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草原》的主要內容
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㈡ 人教版小學教材五年級(下)第一片課文<<草原>>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此句中多處運用了「借代」手法。「蒙漢」借代「蒙漢兩族人民」,「天涯」借代「邊疆」,這里即指「內蒙古」,「碧草」借代「大草原」,「斜陽」借代「傍晚時分」。這些借代,意思完備而又深刻。
蒙漢人民之間的情誼深厚,怎麼忍心馬上分別呢,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這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互相傾訴著惜別之情。這句話作為全篇的結尾,點明了蒙漢兩族團結情深的中心。
這句話所描繪的意境:自古以來,蒙古和漢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們在這里相聚,不僅是朋友的聚會,更是兩個民族的友誼的見證。在這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夕陽西下,希望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㈢ 小學人教版語文草原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內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容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並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㈣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草原》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課文詳細記敘了作者一次內難忘的訪問經歷。容文章既寫出了草原的美景,表現了草原的獨特風光;又寫出了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全篇文章優美、語言清新流暢,草原的靜態美和蒙古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㈤ 小學語文課本(人教版)有哪一課是講北大荒草原的(請附標題和正文內容)
應該是老舍的《草原》吧?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似乎是吧!?
㈥ 人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一共有5部,分別為:
1、《母雞》,是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6課
2、《貓》,是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5課
3、《草原》,是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1課
4、《北京的春節》,是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6課
5、《養花》,是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復習
《母雞》是滿人老舍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貓》是老舍創作的一篇狀物散文,發表於《新觀察》1959年第16期。該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貓,其形象在老舍的筆下栩栩如生,摯情躍然紙上,表達了作者愛貓至深是有緣由的。該篇文章已選入人教版小學課本四年級。
《草原》是現代詩人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課文主要講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蒙漢聯歡圖。作者在最後引用了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北京的春節》是現代作家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同時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突出了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贊美。全文充滿北京味兒的朴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又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養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給報刊寫的一篇散文,刊載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藝報》上。通過寫養花的過程,表達了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順序,層層遞進,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6)人教版小學語文草原擴展閱讀:
《養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給報刊寫的一篇散文,刊載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藝報》上。通過寫養花的過程,表達了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順序,層層遞進,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解放後,老舍不再需要花瓶了,他有了一個小花園。1950年,老舍搬進了北京一座小四合院。從此老舍就和夫人在院子里養起了菊花,一共養了100多種,300多棵。每到秋天花朵爭奇斗艷,真可以舉辦個小菊展了。這就是老舍著名散文《養花》一文提到的情景。
㈦ 仿寫草原作文500字,人教版小學五下教科書第一篇課文。急急急!
1
校門口的海棠樹開花了!無意從小路走過,卻看到了樹上繁花似錦的景象——潔專白無瑕屬的海棠花一朵朵鑲嵌在綠葉叢中,是那麼可愛,我都像化作綠葉與它們一同搖擺.一陣清風吹來,幾片花瓣落下,好香!醉人的甜味遍布整個校園.旁邊,還有一棵矮小的玉蘭,它沒有海棠的香味兒,只能將海棠襯得更高大.校外,幾根枝條探出頭來,一位母親摘下一朵花兒,別在了女兒頭上,雖是白色,但到什麼地方都那麼可愛,宛若一隻欲飛的蝴蝶,扇動翅膀.這境界,怎能不讓每一個過往的行人駐足流連.
2
初入公園,我還以為到了人間仙境.花是那麼紅,樹是那麼綠.使我總想和綠樹紅花手拉手,一邊唱,一邊舞.在蔚藍的天下,滿眼綠色,哦,春來了!公園的四周都被小丘環繞著.小丘上零零星星的點綴著幾塊石頭,給光禿禿的小丘增添了幾分生氣.這么奇麗的景色,既想到公園各處轉轉,體驗春的氣息,又想高歌一曲,來表達我愉悅的心情.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㈧ 人教版小學教材五年級(下)第一片課文<<草原>>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什麼意思
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專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
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
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㈨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哪些是老舍先生的文章
有《貓》,《草原》,《養花》、《趵突泉》、《鳥的天堂》
㈩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的同步閱讀里的《草原的心》全文(人教版)
草原的心
──《甘南素描》之四
草原上的草,有時候被人稱為「水草」,草的生長繁衍,離不開水。在草原上,我見過流動的水,它們悄無聲息地流淌著,像一縷縷一片片閃爍不定的水晶,漫過綠草,消失在草叢深處,這些流水時隱時現,來無影,去元蹤,它們源自何處,流向何方,似乎無跡可尋。
「草原上有海」。甘南的朋友告訴我,話語中帶著一種神秘。 海是一切流水的起源,也是它們的歸宿,草原上有海,恐怕是神話。然而說話間,我的視野中竟出現了兩只白色的鷗鳥,這是水域中的飛禽,它們怎麼飛到了草原上?鷗鳥的翅膀款款舞動,被它們帶出來的,是金波粼粼的水光。
萬頃碧波,彷彿從草原深處突然溢出地面,浩浩盪盪地鋪展在地平線上。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草原上,竟會有這么大的一泓碧水。說它是海,太誇張,它沒有海的浩瀚和氣勢,說它是湖,差不多。湖水非常平靜,倒映著藍天白雲,也倒映著遠方的群山。鏡子般的湖水裡,有一幅高遠深邃的高原風景畫。輕風掠過,水面微波盪漾,湖水裡那幅畫便模糊了,朦朧了,成了一幅印象派的油畫。我曾到過新疆的賽里木湖,也是高原湖泊,那是戈壁灘上的一個淡水湖,在荒涼的戈壁灘看到一個碧波盪漾的大湖,那種驚喜是沒有到過戈壁灘的人難以體會的。在賽里木湖邊,我也見到過白色的鷗鳥,那情景和眼前的景象非常相似。眼前這有,沒有賽里木湖那麼大,然而當地的藏民卻把它叫做海,它的名字是「尕海」。
也許是因為青藏高原離大海遙遠,生活在這里的大部分藏民永遠也沒有機會看到真正的海。在他們的眼裡,所有的湖泊都是海。在九寨溝,當地的藏民把小小的水窪都稱為「海子」。而「尕海」,比起九寨溝的「海子」要寬廣遼闊得多。
尕海是一個活動的高原湖泊,它的容量、面積和形貌隨季節的更替變化著。春天融雪時,山峰和草原上的積雪匯成萬千條細流涌進尕海,平靜的尕海頓時變得汪洋恣肆,湖水上漫,淹沒了周圍的草地。夏天,尕海被烈日蒸發,也承受著高原難得的雨水,它分派出無數細流,滋潤著周圍的綠草,茫茫草原,都受到它的潤澤。秋天,草原上的綠草發黃了,尕海也縮小了。它就像母親的乳房,被嬰兒吸盡了乳汁,漸漸干癟萎縮。到冬天,尕海被冰雪覆蓋,流水消失了遺跡。不過不用擔心,當春風吹來,尕海又會涌動起藍色的波瀾。尕海中的水,是茫茫草原的綠色之源,是草原流動的血液。藏族人在歌中唱尕海,說它是是鑲嵌在草原里的一塊碧玉,是一面明鏡,是草原美麗的夢。還有更美妙的比喻:尕海,是草原的心。
離開尕海後,我在汽車上查看了甘肅地圖,在地圖上,我找到了尕海,那隻是一個小小的圓點,就像測在地圖上的一顆藍色的小水珠。到過尕海,才會明白,地圖上這顆小小的水珠,在草原上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