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模糊、虛化,教學效率不高。
解決策略:
1、要把對《課標》的研讀作為校本教研教師業務學習長抓不懈的內容,並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將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2、綜觀課標學段目標,把握好學段教學重點,明確各學段的階段目標,才能把握好階段訓練重點,避免盲目教學。
3、統籌考慮教材編排體系,把握單元訓練重點。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要把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情感方法、習慣態度等融為一體,進行整合訓練,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研讀課文,了解學生,把握每課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目標要求准確確定教學目標。目標既定,課堂教學所有的學習活動都要為實現達成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的重點要深究精練濃墨重彩,與目標關系不大的則可捎帶而過輕描淡寫。
在教學中把握住了學段重點、單元重點及每課教學重點就能做到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對重點處不惜時間精力進行訓練,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二、備課設計教學時,教師對文本細讀感悟不深入不透徹,對文本蘊涵的情感體會膚淺冷漠,不能准確提煉設計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訓練的內容,導致教學質量的低下。往往既沒有學生情感熏陶感染升華的心靈感動也沒有扎實的語文知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解決策略:
1、教師備課要克服照搬照抄現成教案設計,過分依賴教師教學用書的弊端,要樹立「細讀文本才是最好的備課」的思想,通過細讀體味文本情感,通過細讀品味語言。
2、閱讀教學中精讀感悟是最重要的環節,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運用積累都在這一環節體現,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也是貫穿其中,而抓哪些詞句進行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出什麼只有細讀才能明確;「讀什麼、怎樣讀、讀到什麼程度」等等,教師在細讀文本中都要明確這些讀的目標和定位,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3、在細讀文本中把握教學重點,設計有價值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引領學生展開有效閱讀。
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體現,導致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讀書時間不充分,學生參與學習方式單一,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不高、學生參與學習的面不夠寬等。
解決策略:
1、進一步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要致力於「學」服務於「學」。教學中要還文本於學生,還讀書權於學生,還讀書時間和空間於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享受讀書快樂。多讀是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體形成和諧提升的最有效途徑和手段。
2、學習方式的靈活變化影響著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與提高。低年段適合於朗讀表演式、情境體驗式等,隨著年級的逐步升高,要培養學生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根據教材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如「探究」式閱讀、「推想」式閱讀、質疑式閱讀、辯論式閱讀、讀寫結合式等等。
3、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關鍵。要和學生平等對話,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各性,讓學生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所有孩子都有興趣參與學習中,都有表達展示的機會。
四、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
解決策略:
1、把握語文教學的根本和實質,語文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能力的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
2、克服重人文輕工具的做法,既要關注對人文內涵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更要抓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等基礎知識的夯實,在借鑒文本語言,掌握組織語言的方法,在教學中引領學生學習文本表達方式寫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能力。
五、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教學反饋和評價能力不強。
1、教師在備課進行教學預設不但要深入研讀教材,更要關注學生的學情,用學生的眼光去思考,用嚴謹的預設和扎實豐富的知識積淀對生成的「意外」巧妙做出應變。
2、發揮評價的作用,評價要有示範作用、導向作用,有針對性、有啟發性。能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和熱情,更要引領學生學習的正確方向。
六、教師的語文底蘊和積淀不夠豐厚,語文教學的基本功和教學技能不扎實。
解決策略:
1、教師要加強學習,加強讀書,和學生一起讀書,增強文化底蘊,提高語文素養,一個語文素養高的教師本身就是最鮮活的語文教材,是對學生最直接的學語文用語文的示範。
2、教師要積累背誦名篇佳句,首先熟讀教材,特別是要背誦教材中的好篇章、好片段,和學生一起積累,既對學生言傳身教,也加強自身對教材的熟悉掌握,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習作等的指導就有了源頭活水。
3、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特別是朗讀能力急需提高,要發揮教師示範朗讀的作用,提高教師習作指導的能力,教師要勤於動筆,堅持寫下水文。
