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學科教學(語文),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有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學科教學(語文):以實際教學能力和教學理論為培養目標的一個碩士版專業,主要以就業為主權,與學術研究的碩士相區別。
2、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本、專科的主幹課程之一。
二、內容不同
1、學科教學(語文):學習掌握各門學科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以及學科內容、教學方法與學生心理發展相互關系的教育心理學分支。
2、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根據中小學語文教師的現狀和需要,側重於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對語文教學的五個領域——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學習,進行了具體闡述和示例。
三、特點不同
1、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很廣。所有中小學教學計劃所列的各門學科,諸如語文、數學、外語、體育、歷史、地理、音樂、美術、自然科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均包括在內。
2、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從理論和實踐上努力凸現課程與教學理論在語文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希望能給語文教師提供直接的、具體的幫助。
⑵ 語文的基本素養包括哪些內容及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試卷
你好,語文學習來其實很簡單,給源你分享一些我的語文學習心得。
我通過練習《精英特速讀記憶》來激發右腦潛能,提高我對語文等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現象,越過由發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實現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注意力集中的飛躍。
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你的閱讀速度提高5-10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目前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班,用的就是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系統。
學好語文,還要提高寫作能力。在我們掌握了速讀記憶的基礎上,素材、知識的積累就不是問題了,問題在於多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最終學好語文。更多具體學習方法的內容可以到貼吧「高效學習法吧」查看交流,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作為未來的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具備什麼樣的閱讀教學理念
應該具備以下教學理念:
1、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展開教學。
根據《新課標》中教學目標的要求,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是以漢語拼音、筆畫和藉助工具查閱字詞為主的教學,這些屬於語言的建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這些知識的表層感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體現若干個語文核心素養。
2、圍繞思維發展與提升展開教學。
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師生互動和情景對話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且教會學生如何去閱讀的程序性知識。在教學中,理解關鍵詞句不但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內容和中心。
3、圍繞審美鑒賞與創造展開教學。
審美鑒賞與創造實質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的審美鑒賞和創造則依靠語文教材,陶冶學生情操,《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緒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作為外在的附加任務。
(3)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採取的教學方法:
1、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同時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可以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
2、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具體做法可以時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上台背誦並和全班同學一起誦讀。
⑷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怎麼樣,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好
高校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小學教襲育專業(本科)、初等教育專業(專科)開設有專門研究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課程問題的課程,屬於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范疇。准確地講,屬於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范疇。學科教學論研究學科教學情景中教師引起
⑸ 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發現了什麼問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課程性質的定位,不僅強調了語文課程工具性這一固有屬性,指明了語文作為表情達意、思維交際的工具,既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人們終身學習的基礎,又是傳承文化、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手段,而且還強調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對學生精神領域具有深廣影響的人文內涵,即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實施是人實現自我成長、激發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體現了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師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蘊涵著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這樣一種理念。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實踐性的特點。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語文這個工具,來進行「聽、說、讀、寫」,來高質量地領會別人的意思和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語文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腦思維的工具,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是人類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的工具。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具有人為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是依託「文」來體現人的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課程。因此,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的生命力、創造力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生命運動的過程。
二、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
可見,《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
◆ 語文素養的構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是互相交融、滲透的關系。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1)人文性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像、直覺和創造性。因此,以學生為主體,承認個體差異,重視個體體驗,在探究中學習等備受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2)實踐性
●《課程標准》中關於實踐性的表述:在《課程標准》中沒有給語文實踐下准確定義。它是這樣說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3)生活化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生在進校前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並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4)民族化
民族化即遵循漢字、漢語自身的規律。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字造字的特點:漢字是音形義的綜合體;漢字構字的特點:漢字是平面型方塊體文字,漢字記錄漢語沒有分詞連寫的規則;漢字情感色彩的特點、漢語言文化的優勢等。比如,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指導寫字;再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澱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特徵。
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能夠逐步掌握自學語文的門徑和方法。
自主學習——就是在自我監控下的學習(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的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的主要表現
*學習目標自我確定 *學習方法自我選擇
*學習過程自我調控 *學習結果自我反饋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把桌子或拉開或合攏,幾個人湊成一堆。「合作」學習的范圍也不單是課堂上,它包括學生課內外的一切學習。
「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開就不能談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是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從別人那裡獲取經驗,得到啟發,使每個人在「合作」學習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這個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探究」,應是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的不僅是思想內容,更有方法、情感、態度,內容是淺層次的,而其他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美」,獲取更有價值的東西。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
①課程內容: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鼓勵教師開發、利用語文教學資源。
②課程實施:改進課堂教學;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
⑹ 如何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
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我覺得小學語文無非是字詞句段的一種練習,那麼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抓好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的培養,這是小學教學的關鍵,同時也為上初中銜接過渡
⑺ 我國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有什麼影響
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明確目標,為學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明確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模糊不清,勢必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
那麼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1980年8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呂叔湘先生在書面發言中也強調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說它是「學習一切科學、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其次,要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內涵。1961年以後,語文界為了糾正「左」傾思想所產生的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嚴重削弱了語文能力訓練、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影響,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教學的「雙基」。所謂「雙基」,即指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時代發展了,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競爭,但更需要合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地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師在一節課中又是搞合作學習,又是用多媒體,又是讓學生表演,又是做游戲,語文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不落實。究其原因,他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對語文學習目標的把握。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語文教學的這個「主」,或者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能佔用課堂時間,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
