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內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容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即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不但能優化教學過程,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信息化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為了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使教師符合專業發展的標准,教師必須在能力上有所突破,在專業上有所提升。這不但要加強傳統的教師能力要求,更要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新的專業能力要素。
1.信息處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又稱為信息選擇與加工能力,通常包括:文獻檢索能力、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運用外語交流信息的能力;計算機操作與使用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編碼、分類的能力;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運用能力等。這些應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信息處理能力。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的日新月異,教師肩負著傳承文化、服務社會、培育人才的重任,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選擇與加工、處理能力,以利於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2.教學分析與設計能力。能根據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的分析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並依據教學規律及教學原則來選擇教學策略、教學媒體和資源,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與方法,編寫出具有教師個人風格的教學設計教案。 3.課堂教學組織實施能力。包括課堂組織與管理、語言表達、講解與提問、板書板圖、演示操作、反饋與回應、進程調控與突發事件處理的應變能力。 4.人際交往能力。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既是一種教育關系,又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適應環境、做好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教育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在理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交往過程,只有在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一致、親密無間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保證,教育和教學才會收到應有的成效。 5.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它是構成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控、評價和反饋;三是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控制。具備良好的教學監控能力,教師就可以面對變化的環境,自如地處理和應付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6.教學反思及教育科研能力。教師應當具備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能夠不斷總結經驗,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並能夠在教學中注重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提高研究能力。 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事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各種課題的研究與創造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對學問的興趣和探究,保持對教學的熱情,克服對教學的倦怠感,並且通過科研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和水平。 7.課程開發能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將建立完整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也使教師不得不扮演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開發者、教材編制者、教材選擇者的角色。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對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及地方課程的相關資源的收集、分類、開發與應用等能力。 8.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創精神和獨創能力。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不僅如此,我們的培養目標也要求使學生在個性方面能夠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新型人才。特別是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大量事實表明,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的學生。
3. 淺談新教師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教
隨著時代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育信息化對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出的要求,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師主體性之間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創造條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專業素養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工具,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呢?
一、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進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更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變革。「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大環境,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課程的知識觀、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資源觀、評價觀,研讀《語文課程標准》,把握其精髓,樹立相應的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全面推進和實施,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這一切的實現提供了平台。教師可藉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改變教學方式,探求新的教學模式,創建更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實踐證明,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信息技術整合於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問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易變性及快速呈現性,引起的教育內容、手段、方式的多樣性的變化,必然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及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迅速提高信息素養。
三、具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將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代氣息,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整合,要堅持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習服務的原則。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一個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平台,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著手,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四、具有設計組織資源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斷提出新要求,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師日常教學的基礎工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深入透徹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學科內容,而且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技術高效組織教學。
五、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必須隨著新技術的使用與信息的擴展而有所改變。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質疑,「一桶水」的小學語文教師已經不再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知識,才能成為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意識,養成不斷追蹤學科動態的良好習慣。
那麼,如何以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呢?我個人認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發展專業素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師主體性之間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小學語文教師主體作用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非常重要,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作用,它們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決定了在發揮教師主體性的基礎上,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使知識以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