『貳』 教師如何處理小學語文課堂突發事件
1、一定要冷靜:
在課堂上無論發生多大的突發事件,教師一定要學會冷靜,自己絕不能亂了手腳,不知所措,站著發呆,冷靜是處理好突發事件的首要要求,自己都慌亂了,還怎麼能處理突發事件呢?教師更不能發火,發火發怒處理事情都不會如人意的,反而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和後患。
2、迅速判斷事件輕重:
教師對突發事件的影響,頭腦中要迅速的能夠判讀出輕重緩急,影響范圍較小,沒有干擾到上課的,該怎麼處理,影響大的改怎麼處理,教師要心中有數。
3、影響小的冷處理:
影響比較小的突發事件教師要冷處理,就是不要急著處理,比如:學生在看漫畫書,沒有聽講,也沒有影響到他人,不影響自己講課,這種事情教師可以不急著處理,不要對著全班同學而提醒該學生,這反而影響了大家,可以輕輕走到他身邊提醒一下,或者提問他一個問題就可以了。
4、影響大的當即處理:
影響比較大的突發事件,教師要冷靜的當即處理,比如:課堂上打架,打牌等,或者是教室突然飛進一隻馬蜂,學生們都慌了,你還當做沒有看見,那就不行了,必須親自或找學生把馬蜂趕出去或除掉,這樣學生才能安心的聽講。
5、處理突發事件要機智講方法:
無論處理什麼樣的突發事件教師都要講究方法方式,以達到教育為目的,以化解矛盾為目的,以不影響上課或不傷害學生的自尊為目的。
6、語言要幽默以柔克剛:
教師處理突發事件,一般不要以暴制暴,因為這樣極易激怒學生,反而讓自己下不了台,很難堪,教師的語言要風趣幽默,以柔克剛,最好藉助班級學生的力量來處理突發事件。
『叄』 小學語文怎麼上課好
語文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重在啟發學生思考,以平等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充分的發揮,使其學習變為愛學樂學。學生上課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效率高。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的知識、挖掘新的潛能。而現代教育技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運用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的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透明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小學生天真、稚氣,好奇心強, 喜愛艷麗、動態的景物。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用適當課件,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習興趣。[2]
多讀多練
語文是一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以此作為教學重點來訓練。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這必須靠生活點滴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讀書能力差,這就無形地成為學習語文的障礙,所以讀書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重點訓練朗讀,希望家長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懇請家長重視讀說訓練,並可以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建議家長在用心傾聽孩子讀書的同時,給他一些掌聲,一句鼓勵,一份自信。假期中,您可以引導孩子預習新課,閱讀兒童著作,或背誦古詩文時實踐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勤於練字
古人雲:「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跡,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擁有一手好字,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我建議學生可以練習楷書,可以臨摹,久而久之的楷書練習,其精神與風格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要給予扎實有恆的要求,讓學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驗與磨煉。這也是這學期的教學重點。
留心觀察
三年級教學就是教孩子如何寫好作文。的確,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必須重視它,正視它。其實寫好作文不難,但必須留心觀察,把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組織好語言,匯集成篇即可。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說總是很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本學期我剛剛接班,對學生情況不是很了解,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字詞及基礎知識。並將鼓勵他們每天或每隔一天寫一篇日記進行練筆。作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學生就要多讀書,積累好詞佳句,拓展知識面,不斷充實自己,爭取有大的進步。希望學生在保證課內學習的基礎上多看課外書,在寫作文時就會語言優美.生動.妙語連珠,這些都是因為閱讀面廣,知識淵博。希望家長可以重視閱讀,假期中給您的孩子准備一倆本兒童讀物,讓他在知識的海洋里翱翔,平時也可把書帶進班內,放在圖書角里和同學共享.我相信您的孩子將受益終身。
培養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於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課前預習與課後復習的習慣。
2、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3、多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5、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想法、見解的習慣。
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7、課外閱讀的習慣。
考試技巧
我們在答卷時,盡量要保持卷面整潔,字跡工整會相應地得到一些印象分。看題一定要仔細,做完後盡量留時間檢查一遍,千萬不要馬虎!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與人格也就尤為重要。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家長必須幫助並指導孩子的學習,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語文學習注重平時的積累,要多讀多寫多記。其次,要抽時間多與老師交流。老師會幫助你一起發現你的不足之處,及時給一些適當的建議,以便自己更好的改正從而取得進步。
