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學生課外自主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之樂讀。
首先,我們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才能調動他們內在的積極性,喚起課外閱讀的需要,點燃課外閱讀的渴望之火。
1、課內引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不穩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家庭對他們的引導和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要立足課內,帶動課外。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小學語文教材為指導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種有利的因素。我們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以激發其閱讀興趣,也常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學校開設了讀報課,我經常以讀報課讀報為切入口,激發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讀報是一項花費少、受益大、教育意義深的課外閱讀活動。根據要求,學生多數已訂閱一報一刊,如《中國兒童報》、《中國少年報》、《拼音報》、《小學生學習報》、《未來作家報》等,這些報刊版面新穎,內容豐富,具有實用性、趣味性和時效性,學生可從報中獲取大量的社會知識和各種信息,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積極的閱讀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望。
2、故事引趣。小學生最愛聽有趣動人的故事。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渲講,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令人感動的情感世界裡。正當孩子們期待大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欲知後事,請自讀全文。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讀物,引導他們去閱讀相關的書籍。
3、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後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搜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4、開展讀書活動。當學生有了一定量的課外閱讀之後,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了。例:①閱讀欣賞課,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賞,與同學交流;②閱讀表演課,學生自由組合成一個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寓言、童話,結合學生的閱讀理解,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讀書活動是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徵的孩子喜歡的一種形式。
二、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使之會讀。
學生光有課外閱讀的興趣,只憑興趣毫無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課外讀海中「瀟灑走一回」,其意義和收獲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
1、課內外結合,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教師要以課內帶課外,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促進課上的學習。在課內閱讀中教給學生讀書「六字訣」,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1)讀。讀內容,知其概要。(2)查。碰到不懂的字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劃。給優美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加點劃線。(4)摘。摘抄好詞佳句。(5)想。讀後思考所得所感。(6)記。背誦精彩片斷、優美範文。
2、同時又歸納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課外閱讀方法:(1)抄讀法。每讀一篇優美短小的文章,先把它抄錄下來,然後反復誦讀;或者一邊抄一邊讀,抄好了校對時又讀幾遍。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在抄讀中博覽群書,能幫助記憶和加深理解,打好語言文字基礎,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意思。(2)精讀法。在一段時間內,選擇幾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表現都比較完美的作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把它們讀熟讀透。從字詞句、篇章結構、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到讀音、標點符號,都要弄懂弄透,細細品味。精讀,重在質量,汲取知識的精髓。(3)瀏覽法,又叫略讀法。我們需要讀的書很多,可是時間和精力又很有限,為了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廣開眼界,對於一些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的文章,必須採取走馬觀花的瀏覽方法。有的文章,是屬資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內容就行;有的文章,雖然重要,但目前對於自己還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記下一個綱目和出處即可。瀏覽,重在廣博,知其大意,拓寬知識面。(4)跳讀法。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有選擇地讀,與自己需要有關的重點讀,無關的則跳過去不讀。跳讀,重在「為我所用」,又保證讀的數量。此外,還有快速讀法、做卡片讀法等。課外閱讀,做到精讀和博覽相結合,學生就會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技能,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組織各種活動,檢查閱讀效果
為了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總結閱讀的收獲,促進學生認真而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必須重視課外閱讀效果的檢查。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望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教師、家長和同學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網路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作家肖復興說「能夠熱愛讀書並能懂得怎樣讀書,對於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到遠方,我們老師和家長帶學生到達不了的地方,書可以帶他們到達。如果我們想把學生教育好,讓他們能學到真正的學問,而且學得比我們強,我想首先我們需要並且能夠做到的,就是加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幫助他們從學習熱愛讀書和怎樣讀書開始。
㈡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做(最好能夠保證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總結、反思。下面分享一點閱讀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㈢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研究計劃
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拿到一篇文章總是囫圇吞棗地讀,不加思索,很多學生依賴於老師課堂上的講解與分析,學完課文甚至讀得結結巴巴。學生考試最怕做閱讀題,每次檢測完做試卷的分析時,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這一塊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就其原因是由於學生的閱讀量少,沒有主動深入地去讀文章,閱讀方法不對。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五年的課外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然而現實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對於我們農村小學生來說,真正達到新課程標准閱讀要求的學生卻並不多,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在農村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沒有形成。學生課余時間,完成家庭作業就萬事大吉了,一有時間便投入到精彩的電視節中,很少有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的很少。
