海市桂園小學蘇小兵老師……眾多的研究顯示非語文學科有關信息能力的培養研究已開始涉及課程、師資、環境建設。可喜的是,在語文學

=1=

科中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也已經日漸被重視,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就非常重視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它針對不同的年級段提出了有關培養信息素養的要求,從教學的目標上給新時代的中國語文教學信息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小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小學生將課堂內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課外閱讀中,並且將課外搜集的信息補充於課堂教學,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實效性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江蘇省銅山縣鄭集實驗小學的尚淑榮老師,四川新都一中關京生老師都結合自己的教學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堂,積極拓展課外閱讀,在語文課外閱讀中了培養小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方式方法。他們通過研究表明信息化的學習過程將會使小學生對語文教材理解更加深刻,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加之語言文字是人類思維表達的工具,是知識文化的載體,是信息交流的依託,因此,在語文學科中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歷史意義。

然而,從大量的已有研究中發現,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理解還不盡相同,特別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可見,對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提出《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不斷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信息能

力的方法,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搜集、處理、運用

信息的活動,引導小學生將課堂內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課外閱讀中,並且將課外搜集的信息補充於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的研究,通過校園生活中語文環境的構建來達到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目的。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學習資料,藉助與他人(教師、學習同伴等)的交互,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該理論強調:1、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2、情境對意義建構和學習的作用;3、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來支持學習;4、教師對學習環境的設計;5、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督促,激勵和幫助;6、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

(二)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理論

「生活即教育」強調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它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

=2=

生活。作為生活的教育,是不能離開社會生活背景的,教育需要把復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作為兒童生長的背景,但又不能對復雜的社會生活背景無所作為。這要求作為生活的教育給予兒童一種經過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會生活情景。而這種社會生活背景正是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所亟需的。

(三)多元智能理論

教育不僅要關注小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小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小學生發展中的需求,提供機會幫助小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展示自我,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以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構建小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體系。

(四)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信息加工系統主要由三個子系統構成。一是認知加工系統,它是一個有限的多階段的信息加工系統。我們說它「有限」,主要是由於選擇性知覺和每一個階段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或容量的限制。因此,人們必須發展和培養有效的認知策略來提高各階段信息加工的能力。二是認知監控系統,又稱元認知系統。它是對認知過程或信息加工的自我監控。三是反應系統,它控制著一個系統從運動動作到語言的表情的全部輸出。以上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心理學上的依據。

三、課題的界定

信息就是指載體傳遞的文字、符號、數據、視頻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的總稱。素養是指一個人在稟賦的基礎上,經過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獲得完善的較穩定且經常起作用的基本品質成分。可分自然素養、心理素養和社會性素養。素養的形成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養。即小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習得到的文化知識、技術才能及行為規范等;二是修養,即在一定的環境影響下小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所獲取的知識、才能和品德等。信息素養就是指通過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個體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等方面的教養和修養。完整的信息素養包括三個層面:文化素養(知識層面)、信息意識(意識層面)、信息技能(技術層面)。本課題研究的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是指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取與評價,存儲與整合,使用與創造信息的習慣和能力。

四、課題的設計

(一)研究目標

=3=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充分發揮小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以及校園生活中的主體功能,使小學生能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來獲取所需的信息,創造性地運用信息,並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我創新性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信息素養。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培養一批具有信息時代思維觀念、意識行為和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小學生與創新型教師,並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語文教學,促進小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策略。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相互滲透、相互整合,把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顯性地和隱性地貫穿於各科教學當中,從而促進學科課堂教學改革與嘗試。

(二)研究內容

1、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與探索。研究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分析、處理和有效使用信息,學習語文知識,獲得體驗和感悟。

2、語文課外閱讀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與探索。研究如何引導小學生將在課堂內掌握的信息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和鞏固,不斷探索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方法與策略。

3、校園生活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與探索。研究在校園生活中如何引導小學生對語文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利用、創新和交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

(三)研究方法

以採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為主,結合文獻研究法、觀察測試法、調查分析法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對象與時間

1、研究對象

以課題組老師所任教班級為主,即以我校1999級六年制五年(1)班、五年(2)班和五年(3)班為試驗班。2004年4月2000級四年(10)班加入試驗班行列。

2、對象的測試:

為檢驗研究所設計的策略與方案對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所起的作用,我們對全體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採用對比定量分析研究。

3、研究時間:2004年1月——2005年9月

(五)研究原則

=4=

1、主體性原則 語文教學首先應該立足於課堂,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信息習得的一個過程。在課堂上如果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處理獲取、分析、加工、創新、利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和感悟,得到對教師教學內容及課本知識的認同,那麼小學生將會從傳統教學中服從、被動的地位提升到自主、自動的地位。

2、發展性原則 即面向全體小學生,堅持全面發展,挖掘每個小學生自身的優勢,使每個小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超越原有的認知水平及自我,使不同層次的小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主動參與原則 語文信息素養歸根結底是認識個體在長期的語文學習中對各種信息反復「涵泳」的過程中提高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充分調動和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主動參與、自覺投入,在現實的語文學習、生活中切身感悟信息素養的養成規律和意蘊,進而形成他們心靈中的一種積極的、創造的力量。

