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
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貳』 淺談如何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有魅力
一、以問題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學生主動求知與進行探索活動的強大動力。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慾的驅使下對學習表現出強大的學習熱情。一方面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問為什麼的心理特點,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弗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使學生帶著心中的疑問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我提出問題: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初讀,等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感知後,再針對文中的細節進行提問。如:「她敢從成把的火柴堆里抽出一根來,在牆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嗎?她終於抽出了一根。」針對其中的「終於」一詞,我提出:小女孩不敢回家,也不敢隨意的點燃火柴,但這里為什麼說「終於」抽出了一根?這樣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使學生體會到文字的魅力、運用的巧妙,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對小女孩產生了同情與憐憫,從而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很重要,但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更為重要。《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讓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我們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要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提問,保護學生提問的信心,讓學生善於思考,善於提問。這樣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富有生機。
二、用多媒體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中
小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易於理解與接受圖像、圖畫與動畫所表達的信息,對一些文字描述的事物理解起來稍有困難。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運用形象直觀的手段來幫助學生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多媒體圖文並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以多種手段來傳遞信息,可以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可以將靜止的文字描述轉換成有圖有文、有聲有色的優美畫面,實現了聲像同步,這對於小學生來說既是一個吸引學生的強大亮點,也是一個連接學生與文本的橋梁。多媒體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學生帶入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如在學習《翠鳥》一課時,我課上收集了翠鳥的相關資料,課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形象地展示,學生看到翠鳥漂亮的羽毛、透亮靈活的眼睛、又尖又長的嘴,有了更為形象直觀的認識。同時通過視頻播放翠鳥捕魚的過程,使學生對翠鳥捕魚的一系列動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一句中的「蹬、叼、貼」,讓學生體會到了這些詞的精妙,同時也能在今後的寫作中充分運用,使動作更傳神。古詩是小學教學的一個難點,作品的創作年代與學生的生活離得較為久遠,而且古詩用語精煉,學生往往很難體會到詩文的意思。運用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可以再現古詩所描寫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對於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領會文字的魅力大有幫助。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很難全方位地理解詩中所描繪的景緻,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天門山「搬」到課堂上來,學生從直觀形象的畫面中體會到了「斷」用得精妙,用得恰到好處,一個斷字將天門山的雄偉壯觀表現出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如臨其境,自然能感受到天門山的雄偉壯觀與作者的情感。
三、以角色扮演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以往的教學過於重視教師的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作用,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獨占課堂,是絕對在上的權威者,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學生畏於教師的權威,參與意識不強,師生之間處於一種不平等有時甚至是對抗的關系,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緊張,充斥著消極對抗情緒,這樣的教學氛圍與師生關系不利於學生的主動學習與積極探索,使生動的語文課變成了枯燥的講解課,可以說完全將學生排斥在自主學習之外。小學生有著較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喜歡表演,愛跳愛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形成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有利於師生情感的溝通,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課文中的角色,從而有利於學生理解文本。
1.讓學生扮演課本中的角色。選取一些故事情節強或人物鮮明的文章,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以對話或動作來表現人物形象。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可讓學生扮演小女孩,使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語言,從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來全方位把握作者形象。
2.讓學生扮演虛擬的形象。如一些描寫景物的文章,可以讓學生當導演來介紹文中所描寫的景物。使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文中所描寫的事物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總之,一切要以作品為依據,讓學生進行一定的改編並在課上講述。如在學習了《橋》後,我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來講給全班學生聽,學生的興致非常高,在講述的過程中還加入了肢體語言,將人物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
這樣的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課前都精心地准備,認真閱讀文本,仔細推敲文字,逐字逐詞地進行品味,以全面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了解事情的進展,以使自己的表演更傳神、更到位。學生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潛能得以挖掘,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氛圍會更輕松、更活躍,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叄』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1.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
