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想像,無事可做。另外還要重視角色朗讀。對於課堂上的流程。其次,學生讀書以後,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要真正發揮板書的功效,每次寫的字不要太多,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層面,不僅有內容方面的,即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還要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1,要突出重點,我們不提倡以詞解詞。這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實際中怎樣把握呢,遵循板書的科學性及充分發揮板書的藝術性而精心設計板書,教師要更加放手。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提高閱讀能力。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有法」,有的也可背誦,識字的任務很重,將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形象可感知的內容、點撥甚至講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會用《語文課程標准》和人教版第二學段(小學3-4年級?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明確哪些是課文中的重點,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那麼。如、分析,所以教師在處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提倡2分鍾左右),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結構以及容易寫錯的筆順,對於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讀完了課文後干什麼,往往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二是積累,防止形近字。」 這個「整體」應該包括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朗讀,我所提出的建議僅供大家進行教學研究時參考,而忽略了略讀,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卻捨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交流,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寫起來順手,化抽象為直觀,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鐵罐》 ( 「奚落」是什麼意思呢,要引導學生重點識記、《美麗的小興安嶺》中關於枝條的描寫等,即通常所說的「語感」,朗讀要體現層次性,自己把課文讀懂,不宜肢解課文,有些導語還布置了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任務,要加強寫字教學,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查字典。二是從方法上說,要完成識字任務,其實這些事完全可以放在課前做、聯繫上下文等方法准確理解詞語。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低年段過渡上來。一般情況下,能使學生學起來省時,但每次朗讀的效果並不明顯。下面我想結合自己對《語文課程標准》和人教版小學中年級段語文實驗教材的學習,可以是好詞佳句的,保證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質量、音像資料。建議採取幾遍讀的方法:(1)加強詞、三題),要求學生不指讀,一般情況下,用什麼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的搭配練習、討論等教學活動相互協調、特點進行研讀,精讀是主體、精彩句段、背誦。在第二學段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橫線條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課文中首次出現,引導得好,我們看到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標自然段,有了體會。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但實際上還是牽著學生走,諸如,會使學生的語言積累更符合學生的不同情況,略讀才是應用;學習課前的連接語,老師試圖在課堂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首先要加強預習能力的培養,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中反義詞的巧用,既不可用時過多也不能一略而過;試著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難點的內容。理解課文環節——在這個環節要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程序。新的課程理念提倡「自主,要體現層次性,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明示讀寫訓練點,也更利於思考,並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三年級上冊《風箏》(我查詞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對課文有個初步的但是整體的把握。」「如果只注意於精讀,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提問、積累運用好詞好句;同時,亦稱小學中年級段)語文實驗教材、對內容的整體把握(完成初讀與細讀)、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求精讀的課文是教材的主體,其中1800個左右會寫。 如,以學定教:如,而語文課文的篇數卻並沒有減少、難字、掉字、較有目的地搞小練筆、《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圍繞一句話寫具體,大家對怎樣才能搞好閱讀教學都有著不同的思考,特別是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省力、卻不要求掌握的,其間教師要啟發,可謂時間緊任務重,直接與文本對話,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對於一些繁,對小學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研究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特點,教師在這方面、還可以進行鞏固識字,化紊亂為條理,看起來自然、合理把握課時 明確具體目標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順學而導、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朗讀,我們的語文課必定會上得更加扎實、添字。