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將「聽說、說話」改為「口語交際」,人教社小語教材也專門編排了「口語交際」訓練。這些,不僅僅是提法、教材編排的改變,更體現了觀念的更新。「口語交際」比起以往的「聽說、說話」內涵更豐富了,也表現出了一些以往「聽說、說話」課不具備的特徵。因此,也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語文課型——口語交際課。長期以來,受「君子敏於行、訥於言」等傳統觀念和東方人重含蓄性格特徵的影響,學生不太喜歡在課堂上主動發言,且年級越高,越是「金口難開」。如今已是網路時代,網路語言的沖擊不僅僅影響了年輕一代,也波及到正處於積累、學習祖國優美語言文字最佳時期的小學生們。再者,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活空間狹小,缺乏更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種種原因造成了小學生們普遍口語交際能力偏弱的現狀。這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面:1、欠缺主動與人交流的願望。2、參與口語交際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說話意圖。3、語言匱乏,干癟,詞不達意,前後不連貫,表述缺乏條理。4、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總是以我為主,缺乏傾聽的耐心和尊重別人的意識。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能力較弱,如果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學習。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關注,其中小學語文教育更是責無旁貸。口語交際教學與傳統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的言語素材及表達方式除了從生活中來,更多地受閱讀教學的影響;學生言為心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又促進了習作能力的提高,口語交際的訓練目標其實和習作訓練的目標是大體一致的。綜上所述,小學口語交際教學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怎樣把口語交際課上得扎扎實實,簡單有效,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筆者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了解到的案例,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上課前要充分「熱身」。
口語交際教學與閱讀教學不同。閱讀課上,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更多的學習活動是圍繞閱讀材料而展開,對文本的語言進行積累、感悟、內化、運用。而口語交際課則是學生與老師共同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對話、討論、交流。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不斷地進行言語交際,在交際的過程中豐富語言,規范語言,提升認識。每一個話題都源自生活,涉及到學生們的家庭生活、社會交往、校內學習等方方面面,蘊涵著極大的信息量。如果沒有老師課前組織學生廣泛搜集資料,積極地進行准備,光靠課堂上短時的記憶,臨時的聯想,學生能做到有事能談,有話可說呢?
大家知道,語文園地里安排的口語交際的話題,往往與本單元的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人教版課標本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語文園地里安排的口語交際是在學習《我選我》一課的基礎上,談「我的想法」。這一口語交際的話題就和本單元《我選我》一課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系。學習課文時,老師必須引導孩子們思考「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對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另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孩子結合自身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在課下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和同學談一談。有了這樣積極的准備,學生們在口語交際課上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明白地告訴別人。如果老師要設計「競選演說」的環節,學生便不難組織起自己的語言了。再如五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習作一」中提供了三個角度的口語交際話題,分別是:1、把你讀書經歷中發生的故事說一說,和大家一起分享。2、采訪身邊愛讀書的人,可以和同學交流采訪的經過,談談采訪的心得體會。3、圍繞「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展開一次辯論。三個話題與單元中學習的《竊讀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走遍天下書為侶》三篇課文則有著間接的聯系。雖然口語交際中的話題討論不是直接針對三篇課文的內容,但學生受到的啟發是來自對課文的解讀與感悟。閱讀教學中,老師也應該有意識地為後面的口語交際做好鋪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討論,這樣,口語交際課上,學生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選擇一個話題或一個角度與其他人展開口語交際。
2007年5月,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實驗工作總結交流會上,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的陳金龍老師上了一堂口語交際的研究課,內容是六年級上冊的《辯論: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這堂課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課堂上陳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令人折服,經過老師的引導點撥、引導,學生的口頭語言得到了發展,對辨證的思維方法有了深刻的體會。課後,許多專家和小學語文教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教育學會小語會理事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先生在評價這節課時特別提到「無論正方還是反方的孩子發言都是有理有據,有備而來,說明在課前要求孩子認真搜集了支持自己觀點的材料。老師希望孩子搜集兩個方面的材料,這是培養孩子搜集整理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的確是這樣,課前陳老師認真組織並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廣泛搜集資料:1、從教科書或課外讀物中了解與「講誠信」和「善意的謊言」有關的事例、名言警句等。2、與人交流,搜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與話題有關的事例。3、登陸互聯網查閱並搜集有關資料。有了課前充分「熱身」這個前提,老師在課堂上的點撥、引導、激勵才能做到游刃有餘,學習活動呈現出了生動活潑的場面。
