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1-13 00:17:13

❶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的知識重點。我還剩幾天就期末考試了

九上文言文重點篇目復習知識點
出師表
1、作者: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2、重點實詞。
3、翻譯重點句子: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們益州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形勢萬分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
宮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異。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
(4)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翻譯: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
翻譯: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動,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翻譯: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譯:先帝知道我謹慎小心,所以先帝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翻譯: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
(9)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給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啊!
4、理解性背誦:
(1)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4)《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5)《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7)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8)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9)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10)在中國男子足球隊沖擊世界盃屢遭失敗的情況下,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這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現作者無意於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出自己在劉備「三顧茅廬」前躬耕南陽時心態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4)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5)通過對比寫出先後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16)諸葛亮在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處境下,出任軍師,追隨劉備創業。他在《出師表》中寫到: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7)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追言白帝城託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及思想基礎的語句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18)嚴明賞罰的句子是(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另一種說法:
1、寫盡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
3、後漢傾頹的原因: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4、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妄。
5、諸葛亮的政治願望:北定中原,庶竟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6、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不利的客觀條件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為急存亡之秋也。
7、諸荀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有利的主觀條件是: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8、表達了作者對劉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9、簡述「三顧茅廬」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體指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本文主要表達了什麼情感?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感恩圖報之情,表達其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12、①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請結合《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用短語寫出他所指揮的兩個戰例。
②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像諸葛殼那樣忠心報國的文臣武將,請從語文或歷史教材中列舉出兩個名人,並寫出他們留傳下來的名言或者事跡。
例:赤壁之戰 火燒博望 火燒新野 七擒孟獲 空城計等 ②例: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馬援馬革裹屍;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尚思為國戍輪台」;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甲午海戰壯烈殉國等。
《陳涉世家》------史記(司馬遷)
一、翻譯句子:
1、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同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現在逃走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於秦(的統治)很久了。
5、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6、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託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
7、此教我先威眾耳 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
8、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都在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9、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僅能免於斬刑,可是守衛邊境而死的人一定也佔十分之六七。
10、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出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11、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幾天後,(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
12、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 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
關鍵問題
1、本文選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誰?《史記》;司馬遷
2、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別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天下苦秦久矣
3、陳涉為起所作的兩方面輿論閥准備是?丹書魚腹;篝火狐鳴
4、陳涉是怎樣一個人?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卓越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膽識
5、文中能體現陳涉少時就有遠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6、既表明陳涉對統治階級無比憤恨又表明其偉大抱負的動員群眾的名言是?王候將相寧有種乎!
四、分析:
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寫陳涉,為何開頭並舉吳廣的籍貫、表字?
體現吳廣在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敘述了陳勝青年時代的遠大抱負,為以後領導起義作伏筆。
3.第一段分幾層,用"||"劃出後,總結層意,並理出線索。