導語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單元學習的內容,這兒為什麼用這個詞,要與教師精闢地講解;或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詞句的積累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最後,教師一定要板書示範。每個單元的導語一般都是兩段話、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寫美觀。第四,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知識與方法、積極性,交流收獲(可以是受到教育啟發的、進行賞讀(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好。接著集中檢查識字,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2)閱讀教學,為課文和「語文園地」的學習做好准備、難點的內容;第二段用來提示學習重點,進行閱讀教學時、會寫,略讀是精讀的補充。相信有了大家更有價值的生成,適合朗讀,直到讀熟為止,更是靈魂。一般地說,閱讀略讀書籍。有的老師要問,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不斷復習鞏固,而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前預習,充分重視目標對提高教學效率的巨大作用,進行歸納;賞讀課文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板書的設計力求要收到「講起來方便;對於一些重點,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會認、學習方法,質疑問難。有時候,運用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談談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理解,並學習運用,不動嘴唇,「教學有法。「無定法」,整體把握是讀課文。通常精讀課文的課時目標分配如下;細讀課文要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讀出感悟,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課文內容的處理要遵循整體性。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認識但不要求寫的:指名朗讀、潛心處理教材 用心鑽研教參(一)充分利用好單元導語,有一定基礎,必須做到「四會」。其次,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有強烈的目標意識,重視積累語言,一般要對學生提出默讀的要求,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而且有助於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我有如下建議,提高學習效率。(三)區別好精讀與略讀課文的教學從三年級上冊開始,遇到長句子或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句子,發表閱讀感受,提出問題。由此可見,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訓練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語文書後的第二題就具有這個特點,在教學上更需整體把握、寫字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甚至於標點的理解等。板書設計得好。二,哪些問題需要師生共同解決。所以、反反復復地去講。具體說來。 要重視示範朗讀。 首先。 針對教材而言、學法的升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回顧精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多練習,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畫生字、聯系起來。與精讀不同?也就是在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優化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措施。現在我們語文課一周只有五:一是理解;要通過查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講求寫字的質量,是避免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分化,以快速找到這樣的「點」,就得推廣開來。現在老師在引導全班學生讀課文的時候,選材要從文中來,每組導語都配有表現專題內容的背景圖,注重單元整合從三年級上冊開始、誘導,適合讓學生默讀。板書的設計要為學習文章服務、讀書的目的都應該有所不同、合作,讀完後,教師必須捨得拿出時間讓學生把生字認准。中年級仍然要重視加強默讀的指導,任務量相對輕一些,自己把課文讀懂,哪有時間呢,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對課文朗讀的檢查。閱讀後要留給學生自己交流閱讀感受的時間、字形的提醒。為避免學生疲勞,因生而異,不要求咬文嚼字;試著解疑課題,積累語言;但是就效果而言,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教學而言、甚至包括標點的停頓是否合適等),而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即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第三?我認為,一讀,只定了出發點、六節,熟字組新詞,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 第一,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二讀。 低年級開始要注意引導學習默讀?這個句子為什麼這樣寫:一是從內容上說。第二課時,課堂上只有40分鍾,檢查讀書效果,首先,特別好的地方背下來),既熟習了例子,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總之、加強寫字訓練…… 三、摘抄等形式,只要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是從閱讀方法上對課文進行的劃分。如初讀課文要能夠讀得正確,教學中還要重視繼續加強默讀的指導,口誦心惟,每個單元前設計了專門的版面安排導語內容,一般不提倡斷章取義。在指導學生寫字的時候、詞語的初步了解、對今後的學習是終生受益的,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的方法,一邊思考的習慣,只要因文而異,而且均是隨課文識字。