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73頁的第五題講的是什麼意思要寫作文的 希望能給我個角度立意和題目 謝謝了
論點可以是:不求回報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首先,可以討論材料:那個奮不顧身救孩子的人可是冒著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險跳進河裡的,而他拯救的不僅是孩子的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幸福,與這些比起來,一頭牛根本算不上等值的回報,甚至可以說簡直就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施者其實是他,而受著卻是孩子的一家。他的接受回報非但不是貪圖財富,沒有道德情操的表現,反而可以令孩子父母的那份感激之情得到安慰,可以說這是一種大度的自我欣賞,一種不求名利的灑脫,也是一種間接地對他人的鼓勵。相反,那個贖人卻不報賬的人並非那麼值得人們誇獎。即使他報賬並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贖金,他仍舊沒有任何損失,這一切有了魯國政府的保障,也並沒有任何的風險可言。所以,他不報賬,反而有故意製造一種施與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輿論認可的嫌疑,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是故意為之,拘泥於名譽的人。他的付出,局限於金錢這一有形的資產,得到的卻是人心的認可,輿論的誇獎這樣無形的財富,比之於金錢,這些誇獎更加難得。而對於那些未被贖回的奴隸和魯國的未來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負面影響完全超過了他付出的金錢的價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狹義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舉動所造成的後果無法讓人斷言他是高尚的。然後,列舉正反面的例子並加以議論。最後總結:所以,高尚的品格與接收回報並不總是對立的,而不求回報也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
⑵ 語文必修五73頁作文第四題。主要說出論點是什麼、有例文更好!!急!!!
你好歹也把題目打出來吧、、、、、
⑶ 高二必修五73頁作文
利與義可以得兼
長期以來,就利與義二者的關系而言,人們普遍認為接受了利就意味著失去了義,似乎利與義之間的關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機結合的.其實,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義和利是可以統一的,在義的范圍內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
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
可是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你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
來,孔子學生的做法是正確的,他沖破了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缺少對「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的闡析,即「要回報就是不義之人」,而且要與下文「難道他們就是不義
之人」的反問句銜接)當今社會,也有許多像孔子學生這樣樂於助人的人,他們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雷鋒的那種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
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卻不能成為束縛我們思想的枷鎖.墨子曾經說過:「義,利也.」這只是簡單的三個字,卻准確地闡明了利與義的關系.利是義存在的基礎.我
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自貢贖人」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高尚的品格與接收回報並不總是對立的,而不求回報也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贖人卻不報賬的人並非那麼值得人們誇
獎.即使他報賬並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贖金,他仍舊沒有任何損失,這一切有了魯國政府的保障,也並沒有任何的風險可言.所以,他不報賬,反而有故意製造一種施
與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輿論認可的嫌疑,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是故意為之,拘泥於名譽的人.他的付出,局限於金錢這一有形的資產,得到的卻是人心的認可,輿論
的誇獎這樣無形的財富,比之於金錢,這些誇獎更加難得.而對於那些未被贖回的奴隸和魯國的未來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負面影響完全超過了他付出的金錢的價
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狹義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舉動所造成的後果無法讓人斷言他是高尚的.
朱熹曾經說過「利者,義之和.」利與義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正是由於符合道義,所以人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利;正是由於存在著利益,所以人們才能做更多符合道義的事.正是把利與義相互結合,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⑷ 高二語文必修五73頁第五題作文
利與義可以得兼
長期以來,就利與義二者的關系而言,人們普遍認為接受了利就意味著失去了義,似乎利與義之間的關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機結合的。其實,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義和利是可以統一的,在義的范圍內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可是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你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來,孔子學生的做法是正確的,他沖破了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缺少對「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的闡析,即「要回報就是不義之人」,而且要與下文「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的反問句銜接)當今社會,也有許多像孔子學生這樣樂於助人的人,他們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雷鋒的那種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卻不能成為束縛我們思想的枷鎖。墨子曾經說過:「義,利也。」這只是簡單的三個字,卻准確地闡明了利與義的關系。利是義存在的基礎。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自貢贖人」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高尚的品格與接收回報並不總是對立的,而不求回報也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 贖人卻不報賬的人並非那麼值得人們誇獎。即使他報賬並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贖金,他仍舊沒有任何損失,這一切有了魯國政府的保障,也並沒有任何的風險可言。所以,他不報賬,反而有故意製造一種施與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輿論認可的嫌疑,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是故意為之,拘泥於名譽的人。他的付出,局限於金錢這一有形的資產,得到的卻是人心的認可,輿論的誇獎這樣無形的財富,比之於金錢,這些誇獎更加難得。而對於那些未被贖回的奴隸和魯國的未來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負面影響完全超過了他付出的金錢的價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狹義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舉動所造成的後果無法讓人斷言他是高尚的。
朱熹曾經說過「利者,義之和。」利與義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正是由於符合道義,所以人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利;正是由於存在著利益,所以人們才能做更多符合道義的事。正是把利與義相互結合,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⑸ 語文必修五第73頁第三題作文要怎麼寫,給我一個大體的方向即可。
怎樣寫語文必修5第73頁第3題的作文啊?急需!!!