層意:年少時(鴻鵲之志)——服役後(謀劃起義)——舉大計後(據陳稱王)
線索:抓住陳勝、吳廣的活動這條貫穿全文的主線。
4.為什麼在開頭列出吳廣呢?
突出陳勝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時也暗示吳廣在起義中的特殊地位,這樣開頭,下文據此展開,寫陳、吳二人合謀舉事,並對吳廣在謀劃起義和建立張楚政權中的作用作了詳細的描述。
5、寫陳涉作者有沒有從他出生寫起,詳寫了什麼?
作者專寫了陳勝的少年生活,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點。
作者選擇了「陳涉少時」「與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過「輟耕之壟上」的細節,運用人物對話,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揭示出陳涉年少時的個性。
6、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主要反映在哪裡?
是為了介紹其少年時的志向,反映在陳涉與夥伴的對話中。「苟富貴,無相忘」表明其不甘貧窮,要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燕雀安知鴻鴿之志哉!」展現其遠大理想。
三、分析課文第二段
2.填空。
(1)起義的導火線是_。(去漁陽途中遇雨失期,皆將斬)
(2)陳勝認為起義將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②_(①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的不滿;②楚人懷念楚將項燕,有強烈的復國願望)
(3)為起義作的輿論准備是:①_②_(①置書魚腹;②黃火狐鳴)
(4)提出的起義口號是:__(自稱扶蘇、項燕)
3.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麼?
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發閣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一句可見搖役之重;
(2)殘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斬」說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
4、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主要策略是什麼?
(1)先提賢君公子扶蘇可以利用,以宗法觀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緒,並爭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統治者內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國人民愛戴的名將項燕,以其名義發動起義,具有號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對秦滅楚的復仇火焰。兩個策略,反映陳勝對時局的關注和精到的智識。
5、陳勝、吳廣為謀劃起義作了輿論准備,是怎樣的?有何作用?
陳勝、吳廣用「魚腹藏書」和「篝火狐鳴」製造陳勝要做王的輿論,主要作用是『威眾』」。
6、本段中對人物的刻畫主要採用什麼描寫方法?
刻畫人物以對話為主,運用語言、動作、外貌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幹。
四、分析課文第三段
2.這一段可以分幾層?怎樣分?寫了哪三方面內容?另外請你用一句話概括.
第一層(「吳廣素愛人……吳廣為都尉」)起義開始時的情形。
第二層(「攻大澤鄉……號為張楚」)起義初期的迅猛發展和陳勝立國經過。
第三層(「當此時……殺之以應陳涉」)概述諸郡縣反秦斗爭情形。A並殺兩尉,B為壇而盟,C.勝利進軍。總的來說是敘述了發動起義到建立張楚政權的經過。
3、第3段開頭交代了幾個場面?分別是何用意?
開頭交代了「並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這三個場面,「並殺兩尉」是為了掃清障礙,「廣故數言欲亡」「故」表明用計,目的是激怒將尉「答廣」「尉果符廣」「果」表明計劃成功,「劍挺」寫出將尉的兇殘,接著用「奪」「殺」「佐」「並殺」連著四個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陳勝、吳廣面對強敵,奮勇殺敵的斗爭精神。「召令徒屬」慷慨陳詞,幾句話簡潔精煉,說理中肯,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號召力。再次體現陳勝的膽識和才智。文中在描述這兩個場面後,插入一句議論「從民欲也」,表明起義正是人心所向,對「為壇而盟」的描寫,則顯示了簡朴隆重的氣氛。
4本段後半部分主要寫了起義後勢如破竹的大好形勢,對「比至陳」的場面描寫有何特點?
運用一連串數詞「百」「千」「萬」,形象地展現了起義後的大好形勢。至此,陳勝的「鴻鵲之志」變成了現實。
5.文後半部分哪些詞語體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
「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之大。
6.是起義的領袖,作者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
作者對陳勝是肯定和贊揚的,司馬遷將陳勝與一般的王侯齊觀,便可見對他的功績是肯定的。
7.觀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詳略上,有何特點?
詳寫了起義的准備和發動的過程,略寫了陳勝少時與人佣耕、起義的路線、農民政權的建立等,這樣有詳有略地寫,才能突出表現陳勝的非凡才能。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一、句子翻譯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王那裡繼承了這塊土地,(我)願意意始終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來交換。
2、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然而,安陵君違背我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嗎?
4、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面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嗎?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裡的憤怒還沒有迸發出來,上天就降下徵兆。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7、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現在立刻)倒下兩具屍體,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樣。
二、關鍵問題
1、本文選自哪部作品?《戰國策》
2、秦王是怎樣一個人?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干
3、唐雎是怎樣一個人?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4、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吏實有什麼用意?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5、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6、文末說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並。文中所說,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時秦在軍事的占壓倒優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7.全文採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同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後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8.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唐雎是針鋒相對,後發制人,著眼點小──刺殺秦王。秦王是前倨後恭,威脅恐嚇,著眼點大──進攻國家。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麼?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10.為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並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 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①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並。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②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麼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③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④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⑤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❷ 誰有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筆記啊,就是課文重點!

新人教復版九年制級上冊語文教案
http://wenku..com/view/7b269ce2524de518964b7df8.html
可不可以呀?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