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大道之行也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大道之行也

發布時間:2021-01-10 05:02:10

❶ 八年級上冊的人教版語文書,24課《大道之行也》中「故外戶而不閉」的「而」怎麼翻譯

『而』在這里是順接連詞,據我們老師講,除了《送東陽馬生序》{八年級下冊24課}裡面有一個與他用法相同外,只有他還是順接連詞要翻譯的,翻譯為都、全。

❷ 初二語文書上冊中的大道之行也選自哪兒

《禮記.禮運》
當然,你說是《禮記》也是可以的,看你老師具體要求了。
《禮記》是本書,《禮記.禮運》 是該書的一個子章節。

❸ 初二語文評課記錄

初二語文《大道之行也》評課記錄與反思

開學之初,初中語文組聽了衡老師的一堂匯報課,他所執教的課文是初二的《大道之行也》,現將評課及反思簡單摘錄如下:
姚老師:1、本堂課的導入設計平淡卻很有效。老師讓學生背已讀過的《桃花源記》引入課堂教學,這既為學習新課作了鋪墊,又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積累。緊接著提問《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作為本課教學的切入點,起到了較好的激趣作用,應當說這種導入是比較成功的。
2、教師將本課設置了六個問題,課前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分組板在黑板上,從檢查預習效果以及幫助學生完成對內容理解的角度來說,此環節是安排合理的,這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書寫能力、解題能力。
商榷:學生陳述答案時,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若考慮讓其他組發表見解展開討論,或許更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
謝老師:通過設計六個問題,重點突出,知識點落實到位,並且老師能引導適時的朗讀,只是學生展示時聲音較小。
劉老師:本堂課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課堂結構完整,知識點基本落實到位,不足點就是老師講課聲音不太洪亮,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生不是很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牛老師:老師講課思路清晰,語速適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不過學生的展示還有待於老師進一步強調並引導,讓展示自然、大方的學生做榜樣。
金老師:能將本課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利於學生對「大同」社會特徵的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還要強化朗讀,學生可通過多樣的朗讀形式來展示,在讀中感受、領悟、賞析。
鞏老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衡老師深知:課堂越開放,對自己教學越有利,因而,作為明陽的新成員,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憑他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開放性課堂是人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它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有話可說,課堂的話語權屬於學生,課堂的主宰權屬於學生。其實,這樣一來的課堂對老師要求更高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嚴峻的考驗,老師一定要不斷充電學習。
教育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辛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正所謂:「嘔心瀝血探新路,吹盡黃沙始見金」,相信,我們如果有衡老師大膽嘗試的魄力和精神,咱們的教育事業一定回日臻完善、成熟。

反思

開學伊始,學校就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教研教改的理論學習;還邀請了縣教研室的主任舉行了新課改理論的講座。9月7日,我還有幸聽了同校老師的示範課:新穎的課堂模式,熱烈的課堂氣氛,機智的點撥……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期間,我還聽了其他老師的課,覺得啟發很大。因而,我想借這次匯報課的機會,嘗試這種新的課堂模式,並向各位同行求教。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較短,理論性較強的文言文。初中生很難理解透徹。但我認為有點難度,正好可以給自己和學生們一個好的鍛煉機會。於是,就按照教學進度,用這篇文章來上課。
上課前,要求學生利用早自習去預習課文。自己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結合課文注釋,掌握課文大意。並布置了各小組的討論題。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題上。把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來組織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沒有我預想的熱烈,有些小組的准備明顯不夠充分,答案過於簡單。六個小組有兩個小組准備充分,答案全面,還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效果良好。有兩個小組回答還是比較准確,沒有引起其他同學的異議。當然,也不能激起討論,顯得平淡。第一小組的回答比較簡單。引起了同學們的討論,補充的同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完善,形成了良好的討論氛圍。可謂是有失有得。
仔細地回顧整堂課。認為這堂課雖然完成了預先設置的課堂教學任務,但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還很多。
1、學生的課前預習還不夠充分,必須認真組織好課前預習。
從學生的討論情況來看:有些小組的討論還不夠充分,討論的結果較為簡單,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面、深入。
2、學生還不夠適應這種課堂模式。
有的小組組織展示小組討論結果時,聲音太小,甚至有些手足無措,課堂環節不熟。還要經常參與、鍛煉,才能不斷進步。
3、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提高。
由於自己對這種課堂模式了解不深,接觸得不多。對學生的情況不夠熟悉,個體、班級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充分的了解。在組織學生預習、討論時,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評點也有不到位之處。沒有營造出活躍、靈動的課堂氣氛來。
以上是我自己對這堂課的一點淺陋想法,希望拋磚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❹ 請問,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書里,《大道之行也》在第幾頁,第幾課

