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的知識不再是預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記載在書籍里的理論、概念和公式,而應該是能夠被激活的知識,是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知識,當然也括那些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的知識。真正的知識擁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領域或前人總結出的資料與技能的人,而是能夠發明從來沒被發明的知識,能不斷提出創造性解決辦法的人,即在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人才。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種嶄新的能培養其創新精神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以學科教學為載體實施探究性學習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對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那麼什麼是探究性學習呢?一、探究性學習的內涵(一) 探究性學習的含義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及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強調一點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基於問題的解決來構建知識。探究性學習方式十分適合未來與當今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語文教育發展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二) 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比較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是一種相對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是指學習者佔有傳授者提供的經驗,把前人創造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使自己成為辨認事物、處理問題的工具。接受式學習包含三種子類型:機械性接受學習,被動性接受學習和有意義接受學習[2]。前兩種學習類型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方法,我們平常所說的接受式學習就是專指以機械性接受學習與被動性接受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兩點: 1、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接受式學習以教師為中心接受式學習則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往往一堂課下來,只聽見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不斷地揮灑筆尖,拚命地記筆記。最終只能導致學生學知識的盲從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所謂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完全置於主體地位,是探究性學習最突出的特點。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以指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教師依據教材本身以及學生的實際,對需要探討的問題適時給予選擇、定向和幫助,使學生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對語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探究活動,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 2、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接受式學習注重教師的傳授接受式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往往是老師咀嚼透了,按照老師自己的理解傳授給學生的。而不是學生自己去發掘,去實踐得到的結果。結果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使學生失去再創造的能力。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別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探究性學習所提供的實踐機遇,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分析、討論、搜集材料和處理信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特點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使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學有所用,學有所成,並有利於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從而提高其實踐能力。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呢?(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慾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樂於學習。比如,上《四個太陽》這一課時,要學生閉上眼睛,播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聽,爾後問:「剛才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你有什麼感覺?」有的學生回答:「呼呼的風聲,像冬天寒冷的北風。」有的說:「我感覺這風吹在臉上,冷得直發抖。」這時,教師說:「是啊,有個小朋友和你們感覺一樣。」這時,學生迫不急待地睜開眼睛來看課件,當學生看得如痴如迷時,一輪紅紅的太陽升上天空,問:「這時你有什麼感覺?」有的說:「我覺得不冷了。」有的說:「我覺得溫暖。」 在這里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又特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激發著聯想,也激發著探究的慾望。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願打下思維定勢。當學生睜眼看到課件時,如身臨其境、聽其聲、觀其境,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歡樂的心態中學習知識。(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路開闊了,思維火花閃現了,這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又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的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那就是要變先。講後練為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於學生猜測與驗證。如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讓學生為烏鴉想想更好的辦法。有的說:「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說:「我請它到我家裡喝水。」還有的說:「把瓶子斜著靠在旁邊的石頭上,就可以喝著水了。」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學生以積極主動態度參與探究。(三)、善於質疑、敢於想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抒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將自身置於特定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宋朝思想家張載說:「於不疑處讀書,定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喜悅。」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讓學生讀課題質疑,這時,一個學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為什麼還借呢?還有一位學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嗎?這時,我不急於回答,而是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在讀中感悟,尋求答案。這樣即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四)、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我們認為:「一是要適當點撥。當學生在思維的轉折處,或知識的重、難點處經過自身的努力,還感到無法解決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點撥的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獲得整個系統知識,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識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學的,為此,學生們在課堂探究結束後,必須反思自己學習的行為所獲取的知識。在每節課結束後,都要問一問:剛才的學習,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麼?通過反思,讓學生把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學的探究方法,探究規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三、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一種形成性評價,以正面評價為主。應重視對學習內容豐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樣性的評價,注重學生自我評價,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平時教學中,要講究有效評價策略,或「及時評價」,或「延時評價」,或「正面評價」,或「側面評價」,重在鼓勵學生敢於探究,樂於探究,勇於創新,達到「以創新求發展」。如:在學習《田忌賽馬》時,請學生來談談「你要向課文中誰學習?學習他什麼?」許多學生說「要學習孫臏」,有的說:「學習他善於觀察、肯動腦筋」,有的說:「學習他聰明機智、敢於挑戰」,有的說:「學習他幫助弱小,樂於助人」。這時,我不急於肯定,採用了「延時評價」,繼續問學生:「還可以向誰學習?」於是學生思考後,又踴躍說:「要學習田忌,學習他忠厚老實,不耍心計」,有的說:「要學習齊威王,學習他遵守競賽規則,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風。」試想,如果不是應用「延時評價」,學生能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多角度、有創意的見解嗎?科學評價,鼓勵創新。既是對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激發了繼續探究的慾望;又可以把局限於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不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究的機會,怎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有能力的創造性人才?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在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看重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那份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適時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培養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❷ 本科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語文研究課題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豐富語文課程內容和形式的探索等內容。
