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課文 明顯是局限於某一篇文章,著眼於一篇文章的話,可能忽視教育本身。專
教語文 思維范疇更大,廣度更屬高。選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優秀的文章,而由點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學引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思考,進而舉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處理文章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
『貳』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論文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 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
『叄』 怎樣做好小學低段語文朗讀訓練教學設計
1、由於這些孩子不認識字,因此老師的范讀和教讀尤為重要。同時內要求學生要做到耳到、眼到容、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手指指到,嘴巴讀到,這一點尤為重要。
2、抽生讀,讓其他孩子評,說說哪裡加了字或漏了字,哪裡讀錯了字等等,接著再進一步進行小組賽讀,其他組孩子評,比比誰聽得最認真?對認真的孩子進行表揚和獎勵小紅花等,激起孩子們聽的積極性。
3、「小老師」教讀。
這樣有兩大好處:一來老師可以有時間去巡視,督促孩子們是否做到「四到」,還可以隨時糾正教讀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和問題。二是選「小老師」這個舉動能極大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在他們眼裡,老師是那麼神聖,能當上「小老師」對他們來說,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肯定!人人都會為之而努力。
『肆』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置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最關鍵的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朗讀教學是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能夠提升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方式。盡管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廣泛的使用朗讀教學,我們還會發現存在一些問題。文中將重點介紹。從而更好的將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出來。
1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問題分析
1.1朗讀學習時間不足
長久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當中並未明確將朗讀教學的時間進行明確規定,可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是關鍵的構成部分。所以,在課堂教學當中一部分的時間要進行朗讀學習。大量教學實踐表示,極少數的老師可以使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聯系。大部分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當中,學生課前預習以及課後鞏固的作業一般都是朗讀,課堂當中無法真正的保證有效的朗讀時間。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當中,老師並未充分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關鍵地位,並未充分有效的將教師的朗讀示範榜樣作用發揮出來,不利於小學低年級學生建立學習意識。
1.2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單一枯燥
大部分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流程中,一般都是學生不停的閱讀文章,這個教學方式過於單一枯燥,導致學生喪失了對朗讀教學本身的熱情。老師在實現朗讀教學的過程中並未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也沒有有效的調動激發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沒有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也只是單純機械的將朗讀任務完成,將文章的大概意思搞懂就行,這樣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方法根本不可能將朗讀教學質量提高,也更不可能培養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
1.3學生進行朗讀的目的性不強
有很多老師為了滿足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將自己課堂教學打造的熱火朝天,就利用多種形式更換著讓學生進行朗讀。一般就是男女生進行分讀、小組一起讀等方式,課堂當中學生朗讀聲一波一波,課堂氣氛熱鬧非凡。但是並未有任何實際效果,學生在朗讀之前也不了解自己要利用朗讀文章達到何種目的,朗讀毫無用處。朗讀之前不能將要求熟悉,朗讀過程中不能獲得有效的指引,朗讀之後無法獲得真正及時的反饋,學生就是為了完成朗讀而朗讀,並沒有真正用心感受,最後做了無用功。
2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分析
2.1加強重視,擴充朗讀學習時間
將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視力度加大,才可以保證朗讀變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系統當中的一部分。將傳統的教學理念突破,將新課改過程中的教學理念的創新意識吸收進來,從改變老師的教學觀念來著手,將利用老師的教學理念和行動促使小學生朗讀學習,更好的將朗讀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老師需要將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有限的實踐科學分配,按照教學內容的多寡來合理提供給學生不同的朗讀學習的時間,保證學生可以在朗讀時間中能夠有機會朗讀課文,同時更好的帶著個人情感朗讀課文。
2.2通過合作學習提高朗讀有效性
實行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朗讀教學過程中,要更好的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需要有效的教學方式那就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可以進行合作學習,朗讀任何一篇文章都由多個學生合作完成,每一個學生朗讀一部分或者按照角色的不同對學生朗讀進行分配,這樣不但可以保證學生將朗讀教學目標實現,還可以將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提高,將教學品質提升。比如,老師在教授《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就能夠利用合作學習的模式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教師在實現朗讀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以同桌為組的形式,將文章中所出現的兩個角色進行分配,要評價哪一個學生朗讀的更加有感情,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將朗讀教學更好的完成,有效的將教學質量提高,幫助學生更好的培養朗讀能力。
2.3不斷豐富語文朗讀的形式
利用不斷的探究和實踐,在現實教學當中也掌握了不少的語文朗讀技巧,這些朗讀技巧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以及作用。而且使用范圍也有所區別。具體的語文實踐中,老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挑選合適的朗讀方法。碰到學生朗讀不到位,老師要利用示範朗讀方式進行朗讀,一旦課文當中對話內容多,任務個性鮮明,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方法。一旦課文內容需要情感融入,我們可以利用齊讀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不一樣的朗讀方法存在一些注意問題。范讀過程中,老師要將自身的示範效果發揮出來,不能讓學生單純的模仿;齊讀的同時,防止出現有的學生不出聲。
2.4通過整體感知課文,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