二、課堂上要充分互動。
《課程標准》在對「 口語交際」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往來交換思想、看法、意見,交流經驗、成果、情感,或者買賣東西,尋求幫助,交涉事情等待人處事的活動,必須要有交際對象,構成交際關系,形成雙向或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才能進行。教學中要依據教學內容,盡量模擬社會生活交際實際創設情境,形成良好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情境氣氛中產生交流慾望,自由無拘無束地參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要有雙重的角色意識,注意角色的轉換。除指導點撥時,師生之間構成教與學的雙邊關系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像日常社會口語交際那樣互為對象,構成交際關系,並模擬生活實際雙向互動地進行訓練。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
❷ 小學語文書中的語文園地怎麼教
共2課時
語文園地五 小學語文 人教版
1教學目標
1、在分組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2、交流中,學會整理收集的材料;反饋中,能正確、得體地表達,做到聲音響亮、條理清楚。
3、在交流中學會傾聽,並主動參與交際活動,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4、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搜集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料,並學會整理,有條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紹,說出自己的快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4教學過程 4.1 第二學時 評論(0) 教學目標 評論(0) 學時重點 評論(0) 學時難點 評論(0) 新設計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教學設計
執教者 雲霄縣陳岱中心小學 陳森女
教學目標:
1、在分組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2、交流中,學會整理收集的材料;反饋中,能正確、得體地表達,做到聲音響亮、條理清楚。
3、在交流中學會傾聽,並主動參與交際活動,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4、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搜集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料,並學會整理,有條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紹,說出自己的快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課前准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播放MTV,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歌嗎?我們現在來欣賞一首歌。不過,老師有一個要求:你們要一邊聽,一邊認真觀察,這首歌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哪些畫面是中華的傳統文化?(指名說)
2、其實,傳統文化在我們身邊,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我們的生活,聊聊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吧。
2、板書課題,讀課題。
二、交流收集的材料:
1、師:小朋友們,老師知道你們課前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收集了許多的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那些傳統文化?(簡單交流)
2、學生自由發言。(師相機進行板書)
引導學生用「我們收集了許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有……還有……」的句式來說很多傳統文化。
3、課件欣賞:
多媒體播放課件:教師課前收集的圖片資料。
4、師: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現在,大家就把你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在小組內與大家交流交流吧。
三、分組交流:
1、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師巡視指導。
過渡:現在,老師特別想了解你們每個小組都交流了那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各組派個代表來說說。
2、小組派代表班內交流:
(1)、誰先來?(真勇敢!)學生發言,老師相機評價,肯定、表揚。
(2)、設計交際情境,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小朋友們,假設現在老師是個外國遊客,到雲霄來遊玩,我對中華的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想請小朋友當導游,你們願意嗎?
遊客(老師):聽說你們的春節特別熱鬧,能跟我說說嗎?
你們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呀?
過年的晚上你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在干什麼呀?能讓我也參加嗎?
還有那些外國遊客也想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盡管來吧!
(由學生來當「外國遊客」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了解了這么多的傳統文化,現在,這些『遊客』想找個好地方逛逛,你們想帶他們去哪裡呢?」(引導交流將軍山公園里的傳統文化)
四、總結:
小朋友們,我們剛才聊了許多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但他們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燦爛奪目,她不是短短的一節課就能說得完的,她甚至需要我們用今後一生的時間去學習、領悟。就讓我們在中華傳統文化這座巨大的寶庫里繼續探索、遨遊,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五、拓展延伸:
請大家繼續搜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編寫一份「手抄報」,到我們的展示台來展示吧!