『肆』 如何處理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尾
一、總括結束法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結束方法。它是對教學內容、課文特色及課文結構作提綱挈領的總結和歸納,是對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工作,意在讓學生由博返約,綱舉目張,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自然用語必須簡明扼要,力戒重復羅嗦、拖泥帶水,避免產生消極作用。
例如,教學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我是這樣總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盪盪,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學完《秋天》後,我這樣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多了些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澀。
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這樣的結束,既有對課文寫法的小結,也有對課文立意的歸納,又有對課文結獲的傳遞,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引用結束法
就是在教完課文時,引用名人名言或詩歌,俗語等來對全文來進行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認識。比如在教學完《生命生命》時可以這樣結束:文章是講完了,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冰心老人曾說過:「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相信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後,對生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號召結束法
學完課文後對學生發出鼓勵性的號召,能教會學生向善求真,最終達到育人的效果。如在學完《第一次真好》,我們可以這樣結語: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於視死如歸。
我猜想,他嘗試以後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那一定會給社會帶來進步。
比如在學完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後,老師可以這樣號召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進行了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
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而美麗的事業吧。
四、祝願結束法
這種結束法能給人溫馨和鼓舞,起到催人奮進,教人自新的作用。比如在上完人教版七年級(上)《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時,我們可以這說祝願同學們:同學們,我們學習的這兩篇寓言故事,都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駛向成功的彼岸。
五、懸念結束法
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講究懸念迭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課已結束而意未盡的感受。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有時採用巧設懸念的方法,能結到「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這樣的結束,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學生的心裡激起懸念,誘導著學生去閱讀後面的故事情節。
同時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前後課時互相關聯,形成一個整體。
『伍』 如何處理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讀與寫的關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和寫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只有大量閱讀,勤寫勤練,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讀寫素質的提高。但是,在實踐中,也有不少學生讀了好多文章仍寫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解決好讀和寫的關系,將這兩個環節人為地分開了,這就需要教師在訓練過程中正確地加以引導。
下面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和寫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只有大量閱讀,勤寫勤練,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讀寫素質的提高。但是,在實踐中,也有不少學生讀了好多文章仍寫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解決好讀和寫的關系,將這兩個環節人為地分開了,這就需要教師在訓練過程中正確地加以引導。