大道之行也
大道
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版獨子其子,使老有所權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
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乾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
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
人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
此姦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❺ 人教版初二語文課本上冊必背課文

《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大道之行也》、《三峽》。具體解釋如下:

1、《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2、《陋室銘》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3、《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此篇古文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第16課課文。

4、《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漢禮學家戴聖編著的《禮記》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其次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最後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進一步闡釋「大同」。全文節奏分明、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5、《三峽》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長江三峽」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長江三峽---夔門」是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2018年2月19日,長江三峽工程南線船閘啟動實施至3月24日8時為期33天的停航檢修,三峽工程北線船閘將採取單向通過、定時換向方式運行。

❻ 幫我寫一篇 想像中的大同社會(初二語文大道之行也

1.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這個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而首先是權力的公有。權力公有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具體措施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管理社會的是被選舉出來的賢能,而選舉賢能的權力在於「天下」,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所以說權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確權力公有,是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權力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權力的個人壟斷,才能保證社會的其他方面不受壟斷;只有堅持權力的公有,才能保證社會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為公」的口號其性質是與王權根本對立的,是反王權的。《禮記正義》解釋說:「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也。」《正義》是以大同為五章故事的,所以舉出堯不以帝位傳其子丹朱而傳給舜,舜又不傳其商均而傳禹的事例以資證明。《正義》雖然也承認「天下為公」首先是指最高統治的帝位,但從所舉事例看,不全是《禮運》所說的大同,因為堯、舜雖然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為私有物來「禪讓」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況下讓人的。《史記·五帝本紀》寫道:「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舜與「大同」的區別在於:堯、舜的禪讓是權宜性的,大同的選賢與能是制度化的;堯、舜是個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選舉的;堯、舜是終身制的,大同是非終身的。在大同世界裡,就根本不存在帝與王。
2.選賢與能的管理體制。這個體制是包括中央與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務由地方民眾選舉賢能之士負責管理。這里的選舉指的是民舉,而不是官舉,官舉與民舉的性質是不同的,但後儒卻混淆了兩者的界線,甚至有意改民舉為官舉。漢儒解釋說:「選賢與能者,向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凶,舉十六相之類是也。」漢儒雖然也以「天下為公」和「選賢與能」,分別指中央和地方政權,但用的仍是堯、舜的典故。堯、舜一方面禪讓帝位,一方面選賢與能,好事作盡,而民眾卻未與聞,因而其並不是大同世界本來意義上的選舉。隨著時間的推移,選舉的性質一再改變,迨至隋唐,竟成了專指朝廷對士人的選拔,自《唐書》直至《明史》,均辟有《選舉志》,記載歷代的科舉情況,選舉與民眾便徹底絕緣了。
3.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信與睦是良好人際關系的核心,而「天下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天下為公」,人人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著,地位平等,無脅迫的可能,無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際關系總的概括。這個以「天下為公」為前提的人際關系同樣遭到了後儒的竄改。《禮記正義》解釋說:「講信修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修,習;睦,親也。此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雲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也。」通過《正義》的解釋,「講信修睦」僅是一種言說交往的表面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又是王化影響的結果,大同世界的本質被閹割了。
4.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大同世界描繪的社會是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在這里,人們視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視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任何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任何人都主動關心社會。男有室,女有家,社會和諧,人民安堵。對這段最具實際意義的社會保障,後儒也是多有竄改的,如將社會保障制度解釋為一種在君王影響下的社會風氣。所謂「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子己子。」將人人有勞動權力的「壯有所用」解釋為「不愛其力以奉幼」,將男有分解釋為「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而將「女有歸」解釋為「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特別又從反面論證,有意無意地醜化婦女說:「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也。」「男有分,女有歸」,實際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權力與機會,不至因戰亂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成為曠夫怨女,是一種基本的社會保障。
5.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在這里,人們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社會財富十分珍惜,憎惡一切浪費現象,也反對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貨棄於地是可恥的,貨藏於己同樣是可恥的。
6.各盡其力的勞動態度。在這里,勞動已經成了人們高度自覺而又十分習慣的活動。「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能勞不勞是可恥的,勞而不盡其力也是可恥的,勞動只為了自己同樣是可恥的。正是人們這種不計報酬、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支撐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實可靠的社會保障又是這種勞動態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給人們提供了和諧優越的生存條件,人們回報社會以高度的自覺勞動,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而又互相進。
而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筆下的一個小村落,無爭無息,和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大同社會有很大的區別
7.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同社會畢竟只是一種人們理想中的社會。宗上所述,想要達到大同社會的要求最起碼要達到以上的幾點。然而,當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上看待這幾點時,難道我們不覺得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啊!當我們面對上述的幾點時我們是多麼的無力,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哪怕是上述中的一點?這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一說大同社會是一個要求所有人的心都必須是無比純潔的社會。這又叫我們如何做到,有光明就有黑暗,這是不爭的事實。大同社會是一個非常翠弱的社會體制,只要人們心中出現陰暗的一面社會就會出現裂痕,即使她給我們帶來了那麼美好的生活,她還是將面臨我們人性的威脅。我們不可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我們不會讀心術,我們也不能控制每個人,我們只能約束好自己,才能維護好這個社會,這個世界。