小學低年級語文老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保證朗讀教學質量,需要保證學生可以深刻的感知課文情感。只有學生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感受到,才可以真正的飽含情感以及激情的朗讀課文。因而老師在進行朗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小學低年級學生充分對文章當中的感情了解之後,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課文。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極大的將學生的情感豐富,而且還可以保證朗讀課堂教學的質量水平。比如,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時候,朗讀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利用整體感受課文情感保證提高朗讀教學的效果。第一,老師要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初次朗讀,同時保證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出對於文章的感受和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感情,之後老師要總結文章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另外老師要知道學生帶著感情再次進行文章朗讀,這樣可以保證學生有目的的對文章朗讀,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總而言之,朗讀可以幫助深刻理解和領悟文本,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語感,有效的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作為一項技能的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在創作的過程。培養朗讀能力,掌握朗讀技巧,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經過日積月累,反復訓練才可以提升。語文老師需要利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逐漸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伍』 如何寫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朗讀能力
《語文課標標准》指出: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讀是閱讀教學重要環節之一。我認為,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言語能力的培養,而言語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語感左右著語文教學的實質和效率,而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文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我們學校地處農村。這些大山裡的孩子由於在日常生活中,與家長、與社會甚至與老師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機會使用普通話,導致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較低。加之,目前農村學校教師老齡化十分嚴重,擔任小學語文教學的多為老教師,他們只要求學生朗讀,缺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導致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錯字、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因此,提高農村小學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已經迫在眉睫。結合近幾年的語文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
一、狠抓拼音,鞏固朗讀基礎。
農村學校學生受當地語言環境的影響,在生活中很少說普通話,在朗讀課文時口語較重,並且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學生的朗讀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條件就是先把字音讀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韻母與後鼻韻母不分;腦袋讀成laodai、歡迎讀成huanyin。低年級教師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可以要求學生做成卡片,幫助學生區分並加強記憶,高年級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要及時糾正、強化練習。並且老師們要做到持之以恆,堂堂必教,時時必糾。朗讀文章只有先讀正確,才能讀流利,然後才能讀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級狠抓拼音教學和識字教學是提高農村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前提條件。
二、范讀課文,熏陶感染學生。
盡管新課改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但很多教師仍然還沒有轉變自己的觀念,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必須先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當教師的朗讀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在課堂以生動、優美的語言為學生范讀,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陸』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朗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位置顯赫,舉足輕重,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扎實的語文素養,作用重大。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小學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掌握知識不夠等原因,讀書時往往會有唱讀、漏讀、填讀或讀破句等現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加強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多讀多練,培養他們的語言感受力,提高閱讀能力。
一、教師示範,激發興趣。
語文是靠語言文字來表達感情的,作者熾熱、豐富的感情寓於生動優美的語句中。每講授一篇新課文,老師如能先范讀一遍課文,范讀時注重感情色彩,時而激情澎湃,時而低訴音弦,做到聲情並茂,學生就會有如痴如醉的感覺,感情就會很快投入到課文中的情境中來。低年級的學生特別崇拜老師,加上模仿性強、可塑性大,他們聽到老師朗讀那麼好,就會躍躍欲試,模仿著讀,就會對朗讀產生興趣,會很想朗讀好課文。
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我讓學生朗讀表演狼和小羊的對話,狼的話由我示範。我戴上了狼的頭飾,配上狼兇狠的表情,讀出了狼惡狠狠的語氣。這樣不僅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起到了榜樣示範作用。的確,後來許多小朋友也能模仿老師的樣子和語氣自主朗讀和表演。這樣既消除了課堂上的緊張氣氛,也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教給學生基本的朗讀知識。
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朗讀中有發音不準、唱讀、漏讀、填讀和讀破語句等現象,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讀准字音。其次,要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或者學生在朗讀時容易漏字、加字或讀破的詞、片語和句子,先指導他們讀准、讀順這些詞、片語和句子。然後再過渡到朗讀段和篇。第三,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能和技巧,指導學生掌握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等句子的不同讀法,掌握好朗讀中句子的停頓、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升降。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此外還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思想感情,盡量把握課文中的感情變化等。要做到以上幾點,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重視范讀和領讀,通過教師范讀糾正學生的錯誤,通過領讀引導學生正確的朗讀。