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讀和寫的關系,談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從讀入手,以讀促寫。以讀促寫首先要做到大量閱讀,聯系對照。大量閱讀即多讀,既指讀的篇章多,也指讀的遍數多,以至熟讀成頌。但應該強調一點,這樣的閱讀不是指機械的「死讀」。閱讀課文或別的優秀文章,主要是學習理解內容,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達意的方法。通過閱讀,要使學生懂得怎樣選材、組材,怎樣確定中心,怎樣遣詞造句。故而,讀文章時要仔細認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聯系自己的實際對照閱讀,即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這種題目是什麼體裁的文章?中心詞是什麼?有什麼限制?讓我寫應從何入手?讀文章的過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立意謀篇的。讀完後再想想,這篇文章好在哪裡?自己先前的想法與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異等等。通過琢磨咀嚼,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習作能力的根在閱讀,平時我們說,寫作基於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就是這個道理。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它告訴我們怎樣寫,我們的寫作方法,大多是從閱讀中領悟到的。因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寫。只有厚積才能博發,因此,我們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要重視在閱讀教學當中引導學生讀中悟寫,讀中學寫,更好地體驗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要重視在閱讀教學當中引導學生讀中悟寫,讀中學寫,更好地體驗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要重視結合閱讀教學在課上進行練筆。這裡面,機會、形式都是很多的。要改變閱讀課上不動筆的這種現狀。我看到目前我們的閱讀課多數動口不動手。另外,我們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和交流,還要鼓勵學生課外練筆,比如寫讀書筆記等等。語文學習,絕對是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成才於課外,僅靠很少的語文課,僅靠幾本薄薄的教科書,是不能夠培養出很高、很強的語文素養的。 在語文方面,將來的成功者必定是勤於讀書、樂於動筆的學生。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語文「讀寫鏈」的實踐和研究,就是為了較好地解決讀與寫的鏈接問題。
『陸』 如何有效處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問題 的圖書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積極情感的氛內圍的創造需要教師具有較容高的綜合素質,應該在教學中設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內部動力,通過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勵評價等誘因使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持久保持,從而取得語文學習的成功。語文老師必須具備與教學有關的文學修養和造詣。還應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品格能影響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較高的人品修養和令人愉快的個人品質如民主、公正、謙虛、慷慨、幽默、耐心、寬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與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師一個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相識、熟悉、親近,進而發展成為朋友、夥伴,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才會保證教學和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
『柒』 如何處理小學語文課堂上出現的意外
記憶中,許多名師的教學風格如行雲流水,教學設計似隨意卻又暗藏玄機,適時巧妙的點撥常常把錯誤生成美麗,不經意間耳邊響起的鈴聲竟然讓人有點遺憾……不可避免的,我也見證過許多課堂意外的發生。
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相互作用的動態的推進過程,而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復雜的,所以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的存在,而且這些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使新的形態不斷生成,並影響下一步的進程。即使教師事先備課再充分,也難以預料過程中出現的形形式式的情況和事件。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教學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當面對無法迴避的教學意外時,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及時引導,靈活重構,從而使課堂上的意外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和財富。
一、教師對「教學意外」的處理方式例析
在有部分教師眼裡,教學意外就意味著教學設計不到位,學生配合不成功,教學效果不好。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他們千方百計地把課「做」得又圓又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餘地。面對課堂中的教學意外,教師處理不當的現象很多。
1.漠然處之,置之不理
課例描述:一日,聽一位年輕的教師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老師拋出了一問題「課文中的這三個動物,你最喜歡誰?為什麼?」學生接二連三地回答喜歡勤勞的小白兔,老師喜笑顏開,不吝表揚。也有一部分學生發表意見「喜歡老山羊」,理由也很充足。這時一個坐在前排的學生標新立異,嘴裡嘀咕著:「我喜歡小灰兔!」聲音不大,但是老師分明聽清楚了,老師不易察覺地輕皺了一下眉頭,沒有說話。於是,下一教學環節在繼續著。
評析: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我們常常發現很多班級總有幾個思維活躍、自我表現欲強的學生,往往在教師和學生研討好某個問題後,達成共識了,他偏偏要獨辟蹊徑跟老師唱起了對台戲;或者在老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時,就迫不及待地插話、搶答,這類學生常常被視為調皮生,老師擔心此類學生影響紀律或提出什麼刁鑽的問題,因而對此異類回答或插話的意外事件採取的對策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漠然處之。
2.委婉稱贊,避而不談
課例描述:有一次,我去某校參加調研聽課,一位老師上《燕子專列》,在學習「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後,老師質疑:「現在,你有什麼問題嗎?」一生正好投教師所好,提出教師預設中的問題「燕子是候鳥,為什麼需要專列送呢?」可是另一生突然大叫:「這個問題我會回答。」教師態度極其和藹,親切地說:「你可真聰明,我們把機會讓給提問的同學,好嗎?」