引導低年級學生探究、發現的研究(在學拼音、在識字寫字中有所發現);漢語拼音、識字與語言訓練整合的研究;識字教學中認寫分開、採取多種方法鞏固認字的研究;在低年級加強寫字指導的研究;在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的思想指導下,改進閱讀教學的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提倡獨立思考,組織合作學習,引導探究發現,鼓勵發表創見的研究;加強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語文素養的研究;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的研究;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豐富語文課程內容和形式的探索;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2)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研究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研究課題的相關要求規定:
1、備課組要有教研課題,以切實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為中心。人人參與就是通過以在教學中提出課題,用課題提升教學效益的原則來開展教研的。
2、在研究性學習中,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課題研究,成為北外附校高中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法。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開放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科研意識成為重要目的。
❸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改革目標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
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
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
變式一:自主選擇式
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
3.交流學習收獲。
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
變式二:質疑解惑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
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
變式三:重點閱讀式
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
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
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
變式四:自測互評式
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
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
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
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
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
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
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
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❹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有哪些
(一)設置適宜情境,創設主動參與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因教材和學生的不同,創設實際的教學情境,安排教學活動,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手、動腦、交流、表演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本中,不乏深受學生喜愛的作品。音樂性和節奏性很強的篇幅,教師可以為學生配樂或讓學生自由朗讀,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參與的快樂。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除了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感受參與的快樂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如五年級《中彩那天》一課,教師在教學時,要學生理解課文中一句話「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那貧困的家最富有的時刻。」當學生通過文字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父親誠實、正直的品質,讓學生表演父親與庫伯先生打電話這一段內容,學生在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情境中表演打電話的情節,學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通過「電話交談」使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父親的好品質,同時產生了學好課文的強烈願望。
(二)鼓勵質疑問難,培養主動參與意識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要創設讓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他們好學深思、學習主動性充分調動的表現。」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更多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愛護和培育學生的好奇心、質疑習慣,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起點。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多問、多想、多說,從不輕易給學生一個標准答案,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獨樹一幟的觀點,培養敢想、敢說、敢做、敢爭論的精神,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慾望和激情。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課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課文中寫曹操調了很多弓弩手來射箭,那他們為什麼不射『火』箭呢?用「火」箭不就可以把諸葛亮的草船燒掉了嗎?」聽了學生的問題,教師大吃一驚,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詞句的理解,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知天文識地理的傑出才能。這個問題完全出乎教師的意料,所以覺得特別尷尬,但是當看到孩子充滿疑惑的眼神時,教師毫無猶豫地表揚了他:「你確實是一位很會思考的同學,這個問題問得挺好,老師都沒考慮到,看來課後我們可得好好討論一下。」後來,這個問題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討論,也成了老師討論的焦點。因此,教師不可抑制孩子的提問,應鼓勵學生多疑多問,激活思維,培養學生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誘發創新意識。
(三)優化教學形式,創造主動參與機會
在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通過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評議、師生交流等多種教學形式,使自己在整個環節中起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多讓學生各抒己見,多聽學生意見,與學生默契配合,達成思維共振與感情共鳴,努力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如第七冊教材中《燕子》一文,教師在教學最後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接著請學生談談「讀了這段你有什麼感受?」使學生初步感受燕子停歇的優美姿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你認為哪些詞句美?為什麼?」這時,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賽,最後經過交流、評議,深深體會到了文章的意境美——「落」,寫出了小燕子飛倦了,停歇時動作輕盈、靈巧;「痕」——痕跡,若有若無,因此,從遠處看,燕子就像正待演奏的樂譜。「多麼美的燕子停歇圖啊!」學生從內心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可見,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真正發揮。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給學生營造了主動參與氛圍,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給他們創造展現個性的機會,達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四)採用積極評價,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評價是端正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看到自己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積極、適當的鼓勵性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行為。例如, 可以積極鼓勵創新, 正面肯定, 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客觀公正、熱情誠懇地對待學生,使學生體驗評價的嚴肅性,以及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張揚個性,因人施評,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自信心; 評點結合, 鼓勵參與,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如在教《魯迅與時間》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此文是通過一系列數字表現了魯迅珍惜時間,善於利用時間的品質,教師讓學生列出魯迅工作的時間及寫作量的一系列數字。有一位學生,他在課文內容所提供的數字上又進行了換算,算出魯迅一天就要寫作近1萬字,從而更直觀地說明魯迅珍惜時間,善於利用時間。在學生的回答之後教師立刻進行正面激勵性評價「 說得好,真肯動腦筋!大家聽了你說的話,都在佩服你說得好!」接著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展開想像,創造結尾,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五)重視小結歸納,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
小結歸納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師生的小結歸納可以幫助學生將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從而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要做到注意知識歸類,重視鞏固積累,提高學習效率;啟發學生聯想,組成知識網路,形成知識正遷移;設計目標練習,提高運用能力,鞏固參與成果;織游戲活動,形成教學高潮,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設置新的懸念,潛伏新授內容,引起學生新的學習興趣。