2、農村小學生閱讀是勉強的,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更成為他們的負擔,不願意也不習慣做筆記,即使做筆記也只是完成任務,摘抄一些詞語、句子,並沒有自己的體會與感想。
3、閱讀方法不正確,只讀不思,思而不深,拿到書只憑興趣凡有生動的情節或新鮮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地讀讀。
二、研究內容:
1. 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願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興趣是組成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興趣在動機中處於中心地位,是動機的最活躍的成分。
小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於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 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嘗到學習的樂趣。
(3) 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松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 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 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於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 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 課外閱讀的習慣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練習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三、研究措施: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同時,課程標准還指出:「小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總量低段不少於5萬字、中段不少於40萬字、高段不少於100萬字)。閱讀教學是語文的半壁河山,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方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分析探討「自主閱讀興趣方法」對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影響,探討農村小學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解決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不高的問題,以便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基。
1、首先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計劃並規定課時,以確保學生在校有一定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
2、其次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幫他們找到課外閱讀的途徑和方式。還與家長聯手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家長也要認識到子女閱讀課外書是有益於、有助於文化學習的。教師要推薦適合當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讀物,並指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外讀書計劃,搜取學習資料,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
四、預期效果:
通過此研究:
(一)、學生形成強烈的讀書願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學生掌握一些科學讀書的方法。
(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師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指導方法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五)、整個學校會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
望採納
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麼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一、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師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倡導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更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首先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可以說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到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比如,指導學生閱讀《坐井觀天》一文時,我利用學生們好奇的年齡特點,准備了一幅相關故事情節的圖畫,首先出示圖畫讓學生們猜猜「小鳥和青蛙究竟說些什麼呢?」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從而調動了學生們閱讀的興趣,急於想閱讀小鳥和青蛙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激發閱讀興趣。低年級學生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對抽象思維的理解,需要以直觀形象來加以輔助,而語文教材中插圖豐富,畫面形象、鮮明,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特點,巧用這些插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學習《春天》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插圖,並按順序說出春天的特徵,接著鼓勵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又將其拋給學生們討論,並及時結合插圖,給予引導,再讀課文。讓學生在展開討論的過程中與同學之間進行對話練習,整個課堂充滿了活躍的氣氛,這樣的質疑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激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
在學生對閱讀已有所愛好的基礎上,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朗讀的形式應多樣化,如范讀、領讀、個別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對於一篇文章也應採取多種形式朗讀,不應拘泥於一種方法,如果採用的形式過於單一,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創造力、表現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讀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善於選擇學生感興趣、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朗讀教學,以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的朗讀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學生掌握了技巧,讀起文章才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才能讀出感情,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朗讀訓練的目的。比如在指導朗讀《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時,首先讓學生明確這一段主要寫了誰?他們都說了什麼?怎麼說的?然後讓學生根據這段內容和提示語採用適當的語調去讀。教師可指導學生想:媽媽為什麼笑著說?因為它聽了小壁虎講借尾巴的經過,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時別人的尾巴都各有用處是不能借給他的,心裡疼愛小壁虎所以笑著說,讀時語速要放慢,充滿感情地讀出關心疼愛。「小壁虎轉身一看,高興地叫起來。」他為什麼「高興地叫起來」?因為他歷盡艱辛都沒借到尾巴,這時候一轉身發現自己又有尾巴了,該多麼驚喜啊!小壁虎由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到了解這一功能而喜出望外,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語速稍快,「新尾巴」要讀重音,讀出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興奮的語氣。再如《松鼠的尾巴》中「那條又輕又軟的大尾巴就像一頂降落傘」,要求在朗讀中,能表現出大尾巴的特點。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哪些東西是又輕又軟的,喚起對「又輕又軟的大尾巴」的感受,於是學生不約而同地用細聲柔情的語調來讀這句話。