評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排除「異己」、迴避困難、繞過矛盾,處心積慮地奔向那個教師自認為的「主題」。例中亦如,教師設計的這個環節僅是提問以引出下面教學環節,預設中沒有讓學生回答。因此在學生意外回答時,教師怕擾亂自己的教學思路,很客氣地對學生贊賞,卻刻意地迴避學生的問題。
3.束手無策,胡亂回答
課例描述:在一次調研活動中,有位教師在教學《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時,請學生找出哪些句子寫出了「國旗護衛隊為了讓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付出了很多」?有個學生忽然質疑「為什麼說是『迎接每一次新的國旗升旗儀式』?」教師顯然在備課時並沒想到這個問題,片刻沉默和支吾後,教師解釋:「每次五一、十一這些節日時都會用新的國旗。」
評析:在教學過程中,確實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課堂上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均衡也會給教學帶來很多的意外。像本課例中,國旗護衛隊的生活雖然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但是「新的國旗升旗儀式」這樣一個短語,「新的」修飾的是「儀式」,而非「國旗」,對於大部分的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深奧,教師「聞道在先」,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水平應遠遠高於學生。可是這樣淺顯的問題,教師在意外出現時的慌亂狀態下對此作出了錯誤解釋。
4.糾纏不清,脫離目標
課例描述:曾看過《麻雀》一課的教學片段。當教師問:「麻雀媽媽是怎麼樣跟獵狗進行搏鬥的?」有位學生冷不丁地說:「老師,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媽媽,也許是它的爸爸。」教師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後順著學生的思路問:「你是根據什麼認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為書上沒有說是麻雀爸爸還是麻雀媽媽,我是猜的。」別的學生受到了啟發,紛紛補充道:「爸爸一般比媽媽勇敢些,力氣也大點,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較大。」教師表揚:「你真聰明!」「我覺得也可能是爸爸,因為爸爸經常帶我出去玩,媽媽很少有功夫同我一起玩的。」此時,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滿地嚷道:「那可不一定,說不定還是麻雀爺爺呢!」教室內一陣鬨堂大笑。
評析:薩特說:「學生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的閱讀,文本是一種引導,教師是另一種引導。學生的閱讀感悟帶有個性化的特點,這些個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課堂的爭鳴,或引起課堂的共鳴。但是教師要善於點撥,營造點撥的基點,明確點撥的重點,在學生的感悟游離於文本內涵,脫離了教學目標時及時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二、「教學意外」是值得開發的課程資源
生成性的課堂必然會出現教學意外。這種意外是課堂上即時發生的,教師預想之外動態產生的教學資源,這種教學資源是學生真實感受的一種抒發,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因此只要處理得當,意外的出現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1.智慧,在意外時閃現
某教師上《下雨》一文時,由於文章內容簡單,學生易於理解,通過多次朗讀後,學生對文章所要傳達的意圖已瞭然在心,於是准備結束課文,誰知道,這時,殺出了一個程咬金,一隻小手舉得高高的,嘴裡不停地叫:「嗯,老師……」他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個小寶一點也不聰明。」教室里一片嘩然!他繼續說道:「自己淋濕了,很容易生病。我有辦法讓小寶既不淋濕,又讓那位同學有傘。」此時,他一臉的驕傲,說:「其實小寶只要和那位同學一起撐傘回家,到了家門口,再把傘借給那個路遠的同學,這樣不是自己不會淋濕,又做了好事嗎?」他非常得意。卻不料,他的話音剛落,立刻有許多學生舉手。另一生說:「你的辦法是很好,可是,如果小寶家和那位同學的家是反方向的,那他們怎麼一起撐傘回家?」「對呀,就是嘛!」同學們都發出會意的笑聲。
雖然,像類似的「課堂意外」會讓我們手忙腳亂,但正是這種「意外」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促成了學生智慧火光的閃射,心靈深處探索慾望的噴發。面對「意外」,我們是在舉措茫然中維護自身權威,錯失一個個教學良機呢?還是在親和對話中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現」,擁有一分分意外的驚喜?
答案不言而喻。
2.語言,在意外中豐富
「……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學生朗讀中,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我覺得課文寫得不美!」原來和諧的課堂氣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氣氛變得嚴肅起來,大家都盯著老師。「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老師壓住心中的掃興與遺憾,不失溫和地問。「因為他寫得不夠詳細具體。比如它只說了『太陽出來了。』為什麼不說『紅臉蛋的太陽公公笑眯眯地出來了』?這樣寫太陽的樣子和顏色,多生動啊!」
可以看到,
「意外」有時候是課程的生長點,是好課的亮點,像例中學生在與課本的交流、教師的交流中經歷一次新的語言實踐過程,由讀中的感悟引起寫作上的火花,閱讀教學從讀懂語言走向發現語言和創造語言。
3.情感,在意外後升華
某老師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奔波」一詞,別出心裁地出示「李政道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花蓮慈濟醫院―花蓮機場―台北機場―香港機場―上海機場―杭州―凌晨到達杭州醫院」。順勢提問「這是怎樣的一天?」讓學生體會李博士為了挽救海峽彼岸年輕的生命一刻都不曾停歇。正當學生為李博士的「奔波」動情之時,這時,一個學生困惑地插嘴:「為什麼不直接從台北飛往杭州」,老師及時補充介紹大陸與台灣的歷史與政治背景,引導學生帶著內心的震撼和感動去品讀「奔波」。
至此,「奔波」一詞不再只是承載著簡單的含義,更負載著深刻情感的人文內涵。「奔波」身上帶著艱辛,帶著感動,更帶著希望,一種由衷的情感被激發,孩子們深深地陷入情境中,許多忙碌的身影,感人的畫面在他們的腦海里交替疊印……情感目標不正因為這一意外的契機而得以達成嗎?
