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提前讀寫為什麼進不去
我也進不去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沒法寫!倒霉!!!!!!!!
㈡ 信息技術如何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
㈢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進行整合
ppt 視頻 歌曲 展示優秀作業、作文、生字6
㈣ j技術支持的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是怎樣的
具體而言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師根據文本的意境,創設一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想像優美的意境,體驗美好的情感。簡言之,通過導入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寫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設並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所描繪的情境,無疑對優化課堂教學起著重要作用。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就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在閱讀課的導入中時常是通過營造出一種氣氛,或再現一個場面,從而把課文描繪的意境再現出來,把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追求美的情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順利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1、看圖導入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的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色彩鮮艷的情景圖,配有教學掛圖,通過網路資料還可查閱到更多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它們作為直觀教材,比形象的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學生獲得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為具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鮮明地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導入時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此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藉助媒體導入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教學的日趨完善,現代的課堂趨向於「聲情並茂」。在課堂導入時教師根據需要結合聲、色、圖,甚至是影視片段來輔助我們的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創設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氛圍,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達到語言所難以企及的效果。
㈤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我們正處於一個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對學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對促進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可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課堂教學奇跡,它的社會作用取決於教師。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應相應變革。如果說現代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支持課堂教學改革和促進教學發展。可見,教師應全面地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目標是誘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能力。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是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標和要求。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須實現現代化,在教學領域中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電化教育特點之一,就是形聲結合,聲畫並茂,能夠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加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獨到的功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所以電教媒體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信息化推動現代素質教育,那麼,如何善用信息技術,使之有機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基礎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㈥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教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㈦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課堂導入應該怎麼做
常言道,良好的肯定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講課導入的好,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益。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學伊始的導入技巧。
導入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怎樣有效地導入呢?
我認為應該遵循一下幾個原則:
1、從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出發。
違背科學性的導入,盡管非常生動,非常精彩,也不足為取。
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的好壞,要通過學生的學習來體現。因而導語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照顧到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徵。
3、從課型的需要入手
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課要注意溫故知新、架橋鋪路;授課要注意前後照應、承上啟下、復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不能用新授課的導語去講復習課,也不能用復習課的導語去應付新授課,否則就起不到導語應起的作用。
4、導語要短小精悍
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練,一般二三分鍾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
5、形式要多種多樣
開頭導入的方式很多,設計導語時要注意配合運用。不能每一堂課都用一種模式的導語,否則就起不到激發學生興趣,引人入勝的作用。
我們常用的有直接導入、作者導入、文體導入等,今天我說一說
一、歌曲導入
歌曲,現在學生特別感興趣,在課堂導入中引進一些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歌曲,並加以引導,可以渲染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符合「寓教於樂」的教育原理的。
如我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我先播放崔京浩《父親》,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後說:一曲《父親》唱盡了父親的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背影》寫盡了父親身上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背影》。
同樣,教讀《春》可播放《春天在哪裡》;教讀《水調歌頭》可播放《明月幾時有》等。
二、故事導入
人都愛聽故事,通過講故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陋室銘》的導入:通過使用多媒體展示故事的內容,填充對聯名句,講述陋室銘的來歷,與其說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氣出來的,進而導入課文。凡是有背景的文章,皆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
三、圖片導入
圖片具有可視性,直覺性。圖片導入可使學生具體直觀地感受到所學課文的內容,尤其是對於難以理解的課文,運用圖片導入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又生動形象,容易激發學習興趣,驅遣他們的想像。
如教讀《蘇州園林》,可用課件展示蘇州園林的有關圖片導入;教讀《三峽》可以展示三峽圖片;《愛蓮說》可以出示蓮花的圖片。這樣的做法適合那些比較形象的課文。
四、視頻導入
影視導入法是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手段之一。播放電影片斷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講《蘇州園林》時,先播放視頻,讓大家觀看,請大家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學生發言完畢後,順勢說:「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蘇州園林去走走,看看。」這樣的做法適合那些直觀的、全方位的文章,例如《化石吟》《三峽》《觀潮》等,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是它把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和形象通過錄相屏幕再現出來,這種入文法也是學生最歡迎最興趣的,往往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導入新課的藝術和技巧還有很多,如成語導入、笑話導入、珍聞導入、謎語導入、游戲導入等等。怎樣運用,全靠教師靈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但是,無論運用那種導入技巧都一定要緊扣教學中心。絕對不可為了使學生產生興趣而離題萬里,也不可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而沖淡教學。
㈧ 如何將信息技術更好的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科技的大力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悄悄地進行著轉變。在小學語文領域,也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豐富了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還提高了學生們對於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解放了課堂,讓學生們真正的愛上課堂,愛上語文。
1 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涉及面廣,但由於小學生本身限於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教師不能夠把全部知識一股腦呈現給學生。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活動集文字、聲音、圖象、影象等信息功能於一體,圖象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又具有檢索方便、資源共享、和平共有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大限度的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時,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針對性地進行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相關文字、圖像資料,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導入新課時看抗美援朝打仗的片子和分別時的感人視頻,這樣導入新課,就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大大提高。同時,還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交互性,把和課程內容相關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教學元素有機整合起來,兼顧趣味性,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 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教師傳授知識的局限性得以改觀,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並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朗讀素材,生動再現課文中各具特色的形象,讓學生進行跟讀、感情朗讀,還可以配樂讓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進行課文朗讀,通過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感,不但能正確地理解課文,使學生對朗讀訓練不會有厭倦感,讓他們在朗讀中學會朗讀,從而使他們的朗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教師作為引導人和領路人是關鍵,教師要盡快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設計科學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對知識的吸收率。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呆板的教學程序,教師可以靈活機動地安排教學內容,彌補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的拘謹與低效,極大地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表達能力,增強學生信心。 3 小學語文和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
21
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並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聲無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給社會帶來了美好的前景,也給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積極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快樂中潛移默化的學習並掌握知識。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最新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舉辦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活動(2012
年)的通知中,有關的信息技術教學在以後的中小學教學發展中有著前瞻性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方式,形象生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情境教學,圖文並茂的效果。比如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生動地圖片或設計優美的情景環境讓學生激發出來寫作靈感,寫出優美的作品以小學作文為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組合「多媒體」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使其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實現作文教學目標。總之,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資源,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教師要繼續以課程整合為理念,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以優化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以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4 結束語
小學的基礎教育對於個人有著基礎性和前導性的作用。所以做好小學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以至於國家的發展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的完美結合,正是新時代的要求和以人為本觀念的主要體現。小學語文教育也將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