2.創造條件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信息素養。首先,營造有利於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的良好氛圍。硬體的配備和軟體資源的開發是提高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其次,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
3.實現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自我建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自我建構的途徑:一是教師通過網路搭建教師知識共享的信息空間,促進整合技術知識的交流。二是學校自己組織教師開展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講課比賽,並請校外專家擔當評委。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教師將從別人那兒學來的經驗及相關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並且可以得到專家的現場指導,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4.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自我反思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為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發展提供了多種途徑,突破了原有地域和經費的限制,擴大了教師反思的渠道和途徑。但是,教師應用網路信息技術應有明確的目的,即更好地與學生、家長、同行進行交流合作,更好地進行反思。
5.探索基於問題解決且有利於小學語文教師自主學習及研究的多樣實效的專業發展途徑。傳統的教師培訓,無論是培訓班式的、專家講座式的,還是觀摩考察式的,都是被動的,不能調動小學語文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在培訓的基礎上,基於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而開展自主學習及研究,對於彌補「培訓班式」及「專家講座式」的缺點,可促進專業素養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將大有裨益。教師可以通過網路資源進行學習和研究。從中了解有關新課程知識、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理論述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知識,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很有好處。
總之,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的過程。只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勇於改革,勇於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信息化素養,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新世紀的優秀教師。
4. 如何進行小學低年級語文信息化教學設計
初步感受小動物們做操時的快樂: 學習生字「早」。 能正確朗讀兒歌、排:zǎocāo 出示,想想: 一,森林裡的小動物也開始做起了早操。今天?讓我們聽聽課文錄音吧,並鞏固相關音節的拼讀,誰願意來讀一讀: 在閱讀中認讀「早:做操是一種鍛煉身體的好方法。 二。 教學重點。 學生聽錄音? (3)給「早」找朋友?誰做早操呢、隊」5個生字。 復習復韻母「ɑoouiu」及其四聲、不漏字? (2)交流:每天早晨,出示,齊讀課題? 師。 教學難點。 出示課題,在語言環境中認讀5個生字:這兩個字就是「早操」?誰來帶大家讀一讀,做到不加字、復習鞏固: 讀拼音。能在田字格中按筆順正確描寫「隊,邊看課文:課題中有個生字寶寶:用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兩個字:誰喊口令、學習生字,出示,一起學習第20課、早: 拼讀聲母與「ɑoouiu」相拼的音節、令。 教學過程,我們要去看看小動物們是怎麼做早操的,我們都要到操場上去做廣播操,老師知道小朋友們的早操做得不錯,小朋友們認識它嗎、不唱讀:zckɡ p q ɑoouiu 拼讀音節,邊輕聲跟讀錄音。有哪些小動物在做操呢: 能正確朗讀兒歌、公、令」3個字教學目標:早操 師,激趣引入。 (1)師。 打開課本。 師。這不。 復習復韻母「ɑoouiu」及其四聲,朗讀兒歌
5. 如何讓農村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信息化
提高層次--要引來起小學生的注源意,讀出詩詞潛藏的韻律
在學生有了學習古詩的自覺性後,還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才能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比較透徹。韻律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律。古人有這樣的說法「七分詩三分讀」,可見在古詩的教學中反復朗讀的重要性。上古時,「詩、舞、樂」一體。隨著時代的變遷,詩以一種獨立的面目出現,但它依然與音樂有關,故仍舊稱為「詩歌」。古詩從體例上來區別,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沒有規定的句子數,不拘平仄,無須對仗,押韻自由。到了唐代才成熟的律詩,對於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又稱「格律詩」。
6. 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哪些信息化手段
淺談信息化教學如何貫穿於小學語文教學當中
隨著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互聯網的逐步普及,小學生的閱讀視野不斷擴大,閱讀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閱讀多媒體化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文字文本閱讀,這使小學生的閱讀心理發生變化,即使在信息化時代,文字文本的閱讀及閱讀教學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它肩負著承傳和弘揚民族文化、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重任,是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因此,面對挑戰,閱讀教學必須具有相應的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於閱讀教學是否有效落實。因此,重視並加強閱讀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均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術媒體的有利條件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輕松而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本」——這是對以前許多農村小學上課模式的生動寫照。然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也隨之被打破,課堂教學不再以課本、老師為中心,教與學的外延不斷擴大、加深,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整合、教學方式的革新使得如今的課堂教學異彩紛呈,靈動而富有生氣。
1、課前激趣
一個好的開始對於一堂課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若能在課堂教學伊始便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如《江南水鄉---周庄》一文,文字優美、格調清新,通過生動優美的句子,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美麗的風景圖。教學前,我以錄像的形式向學生出示江南水鄉---周庄的畫面,配以課文錄音,柔美的畫面與課文朗讀的同步效果,把學生帶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我問學生:「剛才小鎮的景色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活躍起來,搶著說出自己的感覺:「太美了!」「美得讓我陶醉了。」……學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鄉的美景烙印,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中「持趣」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性較強,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3、課外「延趣」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也不能忽視了課外學習的作用,「樂學」應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如在教學《三峽情》後,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深化對「現在三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主題的認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網上尋找相關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三峽工程前與三峽工程後的對比照片;有的學生收集了三峽大移民時三峽兒女對家鄉戀戀不舍的圖片……孩子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認識,又擴大了自身視野,真正做到了「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二、巧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
特級教師洪宗禮老師曾說過一段話,讀來感觸良多。他說:「四十五分鍾的一堂課,時間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課堂,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只要有廣博的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可以在有限的時空里,發揮學生無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而如今這些想法都可以藉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得以實現。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豐富了傳統的教學內容,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且能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信息技術使教材「活」起來,真正讓語文教學實現「小課本,大課堂」。
那怎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有限的時空里,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呢?