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
朱熹曾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說在採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時,還需要注意要求學生們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無心地讀,這就需要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教師就要善於質疑,鼓勵學生探究,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就會引起學生的求知慾。設置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吸引到問題情境中,使學生集中精神,思考問題。開始訓練時,可由老師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讀,學生明白了讀課文時思考什麼,思維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老師所提的問題要難易適度,要有層次性,對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要讓他們回答不同的問題。比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要解決「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裡」這個問題,就應該分層設問,先讓學生討論:「小葫蘆開始時為什麼長得好?後來為什麼會變黃並落下來?」繼而引導學生討論:「葉子和果實是什麼關系呢?」再進一步的提問:「葫蘆的葉子已經長蟲了,種葫蘆的人為什麼認為沒有必要除蟲呢?」最後解決問題:「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裡?」這樣,一問扣一問,使學生在邊讀邊想的過程中理解感悟了課文的內容。再如教學《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時,課文最後只講到青蛙取笑小鳥,小鳥讓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並沒講青蛙到底有沒有跳出井口,於是我針對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想像青蛙怎樣跳出井口,它跳出井口看到了什麼,它還會回到井底嗎?學生通過想像,既練習了說話,又懂得了課文蘊含的道理。
四注重積累和培養語感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是積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閱讀能力,當然就談不上學好語文。所以,學好語文,積累是一個關鍵環節。落實這一環節,要讓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寬閱讀渠道,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優美詞句、精彩句段等語言材料。這些語言材料的積累,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大幅度上升。在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中,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導學生好好讀書,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離開了讀書就談不上培養語感,猶如離開了游泳池,就談不上學習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調,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資料,還讓親身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讀中想像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進了語言的積累,從語感培養的角度來看,也訓練了學生豐富和擴展語言的能力,增加了對語言的感悟。
㈤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首先善於疑問,是思維的開始,是打開知識的金鑰匙,而好奇好問正是孩子們的天性。帶著問題去學習,就會有探索的動力,收獲的喜悅。我們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練、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教師的精力應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並用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去加深對於文本的理解。創造自主學習情境,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次善於啟發學生主動質疑。通過一篇篇課文教學掌握閱讀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我們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比如: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引導他們,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我們講解。學生經過啟發,積極性就會高起來,認真讀書,主動發現的問題也多起來了,學生的求知慾就會強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才會減輕疲勞感,才能把閱讀當成是一種享受,才能感受閱讀的樂趣,也才能事半功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需要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讀書積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強了。我們要盡量多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總之,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想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4577fc01019h6r.html
㈥ 如何培養小學高段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根據課改精神和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從小就應該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特別是小學高段,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更是重要。如何培養小學高段學生的自閱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想讀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里就明確提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小學高段仍不能忽略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尤其是農村的語文教育。 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就得激發學生愛看書的興趣。除了低中年級採取的講故事、讀書比賽、朗讀比賽外。我認為對高段學生培養閱讀興趣,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書籍的巨大力量,懂得每一本書,每一張報都給人們打開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可以了解社會,了解人生,得到有益的知識,受到豐富的思想教育,體會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其次,是課內教學帶動課外讀書。這樣的預習題:你了解這篇文章的作者嗎?你還讀過他們的哪些作品?對課文中的有些知識內容,可以向學生指明讀怎樣的書可以詳細了解這些知識,激發學生求知慾。課後向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作品或者是作家的其它作品。要求學生把自己讀到的和積累到的講給同學聽,不甘示弱的學生們都會積極的找書看,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的作用。如:教學《少年潤土》時我就向學生推薦魯迅的《故鄉》。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就讓學生課後積累有關魯迅的生平。教學《放棄射門》時,要求學生閱讀有關足球比賽的一些規則,學生閱讀興趣很濃。