『柒』 語文課改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論文
《語文課標標准》指出: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讀是閱讀教學重要環節之一。我認為,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言語能力的培養,而言語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語感左右著語文教學的實質和效率,而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文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這些大山裡的孩子由於在日常生活中,與家長、與社會甚至與老師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機會使用普通話,導致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較低。加之,目前農村學校教師老齡化十分嚴重,擔任小學語文教學的多為老教師,他們只要求學生朗讀,缺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導致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錯字、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因此,提高農村小學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已經迫在眉睫。結合近幾年的語文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
一、狠抓拼音,鞏固朗讀基礎。
農村學校學生受當地語言環境的影響,在生活中很少說普通話,在朗讀課文時口語較重,並且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學生的朗讀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條件就是先把字音讀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韻母與後鼻韻母不分;腦袋讀成laodai、歡迎讀成huanyin。低年級教師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可以要求學生做成卡片,幫助學生區分並加強記憶,高年級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要及時糾正、強化練習。並且老師們要做到持之以恆,堂堂必教,時時必糾。朗讀文章只有先讀正確,才能讀流利,然後才能讀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級狠抓拼音教學和識字教學是提高農村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前提條件。
二、范讀課文,熏陶感染學生。
盡管新課改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但很多教師仍然還沒有轉變自己的觀念,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必須先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當教師的朗讀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在課堂以生動、優美的語言為學生范讀,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加深學生理解。
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內容離農村孩子的生活較遠,這些課文學生比較難理解。對於此類課文老師可以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課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寫了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可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無法想像課文中所描寫的優美景觀,在課堂上,我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這些美景以及珍貴文物的圖片,把學生帶入課文,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充分理解後,這時學生就通過自己的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體會表達了出來,學生的朗讀水平無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創設情境是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個重要手段。
四、加深理解,激發朗讀情感。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重點要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要求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又在理解後的朗讀中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回顧近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視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在訓練學生的朗讀時,我一直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表達出來。例如:我在引導學生朗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地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這一句話時,我先問學生同學們,在這樣的園里漫步,你想出來嗎?誰能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第一個同學起來讀的語速較快,我又問誰比他更喜歡欣賞這些優美的景色,都不想出來了?學生就明白了讀這一句話語速要慢一點兒。我又問:誰完全被這些優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來了?這時,同學們朗讀的興趣都被激發出來了,都爭著要來讀並且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了。在語文課上,我堅持用這個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朗讀,使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這個方法來讓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進的。
五、開展活動,創造展示平台。
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應該僅僅局限於課內,而應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為了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經常開展一些詩朗誦、講故事、演講比賽等一些小型的班內活動,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並及時的對一些表現好、進步大的同學提出表揚。這些活動的開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也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更加輕松。
朗讀教學貫穿了整個小學語文階段的教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只要我們教師能轉變觀念,正確認識朗讀培養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有耐心、有恆心,科學地進行朗讀訓練,我相信農村小學生朗讀差的局面一定會有所改善。