板書: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相機板書)
4.2 第二學時 評論(0) 教學目標 評論(0) 學時重點 評論(0)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語文園地五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語文園地五
1第二學時 教學目標 學時重點 學時難點 新設計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分組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2、交流中,學會整理收集的材料;反饋中,能正確、得體地表達,做到聲音響亮、條理清楚。
3、在交流中學會傾聽,並主動參與交際活動,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4、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搜集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料,並學會整理,有條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紹,說出自己的快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課前准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播放MTV,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歌嗎?我們現在來欣賞一首歌。不過,老師有一個要求:你們要一邊聽,一邊認真觀察,這首歌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哪些畫面是中華的傳統文化?(指名說)
2、其實,傳統文化在我們身邊,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我們的生活,聊聊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吧。
2、板書課題,讀課題。
二、交流收集的材料:
1、師:小朋友們,老師知道你們課前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收集了許多的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那些傳統文化?(簡單交流)
2、學生自由發言。(師相機進行板書)
引導學生用「我們收集了許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有……還有……」的句式來說很多傳統文化。
3、課件欣賞:
多媒體播放課件:教師課前收集的圖片資料。
4、師: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現在,大家就把你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在小組內與大家交流交流吧。
三、分組交流:
1、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師巡視指導。
過渡:現在,老師特別想了解你們每個小組都交流了那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各組派個代表來說說。
2、小組派代表班內交流:
(1)、誰先來?(真勇敢!)學生發言,老師相機評價,肯定、表揚。
(2)、設計交際情境,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小朋友們,假設現在老師是個外國遊客,到雲霄來遊玩,我對中華的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想請小朋友當導游,你們願意嗎?
遊客(老師):聽說你們的春節特別熱鬧,能跟我說說嗎?
你們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呀?
過年的晚上你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在干什麼呀?能讓我也參加嗎?
還有那些外國遊客也想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盡管來吧!
(由學生來當「外國遊客」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了解了這么多的傳統文化,現在,這些『遊客』想找個好地方逛逛,你們想帶他們去哪裡呢?」(引導交流將軍山公園里的傳統文化)
四、總結:
小朋友們,我們剛才聊了許多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但他們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燦爛奪目,她不是短短的一節課就能說得完的,她甚至需要我們用今後一生的時間去學習、領悟。就讓我們在中華傳統文化這座巨大的寶庫里繼續探索、遨遊,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五、拓展延伸:
請大家繼續搜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編寫一份「手抄報」,到我們的展示台來展示吧!
板書: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相機板書)
❸ 小學語文人教版里的語文園地里的我的發現及發現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教學設計
特級教師 武宏鈞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說的慾望,創設不同角色讓學生體驗,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主動表現。放手讓學生去觀察、議論、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從而使學生體驗發現的快樂,感受漢語的豐富。「乘坐語言快車」到字詞游戲宮去看看,增強讀背的趣味性,體現小組合作精神。引導小學生自己合作交流,具體體現了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理念。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識字,區分形近字,通過「我會讀」積累十二個詞語;能發現詞語的結構規律。
2.通過「讀讀背背」,讀背一首小詩──《祖國多麼廣大》。
3.通過「我會連」辨別六個平翹舌易錯字;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5.用過口語交際的話題,向大家講述怎樣過「六一」兒童節。
6.通過口語交際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習興趣。
7.在展示中擴大知識面。
8.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投影儀、生字卡片、收集資料
學生准備:幼兒園時的「六一」照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我的發現
1.自讀詞語,自己發現。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三組字的規律,再運用這一規律認識五個生字。
2.詞語加減,交流發現。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減一筆」、「加一筆」、「加兩筆」組成新字。
3.全班交流,歸納發現。全班交流後歸納:這些詞語先讓學生說說發現探索的過程,自編識字兒歌,認識五個生字。
4.編兒歌,識生字。
自編識字兒歌,認識五個生字。教師要多鼓勵,增強其成就感。如:
①「廣」字頭上去一點,廠廠廠;
②「日」字中間下一豎,甲甲甲;
③「日」字頭和加一「ノ」,白白白
④「日」字中間穿一豎,申申申;
5.展示智慧新發現,拓展練習。
字形小魔術:給「口」字加兩筆,能變成……
6.讀一讀書中的字,然後組成詞語。
7.拓展練習、下面每一組都有特點和規律,說說你的新新發現。
跑 蹲 趴 蹈 ──────
蝶 蜂 蚊 蟻 ──────
樹 桐 梢 柳 ──────
陰 陣 院 陳 ──────
部 郵 鄧 都 ──────
[設計意圖]
這是一項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組詞規律的練習,本環節的設計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三組字的規律。教學時放手讓學生去觀察、議論、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從而使學生體驗發現的快樂,感受漢語的豐富。
二、日積月累
1.讀讀認認
①現在,我們「乘坐語言快車」到字詞游戲宮去看看吧!