⑹ 高中語文必修五73頁的第五道作文題。
題目: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孩子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旅行,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後再到政府去報賬。孔子的一個學生贖人後卻沒有去報賬,人們誇他品格高尚。孔子卻嚴厲地批評他,說他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贖回來,因為人們假如墊錢贖了奴隸,不報賬自己會蒙受損失,而報賬了則說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學生,於是以後就只好假裝沒有看見.
審題: 1、讀材料,抓主旨一個學生收取報酬,遭到人們非議,卻得到孔子表揚;同樣是善舉,一個學生私掏腰包,得到人們誇獎,卻受到孔子責備。為什麼?因為孔子以多數人、社會甚至國家利益為重。(以人為本) 2、選角度,定立意材料中的任何一個人、事、物都可以作為一個角度,但並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題的。因此,得出立意後,應選擇其中切題的、並有把握寫好的立意來作文。另外,從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題,可優先考慮選用。(1)從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嚴,這是首要的 ③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正確指導人 ④要教育學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嚴 (2)從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會規則 ②符合社會規則的小貪未嘗不可或:為了生命(為了讓更多人得到救助),寧可背負貪名。 ③破壞社會規則的小善不可為。或:行小善應以多數人、社會甚至國家利益為重。或:行小善應以大局為重。 ④道德高尚並不排斥利益 ⑤應以人為本,以虛名為輕 ⑥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從人們的角度 ①看問題做事情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②多數人的意見(看法)並不總是正確的。 ③不應人雲亦雲 (4)從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②好人應得好報 ③表揚善行更應是有形的物化。 二、選立意,定中心,設置分論點三、聯系歷史和現實,選用論據四、寫作五步成文
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報,眾人認為貪心,孔子認為對;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報,眾人認為高尚,孔子認為不對。
2.核心話題:助人與回報。圍繞這一話題「眾人」與「孔子」見解不同,你怎麼看。
3.命題者的意圖:⑴助人應接受回報;⑵助人應該得到獎勵;⑶助人不圖回報就高尚嗎?
以「助人與回報」為立意比較好寫。
一:以「親情」為話題,寫一個讓你感動,令你難忘的細節。
二: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寫作文。
女兒,兒子,媽媽爸爸一家四口談到了「親情」問題。女兒最先發言:世間最美的是親情,兒子接著說:親情是把雙刃劍。媽媽想了想說:親情常常創造奇跡。爸爸最後說:理智比親情更重要。
請以上訴某一個人的話作為話題,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三:以「我想握住你的手」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四:根據下訴情景,以「致我的前輩」為題寫一篇作文。
再翻檢家裡的老照片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楨發黃的小照片很像我,便拿去問爸爸。爸爸說:「這是我的祖父(或祖母),連我以前也沒有見過。」我盯著這幀小照片看了很久,相隔這么遙遠,外貌那麼接近,真是奇怪,終於,我決定對這位前輩說些什麼。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據報載,一位父親與兒子簽訂了一份「父子協議」,主要內容是:兒子全部自籌高等教育經費,自己解決謀業,創業,結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決養老費,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種事宜。這一致協議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說,這個協議違背了我國傳統的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老人的倫理道德;也有人說,傳統的雙向依賴的親情與孝道是建立在農村社會多子多女的人口基礎和小農生產的經濟基礎之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消極因素,應該有一種新型的父代與子代之間的關系來代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立體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
⑻ 求高中語文必修五73頁第五題材料作文一篇,不要網上有的
善意的謊言(其一)
我有一個爺爺。今年他以經七十多歲了。前不久他被查出患有中期肺癌。可爸爸、姑姑、叔叔大爺們都練合起來不告訴他。都對爺爺說:「沒事的,你患得只是一般的肺炎」。開始我很不了解,認為他們的謊言對爺爺的治療不利。可現在我卻相信有時「善意的謊言」是最美的。應為……
爺爺是個老實巴交,一字不識,一生清貧的農民。一輩子沒享過什麼福。他有六個子女。奶奶去世早,我爸爸他們幾個老小全部都是爺爺一手帶大的。他過慣了苦日子,很節儉。有一次他的節儉還讓我丟足了「面子」。
那一次是爺爺送我上學,早餐是在上學的路上買的麵包和牛奶,到學校時麵包還剩下一大半。我隨手就要向垃圾桶里扔。爺爺看見了趕緊喊:「別扔,給我!」可他還沒有說完我已經丟進了。這時,爺爺竟然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從垃圾桶里揀起了那用食品袋包著的半塊剩麵包。當時同學們哈哈大笑,我的臉通紅,為此我竟然好多天不理爺爺。
如今,爺爺正在做化療,因為他沒文化不懂。還以為治療一般的肺炎就得這樣打針。所以每個療程的化療他都配合的很好。幸虧沒告訴爺爺,否則他是絕對不會治療的,因為他怕花錢,心痛子女。認為自己病反正是治不好,幹嘛要花那麼多錢給子女增加負擔。可是爺爺啊!你可曾知到要是沒有你哪來的姑姑大爺、叔叔爸爸還有我!