4.人文,在意外處體現
在教學第一冊《識字2》時出現了這樣一幕:教師用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挨個兒認讀課件上出示的生字。輪到一位文文靜靜的小姑娘了,只見她盯著輪到她讀的那個字,沉默著。她的小臉漲得通紅,眉毛擰成一股繩,小嘴咬得緊緊的,可是她一直沒出聲。教室里騷動起來,個別學生不屑地嘀咕:「唉,這也不會!」老師面帶微笑說:「那你會讀別的字嗎?」「會!」
小姑娘大聲地讀出了其它的字,老師的笑意更濃了:「這么多字會讀,可真了不起!」小姑娘自豪地坐下了。
在那一刻,那個滿臉通紅的小姑娘因為讀不出字而羞愧不安,老師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和信任,她讓從困境中重新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意外發生的時候,伴之而來了學生的某種隱性的心理需要。關注和體察讓看起來只是意外的細節變得充滿人情味,盡管簡單的一句話,但它卻充溢著對人的價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關懷和尊重!
三、「教學意外」資源的開發策略
1.深入解讀文本——胸有成竹
文本是教學的重要憑借與依據,教師研究文本是備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特級教師錢夢龍談他的備課方法時說:「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一遍地讀,反反復復地想。有的課文語言優美,聲情並茂;有的課文說理嚴密,邏輯性強。我就採取不同的讀法來評析、鑒賞、品味,直到確實品出了味兒,讀出了心得,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麼教。由於這些心得都來自親身的閱讀體會,課文也早爛熟於心,因此教學中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還不時帶點激情。」對於語文老師來說,研究、理解文本還有著特殊的決策意義。因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的設計。只有正確、到位、深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深層次地走入文本,才能大視野、大手筆、大境界地構建教學的整體框架,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地引領學生抓住要點由淺至深、由表及裡地解讀文本,感悟文本。
2.准確掌握學情——知己知彼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語文教學設計中,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可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作為焦點,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尤其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某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清澈的湖水》一課中「變幻的山巒」時,讓學生學寫湖水的句子,後學寫山石的句子,學生在理解「變幻的山巒」時,因為沒有感受山石的栩栩如生、形體各異的鋪墊,學生的感悟只局限於下文的「小魚游動」使湖水盪漾,山巒的倒影相應從清晰到模糊的變動。再次實踐時,老師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聯繫上文先學寫山石的句子,再返回學寫湖水的句子,學生的腦海中已有對山石變化多端的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已有了一種感性的積累和鋪墊,因而在理解「變幻的山巒」時自然而然地聯繫上文融會貫通,達到從淺層表象到深層內涵的積淀和內化。
3.多元預測生成——運籌帷幄
面對課堂紛至沓來的生成,教師如果缺乏高超的調控藝術和引領技巧,就會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會出現課堂上的失衡現象。把握生成是一門藝術,眾多名師能做到收放自如,巧妙處理偶發事件,調控得當,高潮迭起,使課堂教學充滿魅力。但是名師畢竟是名師,名師是鳳毛麟角,是「師」中龍鳳,更多的是我們這些有心追求精彩課堂的普通老師,我們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課前的種種努力。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同樣的課題,同樣的教學設計,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現,正是因為這種種不同,才構成復雜多樣的學情。雖然說課堂教學有許多是無法預料的,但有時還是有章可循的。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在課前多元地預測學生可能發生的信息走向,根據一些最可能出現的「可能」,預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或應對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4.靈活調整預設——融會貫通
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准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因此教師在實施預設時遇到學生冷場的意外時,須隨機重新調整教學預案,組織教學語言打破僵局,激活學生的思維。
《和太陽比賽早起》教學中,當教師提出預設問題「太陽升起來了,給大地帶來了什麼變化呀?」可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們或皺眉,或低頭,或抓耳撓腮。此時,教師調整了問題,面帶微笑對學生說:「我們就是大地上的小花、小草、小樹、小鳥,你睜開眼,看到了太陽會怎麼說,怎麼做啊?我們可以來演一演,說一說。」「好!」頓時,教室里的氣氛重新又輕鬆起來,一些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這樣轉換一下問題,學生馬上打開思路各抒己見。
意外的出現證明了教師已經為學生搭建了寬廣的發揮的舞台,學生有了創造的苗頭;意外的出現也使教師有了自由揮灑的空間。錯,也許是另一種美麗,意外,也許蘊含著另一種收獲,讓我們笑看「意外」,巧對「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悅!