『捌』 晨誦詩歌對小學語文低段朗讀指導有何作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1.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3.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4.培養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鑒於此,現就我校實際,以小學1—6年級期末檢測語文試卷為例,看小學語文新課標評價建議的相關要求。通過對本次小學1—6年級語文試卷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命題目的及特點。整套試卷命題依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緊扣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體現了「三重」原則,即重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積累運用能力),重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了「三維」目標。試題特點如下:1、加重了基礎知識的考查與評價: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性學科,從小打好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實基礎,明確要求,扎實訓練。在本套試題中對字詞句的考查可謂面全樣多:選正確的讀音,看拼音寫字,形近字組詞,補充成語,選填關聯詞語,按要求寫句子,縮句,擴句,比喻句,擬人句等多種句式的變換,以及加標點,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見,我們今後的課堂應該讓學生在課內識字、練字、用句,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基固本。2、做出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積累」的導向:這次質量檢測的各年級試卷都注重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如二年級題中的4小題把成語補充完整,四年級的第二大板塊「善於積累」中的「寫出和人、水有關的詞語」,把「霧鎖山頭山鎖霧」補充完整,並感受奇妙之處,「請你回想本學期要求背誦的內容,把句子補充完整等等。以上試題源自教材,題目的形式又有別於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注重了語感的培養,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體現了「新課程標准」的要求,對今後的語文教學起到了明確的導向作用。3、落實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與評價:《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在公民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本套試題側重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與評價,例如:二年級的「我的小嘴兒真會說」,三年級的「我會說」,五年級的「能說會做」以及六年級的「我最想說的話是……」等,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容忽視。4、「閱讀」、「情感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靈魂,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如一年級的「讀一讀,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誰大誰小;六年級的試題內容:「關於鳥的故事」中的「邊讀邊想邊做」各題,是對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的考查,有對學生理解能力、觀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對學生知識積累、知識遷移、知識拓展的考查。四年級「開卷有益」部分中的「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請你試著用一句格言式的話寫出來」。我們知道,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讀,在讀中再有一個消化和理解的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內化為語文素養,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提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題,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給方法,培養能力,為學生提供的語文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達成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題的整合。我們應拓寬命題思維,拓展命題空間,打破學科界限,貫通學科與生活的聯系,賦予試卷豐富、多樣的功能,盡可能使有限的試捲成為融合聽說讀寫、整合三維目標、匯合課內外知識的載體,從而全面綜合地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這一點中,對於閱讀板塊的考查,我認為應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和遷移的綜合能力。閱讀題設置得如何,經常被視為衡量一份語文試題「技術含量」高低的重要標准。事實也往往如此。在平時的測試與考試中,能真正測試出學生閱讀能力與水平高低的,閱讀板塊,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閱讀題的設置,應要贊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題思路,也即「知識在課內,取材於課外」,換句話說,也就是閱讀題的測試材料應完全取自於課外。與此同時,從教學的導向來看,測試卷中的閱讀題如果來自於課內,容易產生教師上課或復習期間猜題押寶現象的發生。此舉,或造成教學過程中的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重點,題無巨細式的講解與分析;或造成在復習期間的重復訓練,題海戰術,無端浪費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從而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從我們日常的教學情況來看,一些教師為了試題中的一篇課內閱讀題,在復習期間往往會准備幾十篇甚至於上百篇的課內段落讓學生去練習,甚至背誦標准答案。如此復習與教學,我們的孩子豈有不厭學之理?題例:閱讀題《蠟燭》(四年級)中有一題:在橫線上填寫出一句與蠟燭的精神有關的古詩詞句子。【試題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了,價值取向是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適度地超越文本。】對於「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題原則,或許我們中間的一部分教師會質疑:難道我們的文本教學不需要了嗎?產生這種想法的教師,其實是對閱讀的內涵與本質了解不夠造成的。閱讀題,考的並非只是閱讀材料中的幾個知識點,而的是,通過閱讀材料,考查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理解水平。而這一閱讀能力與水平的形成,是一個螺旋上升、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滴水成冰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單元到每一冊教材的編制,都是各類專家經過反復論證與謹慎推敲過的。這些內容不同,體裁各異之文本,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形成了一冊冊具有知識結構系統化,能力訓練序列化的教材。通過一篇又一篇課文的學習,一個又一個知識點的落實,目的正是為了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教材是個例子」的說法。反之,如果撇開課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謂的課外閱讀,那隻會是捨本逐末、語文就會像斷線的風箏,無從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歸宿,就更談不上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高效率了。一份好的試卷,首先要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個階段學生該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一個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成績,知道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夠體現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對教師的教學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相信,以課程標准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新要求為指引,來研究命題新思路,探索復習新策略,一定能夠使語文考試真正成為評價語文學習的客觀工具,成為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動力,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作出實際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