❼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中所有的古詩

網路首頁 | 網路知道 | 登錄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八年級下冊語文全部古詩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10-6-7 13:58 | 提問者:we1wz
最佳答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附錄里的10首古詩

1.《贈從弟》(其二) 劉楨 漢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初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唐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5.《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唐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唐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7.《無題》 李商隱 晚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8.《相見歡》 李煜 五代南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9.《登飛來峰》 王安石 北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自)緣身在最高層。

10.《蘇幕遮》 范仲淹 北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參考資料:語文書

第五單元

21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南朝梁

22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東晉

23 馬說 韓愈 唐

24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明初

25 詩詞曲五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六單元

26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唐

27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北宋

28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宋

29 滿井游記 袁宏道 明

30 詩五首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卷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蹋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❽ 初二語文24課:"大道之行也"的翻譯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內,不獨子其子,使老容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❾ 八年級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

24 大道之行也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遊於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台)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再看課文。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准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於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二、問題研究

關於孔子「大同」說的思想意義

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於「三代之英」,則「大同」社會當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其實又不然,因為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世正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會之間劃上等號,則孔子的「大同」說就成了一種歷史倒退的主張。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點上,決無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見得呢?

我們細讀論「大同」這一段文字,便不難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傳聞中五帝之世的社會實況,而是包含在實況之中的「大道」——確切地說,他是將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論的高度來加以認識,並利用它們來揭示人類社會所應普遍遵守的法則。例如,他從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這兩件事實中提煉出「天下為公」的觀念,指出了社會權力的歸宿(屬於社會的全體成員);從舜舉「八元」「八愷」一事中提煉出「選賢與能」的觀念,指出了社會管理者產生的途徑。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二者決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還要看到孔子將這個理想社會定名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鄭玄注雲:「同,猶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

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嚮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練習說明

一、回答下面的問題,並背誦這篇課文。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此題是據課文第二層內容設計的,這一層內容比較復雜。設題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幫助理解和記憶。

參考答案見「整體把握」。

2.「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了(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也同樣受到社會的照顧)。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例如:你對「桃源」中社會的整體印象是什麼?從漁人在村中受到熱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麼?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不同的意見都可以講出來,不搞統一答案。

二、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並作解釋。

1.選賢與能

2.男有分,女有歸

3.貨惡其棄於地也

4.陶後鮮有聞

目的是積累詞語,使學生養成因聲求義的習慣。

1.與,通「舉」,讀jǔ,選拔。

2.分,讀fèn,職分、職業。

3.惡,讀wù,憎惡。

4.鮮,讀xiǎn,少。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一課時教讀。基本的設想是:

1.把誦讀放在教學的首位。

這是一篇名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本文共107字,讀一遍約需1分鍾(包括間歇在內),要保證至少讀15遍(包括領讀和背誦的檢查)。要用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講講讀讀,使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

2.對誦讀要作具體指導。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後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屬下讀。「而不閉」一語後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要簡化其他教學環節。

注釋已有的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不必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著譯成現代語;《禮記》及戴聖的介紹就依題注,不作任何補充。

4.練習(含討論)也要在課上完成,15分鍾以內最好。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後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二、補充資料

康有為關於「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這句話的解釋: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據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顧生民而興哀也。」

(節選自《〈禮運〉注》)

〔注〕「據亂」「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說法,康有為借用它來說明歷史進化是從據亂世經昇平世(即「小康」社會)到達太平世(即「大同」社會)。「大同」是孔子理想社會的終極目標。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大道之行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