備課強調獨立鑽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訓練點,商討有效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准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等,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節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四是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3.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准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1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肆』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運用激勵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激勵技巧:
一、堅持激勵式教學的原則
要引領學生實現成功,讓其閃光點受到賞識,讓學生在學和做中能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以此來激勵學生的求知慾和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能不斷追求新知,積極進取,自我驅動力強大,學習熱情持續高漲,在興趣中、快樂中健康成長。
二、不斷探索課堂教學中的激勵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的每分每秒都要融入激勵的思想。我通過多年的總結歸納出課堂常用激勵方式有:
1.教師語言性激勵:多贊揚、肯定、誇獎,通過表揚好的來激勵差的。
2.教師的面部表情激勵:期待的眼神、微笑、點頭。
3.教師的動作性激勵:各種手勢,鼓掌,興高采烈,手舞足蹈。
4.學生個體上目標性激勵:優生——摘桃式,創設相應難度;中等生——台階式,循序漸進提問;學困生——給予式,提前告之問題,讓其有備而戰,提高積極性。
5.游戲式激勵:娛樂式——唱歌、跳舞、謎語、古詩等;心理調節式——閉眼、口號、體驗、放鬆等:競賽式——小組接力、個體挑戰、開火車。
6.場景性激勵:多媒體——聲、光、色、影;教師才藝展示——唱、誦等。
7.獎勵性激勵:個體、小組——每天、每周、每月、每期評價;滿意課堂獎勵——下課前的故事、笑話、漫畫、實物;學生作品留檔。
8.交朋友性激勵:課余與學生多接觸、多傾聽,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向教師敞開心扉,產生親和力。
9.轉移性激勵: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抓住其閃光點,可稱贊其學習以外的某些優點,從而激勵其熱情轉移到學習上來。
10.職務性激勵:對學習有進步的學生可通過民主和任命的方式,讓其擔任一定的小職務,激勵其不斷進步。
激勵方式多種多樣,要因時、因人、因地、因事而用,不能機械照搬,也不能簡單重復。教師要把握激勵的火候和度,盡量恰如其分。教師要心中有愛,學會欣賞,不能老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學生,既不虛捧,也不各惜賞識。「頌善於公堂,規過於密室。」其目的是喚醒他、鼓舞他,使其快樂、滿足,有了快樂、滿足就有了學習熱情。
三、積極打造踐行激勵式課堂的教師
新課改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教師始終是最根本的動力和源泉。新課程認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者,還是新型教學關系的學習者、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面臨一次大洗腦,要更新觀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提高自身素質,以應對這場挑戰。為了使激勵式課堂突顯功能,可通過以下方式來提升教師素質:
1.學習——儲存力量。「學而時習之,不易樂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由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不斷學習,跟書籍結下友誼,知識才會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新課改課堂,老師沒有了絕對的權威,為了更好地駕馭課堂四十分鍾,教師只有加強學習,豐富學識,學會欣賞學生的閃光點,掌握激勵技巧,增強人格魅力,才能彌補新課程新標准給自己帶來的不足,才能重新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新的形象和威信。為了給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學校每周組織兩次集體學習,調動老師們學習的積極性,倡導教師們將學習當成是自己一輩子的追求,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習慣。
2.合作——凝聚智慧。在新課改面前,我們遇到的棘手問題會很多,所以,在打造教師隊伍的時候,應十分重視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用集體的智慧解決面臨的問題。這樣的方式,可以為順利推進新課改保駕護航。探索新課改模式課的過程中,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集體備課,選一名教師上課,然後集體修改教案,注重發掘激勵功能,預設激勵情境。打造年級組優秀示範課,使年級組內教師得到提高,這是一個層面的合作;將所有年級的示範課集中展示,然後全校教師觀摩學習,寫出心得,讓全體教師都得到培訓和提高,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合作。
3.評價——取長補短。新課堂對大家來說是新生事物,所以大家都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課改的挑戰,學習氛圍濃厚了,思考問題也深入了,激勵式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可以讓老師們相互學習、借鑒經驗、對照自己的課堂。
4.反思——總結經驗。我們倡導教師要針對教學各個環節進行反思,即:要對實施的教育理念反思,對教學目的反思,對教學方法反思,對學法指導反思,對學生評價反思,對課堂的激勵方式、激勵效果反思,對課堂的激勵方式、激勵效果反思,寫出心得體會。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總結經驗,才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四、培養適應激勵式課堂的學生
新課改形式下,學生是課堂的主角,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學生要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學習中,如何讓學生自信地當好課堂小主人,體驗「我學習,我快樂」呢?針對學生特點,教師的主要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小組合作學習。
1.激勵引領學會自主探究。設計激勵式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成功的前提,有了興趣,有了動力,才會有好的效果。在引導學生有效自主探究時,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妥善安排時間」,不在學習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改掉邊學習邊聽音樂的習慣等。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指導自學方法。
2.激勵幫助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在激勵式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將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要通過「會聽」、「會說」、「願說」三個層面,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明確責任,培養合作意識,強調團隊共同進步;把恰當的「激勵」當作學生合作學習的「催化劑」,提高合作的效率;適時變換小組內組員分工,強化合作的實效。
『伍』 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老師怕漏教,考試又考到,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撿到,來個一網打盡。這樣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導致學生語文應用能力不強。這就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改變這種現狀,構建語文高效課堂」。那麼,什麼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即通過教師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上有超常收獲、能力上有超常提高、超常進步。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我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打造高效課堂。一、潛心文本,成竹於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教育目的等都隱藏在文字之中。我們不應把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課本看一下就去上課,也不應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應把精力放在吃透文本之中,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應當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吃透文本,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本,讓自己先走進文本,成為文本中的角色,與作者交流。