4、實踐性原則 培養小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要充分考慮培養小學生應用現代技術動手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凡是能讓小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要重視小學生的動作和活動,讓小學生自主參與、自由操作,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和有效使用,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答案。教師要盡可能把活動的機會讓給小學生,使小學生自己完成有意義的建構。

5、探究性原則 設計的主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通過探究獲得一定的成果。教師設計主題,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進行各項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收集和處理信息,確定問題和課題進行探究,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感受和體驗。強調思維過程和結果並重,鼓勵小學生大膽地想像,擴展思維,打破思維定勢,

根據變化的條件,轉換思路,重新組織和解釋信息,勇於對事物進行嘗試和探索,鍛煉小學生的膽量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探究意識、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

6、合作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經常需要與他人合作,一起為達到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小學生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地交流與合作,不斷地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到合作更有利於提高自身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更有利於培養集體榮譽感。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小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要鼓勵小學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探索問題,合作創新。

F.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微型課題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版操,提高課堂教與學的質權量。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課文資源,讓學生以課文為載體,以課文的主要內容緊密相關來收集各種信息。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採用多種方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G. 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哪些

1、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中提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更好地養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充分、有效地運用媒體、網路等現代技術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並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使現代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信息技術有著其獨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將在學科教學中起到較好的輔助和促進作用.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合作學習、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和途徑.尤其可以改變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閱讀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克服學習困難.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指導學生開展語文閱讀實踐活動.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

H. 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哪些信息化手段

淺談信息化教學如何貫穿於小學語文教學當中

隨著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互聯網的逐步普及,小學生的閱讀視野不斷擴大,閱讀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閱讀多媒體化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文字文本閱讀,這使小學生的閱讀心理發生變化,即使在信息化時代,文字文本的閱讀及閱讀教學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它肩負著承傳和弘揚民族文化、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重任,是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因此,面對挑戰,閱讀教學必須具有相應的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於閱讀教學是否有效落實。因此,重視並加強閱讀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均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術媒體的有利條件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輕松而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本」——這是對以前許多農村小學上課模式的生動寫照。然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也隨之被打破,課堂教學不再以課本、老師為中心,教與學的外延不斷擴大、加深,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整合、教學方式的革新使得如今的課堂教學異彩紛呈,靈動而富有生氣。
1、課前激趣
一個好的開始對於一堂課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若能在課堂教學伊始便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如《江南水鄉---周庄》一文,文字優美、格調清新,通過生動優美的句子,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美麗的風景圖。教學前,我以錄像的形式向學生出示江南水鄉---周庄的畫面,配以課文錄音,柔美的畫面與課文朗讀的同步效果,把學生帶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我問學生:「剛才小鎮的景色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活躍起來,搶著說出自己的感覺:「太美了!」「美得讓我陶醉了。」……學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鄉的美景烙印,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中「持趣」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性較強,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3、課外「延趣」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也不能忽視了課外學習的作用,「樂學」應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如在教學《三峽情》後,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深化對「現在三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主題的認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網上尋找相關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三峽工程前與三峽工程後的對比照片;有的學生收集了三峽大移民時三峽兒女對家鄉戀戀不舍的圖片……孩子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認識,又擴大了自身視野,真正做到了「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二、巧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
特級教師洪宗禮老師曾說過一段話,讀來感觸良多。他說:「四十五分鍾的一堂課,時間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課堂,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只要有廣博的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可以在有限的時空里,發揮學生無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而如今這些想法都可以藉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得以實現。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豐富了傳統的教學內容,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且能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信息技術使教材「活」起來,真正讓語文教學實現「小課本,大課堂」。
那怎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有限的時空里,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呢?
1、補充資料,拓寬視野
網上豐富詳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課件引入一些補充材料,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配合練習,讀寫結合
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聽說讀寫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用計算機製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的思考,加快了課堂教學進程,增加了練習容量。同時,也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善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能力
1、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信息技術交互性強,方便為學生開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交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
2、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佳作連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意境。而限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對語文教材的品讀首先是感性而較表面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教材的「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達的「美」更直觀,更形象,將教材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呈現於學生跟前,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提高他們審美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去提高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守住一方精神家園,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
1、文本閱讀具有不可替代性。信息傳播的多媒體化是信息時代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信息接收渠道也變得日益多元化,但文本閱讀的價值永遠不可取代,因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2、閱讀教學肩負著承傳、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文化全球化遠非經濟全球化那麼來得容易,因為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樣化性才造就了世界的豐富多彩,而且民族文化自有其穩固的傳承,保護機制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被外來文化沖垮。這就使得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顯得更為迫切。只有提高人們的母語閱讀和表達水平,才能使民族文化的香火代代相傳,從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3、閱讀教學能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深厚的精神基礎和豐富的人生體驗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閱讀教學正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領會記載人類先進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傳統的、當代的、名族的、外國的),以真、善、美去提高學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其健康人格,並以此培養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閱讀教學在這方面的作用很大而且是其他教育手段難以取代的,很難想像,沒有文本閱讀,能形成崇高,完美的人格。
4、閱讀教學是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終身學習是信息時代對人的必然要求,學習需要閱讀,人類積累的知識不管保存在何種媒介中,要了解它,掌握它,只能依靠閱讀,如果沒有一定閱讀能力,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就很難開展學習。忽視閱讀,必然導致能力的缺陷,從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這顯然無法直面知識經濟社會的挑戰。
語文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則讓這門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運用,為語文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信息能力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