❺ 怎樣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優化,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徹底剔除「硬塞知識的辦法」。因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能自主學習了,掌握了學習方法,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會逐步走向高效課堂,才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那麼,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仍是我們在不斷實踐和摸索的課題。我想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抓綱務本,質疑導學,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前提。
隨著我縣高效課堂的強力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順應這一歷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做到抓綱務本。抓綱就是要吃透新課標,務本就是要弄清課本的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及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編制科學實效的導學案,在編寫導學案時將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其次是質疑導學。在課堂上,要發動學生質疑問難,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把這些問題按學習的層次歸類整理,然後據此組織學生研討。採用「質疑導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學生踴躍發言,課堂真正活躍起來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如教學《霧凇》(蘇教版第七冊)中這樣一段: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黃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充分感悟後,設計了如下練習:假如你看了霧凇奇景,會怎樣贊嘆?學生語言豐富,思路開闊。
二、科學分組,合作探究,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具有科學性、序列性的教學活動。開展合作學習,就必須組建學習小組,科學分組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全班學生按照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徵等分為若干個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合作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性。組內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誰組織、誰作記錄、誰承擔小組發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言時其他同學干什麼等等。總之,小組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應承擔的角色,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麼。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能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小組各成員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群體,確保每一次探究學習的質量。教學離不開預設,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連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詞的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樣,如果一味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就到哪裡。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預設應具備兩項功能。如一位老師教學《草地夜行》最後一段時,有意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提出疑難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1.這一段兩次出現「要記住革命」,為什麼前一次加引號,而後一次不加引號呢?2.這一段開頭寫了風大、雨大、天黑,這些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3.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後矛盾?既然是「無邊的黑暗」,又怎能「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4.前面寫小戰士飢餓疲勞,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後來他既沒休息過,也沒有吃東西,怎麼能「邁開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課堂形式,是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保證。
優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例如教學《翠鳥》時,可在課前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麼動物,從課本中、電視中、網上查找有關翠鳥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以及課外資料,初步了解翠鳥的有關知識,體會翠鳥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給予保護。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翠鳥到底有哪些具體生活習性呢?這時教師為了繼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說:「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你們課後繼續查找資料,等找好資料,我們再交流探討。」這樣的教學,實現了課堂向課外開放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課外轉向課內,再走向課外,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
四、課後注重「課堂教學反思」,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推進器。
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並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教學反思是課堂教學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但現實中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課就以為任務完成、萬事大吉。而事實上,大凡優秀的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後反思,這些教師也都非常看重課堂反饋並在教學中長期堅持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反思教學,即使是教學多年的老教師,因為他們清楚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認識。
總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研究課題,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大量先進的教學經驗,經過教學不斷砥礪和不斷的探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❻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模來式和教學方源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❼ 什麼是「小學語文三三教學模式」具體談談
(1) 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是通過學生互動求得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所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定學習目標,只有小組成員都完成了自身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目標才算最終達成。
(2) 培養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
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公布給學生,並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比如,師生可共同評出「最佳合作獎」、「共同進步獎」、「集體智慧獎」等。這樣,使小組合作學習更積極向上,使學生更樂於參與。
(3) 要正確處理異質學生間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採用異質性混合小組為多。在組成小組成員時,一些學優生出於小組榮譽的考慮,會拒絕或排斥學困生,此時教師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並要激發其相互幫助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學優生憑借其優良的素質,很有可能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人物,主宰著整個小組。為了不使學困生變得更加膽小怯弱,避免學困生的被動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更多的關心和鼓勵,建立起「能行」的積極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時應盡量發現這些學生的長處,並加以發揚,以揚長避短,建立自信,從而能主動參與,積極發言,毫不膽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教師對學優生要進行適當的教育,鼓勵他們對學困生提供幫助,與其他學生形成協作友誼的關系,從而使自己的舉止更為得體,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並在分享中體驗自身的價值。
(4) 強化小組團體激勵,讓學生樂於合作交流。
1、對小組成員的評價,要體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只有正視學生的客觀差異,爭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給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讓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一是對組內成員評價採取縱向比較,看與以前比較是否有進步。依據這一原則,當學生在課堂表現、單項檢測、作業等各方面有進步時,都及時給予贊揚、鼓勵。二是讓同類水平的學生展開競爭使每位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有取勝的可能,樹立學習的信心。
2、對於小組的評價,要做到只有小組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成功。對於課堂上小組探究的成果,成員的精彩匯報,每節課都應由各個小組和教師一起進行評比,對於作業的評比,也以小組為單位,每周或兩周進行一次評比,對於各種數學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評價,每周一次評比,每月作一總結,這種突出小組團體的評價,淡化了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個人行為,易於把學生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激勵學生主動合作,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5) 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和獎勵方式
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