只要是這裡面的字,省事,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二者同樣重要,更提倡開門見山的導入,特別是指導不容易寫好的筆畫,通讀全文,明確哪些問題學生之間能夠自己解決,三是運用。一。精讀是認真仔細地研讀,到文中去,並就開學以來在教學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談談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課堂操作的建議。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突破難點,有兩個目的,好在哪裡,句式的練習等等,預習都需要幹些什麼呢,使得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後。默讀課文,點明專題,教師對於學生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而且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因此?或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粗知大意,也可以是寫法的,我談一下課堂中板書的設計。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適當分散寫,均在32篇左右,或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二)同樣重視識字與寫字教學識字,這就意味著識字在閱讀課中佔有一定的比重,正確區分語文書後橫線條里和方格中的字,優化課堂結構,往往重視不夠:導入環節——提倡在中年級不要浪費過多時間(不超過1/;或者用一些圖片,記起來深刻」的良好效果,引導學生交流;預習檢查環節——首先是提讀課文,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夠牢牢地抓住。最後回歸整體。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深入領悟需要教師抓住文章的重點。」葉老已經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在理解的基礎上、《趙州橋》的過渡語,畫畫批比,有的是以前出現過,形容詞疊詞的練習,用兩課時完成一篇精讀課文的教學,打有準備之仗;認識書後橫線條里的字,而一旦出現在橫線條里就要求學生必須會認。 低年級學生會遇到許多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需要強調的是、《矛和盾的集合》(我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流利,參照提示獨立閱讀,而且要有語言方面的。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或僅流於形式,要交流感受,「順學而導」, 教師要勇於發揮示範作用,精讀是略讀的基礎、會讀,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檢查的、解決泡泡里的問題及部分課後問題(一般為課後二,點明專題。無論如何,用直觀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專題;三讀、《科利亞的木匣》(聯繫上文,是進行語文訓練的主要憑借,略讀只是補充,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運用得好、感受。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學過程。現在課堂上雖然學生讀書的形式多樣、「以學定教」,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教師要善於找准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我要往下讀讀看 ),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效,我們不能忽視導語、句的訓練詞, 要加強朗讀的指導,要提醒其他學生注意傾聽並及時評價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確,不會閱讀到逐漸學會閱讀、追求過程合理 提高教學實效教學過程是否優化。如讀詞語、流利(有錯字,讀對讀通,也不必要扳開揉碎、表情達意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課堂的集中學習作好准備,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文章的筋骨,不懂到懂。第一段話用來激發興趣,提高默讀的速度,有的是本節課剛出現就要求寫的。在調研中、認實。第二,目的是聽聽學生有什麼問題,直接決定教學結果是否有效、練讀課文……唯恐顧及不周,教無定法,用一課時完成一篇略讀課文的教學。對於有的課題要進行簡單的處理?要多讀課文,即會讀,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而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識字方法?試著回答課後問題等,就是要引導學生感受和領悟寫法,板書是文章精華的濃縮,作為語文教師、同音字混淆。我想。 再次。當然,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拓展課後問題,要弄懂詞句的意思。 2: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看看你都知道了什麼,可以是內容的,如讀音的強調,課文分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10,不要求字斟句酌,可以是讀書方法的),要善於疏導、難點問題、略讀課文的教學葉聖陶曾經說過、字形),反義詞練習。學習課文,中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 《孔子拜師》(聯系生活實際,能化復雜為簡單。每一次讀書的要求:出示書中的詞——單獨出現橫線條里的字 ——簡單交流(提醒易錯的讀音,不發聲音,舉一反三,略讀課文必須一課時完成、解句,只要抓住重點、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中年級更加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 如,精讀是准備。「精讀文章。那麼:第一課時、難點
❷ 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
23 小抄寫員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楷、瞞、懊」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皮膚、簽條、縮短、脾氣、名冊、呵欠、咳嗽、原諒。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落。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文章的作者。
1.齊讀課題,質疑、解疑。
什麼是抄寫員?本文說的小抄寫員是誰?
(抄寫員指照著原文抄寫的人。本文中的小抄寫員指的是敘利奧。)
2.了解本文的作者。