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會讀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作為高段學生文字不再是閱讀的主要障礙,關鍵是一些讀書方法,只要教給了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和文體的規律,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加強。 1、教給學生讀一本書的方法。課外書籍,最好選擇大家、名著,系統的閱讀。當然,可適當閱讀其他作家作品,增加面和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除了課內閱讀以外,課外閱讀更是一條重要途徑。而課內閱讀是一篇篇的文章,課外閱讀有很多是本本的書,於是就得教給學生讀一本書的方法。(1)看「內容提要」選擇讀物。(2)看前言或序,了解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以及地位和影響。(3)看目錄,決定是按順序讀,還是選讀其中的幾個章節。(4)看「後記」,回顧全書。(5)看作文書,要看點評。 2、教給學生讀一篇課文的方法 由於學生的時間有限,學習的內容很多,作為教師要告訴學生在多讀書的同時,注意有側重的讀書,讓學生掌握精讀與略讀的方法。 3、讓學生有感情的去閱讀。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句話,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作家都融入了豐富的情感,都有豐富的意思在理面,學生應用心去讀,用情去體驗,去感悟。新課標賦予了讀的感悟功能,讓學生讀出「酸、甜、苦、辣」「遠、近、美、丑」。 4、讓學生養成閱讀記錄的習慣,要寫明閱讀的時間、讀物名稱、讀物的分類、讀物的主要內容,讀完讀物後的最大收獲以及讓我明白道理的語句或精彩語句,閱讀後的評論。
㈦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一、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1、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2、故事製造懸念,專激發閱讀興屬趣。
3、選擇適合於孩子的閱讀的書籍
4、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1、教師的引導非常關鍵。
2、利用自然環境,豐富感性經驗。
3、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㈧ 如何培養小學生小學語文閱讀的自主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要想實現好的閱讀效果,一定要讓學生們自主地去進行選擇,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新課標的理念更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們自主地去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想辦法組織一些閱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氛圍,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一些指導,以切實促進學生自主性閱讀活動的開展。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呢?本文就此進行了以下探討。
一、 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教師聲情並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到了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就會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麼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於抑制狀態,不願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於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大膽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問題是思維的向導,當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激起求知的慾望,使思維活躍。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鼓勵他們大膽提問。
起初,學生提的盡是些「雞毛蒜皮」的問題,盡管如此,教師還是應該認真傾聽,給予肯定。由於問題提得多,課堂教學時間會受到一些影響。為了避免問題重復或過於簡單,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質疑釋疑,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小組選派代表在班上匯報,再由大家進行討論。同時,表揚一些問題提得好的學生,引導他們圍繞主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提問水平提高了,並能緊扣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質疑,提高了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問學生:「讀了課題,看了這篇文章,你讀懂了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同學們紛紛舉手談了自己讀後的認識,同時也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寫了誰的什麼事?」「課題的'美麗'表現在哪裡?」「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百年』?」「課文為什麼要以《跨越百年的美麗》為題?」……這些問題不正是學習的關鍵嗎?當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課外為課堂的有效輔助
校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更多的小學語文閱讀要在課外進行。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於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於整個學科一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現實中有一些家長對此往往認識不夠,認為學生就該多做題,不允許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甚至是自己找些習題、試卷讓學生繼續理身於題海之中。更有甚者,把學生閱讀中外優秀作品說成看「閑書」,橫加干涉。這些觀念無疑是片面的、武斷的,是不利於學生學習語文的。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幾乎眾所周知,那就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它把書對人的影響力、對人的心靈塑造說得形象而深刻。的確,閱讀伴隨著人的終身,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索養,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優秀文本。教師要堅決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四、語文閱讀教學自主性學習的評估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自主學習進行評估是自主性閱讀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是衡量學生閱讀能力的標尺。具體來說,對於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的評估,需要遵循真實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過程性原則,以保證評估是一個動態的整體過程,是建立在自主學習本質之上的,符合語文自主學習的一般規律。常用的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評估有教師評估、同學評估、自我評估三種,且評估的側重點應集中在重視優點、重視相對進步、重視努力程度等方面。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激發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閱讀,教師應該大膽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正如赫爾巴特所說,「教師在必須確保在進行的工作順利進行下去的范圍內,可以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這種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辯證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統一,才能使課堂閱讀教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為了這個目標,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思考總結,把新課程理念融入自身實踐,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請舉例說明
可以給學生安排課前小故事,這樣學生課後就會主動去尋找故事進行閱讀,同時也培養學生在台上的講演能力,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