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心得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是指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並以小組總體表現作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其實質是學生間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每一個組員不僅自己要主動學習,還有責任幫助其他同學學習,最終達到全組每一個同學都學好這一目標。這一思想與我們學校開展的領袖兒童教育思想,也就是「使學生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且能影響他人的人」是一致的。
隨著我們學校「領袖兒童教育」的不斷深入,在今年春季植入了「小組合作學習」,我們在課堂上都紛紛採取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觀察中我發現,很多小組合作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轉過身來,滿教室里嗡嗡聲一片,小組內學習好的同學爭著搶著張嘴說話,差一點的學生乾脆只顧自己玩弄小動作,誰也聽不清誰說了些什麼。交流時,站起來發言的同學一張口仍然在說「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像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生之間沒有相互合作,沒有共同任務中的探討和個人責任,更沒有對成員完成任務進行總結和評估。顯然,這樣的小組合作只是流於形式。在今年秋季,學校又開展了「三模小組化」的教學模式的研討。通過平時的聽評課與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低年級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下面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與平時的思考,談談我對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一些做法及體會。
一、合理搭配學習小組,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對於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合作能力幾乎為零,此時合作小組人數最好為兩人。一人說,另一人聽;一人操作,另一人觀察、評價,然後換位進行。讓學生逐步適應、接受這種學習方式。當兩人合作經歷了一段時間,學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經驗,再結合具體情況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組過渡,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起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
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我認為以四人小組來劃分比較合理。因為在聽課中我們發現,6人或6人以上一個組並不利於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一個小組學生人數多了不利於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此外,在搭配小組時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最好按照異質分組,就是說每個小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要均衡。這樣既保證了組內各個成員之間在各方面的差異互補,又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取長補短和優勢互補奠定了基礎,有利於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二、從習慣抓起,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集體性的技藝,需要小組成員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則小組活動只能停留在形式上,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何掌握這樣的技巧呢?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從習慣抓起,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並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
一是積極思考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學生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思考當中去,是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能力和習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
二是主動參與交流討論的習慣。
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探究問題。交流的過程也是個體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可以給學生帶來視角的敞亮、思路的寬闊。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處,這就需要討論,攻克難點,形成解決方案。教師要在關鍵處予以指導,讓學生不輕易放棄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權威,逐漸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 。
合作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外,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能力和習慣。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並加以思考,從而重視並採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合作學習,同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為此,教師要逐步要求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是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培養自己收集他人發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後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自己處理信息、反思評價的能力。
四是善於肯定別人優點並敢於質疑的習慣。
善於肯定別人的優點,敢於質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質,這兩方面有利於小組成員博採眾長,取長補短,也有利於深入探究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在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教學,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中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將傳統的教學形式說得一無是處。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也有可能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四、及時開展小學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
在教學中,如果評價機制運用得當,能夠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產生高質量的合作學習效果。在實驗探索中,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引導學生把個人之間的競爭提升為小組之間的競爭,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的依據,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即關注鼓勵個人競爭,更關注小組合作情況。具體評價方法:①對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匯報水平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評價。採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對孩子的評價等方式,使學生在評價中互補,在評價中提高。② 對學生研討、交流的及時評價。及時評價作得及時准確,能夠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進行《數學廣角》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在小組中探討:「把兩張長10厘米,寬1厘米的紙條貼接起來,再量一量,看它的長度是多少?你們發現了什麼?」 各組同學貼的貼、量的量,很快就得出了結論,匯報員爭著說:「我們小組經過研究發現:所有這樣貼起來的紙條都有兩小段重疊了,所以都比20厘米短。」老師評價說:「你們小組合作的真不錯,不但發現了問題,還找出了原因。其他小組也是這樣嗎?」學生們高聲說:「是!」老師鼓勵說:「你們真了不起!大家還願意繼續合作,研究一下如果中間貼的部分是2厘米,這張紙條有多長嗎?」話聲未落,各小組又紛紛行動,研討的熱情更高漲了。③對各小組的表現互相評價。小組間的互評可以讓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可以讓他們看到別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指出哪個小組解題思路最清晰、最易懂;哪一組最團結協作;哪一組最有創新;哪一組配合最默契;哪一組最守紀律等。自己小組與他們相比有哪些優點、哪些不足。對別人的成績做到心服口服,對自己也是一個促進。