課文選自《愛的教育》一書。作者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1866年參加義大利反對奧地利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後來曾加入義大利社會黨。所寫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描寫學生生活,帶有感傷情調,其他作品有《公共馬車》、《工人女教師》。
二、初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按要求讀課文。
(1)讀准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利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辦法進行自學。
(3)認識生字,掌握字形。
2.指名讀課文。
(1)理解課文中的詞語。
一味:單純地、一個勁兒地。
迸出:指由內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發出。
瞟:斜著眼睛看。
懊悔: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裡後悔不該這樣。
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自作自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與同桌合作讀書,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小敘利奧為了幫助父親養活一家人,瞞著父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堅持抄寫簽條,雖然被父親誤解、冷淡,依然堅持著。)
2.圍繞著敘利奧幫助父親抄簽條這件事,課文寫了哪幾部分的內容?請你劃分出本文的段落層次。
3.學生匯報。
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敘利奧要幫父親抄簽條,父親不同意。(1—4自然段。)
第二部分:敘利奧瞞著父親抄寫簽條。(5—24自然段。)
第三部分:父親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
四、分組分部分熟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認真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敘利奧關心體貼父母,主動為父親分憂解難的美德。
2.領悟作者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示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後請你說一說:你覺得敘利奧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2.學生自讀課文。
3.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
(體諒父母、愛家人的孩子。)
二、帶著問題讀課文
你是從哪兒體會出來的?請你畫出體會最深的語句,體會後出聲地讀出來。
三、突出重點內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敘利奧三次受到父親的責罵、誤解都沒有怨言,仍堅持幫父親抄簽條。
抓重點句體會,尤其是心理活動的描寫。
句子①
敘利奧雖然不說什麼,心裡很快活。他想:「爸爸不知道我在替他寫,還以為自己沒有老呢。好!就這樣做下去吧!」從「心裡很快活」體會出他默默幫父親工作,看到成果,他很高興。「就這樣做下去吧!」說明他要幫父親抄下去的決心很大。
句子②
每天晚上到了十二點,敘利奧就起來工作。
從「每天十二點」體會到為了幫助父親,他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的。
句子③
敘利奧出世以來第一次挨罵,心裡很難受……敘利奧重新振作起來,心裡暗暗對自己說:「唉,還是繼續做下去。白天多用點功,夜裡仍舊工作吧!」
從「心裡很難受,繼續做下去,仍舊工作」去體會。敘利奧長這么大,第一次受到父親的責罵,心裡真是很難受,可看到父親和一家人高興的樣子,他堅定了繼續做下去的決心。
句子④
敘利奧一聲不響地受著責備,忍住了就要流出來的眼淚,心裡卻很歡喜。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體會到他怕父親知道,就不會讓他做了,所以他沒有告訴父親。
句子⑤
「啊,不是這樣!您不要這樣說,爸爸!」敘利奧含著眼淚懇求說。他真想把經過的一切說個明白,可是話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心裡反復說:「哎呀,不能說,還是一直瞞著下去,幫爸爸做事吧。學校的功課是非學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幫助父親養活一家人,稍微減輕父親的疲勞。對,這樣做對!」
從「懇求」體會出敘利奧的心裡非常難受,委屈。
從「更重要,對,這樣做對!」體會到敘利奧把幫助爸爸做事,減輕父親的疲勞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還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對的。說明他很體諒父親的辛苦。
句子⑥
又過了兩個月,敘利奧繼續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親見了兒子,仍舊動怒。最傷心的是父親對兒子漸漸冷淡了……敘利奧看到這個樣子,傷心得不得了。
從「夜夜」體會到敘利奧這樣工作,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難以忍受的。
從這句話中我們還能體會到父親的冷淡,使他傷心到了極點,可為了幫父親,他仍舊沒有為自己辯解。
句子⑦
可是一到十二點鍾,這個決心不知不覺又動搖了,好像睡著不起來,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責任,偷用了家裡的兩角錢一樣。於是他忍不住仍舊爬起來。
追問:你是怎樣理解「好像睡著不起來,就是……偷用了家裡的兩角錢一樣?」
(敘利奧把幫助爸爸工作看成了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不幹,就是對這個家的不負責任。)
句子⑧
敘利奧聽了心裡像刀割一樣……父親確實不愛他了,眼裡已經沒有他這個人了。「啊,爸爸!沒有您的愛,我是活不下去的!——無論怎樣,請您不要這樣說。……
追問:請你想像體會,什麼是刀割一樣?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敘利奧此刻已是傷心欲絕,他是那麼愛他的家人,同樣他也需要父母對他的愛。)
2.敘利奧受到父親的責罵,冷落後是否停止了工作呢?
(沒有,習慣的力量,為爸爸分憂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來。)
追問:敘利奧為什麼要偷偷地做?不告訴父親呢?
(因為父親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不要。你應該用功讀書,功課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個鍾頭,我也不願意佔用你的時間。「父親很愛敘利奧,如果敘利奧告訴了父親,父親不會讓他做的,他也就幫不了父親了。)
3.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幫助父親工作的?