爺爺,你可一定要挺住啊!希望我們善意的謊言能夠延續你的生命,哪怕是一分一秒也好!善意的謊言最美!
⑼ 人教版必修五語文73頁作文
答案一
道德旗幟下的沉思
撫卷於案,初對孔子的話語感到不解:義救魯奴而不報賬的學生受責備,同樣是救人一命卻收下謝禮的學生反得表揚。掩卷沉思,方覺意義深遠。
看問題做事情應以誰為最大受益者為出發點。個人雖然收了貴重酬勞,但最大受益者卻是國家和社會,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實德與利的關系並非完全對立,只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高樹道德旗幟使我們對一切與之稍有偏差的行為做出錯誤的判斷.
古人雲:「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的確,道德是高尚的品格。從古到今,道德是永恆的話題,它是做人的基礎,無德者不立。但是我們在推崇道德的時候又往往過激,好像道德與金錢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敵人似的,在評價某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時總會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錢上,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首屆「最高科學榮譽獎」,若照以上之論,那我們便應認為他沒道德嗎?不,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稻技術的推廣,讓中國讓世界多養活了億萬人口。相比之下,這500萬對於他的貢獻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便是以此激勵科學家為國做出更大貢獻,讓世人明白中國是個尊重人才的國家,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國人才、留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華工作。「重獎效應」在這幾年也確實卓有成效。
雅典奧運會中國取得歷史性突破,賽後國家重獎了獲金牌運動員,這件事引起很多議論,責難之語充盈於耳。但我認為重獎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勵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說不定我們2008年還會因此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呢。不能認為運動員拿了獎金就喪失了道德,女排隊員不是集體捐款給慈善機構了嗎?無獨有偶,來華賺得巨資的皇馬隊員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時將集體簽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給了中國慈善協會了嗎?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對落水漁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費後救人」的話不免讓人寒心,韓國某明星借「慰安婦」之名出「寫真集」的事件更是讓人為之憤怒,這種重利輕德,一心往錢里鑽的行為令人不齒。
把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尤為重要,我們不應偏頗地盜用道德概念,而應理性地看待和處理道德問題。
朋友,讓我們用理智去審視利益,用理智去維護道德吧!
答案二
「道」亦有「道」
第一個「道」是道德,第二個「道」是道理,這樣一來,文題便清晰了許多。
自古法律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義上保證社會的秩序,而對道德的理解和評鑒又總能左右一個社會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義道德的是行為,可見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既是由於社會的規范,又同時可以改變社會面貌。孔子的兩個學生正是一種對社會道德的行為定義,而孔子的指教正在於告誡大眾:一種道德的詮釋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對社會的影響。
我想孔子的具體說法讀者都能理解,而這種說法的內在緣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這樣一個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謂「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開……
我便以中國作為背景。隨著十年文革動盪與改革開放的驟變,中國人對於道德的思維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變中,同時也不斷有因道德影響而產生的爭論發生在媒體中,而其中絕大多數的道德事故都是針對個人的,很多民眾總願想當然地認為某個處於輿論一時焦點的對象該作出什麼行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種規范准則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應提倡而非強制。其實即使烏托邦式的道德傳揚都要比就事論事地道德說教要聰明得多,前者是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後者則是影響了社會心理,心若變,生活則會有所動盪。
道德的道理,在於非原則性的指導,在於社會的嘗試和步進,是一種有機的調劑。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後,很多諸如「某明星身價很高卻捐款甚微」的說法在日常交流中產生。而這樣的指責往往能達到孔子指責的第二個學生的行為效果。即是你可以贊頌捐款多的人,但不應把捐款數量作為道德標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義指數。這種道德規范便是無道理的,有缺憾的,社會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愛心的人,而不是一個人捐得更多。這其間便存在著道義的選擇,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於看清了道德的本質,不是標榜個人,而是引導群體,所以道德的鋪設方向,是一個社會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