⑵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總結
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在本學期里,我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認真批改作業、講評作業,課後,對學生進行恰當輔導,廣泛吸收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做到教學相長,並順利完成育教學任務,注重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爭取較高優秀率。 下面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鍾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剛開學的二個星期里,我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慣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講講、說說說,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都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二、認真備課。
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築高樓大廈一樣,必須要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1)注重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
漢語拼音知識既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又是學好語文的重點。如何讓學生能把這看似枯燥的知識學得生動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與年級里、科組里的老師經常交流,並向她們學習教學經驗,以使自己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同時,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里,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抓好寫字訓練。
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能讓每一個學生寫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願。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對學生寫字的要求。首先,要讓學生寫好字,作為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更注重自己在課堂板書、給學生的留言等方面給學生做一個很好的示範。其次,我充分利用農遠資源中的寫字教程,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保持怎樣的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甚至影響到用眼衛生和骨胳發育。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
(3)抓好讀書訓練。
如何讓學生能從「閱讀」變為「悅讀」是一個關鍵。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是最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范讀、教讀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其次,我注重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像的翅膀,讀出自己的感受出來。第三,注重自己的示範性。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特別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盡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經過一年的實驗,最直接的體現是學生的變化。首先是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了,對學習語文有了比較高的興趣。這不僅體現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方式上,還體現在學生在課外學習上。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語文學習,把學習當作自己的需要。不僅學習了課內要求掌握的知識,還引進了許多課外資源,學習了許多課外的知識。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也讓學生從中得到了許多實惠,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也應該加強聯系。
總之,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始終堅持以新課程的標准實施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投身教研活動之中,提倡合作學習精神,引導學生從生活源泉中不斷吸取發展思維和語言的養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結合中,開辟了課程學習的廣闊天地。不過還應該說的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教學上的許多不足,眾多的學生是可以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學生由於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就有點困難了,因而班級里就有了兩個極端的現象。如一些學生只會說而不會寫等,這都有待於進一步去提高。當然,今後我還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使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
⑶ 一年級學前教育專業見習心得1500字
綠蔭冉冉的六月是生命綻放的時光,金陽普照的六月是我們辛勤耕耘收獲得一季。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不知不覺在沙河市第二幼兒園走過了一個冬春和初夏,還清晰記得當初帶著大包小包來到這里,如今又要收拾行囊即將踏上離別的征程。在這四個月間有過歡聲有過笑語,有過無奈有過無所適從……不過收獲的是感動與幸福。
時間飛逝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也在這個飛逝的瞬間的成長。在幼兒園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幫助下,我比較成功的將自己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了實踐中,順利的完成了教育實習任務,並且學到了很多東西,並深刻了解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該面對的生活是怎樣的、該具備的心態是怎麼樣的、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我該怎樣要求自己及自己又該向怎樣的一個層次邁進,等等。我認為這次實習對我的職業生涯計劃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的收獲很多。下面我將把自己在這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中,自己是怎樣做的及自己的收獲和感觸,如實的進行總結
我的實習分為見習和實習兩個階段。三月份我被分配到大四班,這個班有四十個幼兒,男孩22個,女孩18個,有兩個老師交換上上午和下午班,有保育員單獨做保育工作。前兩周在楊老師的指導帶領下進行聽課,看課,這個階段我認真、仔細、勤學好問,隨時隨地做好觀察筆記,並主動接近幼兒、幼兒園的老師,從而兩周過後很順利的開始了自己的實習生活。
三月份的後兩周開始自己備課、寫教案、自己上課,上語言組的課。這個階段我虛心向指導老師楊老師還有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請教,所以進步很大。不但在教學上能勝任,而且在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賞識教育」。
第二個月和第三個月的前三個星期來到中一班接替休產假的李老師,完全是自己帶孩子獨立上課,上數學組的課。雖然是來到了中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我還是主動去請教大班的楊老師,她給予我很多細心的指導和貼心的幫助,讓我更有信心最好工作,自己帶班也很從容有序。
第三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調到中三班代請假的劉老師的課,上數學組的課。而且這個星期也是「六一」節目排練的最後階段,我每天全天在崗配合另外一個老師做好她們班的節目排練工作。