『捌』 如何處理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偶發事件
對於調皮學生復對我們採取的惡作劇,我制們教師應冷靜,盡量地讓自己表現出不驚奇、不慌亂、不追究、不批評、訓斥的態度,可以以目光或手勢示意他不要這樣做,或一笑了之,或因勢利導等,課後再單獨找他談。一方面了解他這樣做的原因,另一方面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如:有一次,我一走進教室就看到了學生在黑板上畫我的漫畫,我當時很自然地、「大度」地欣賞了一下自己的「肖像」,並表示滿意的態度,然後再幽默對這位學生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把老師再畫美一些,老師會更喜歡。這學生聽了之後羞愧地低下了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向我道了歉,過後他說沒想到我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他當時認為我看了之後會大發雷霆,會批評他,沒想到我沒有中他的「圈套」。通過這件事讓我認識到:其實有時學生搞惡作劇的目的是想引起我們老師的注意,並不是帶有真正的「惡意」,只要我們老師通過寬容、理解、鼓勵就能很好地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玖』 小學怎樣應變語文課堂的突發問題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在學會基礎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必要的情感體驗。教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熱情、積極的求知慾望、個性化的求異思維以及和諧的探究合作體系的課堂特點。而這樣的課堂氛圍必然有利於學生提出更富想像力的、更具挑戰性的問題,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次數,加大了應變難度。如果教師在困難面前一味地利用「課後解決」,在某種意義上說,就違背了課改的初衷。最近,我在一次集中聽課時,無意中發現上課的四位教師在處理課堂上出現的課前沒有料到的問題時,都採用了「這個問題我們課後解決好嗎?」的方法。也許是巧合,但仔細想想,再回憶曾親歷的各種突發事件,我似乎覺得這種方法幾乎成了我們教師擋住學生突然發問這把利劍的不敗盾牌,現已被很多教師爭相效仿並熟練使用著。 對於這種普遍存在的問題,我禁不住要問:假如教師在課堂上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會採取這種方法嗎?這些問題課後都能夠得到解決嗎?課後我們又過問了嗎?「課後解決」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我們迴避問題的「策略」?假如課後也不解決,教師的承諾或是建議又會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學生滿懷激情提的問題(也許是思而不得其解),我們難道就能這樣「處理」掉嗎?目前,在課改的大環境下,這個問題更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種方法的普遍被採用,會造成一種敷衍風氣的蔓延。在這里我們不妨比較幾個教學案例,看看這種方法是否應該盡量少用。案例1:一名教師把某學生的作文當成範文在課堂講評,剛讀幾句,一位學生喊:「這篇文章是抄來的。」課堂上立刻出現騷動,教師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事件改變初衷,鎮定地問學生:「同學們,這篇文章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教師再次強調說:「我問的是這篇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學生說:「好極了!」「好就請同學們讀讀,看好在哪裡?」教師接著說:「這樣好的文章我以前讀的不多,同學們可能也讀的不多,以後多給同學們推薦一些好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你們覺得怎樣?」「好」「那對今天第一次為我們推薦優秀文章的同學大家說該怎辦呢」學生齊說:「謝謝!」當全體同學都心領神會時,教師說:「今後我們輪流推薦,不過,如果推薦原文。請別忘了標明出處和作者。」案例2:語文課上,教師聲情並茂地讀完了課文《小珊迪》,問學生「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哪些段落?」這時一名學生出乎意外地回答:「一個也不喜歡」教師尷尬一陣後不問情由地說:「這么好的課文你都不喜歡,那你喜歡什麼?你的作文是不錯,不過,這可是名家的作品,難道你能比他寫得好?同學們,我們要虛心學習,不要自以為是。」(事後經同行了解得知,這名同學不喜歡這篇課文的理由是小珊迪都快要死了,還記得那一點點錢,不現實)案例3:在一節語文課上,一學生問:「課文寫的是熊熊燃燒的大火,為什麼只燒死邱少雲一個人?如果是只燒死他一個人,就不能叫熊熊燃燒的大火。既然是熊熊燃燒的大火,邱少雲身上的手榴彈為什麼沒有爆炸?」教師一時答不上來,便問其他學生誰會回答。有學生說「手榴彈可能是假冒的,根本不能爆炸。」也有的說「手榴彈里沒有炸葯,當然不能爆炸。」對此問題教師難以合理解答,只好說待課後查資料再解答(這個問題沒辦法查到相關資料,只有經過師生的進一步思考或者尋求同伴幫助解決)。 