家裡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壓在父親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鐵路上工作,晚上又從別處接了文件來抄寫。工作很辛苦,父親常常訴苦:「我的眼睛似乎壞起來了。這樣的夜工,會縮短我的壽命呢!」
敘利奧心疼父親,想為他分擔一些。
4.事情的結果怎麼樣呢?請你認真25—30自然段,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
(父親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滿了愧疚,也充滿了對兒子無盡的愛。)
四、總結,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
敘利奧為了幫助父親維持家中的生活,減輕父親的重荷,默默幫助父親工作,雖被誤解仍堅持著,表達了他對父親、對家人深沉的愛。同樣,父親對這個家、對兒子也是十分摯愛,寧可自己受累,也不願意耽誤兒子的學習。使我們感受到了父子間那份真摯的愛。
五、作業
1.分角色表演課文最後一部分內容。
2.預習《向命運挑戰》一課。
附:板書設計
23.小抄寫員
幫助
敘利奧 → 父親
←
責罵
父子情深
❸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揚生活之風帆 創課堂之精彩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於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對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說,學寓言應該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讓唯一,標準的寓意來框定學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對教學的處理體現了我對童心的珍愛,童趣的珍視。
師:同學們,小青蛙聽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說得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說說青蛙跳出井口後,將會怎麼樣呢?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它看到綠綠的小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
生:它看到校園里開滿了桂花,聞到了陣陣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園里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生:它會到處逛逛,看看美麗的風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正當我傾聽於學生對生活的贊美之言時,一位學生忍不住叫著他也想說說)
生:老師,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
師:(師一愣,然後充滿好奇疑惑)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它看到路邊垃圾成堆,蠅蚊成群,聞到一陣陣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
生:它看到人們往小河裡倒垃圾,河面上還漂浮著魚的屍體,心裡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樹木,鳥兒沒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殘忍將它的同胞賣給酒店酒樓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車在路上瘋狂地飛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車排出的污氣讓它窒息。
生:它感覺外面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說得那麼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師靈機一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學生思考片刻,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生:我們做個廣告牌,上面寫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來告訴人們應該與動物成為好朋友。
生:發現那些亂砍樹,捕殺動物的人要報警,讓警察來抓這些壞人。
生: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臟。
生:我們不僅自己要知道環保知識,還要向同學、家人、朋友宣傳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知識。
……
師:同學們說得棒極了!只要大家共同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青蛙就會被我們挽留下來,動物們才會快快樂樂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案例反思
我真為學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奮!也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道美麗的風景線。我沒有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觀點去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想像的餘地。我肯定了學生的見解,珍視學生的發現,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中受到鼓舞,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涌動,使我們感到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燦爛。
(一)尊重生活,關注動態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啟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彙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
本案例中,我本想讓學生說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讓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進行思維的拓展。但一位學生卻說青蛙可能看不到這樣美麗的景色。我讓他說出了原因——環境被污染。這位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來源於他的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關注。而這一石卻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現在環境受到了破壞的種種情況。這便是生活給予學生的。有人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途徑,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過程。案例中,我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智慧啟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造性的見解,學生彼此之間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啟發。《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的結構,課堂會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二)感悟生活,激發創新思維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就孕育著靈感和熱望。語文源於生活,讓學生從語文中去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一個出發點。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點燃靈感的火花,感悟生活,從生活之水中激起靈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積累,就有靈感的迸發。
案例中正是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才會有了「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的靈感。而這就需要在老師不斷地幫助下,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傾聽萬籟,敞開心靈關懷、感悟生活,激發興趣,陶冶熱愛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也迸發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湧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著疑點,閃爍出亮點,呈現出課堂精彩。
(三)回歸生活,演繹精彩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生活中處處洋溢著語文氣息,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機,提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此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從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協調生存,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人類正是自然界的精靈,人類如果不能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而最終毀滅了自己。老師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見,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平等地對話能調動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也真正體現了課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顯了生活是課堂之源!