四月份又來到了大一班接替有事請假的黨老師,上數學組的課。四月份可不是一個簡單接班上課的問題,大一班的兩個老師都請假了,就由我和肖肖我們兩個實習生帶班。園領導之前也是不放心把一個班交到兩個實習生的手裡,讓我替霍姨干保育,讓霍姨上課,後來開會霍姨和園長說讓我上課吧,她和我一塊看孩子。剛剛接到這個任務之後頓時感覺肩上的責任好重,又要重新接觸一個班的孩子,還要按照計劃上好每天的課,園領導真是有些「厚愛」自己了。既然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們,我們一定付出多倍的努力完成任務。我們兩個人全天在崗,兩雙眼睛牢牢盯著四十個孩子的一舉一動。幼兒園教師資源緊缺,哪裡需要就要到那裡去,哪個崗位需要就頂到哪個崗位去,時刻牢記著自己的目標任務:頂崗實習支教!我們來實習的目的不也是此嗎!這是河北師范大學「2.5+0.5+1」的師范生培養模式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順利完成。
過去的是時間,付出的是辛苦,留下的是汗水,收獲的是感動與幸福。
⑷ 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興趣課題研究總結
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興趣課題研究總結
一、課題的提出
1、提高興趣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興趣能夠使一個人自覺自願地去接觸、認識和掌握知識技能、參與活動,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種理論研究、教學實踐都證明: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會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主動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學;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主動學;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想學。那麼,創設一個魅力無窮、充滿趣味的教學情境就成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
2、我校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現狀分析
2007年秋季開學,我校又迎來了近150名一年級新同學,經過兩周的教學發現:一年級的數學課難上!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不會聽講,不會看書和做作業。上課剛一會兒,就開始說話、玩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前後左右來回動,老師們往往是按了葫蘆又起瓢,大大影響了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而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部分學生學習興致不高。
究其原因:
(1)我校坐落於西夏區西端,生源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三分之二的學生家長靠打工為生,無暇顧及孩子,也沒有配合學校教育、輔導孩子的意識和能力。家長與學校教師的溝通沒辦法實現,家校配合教育不到位,學生在學校形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得不到及時鞏固,教師的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2)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年級學生在學前班、幼兒園的主要活動是游戲,學習要求比較寬松。入學後的主導活動變為學習,學習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學習要求嚴格。低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不適應。
(3)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焉。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十分抽象的學科,數學課堂枯燥乏味,上課不專心聽講就成了令低年級數學老師倍感頭痛的問題。
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終生。低年級數學教師要寓教於樂、教學得法,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而數學情境的創設恰恰能夠將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形象,促進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我校低年級數學教師成立課題組,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創設情境提高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研究的課題。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藉助情境創設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課題的研究價值
1、通過課題研究改進低年級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和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師的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創設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上來,使學生的注意力盡可能較長時間保持在學習活動中,逐步改善低年級學生聽講不專心的現象。學生能夠在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數學課堂中得以自主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2、通過課題研究為減輕低年級學生課業負擔提供保障。
情境創設在提高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能夠有效削減一部分後進生,幫助數學教師減輕課後輔導的工作量,並進一步消弱因一、二年級不留家庭作業給低段數學教師帶來的顧慮和壓力。
通過學校教導處學困生幫教措施表數據統計發現,在課題研究的三個學期中,低年級學生數學期末成績較同學期期中成績有所提高,具體如下表所示:
學期
統計時間
提高率/ %
備注
2006-2007學年第二學期
2007年7月
51%
課題成立前一學期
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
2008年1月
54%
課題研究的第一學期
2007-2008學年第二學期
2008年7月
60%
課題研究的第二學期
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
2009年1月
75%
課題研究的第三學期
備註:(1)提高率 =
(2)統計范圍:低年級數學學科學困生
其中,一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明顯提高,從後進生步入中等生,甚至優等生的行列。如,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一年級(1)班倪洋期中成績60分,期末成績71分,提高了11分。一年級(2)班孔征期中成績67.5分,期末成績93分,提高了25.5分;李佳寧期中成績65分,期末成績80分,提高了15分。二年級(1)班袁東娟期中成績58.5分,期末成績84.5分,提高了26分。二年級(3)班景曉燕期中成績54分,期末成績78.5分,提高了24.5分。
3、通過課題研究引領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實踐,逐漸成為科研型教師。
通過課題研究鍛煉培養教師,形成一個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及數學教學、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用科研促教研,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學習方法,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加快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及理論依據
1、概念的界定
(1)情境:字典中解釋是情景,境地。情景是指具體場合的情形。在本課題中,情指情感,境指外部教學環境與師生內部心理活動的綜合疊加,情境就是作用於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興趣反應的學習環境。
(2)情境教學: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的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情境教學是教學的突破口,學生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的滲透與融合,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3)興趣:字典中解釋為喜好的情緒,在課題中指學生個體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輕松愉悅的情感狀態和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表現。
2、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以達到對新知識的掌握。因此,真實情境的創設,更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索、發現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2)教育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使學生產生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3)人與環境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感情傾向都與其文化背景、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這是因為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人與環境密不可分。因此,一個民主、和諧,適宜學習的課堂氛圍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活潑、有個性的發展。