通過這三個案例,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案例1,教師變「抄襲」為「推薦」,教師機智巧妙的轉折,是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循循善誘的最好體現;案例2,教師不負責任地隨意表態極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案例3,教師的水平不足以支持他很好地解決這一突發事件,操起「課後解決」這一盾牌,顯然也不是理想的解決辦法。綜合比較三個案例中的教師角色,第一例中的教師,是通過自己的智慧,隨機應對課堂發生的事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可謂智慧型的教師;第二例中的教師簡直可以說是魯莽型的;第三例中的教師,處理問題缺少智慧、缺乏應變、缺乏創意,可謂欠缺型的。顯然,只有教師通過自己非凡的智慧、敏捷的才思、淵博的知識、過人的膽識、合理的應變、豐富的經驗、充分的准備、耐心的引導和平等的合作而使問題得以在課堂上解決的結果,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理想方法。只可惜,這種結果現實中確實很少出現。 有很多「課後解決」的事例,都存在相同的消極迴避的特點。比如,小學語文教材《飛機遇險的時候》一課,在不同的課堂就出現不同的突發事件。如一學生問教師「假如小楊梅不是葉挺的女兒,周恩來會讓傘嗎?」又如「每個人都有珍愛自己生命的權利,周恩來不應該讓傘。」還有品德課上學生問教師,「做好事不告訴他人是不是撒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還叫比賽嗎?」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大多是因為學生的思維走進誤區的結果,另一方面還要看到,只有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發散求異地思維,才能提出各種尖銳的問題。教師只有在積極維護學生的探究精神,熱情主動地進行合作,隨機應變地正確引導,用自己在知識與經驗上的資源條件,機智地劃定解決輪廓,既要限制事態的無序發展,還要提供必要的歷史背景、時空差異,引導學生學會用客觀視覺去看待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攜天真這筆財富走向成熟,成就人生。這樣才符合課改所要求的營造主動、創新、富有實踐性的課堂特點。對於那些是因為學生的閱歷所限而導致的思維誤區,則更需要教師作為學生的知識源,滿足學生解決問題的要求。不難看出,如是因為教師的能力、知識、意識以及觀念上的原因導致教師不足以滿足課堂應變,才不得已而「課後解決」,顯然是不應該倡導的。誠然,「課後解決」也不是明令禁用的方法。人非聖賢,教師也絕非完人。這種方法可以在兩種情況下使用:一是當課堂上遇到學生提出了既有影響又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都難以解決,且一時又沒有資料可參考,在師生心理都可接受的情況下使用;二是教師有意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刻、更廣泛、更自主的學習。比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戰友邱少雲》所發生的事情,我看就有文章可做。教師完全可以在與學生的簡單討論中,肯定這場戰爭和邱少雲這個歷史人物的真實性,然後有意識引導到課外學習中。教師可以選擇兩種方案,一是可以讓學生查閱關於邱少雲的英雄事跡,參考課文內容,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寫一篇《我的戰友邱少雲》,然後進行比較。二是教師直接引導學生,從各種文學體裁的區別去理解作者的寫法,告訴學生課後比較報告文學和一般記敘文在真實性和代表性上區別。這兩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而且可以使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更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課改所提出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的要求。遇到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切莫一廂情願地武斷扼殺學生的求知慾望,錯過情感培養的絕佳時機。但「課後解決」絕不應該是通用方法。如果教師是用這種方法在掩蓋自己的不足,避免自己的尷尬,而手執這一盾牌,採取迂迴戰術駕馭課堂,那就應該被禁。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是要求教師加強學習。依筆者所見,這個時候不能選擇學學科知識,那是遠水不解近渴,而是要通過學習,深刻理會課改精神,力求以新的教育觀念,走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備課時就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嘗試自主模擬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過程。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師的角色,建立和學生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知識權威的這頂帽子,以合作夥伴的身份存在於學生之中。更要注意學生的心理體驗,使學生在和教師的探討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自行走到知識殿堂的門前,並產生渴望進人這座殿堂的向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