自由讀一讀,認一認。
②分小組開火車識字游戲。
採用橫著讀、豎著讀、倒著讀幾種方式,讀書中的詞語,看哪組讀得准,認得快。
③小組開火車朗讀比賽。
2.我會連
自己先讀字
①再連線
②同桌互讀。
③說一說哪些字平舌音和翹舌音。
④舉例再說幾個平舌音和翹舌音的字。
2.讀讀背背。
(1)老師過渡:下面有一首兒歌描繪的是祖國南北方同一季節不同的景色,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比一比,看誰讀的好。
(2)自讀詩歌。學生藉助拼音自讀詩歌。注意讀准「祖、嶺、盛」三個字。
(3)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
(4)全班交流感悟兒歌。啟發學生邊讀邊想像,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5)練習給詩配畫:你覺得該畫什麼?
(6)朗讀詩歌。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7)指導背誦兒歌。①自己背誦。②四人小組合作,一人背一句,連句開火車背誦;③四大組開火車連句背誦。
[設計意圖]
本環節讓學生藉助拼音讀通,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開火車連句背誦,以增強讀背的趣味性,體現小組合作精神。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引導學生自己練習生活體驗來思考、應用新知識,引導小學生自己合作交流,這正是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第二課時
一、口語交際
(一)播放錄像,情境引入
1.播放一段幼兒園小朋友慶「六一」的活動錄像,
2.啟發提問:小朋友們在做什麼?他們為什麼這么快樂?
3.點撥啟發,回憶過去。
上幼兒園的時候,你是怎麼過「六一」兒童節的?想把你過得最高興的「六一」節的情況跟大家交流交流嗎?
①」我是優秀解說員」:讓事先准備好「六一」照片的同學,把照片展示給大家看,並介紹當時的情景,讓大家分享他的快樂。
②其他同學對他的解說作出評價:態度是否大方,語句是否完整,語言是否生動有趣,如果是,就獎勵他一個「優秀解說員」獎章。
(二)創設情境、激發參與
1.老師過渡:下面是老搜集到的本校近年「六一」活動的圖片,照片上都是本校大哥哥、大姐姐「六一」節活動的內容。解說照片的精彩片段,激發學生參與的慾望。
2.「六一」節快到了,你准備怎樣度過小學的第一個「六一」節呢?。
①小組交流:每一個人都自由說說自己准備,怎樣和爸爸媽媽過小學階段的第一個「六一」節,讓大家給參謀參謀,回家後與爸爸媽媽商量,看看設計方案行不行。
2.小組同學合作,設計活動方案。
[設計意圖]
本教學設計,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說的慾望,創設不同角色讓學生體驗,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主動表現,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舉止文明、態度自然、語言清楚明白。
三、識字加油站
(一)實物演示,激發興趣
展示《新華字典》《新編小學生字典》。
1.誰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有什麼用?
2.誰會查到下面這些字在字典的哪一頁?(「我、是、小、學、生」)
3.看了他們的演示,你想說什麼?是不是也想學會這個本領呢?