談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於漢語漢字。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來落實,不能游離於語言文字的訓練之外。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
二、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關鍵之一。對此,須把握和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防止由過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串講串問、一問到底、費時低效的教學狀況,變成放任自流或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局面。我們應當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學生讀書不會斷句、書讀不通順,就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適時給予歸納、總結,放得開還要收得攏;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只要努力了,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會得到改變的。
(二)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面貌帶來了生機。但是,教師在貫徹課程標准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念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也要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語文作為母語,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認識和了解一些語言現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減少甚至避免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上的混亂或錯誤。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字寫不好,書讀不好,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打不好語文的基礎,會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得有時間讓學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等等。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學中一味強調探究,勢必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
其次,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有益的學習方式,二者應該優勢互補,不可偏廢。現在一些地方上觀摩課,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都課改了,你怎麼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似乎探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接受性學習就是落後的。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須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於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目標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要以省時高效、減輕負擔為標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教師少教而學生多學,達到聽懂別人的話,說好自己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處理,憑借文本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作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揮。同時我們要克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那種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會讓廣大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多年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已經深入人心。
三、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又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以此為著力點來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鼓勵學生熟讀、精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味,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方法,豐富語言積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提高語文水平。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做到學語文與用語文的有機結合。要在語文實踐中不斷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掌握規律和方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潛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同時,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和學生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四、繼承傳統的優秀語文教育經驗,在繼承中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語文教育現代化,但強調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並不等於就要割裂傳統。近百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一方面善於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勇於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同時善於吸收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突破幾十年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觀念和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新觀念;突破了語文教學串講、串問的費時低效的狀況,同時創造了許多寶貴的語文教學經驗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識字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大大豐富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改革是要拋棄以往一切不合理的東西,絕不是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舊的並不都是落後的,新的並不都是好的。比如,我們今天提高了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並把它列為語文學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電腦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卻退化了,如,人類的思維、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漢字書寫的質量。
對於傳統教學中的好經驗,要重視繼承與改造。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地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多讀多寫」。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離不開讀寫實踐,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改進讀寫訓練、提高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是當前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又如,背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學階段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好文章很有好處,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背誦也要得法,我們不能回到私塾時代不給學生任何指點、讓他們搖頭晃腦、一味地死記硬背許多不知其意的東西,這樣做是與當今教育目標相違背的。
小學語文教學要不斷改革,要不斷創新。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輕易否定過去的一些經驗,要總結過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經驗,哪些已不符合當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當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要有辯證觀點。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語文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完整、正確地認識傳統,可以使我們更清楚改革的起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勞動,也可以減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要立足於本民族、立足於我國國情,要突出地體現漢語教育的特點,符合漢語教育規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了具體化和行動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了。
五、要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閱讀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的課游離了文本的學習,成了自然課或社會課;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選擇、整理和利用。
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科書(或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現代教學媒體。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二是要加強現代教學媒體運用的實效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麼用,用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要講經濟成本與效率。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不多見了,指導學生讀課文不是用書而是讀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圖也非得再有多媒體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觀摩課,如果教師沒有用多媒體就評不上獎。這種現象的出現與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據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在我國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我們主張一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出發,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和現有的辦學條件,發揮各自的優勢。
⑻ 學好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方法是什麼
學好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方法是什麼?我覺得如果要在小學教學中有所建樹,當然必須要有好的教育方法,但是最起碼一條,對孩子必須有愛,愛是教育的基本必須全身心投入。
⑼ 如何區分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抄內容,是課襲程層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語文課程「教什麼」這一問題;從學生學的角度,它是學習的對象,因而也是對「學什麼」的規定。(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二版,238頁)。
語文課程內容,是語文課程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指為了達到語文科特定的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作為「定篇」的選文,是其重要的構成。
語文教材內容,是語文教材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指為了有效地反映、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
語文教學內容,則是語文教學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從教的方面說,指教師在教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及所傳達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二版,246—247頁) 王榮生老師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值得好好看
⑽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簡介
既有必要的理論闡述,又有鮮活的案例展示,凸顯實用性為其鮮明特色,突出實踐專性、應屬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書材料翔實,內容豐富,涉及《語文課程標准》解讀、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技能、漢語拼音教學、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等。而且理念先進,思路清晰,結構新穎,可作為初等教育專業、語文教師教育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小學語文教師培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