(4)《數學課程標准》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希望實現以下目標:
1、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師運用情境教學的能力。
2、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認真聽講的習慣和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低段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圍繞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這一主題,分以下內容開展實踐研究:
1、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類型;
2、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運用;
3、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原則。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對已有的相關研究材料進行學習,結合本校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主要為行動研究,立足課堂教學,依託校本教研進行實踐與反思,通過對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觀察,先進經驗的總結與交流等方式展開研究。
3、個案追蹤法:針對同一節數學課採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模式進行分析討論,以獲得理性認識。
4、對比研究法:利用同課異構的模式研究同樣的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情境呈現在不同群體中所發揮的作用。
5、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教師邊研究邊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和措施,上升到理論。
七、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2009年1月至2009年3月為課題的總結階段。1月份,我們召開了課題組總結大會,將平時的積累與期末的總結進行交流、匯總,為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提供素材。經過2月份的整理修改,3月份課題組成員提交優秀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等資料充實課題研究,由課題組負責人孫定芬老師負責撰寫了課題研究報告——《關於創設情境提高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研究結題報告》,全課題組成員交流、分析、補充,不斷完善,最終發布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今後的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去。
九、課題研究的成果
1、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類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那麼我們的情境創設就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讓學生真正感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於他所熟悉的生活世界更感興趣,如果能在課堂上呈現這種基於生活的教學情境,就能夠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角和直角與實際生活有緊密聯系,生活中的許多物體上都有角。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這樣安排了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校園生活情景圖讓學生找角,用熟悉的場景感受角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接著充分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鞏固對角的認識,在初步感知什麼是角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角,引導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向教室以外想一想。而後,教師展示、介紹了一些學生沒有想到但源於生活、為學生所熟悉的物品上的角,開闊學生的視野。這個教學片段的設計很好地向學生詮釋了數學源於生活的理念,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生動的生活情境,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生活,善於以學生熟悉的、身邊的話題,已有的經驗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2)創設直觀情境,讓學生多說多觀察。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對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直觀教具、動畫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具體地呈現到課堂上,引導他們在感性認知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數學概念。如,出示主題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圖上有什麼,分別有多少?從圖中你還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等等,結合圖或實物進行的有效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要滲透觀察方法,使學生做到有序觀察、重點觀察。
(3)創設故事情境,引發學生的注意力。
低年級學生想像力豐富,對童話故事情有獨鍾。教學中,教師們把教材中的主題圖編成小故事,或利用故事引入教學,使學生一開始就沉浸其中;或利用故事貫穿教學,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將主題圖兩盤雞蛋編成故事:動物王國里的雞媽媽們正在進行緊張的比賽,比比誰在一個月的時間里生蛋最多,我們也去看看吧。同學們立刻來了興趣,聚精會神地看著教師貼在黑板上的掛圖。接著,教師將同學們引入故事假想為其中的角色:請同學們當評委比一比哪位雞媽媽生的蛋多,為什麼?經過兩人小組的片刻討論,大家紛紛舉手發言,不甘示弱,很快掌握了兩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由於問題的提出有情節、有意境,切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心理,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學習效率高。在這節課中,就連平時非常好動、總是不能認真聽講的幾名同學也在積極參與,可見故事對低年級學生的魅力之大。
(4)創設模擬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邀請學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將情境鮮活地表演出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幾時,先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而後請學生模擬畫面中排隊買票的場景,使靜止的畫面生動再現,喚起學生以往排隊的記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加減混合時,請學生模擬公交車靠站停車乘客上下車的情景,理解加減混合算式的含義,為以後運用加減混合算式正確解決問題做好准備。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不僅學得輕松、愉快,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
(5)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動起來。
對於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最深刻的體驗莫過於自己動手實踐。因此,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此外,動手操作也容易吸引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動一動,勝過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講解。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感知。活動一:做一做——用兩根硬紙條、一個圖釘製成活動的角,來回拉動,發現並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口的大小有關;活動二:折一折——用不規則紙片折角,在相互比較中發現並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活動三:畫一畫——先由學生嘗試畫角,再觀看課件中用尺畫角的全過程,模仿畫角,初步學會用尺畫角。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學生的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作用,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培養學生對學數學的興趣,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6)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活起來。