(二)引導學生介紹學查字典的途徑、方法
提示:學習查字典的途徑有多種,如:家長教,大哥哥大姐姐教,自己看字典的說明學。學生介紹方法時,可以邊說邊做。
(三)老師總結音序查字法
1.按順序背熟漢語拼音字母表,熟練掌握音序。
2.看清要查的音節第一個字母是什麼,在字典的《音節表》里查到這個大寫字母。
3.在查到的大寫字母下面找到音節,再看它右邊標的頁數。這個數字就是這個音節在字典中的頁數。翻到指定的頁碼查到音節以後,再按四聲的順序,找到所查字的音節,就查到要查的字了。
(四)學生練習查字典
1.從字典中查出自己的名字,看看在哪一頁。
2.從字典中查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叔叔等家庭親人的的名字,看看在哪一頁。
3.比賽查字典
①出示老師的名字,讓學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比比誰最快。
②出示老師的新字,讓學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比比誰最快。
寬 溪 往 解 准 樓
[設計意圖]
「比比誰最快」是讓學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在同學都學會了之後開展競賽,比比誰最快。目的是讓已經學會音序查字法的同學先展示,一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體驗成功的喜悅;二是讓他們體驗小老師的角色,讓他們介紹查字方法,教同學查字。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不光要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還要觸及到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吐出心聲。當學生有了生命的沖動,有了創造的激情,那麼課堂自然會成為他們情感激發,心靈對話的精神樂園。如本設計中的「我是優秀解說員」:讓事先准備好「六一」照片的同學,把照片展示給大家看,並介紹當時的情景,讓大家分享他的快樂。「比比誰最快」是讓學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在同學都學會了之後開展競賽,比比誰最快。可讓已經學會音序查字法的同學先展示,一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體驗成功的喜悅;二是讓他們體驗小老師的角色,讓他們介紹查字方法,教同學查字。這樣的設計,學生都能從課文中捕捉相關的信息,然後加進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這樣的教學環節,充滿了感性,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調動了學生的直覺、感受、想像、情感,使學生在感性化的學習中領悟課文,完善人格,關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諧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應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育就失去了依託和生命力,我們每個教育者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從而使學生沿著全面發展的軌跡健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一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用鼓勵的語言讓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隨時質疑,保留看法,使每一節課都能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讓學生個性盡情展現。答案不是唯一的,語文教學才是精彩的。
❹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園地"教學中夯實語文基礎
今天,老師發布了一個好消息,說第六屆小作家賽又開始了。聽到我個消息後我高興的不得了。我想以前寫了那麼多作文,現在應該能用上吧。
回家後,我開始找我上學期的作文本,那上面有我好多寫過的作文,而且每篇都被老師評為了那上面的作文也許會有可以獲獎的吧。
我想起了上學期放本的箱子,於是趕緊跑到那裡,翻了翻,裡面除了我要找的作文本以外,可以說什麼本兒都有。然後我又找找抽梯里,那裡亂糟糟一片,也沒有找到我的作文本,這時我的心裡湧出了一股淚花。然後又被頂了回去。然後自己對自己默默地說:再到別處找找,應該可以找到吧!
然後我又來到窗檯上找,那裡有一堆我放的東西。在那裡我發現了許多信封,我以為可能會在信封里,可以每個信封都看了一遍,都沒有我的作文本。我有點兒泄氣了。但一個信念支持著我一定要找到作文本。於是我又去平時很少入本的書架上找了找。可是還是沒找到。
我拉著長臉讓爸爸媽媽過來幫我找,然後爸爸對我說:「以後物品要存放有序,不要再亂扔。」我們到我的櫃子里找了找,可還是沒找到。我的心裡一著急,把抽梯都翻了個遍。還好,我找到了以前寫過的五篇作文。讀了讀,還挺好,於是低落的心情稍好了些。可是作文本還是沒找到啊,於是我繼續找作文本,把家裡幾乎翻了個遍。還是沒找到。這次我生氣地想,一定是媽媽或者爸爸把我的本兒扔了,我就去問爸爸媽媽,他們都說沒有扔。於是我再把家裡翻了個遍。還是沒有找到。這時已經夜裡11點多了。爸爸催我先去睡覺。我也覺得眼皮一閉就能睡著,可我還是使勁在想作文本的事。
突然我又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好辦法,現在就寫一篇今天找作文本的作文,說不定這一篇能參加比賽並且獲獎呢。於是我趕緊動筆,寫出了這篇作文並期待著能夠獲獎。
❺ 《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很高,有園地版、會刊版、人物版,他們是正規的旬刊嗎還是一號多刊
小學語文教學刊物質量不錯,是正規刊物
❻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習作思維導圖
j{查}j{手}b{機}p{號}i{碼}l{開}h{房}{l記}w{錄}c
n{淘}z{寶}m{交}u{易}l
X寇三八一六n八八七九p
dnaacpnt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上了本課,有以下幾點感受一、上勾下連,整體感知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僅要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還要從文章表達的內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統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每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講的道理,通過情與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與理是交融的,《再見了,親人》第二部分的「情」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理」之上的,找准文章情與理的切合點是學好這篇文章的關鍵。學習第一部分,我們提出了三個歸結性的問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章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願軍做了哪些事?把你感動的情節劃下來,重點體會,並作批註。體會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第一部分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像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捨生忘的動人情景,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導學生體會其內心的思想感情。 二、逆向求真,咀嚼情節 本文在情節的處理上另闢路徑,它沒有直接寫出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宏大場面,而是側重於志願軍戰士追憶朝鮮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跡。