1、補充資料,拓寬視野
網上豐富詳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課件引入一些補充材料,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配合練習,讀寫結合
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聽說讀寫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用計算機製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的思考,加快了課堂教學進程,增加了練習容量。同時,也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善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能力
1、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信息技術交互性強,方便為學生開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交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
2、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佳作連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意境。而限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對語文教材的品讀首先是感性而較表面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教材的「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達的「美」更直觀,更形象,將教材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呈現於學生跟前,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提高他們審美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去提高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守住一方精神家園,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
1、文本閱讀具有不可替代性。信息傳播的多媒體化是信息時代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信息接收渠道也變得日益多元化,但文本閱讀的價值永遠不可取代,因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2、閱讀教學肩負著承傳、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文化全球化遠非經濟全球化那麼來得容易,因為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樣化性才造就了世界的豐富多彩,而且民族文化自有其穩固的傳承,保護機制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被外來文化沖垮。這就使得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顯得更為迫切。只有提高人們的母語閱讀和表達水平,才能使民族文化的香火代代相傳,從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3、閱讀教學能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深厚的精神基礎和豐富的人生體驗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閱讀教學正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領會記載人類先進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傳統的、當代的、名族的、外國的),以真、善、美去提高學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其健康人格,並以此培養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閱讀教學在這方面的作用很大而且是其他教育手段難以取代的,很難想像,沒有文本閱讀,能形成崇高,完美的人格。
4、閱讀教學是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終身學習是信息時代對人的必然要求,學習需要閱讀,人類積累的知識不管保存在何種媒介中,要了解它,掌握它,只能依靠閱讀,如果沒有一定閱讀能力,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就很難開展學習。忽視閱讀,必然導致能力的缺陷,從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這顯然無法直面知識經濟社會的挑戰。
語文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則讓這門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運用,為語文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7. 如何把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
傳統語文教學復局限性較強,課制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快樂地學習。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8. 信息化條件下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創新教學模式可以設計哪些子課題
面對信息化時代到來,語文教學也應當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看,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應當屬於認知能力、表達能力范圍,這幾種能力都與信息能力密切相關。因而,明確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應當作為語文教學任務之一。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證明,有了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學校的教學活動得到極大地延伸和擴展,大大超出課堂的時空,學校教育逐步走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這有利於學校教育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語文教育處於由傳統教育技術向現代教育技術過渡的情況下,開展教育信息化活動,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並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達到從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方面的轉變。由此開展語文創新教育活動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引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保持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要抓住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語文閱讀學習情境
閱讀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閱讀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個個單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詞、句、段組成的篇章,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無論多麼精心、合理,如果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製作相應的教學軟體,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如,朱自清《春》一課教學,作者對初春的山、水、蟲、鳥、草、樹、風、雨、人,寫得何等全面而仔細!在課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繪成一幅新鮮、活脫、生意盎然的春景圖。這時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學習小組中提供給學生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瀏覽《聆聽春天的故事》教學網站,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攝影、春天的童話等等,為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圖片、照片、文字、錄像等)。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有興趣地自主瀏覽,從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與課文《春》的距離。在網站中我將描寫春的重點詞語,如欣欣然、朗潤、趕趟兒、舒活、一年之際在於春等做成閃爍的文字。這樣每個學習小組根據興趣選擇來重點感悟,感悟時將計算機提供的資料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相結合,教學軟體中的資料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感悟了重點,領會了中心思想。
二、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擁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標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識的能力,學習的能力。這是現代語文教學新增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獨特的優越性,它提供與課文相關的大量信息,以供學生學習時自己自由地查閱,同時向學生介紹各種獲取信息的方法。這樣在拓展課文內容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閱讀能力,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認知工具。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以往的教學往往只是單調的以老師講學生聽,強迫理解為主。這樣的教學早已不能適應教改形勢的需要。為此,我在上這堂課時,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環境。首先,課前要求學生從各種渠道去收集有關石拱橋的資料。同學們在教師布置的任務驅動下,紛紛行動起來,從網上收集、下載有關石拱橋的資料;當然,在同學們收集資料的同時,老師也到校圖書館查資料,晚上回家上網下載資料……在我們師生共同的努力下,我們收集到許多相關資料,如,石拱橋的特點、石拱橋的歷史、石拱橋的傳說、石拱橋的圖片、最著名的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一時間,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了。收集到資料的同學,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資料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成果,急著打聽網址、書名,爭取早日收集到相關資料。甚至那些平時學習不主動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們的表現後,也有很大的觸動,積極行動起來。收集資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如何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資料信息,我認為是同學們自主學習成功的基礎。於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讀的時間,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內容。在同學們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鍛煉了同學們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同學間相互協作學習,資源共享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多的主動與自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又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信息技術在這里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養創新思維是未來人才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更高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人們的思維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人機對話、機器翻譯、計算機制圖成為現實,聽、說、讀、寫的內容和方法也會出現新的變化,這就對人的表達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綜合的要求。如,在教學《海洋與生命》一課中,課前,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學生自己分析了資料與教學內容間的關系,並進行篩選,使得原先內容較散的資料更為精練,更好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同時,為了使自己的資料看起來更生動、更鮮明,課前,我又指導了個別學生進行演示文稿的製作,用PowerPoint軟體、FrontPage軟體等製作技術將自己的資料呈現出來。如,許多同學利用自己在網上找到的文本資料、圖片、照片資料製作了演示文稿和網站。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機會,使學生樹立了「我能行」的觀念,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探索和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四、利用網路技術實現協作式學習
網路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全新的網路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在《故都的秋》一課教學中,我在課內學生自學瀏覽的網站中加入了討論組的功能,讓學生與老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還增加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後學習補充,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同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講給大家聽,也可充分發表自己學習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學習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以上的教學實例讓我們看到,現代信息技術步入語文課堂教學,它對傳統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又看到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種種優勢。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有利於操作,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語言、文字、圖像、動畫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閱讀,使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全力投入,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9. 如何進行小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信息化改革 案例
要有明確的目來的性,精心設自計教學媒體
運用信息技術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沒有哪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利於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變革自己的教學設計行為。備課時,教師要系統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從知識點、學習水平、媒體內容與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析,設計教學媒體。將教學媒體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教學方案的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