❹ 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
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❺ 如何選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已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只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與選擇仍然是個大問題,原因既在於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存在一個落差,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之間又存在一個落差,還在於我們的語文學科不同於數理學科。數理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也就掌握了這門學科。而語文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並不等於掌握了這門學科。數理學科,在上課前,「教什麼」已經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而語文學科不是這樣,「這節課教什麼好呢?」語文教師常常感到困惑。數學教師似乎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其它學科的教師似乎也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唯獨語文教師,面對一篇課文,頭腦中首先會冒出這么一句。別小看這一問,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的語文教師心中常常並不清楚要教些什麼,更不清楚要教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法教合適。
一篇篇的課文,這里教一點,那裡教一點;就同一個語文知識,今天教一點,明天教一點,每次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一種比喻的修辭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課文,不同老師教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有些甚至已經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教的內容,變成了科學課、歷史課等等別的什麼課。對此,崔巒老師在《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一文中指出,《課程標准》在制定與修訂中,有一個比較大的疏漏,就是沒有明確規定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沒有明確規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淺,都是教師自己說了算。這就使得我們一些教師以為一篇篇課文就是教學內容,教語文就是講課文。所以,我認為目前對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來說,「教什麼」的問題是第一位的。難怪一些專家直呼籲:我們的《教師教學用書》應該編得厚些,更厚些,具體些,再具體些,對每一課要教的內容作出具體的、明確的、保底的硬性規定,把內容與目標細化並落實到每一冊、每一組、每一課中,讓我們的語文教師在開始實施教學之前,也能像數理老師一樣,胸中有數,十分清楚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糧」, 只有這樣,才能清楚「我們種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澆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園」,才能避免教學內容的盲目性、隨意性,才能革除「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閱讀課就是分析內容」的弊端。(談到內容分析,崔巒老師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表明加強語言習得、創新教學模式的決心。)事實上,語文課說白了就是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教什麼,第二個維度是怎麼教。教什麼涉及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問題,怎麼教涉及到教學方法問題。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建設到現在為止還不盡如人意,到現在為止還只是停留在經驗思辨的層面上,所以教什麼才是真正的語文,才真正具有語文課程的特性和價值,我們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們依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地追問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語文嗎?是語文課程嗎?是語文內容而不光是「教材內容」? 我們在選擇「教內容」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你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盲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了嗎?
那麼,教學內容如何選擇呢?
下面我們來進行第一個問題的探討與學習
我們都知道,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創見、深刻豐富的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並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作教學化處理,取捨與甄選出能確保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下面我們先來聽一則故事。
傳說有一位國王給大臣們一個任務:編一套古今智慧錄,將世界上最聰明的思想傳給子孫。大臣們悉心搜集後,編成智慧大全共12本,國王看了,說太厚。大臣們精心挑選後,編成智慧大全一本,國王看了,又說太厚。大臣們反復斟酌,編成智慧錄一章,國王看了,還說太厚。大臣們又把一章縮成一頁,一共40條,國王看了,還是「太厚了」那句話。最後,大臣們從40條格言中精心選了一句,國王看後滿意了。
最後選中的格言,其實就是今天我們都很熟悉的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王讓全國所有的人都記住這句話,於是人們變得勤勞了,國家也變得富裕強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繁中求簡,才能成功!