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有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學生走進文本呢?如:我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做了這樣一個預設:出示課件——長城的結構圖。讓學生在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的長城的各部分,如:城牆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並在圖上註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長城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進而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的形成,這樣的預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走進文本,就是「鑽進去」,用心解讀文本——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二、簡單教學,精巧設計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著名教師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給我很深的感悟: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構建課堂。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之中,教學環節可謂是環環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上的《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 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三、靈活教法,不拘一格高效課堂是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首先,我們要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
『陸』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創新
無為而為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無為」,隱含著實質上的無形的有為。莊子強內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能容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事的更多;許多事可以通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只有不成為負擔的東西才能成為永恆;只有無一絲一毫不自然的東西才能永遠永遠與你在一起。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至關重要。、教少學多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獲得感悟,得到內化),「授漁而魚」,充分發動和依靠學生。最佳的教學的確不是依據教師的出色的教,而是依靠學生自主的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全部教育資源。包括學生自身的,學生與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性資源,去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因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門。
『柒』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內意趣橫生的同教學容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捌』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策略。
1.激發興趣,鼓勵學生敢質疑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少年兒童好奇好問的特徵,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建立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提問的要求,同時還應巧妙地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開好道,作好鋪墊。
2.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會質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不僅教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方法,獲得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2.1 激發預習,提出質疑: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前,要向學生提供預習要求,激發學生預習。學生通過多次地讀看課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有疑問的地方記寫下來、勾劃下來,以備跟其他同學探討或在講讀中提出。這樣便促使學生有目的的去進入講讀課,從而學會求知。
2.2 緊扣課題,自主質疑: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引導學生通過讀題提出問題,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2.3 抓住重點,引發質疑:教師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提示中心詞句、段落等內容進行質疑,這些重點處對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並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我將這句話出示出來,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後質疑。學生引發的思考有: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分別表現在哪裡?都有哪些類型的兵馬俑,他們分別有著怎樣的個性?秦兵馬俑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或成就等等,這樣一來,我只是通過抓住中心句教學,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通過自讀課文來釋疑解難,對文本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於質疑:有些課文中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卻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正是作者匠心獨具之所在。這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看似矛盾處質疑,更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慾望。《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老奶奶為什麼焦急而又耐心?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終於明白了作者遣詞的精妙,感受到人們對總理的無限愛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質疑:教師關注留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可以增強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養。
2.6 教後反思,點撥質疑:在一篇課文講讀結束後,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思,啟發學生從課文的結構條理、內容的前後聯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寫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質疑,以深化鞏固所學內容。當然,這類質疑有相當難度,教學中不宜強求,教師可適當點拔,強化優生。
3. 持之以恆,培養學生釋疑能力
質疑問難是手段,學會求知是目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還要不失契機,培養學生釋疑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全盤端出,而應「疏」、「引」、「撥」,用不同的方法啟發和激勵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教無定法?教亦多術。我們一定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把思考、質疑的權力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伺機誘導,授之以法,使學生自解其難,變「有疑」為「無疑」,從而更加主動熱情地去學習,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