文章為了突出「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中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挖掘文中蘊藏的志願軍戰士們對朝鮮人民做出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來講述志願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通過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們了解到在朝鮮這片沃土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也灑下了無數志願軍官兵的鮮血。在加深對中心的認識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三、以讀激qing,引起共鳴 對表達思想感情強烈的課文,都是老師應多花點精力,指導學生進行表情朗讀,以讀激qing,引起共鳴。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有所感悟之後,注意指導學生們讀出語氣。適時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導語,也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朗讀情感的好手段。 四、通過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結構、寫作方法及思想感情的深刻領悟。在學完第一部分後,我們安排學生同讀者一部分,比較三個人物和事件有哪些相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們發現了這三個段落的結構相同;三個人物都是為了志願軍付出了血的代價,目的相同。在學生說到三個短的結尾都用了反問句,從而加強了語氣,更能出朝鮮人民與志願軍的深情厚誼時,及時地讓學生讀一讀來加深理解。《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題記: 下周就要公開課了,為了自己,更為了孩子們。我在網上查看了很多的資料,但是,這么多的教學構想擺在了一起,我又有點眼花繚亂,到底怎樣教,還是糊塗一片。雙休日,我呆在電腦前,打算備課,其實反反復復中思路早已瞭然於心,一直下不了決心,或許就是心中一直認定一個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真、實」或許才是自己的追求,猶豫、徘徊……在迫近眉睫之際,在「滴答、滴答」的鍵盤聲中,開始了我的一槌定音。 《再見了,親人》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贊美、感激的情感,表現的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為了啟發學生想像,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我採用了「情感教學」。首先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麼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 「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願軍所以稱她們為親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送打糕的原因;「同歸於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願軍的感情; 「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崔巒老師的:「要返樸歸真,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是我本堂課所追求的目標。總想讓孩子們朗讀、感悟、提升;總想讓他們可有所得,充實大腦;總想讓他們在簡單中獲取;總想…… 有了太多的希望,也帶來了不少的遺憾:課的容量太大,應該刪繁就簡;朗讀引導不夠深刻;教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後記: 課後,忽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哦,講讀課文原來就這樣教就可以了,我把握教材的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提高了。現在,即使是平時上課,我也會把上公開課的那種狀態、那種對教材的把握遷移過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像竇桂梅老師所說,只有自己經過精心准備、反復琢磨,完全內化為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上課,才會信手拈來,或游刃有餘,或觸類旁通,或旁徵博引……「站在巨人的肩頭,我們會看得更遠」,站在新課改的前沿,相信,我會走得更矯健……《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 在教學本課第三自然段,講到大嫂為了給志願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腿時,我引導:你們能從大嫂的舉止中體會到什麼呢?大部分學生都依據課文中的中心談體會,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海深的情誼。但有查閱課外資料的同學就在此時很好地利用了課外資料。有一位學生站起來就說:「林老師,我查過資料知道,象大嫂這樣的朝鮮人民,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願軍媽媽』柳梅,在嚴寒的冬天,敲開冰層,在冰冷的水中,為志願軍洗了衣服;還有一個叫韓桂芝的姑娘,家裡住著四個傷員,敵人的炮彈擊中了她的家,她先後把四個傷員背了出來,最後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燒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興,當即表揚了他們,並且馬上作出總結:「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實代表得就是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他們為了志願軍戰士,為了朝鮮的解放事業,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樣的查閱,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鮮人民為志願軍付出血的代價。 課前不但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查閱時間,教給了學生正確的查閱方法,在課堂上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得到升華。正如《語文課程標准》中所說的那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利用圖書室、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再見了,親人》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贊美、感激的情感,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 教學伊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後,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麼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願軍所以稱她們為親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後一次」,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定下文章正確的情感基調,使學生獲取感知情感的傾向。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明確作者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