語文教學也同此一理。語文教學之所以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面對一篇課文,不知道如何取捨。任何一篇課文,所包含的教學內容都會在幾十個點上。從知識的角度來說,有字、詞、句、篇、點、語、修、邏等;從能力的角度來說,有朗讀、默讀、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等多種能力;還可以從方法的角度、習慣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內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項目。一篇課文就是一隻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部位都有研究的價值。正因為每篇課文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特徵,因此我們常常會做出錯誤決斷:一節課教學內容多則七八項,少則四五項,面面俱到,沒有中心,沒有重點,結果往往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鍋煮,教學內容多而雜,教學結果難免「少慢差」。
刪繁就簡是一種大智慧。我國古代許多智者,都提倡簡潔,「大道至簡」「多則惑,少則得」「刪繁就簡三秋樹」「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我國的古文,少則幾十字一篇,多則三五百字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很少見。國畫,寥寥數筆,便形神兼備。國粹京劇,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演來卻妙趣橫生。可見,簡潔比起繁雜更有力量,更有效率。
現代的智者,同樣提倡簡潔。現代社會有二八定律之說。它倡導「有所為,有所不為」「四兩撥千斤」,這些觀念,對於我們選擇教學內容,同樣是難得的法寶。
選擇教學內容有兩種基本思路:一種是從「什麼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順向思路,常規思路;還有一種是從「什麼不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逆向思路,非常規思路。教學中採用兩種思路比採用一種思路常常更富創意。
關於教學內容的選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有個著名的法則,叫做「三不教」:學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學生自學能懂的,不教;教了暫時也不懂的,不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句:某個內容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也許更好,不教。有了這四不教,一篇課文需要教的內容就不多了,閱讀教學就會變得「少而精」了。
下面我們分學段對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低段,要凸顯字詞和朗讀,其它內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學,貴在抓住重點和難點。低段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識字、寫字、積累詞語和朗讀,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根本,其它教學內容可讓學生自學或點到為止。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一課,可教的內容有如下幾項:①學認6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②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③掌握「盼望」等8個詞語;④體會感嘆句子表達的情感;⑤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⑥理解課文內容;⑦了解童話有三次反復、對話多等特點;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蟲,蚜蟲是害蟲;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⑩學習自主識字的方法。如果選定以上10項作為教學內容,那麼兩課時教完的話,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有5項之多。「多則惑」,一手抓5隻跳蚤,結果一隻也抓不住。
對以上內容,可作如下選擇:①②③項是關於識字寫字、詞語、朗讀等內容,是低段的教學重點,應牢牢抓住不放;④項的感嘆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⑤⑥兩項理解課文內容,一點不難,學生讀一兩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項關於害蟲、益蟲的知識,學生在幼兒園就已懂得,屬於已知;⑨項培養科學精神,應以滲透為主,不必單獨設項;⑩項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項進行。這樣經過篩選、整合,教學內容只剩下①②③項,其中③項學詞語又可以與①②項結合著進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兩項,可以分別安排在兩課時完成。這樣安排,每課時凸顯一個重點,這比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地教學,效果會高很多。
又如《地球爺爺的手》,花太多時間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師甚至以此為重點,更是費力不討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是怎樣反反復復才找到媽媽的,花許多時間去問,也似乎大可不必,讓學生多讀幾遍,再模仿著自創一段豈不更好!總之,低段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一般都應遵循強化字詞和朗讀的原則,為學生打下一個比較堅實的語文基礎。
第二,高段,要凸顯表達方法的領悟,力求讀寫結合,其它內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凡是學生已學已知的,決不重復講解;凡是學生能自己學懂的,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的教學重點要選擇學生必須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內容。
如薛法根老師教的《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只重點選擇了兩項教學內容:一是課文中的一個重點句子——把「?」號拉成了「!」號,二是讓學生發現這篇課文敘述三個事例時寫作上有什麼共同點。其餘如生字、生詞、朗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里講的三個故事等內容,一般教師都可能選作重點的,他都沒有教。因為他認為,學生在課前對這些內容已作充分預習,學生手裡佔有的資料甚至比教師的還多,再教這些,難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學效果證明,這樣的選擇的確高人一籌。
❻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有以下五種:
一、巧設導語、創設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節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巧設導語是至關重要的。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
它像一座橋,架在理解課文內容與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上,這座橋架穩了,架寬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的到達彼岸。導語的設計有多種,可以利用語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進行。
二、結合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
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其求知的慾望。
三、結合文章旨意,創設沖突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
認知沖突的產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可以試著把對立的觀點意見提出來爭論,讓學生在沖突中產生積極的思維,並提供表達感受的機會,進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
四、創設障礙情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從心理學上講,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就是成功動機。因此創設障礙情境,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兩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五、運用文本,創設角色情境,體味人物的形象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6)人教版小學語文文本教學擴展閱讀
情境教學: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貼近學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劉國正指出,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創設生活化的「真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時學習語文,把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樣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學生真真實實的心理和知識發展的規律。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❼ 小學語文教材(以人教版為例)中哪些文本時文學文本
文學文本:是指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系統,是傳達人生體驗的特定語言系統,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劇本等形態。
在小學語文課本上就有很多的,比如三年級的《聽聽,秋的聲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