根據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游戲活動,有利於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有效防止課堂教學後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現象發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應當針對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游戲。
玩中鞏固新知識。如,一年級上冊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四種平面圖形後,在鞏固練習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摸物體的游戲:准備一個不透明的口袋,放進四種平面圖形若干個,大小不同。活動一:學生從口袋中摸出一個圖形告訴大家是什麼形狀;活動二:學生按要求要摸出規定的圖形。學生對這個游戲活動很感興趣,通過活動輕松地鞏固了對各種圖形特徵的掌握。此外,教師還創造了許多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小貓釣魚、摘蘋果、小動物過河、小鳥回家、找朋友、送信……寓低年級數學教學於游戲活動情境之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玩中提高能力。在學習新知識後的練習中引入競爭機制,利用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開展了比一比誰算得最快、奪紅旗、接力賽、數學撲克等多種小型、易操作的游戲,激發學生做練習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們在這樣的競賽活動中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參加,並能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游戲中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的計算、觀察、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2、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1)情境創設應具有針對性。
每一節數學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情境創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來創設,有所選擇和取捨。情境創設的最終目標就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我們倡導標新立異,但不能華而不實;我們倡導創新教材,但不能脫離教材;我們倡導形式多樣,但不能嘩眾取寵;我們倡導豐富多彩,但不能宣兵奪主。情境創設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只是教學的一種形式並服務於教學,切忌為情境創設而創設,起到畫蛇添足的作用。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時,教材提供了一幅參觀博物館的主題圖。教師採用故事情境引入教學:今天,天氣晴朗,第三小學二年級的同學們在操場上排好隊,准備出發參觀博物館。同學們,你們去過博物館嗎?博物館里都有什麼,有趣嗎?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而後,教師簡單介紹了博物館,繼續提問:二年級的同學們也很想去博物館,現在有兩輛車,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此時,一些學生還沒有從對博物館的回憶或遐想中回到下一個問題來。
教師提問博物館里都有什麼,有趣嗎以及對博物館的介紹,本意是想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沒想到學生的興趣留在了博物館,影響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的教學。教材安排這幅主題圖的目的在於感受數學源於生活,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過多地拓展了圖的內容,反而將學生的興趣引向它處,對教學沒有幫助,因而是不成功的。有效的教學情境要能突出知識本身,促進學生進行思考,理解知識的重難點。情境創設要有針對性。
如果這節課這樣設計會簡單明了,更好地服務教學:出示主題圖,提問:圖上都有什麼?說了一件什麼事情?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第三小學二年級的同學們准備去參觀博物館,學校為他們准備了兩輛客車,每輛客車准乘70人。繼續提問: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你能幫助他們解決嗎?激起學生助人為樂的品質,進入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學習中。
(2)情境的創設應具備趣味性。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會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因此,無論教師採用哪種方法創設情境,都要注意體現情境的趣味性。通過有趣的情境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由此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教師情境的創設應選取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符合認知水平的事例、場景。
(3)情境的創設應具備連貫性。
每節課的情境創設可以有多個存在,但它們應該是連貫的,為同一個教學目標服務的,其中有一個總的情境線索貫穿始終。即要形成一個以大情境為線索,串起各環節情境的完整課堂教學情境。
如,教學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時,開課引入採用故事情境、學習新知採用直觀情境、鞏固練習採用故事情境和游戲情境,邀請新老師和新同學一起參與學習活動的故事情境貫穿始終。這樣一節課就有一個明確的情境線索,更利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
(4)情境的創設應具備靈活性。
情境創設是豐富多樣的,情境創設應具備靈活性。如果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形成固定、單一、程序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學生心生厭倦,很難贏得他們的歡迎和喜愛,情境創設必將失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創設情境可根據不同的學生對象、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同的教學過程選擇和組織不同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學習的情境是鮮活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高漲。
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先進經驗,深入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精心設計教案,不斷創造和更新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學習, 培養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低年級數學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課題研究的思考
在一年半的課題研究中,我們發現: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學習數學的窗口。低年級數學教學通過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學生能夠主動、愉快地投入數學活動,體驗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會繼續加強教學情境的創設,並將成果推而廣之。
情境創設是一把雙刃劍,運用恰當,會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提高課堂效率;運用不當,則會淡化數學教學活動,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作為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自己,根據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要,結合教材創設出合情合理、能夠駕御自如的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我們的課題研究還不是十分完善,只能是數學教學中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缺乏足夠的理論指導。課題的研究反思偏重於感性經驗,研究的內容、結構可能有許多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研究成果的理論高度有限,需要今後繼續深入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