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林海)閱讀
2林海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及其在國計民生中的作用,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由衷的喜愛之情。
課文從作者進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寫起,依次寫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的特點以及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最後講參觀林場的見聞、感受。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並了解自然資源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二是引導學生欣賞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質朴而優美的語言。
本課的重點是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
大興安嶺的景物,先講「嶺」。「嶺」的主要特點是溫柔。這一特點是通過同秦嶺的對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氣凌人」「雲橫秦嶺」,都描寫了秦嶺的高大、突兀、險峻;而大興安嶺的嶺,卻「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嶺」的另一個特點是連綿不斷,形態各異:「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鍾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再講「林」。林的顯著特點就是像大海,因此稱之為林海。「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無際和蒼翠碧綠。「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又「像海邊的浪花」,進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點。然後講「野花」。野花的特點是種類多。「我是愛花的人,到這里我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可見野花的種類非常之多。最後,作者把大興安嶺比作一個溫柔、美麗的姑娘,說它「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這顯然是對大興安嶺景物的綜合,滲透著作者無限的喜愛之情。
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作者概括為四個字:親切、舒服。「親切、舒服」,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寫作者親眼看到大興安嶺,並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樹時。由於大興安嶺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嶺截然不同,「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自然會使作者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繪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然後講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時。大興安嶺的景物不僅可供人觀賞,它還為祖國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可見,大興安嶺的景物已同祖國建設結為一體,想到這些,作者覺得大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心中自然感到親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參觀林場後。參觀林場之後,「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這是因為在林場看到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不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護苗,使林海萬古長青。
二、學習目標
1.學會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廣廈、伐木、綜合、高不可攀、盛氣凌人、興國安邦。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感受大興安嶺景物的美,認識大興安嶺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大興安嶺,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幾幅大興安嶺和秦嶺的圖片,以便從感性上認識兩者的不同。
2.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使學生感受大興安嶺那種特有的溫柔的美。
首先,要引導學生准確地理解語句表述的意思。如,「雲橫秦嶺」,指的是雲在秦嶺的半山腰,可見秦嶺山勢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擬人句更應指導學生理解。教學時不必講比喻、擬人等名詞術語,而要讓學生從內容上具體體會其中的「海洋」指什麼,「白色的浪花」指什麼,為什麼說興安嶺會打扮自己。在理解這些語句的意思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學生產生誤解。如,課文拿秦嶺同大興安嶺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大興安嶺給人一種溫柔、親切的感覺,不像秦嶺那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絲毫沒有貶斥秦嶺的意思,因為秦嶺的雄偉、險峻也是一種美。
其次,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時候,還要啟發學生想像語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麼樣子,「海邊上」「泛著白色的浪花」是什麼樣子,「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是怎樣一幅畫面。要力求讓學生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一幅圖畫。
再次,在理解、想像的基礎上,加強誦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是感受景色美、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朗讀本課,有些地方需要教師略加指點。如,「大興安嶺這個『嶺』,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讀這一句時,兩個帶引號的「嶺」和「大」要略加強調,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大不一樣」和「不大一樣」是不同的。「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這句里的六個「的字結構」形成三組對比,每一組在朗讀時,語氣、音調應略有變化,以突出嶺的形態之多。
3.語言質朴而優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個特點,也是本課的一個特點。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在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美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是朗讀、背誦和抄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一些段落,抄寫一些優美的語句。
4.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到三次講到「親切、舒服」的句子;然後,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作者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後,讓學生把三次感受聯系起來,認識到這三次感受雖然都是「親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深刻。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深究課文,培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養成與同學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陳述自己意見的習慣。題目中所提出的問題是舉例性質,可以啟發學生再提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如,為什麼說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討論時,應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教師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為參與討論者的看法,不要讓學生當作唯一的結論。
「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這句話,顯然是把興安嶺當作一個溫柔而美麗的姑娘來寫的:穿著碧綠的上衣,銀白色的裙子,五顏六色的綉花鞋。這樣寫,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從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思考·練習」中的選做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的,不必統一要求。學生只要用簡筆畫把秦嶺與大興安嶺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來即可。如:
5.本課的生字「廈」,在這里讀shà,用在地名「廈門」中讀xià。「伐」,注意不要寫成「代」。
下列詞語解釋只供教師參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動地講給學生。
孤峰突起:單獨的一個山峰高高地聳立著。
盛氣凌人: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許許多多山峰都是碧綠的顏色。
興國安邦:國家興盛安定。
四、參考資料
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和黑龍江省的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葉松、紅松、白樺為主。
雲橫秦嶺秦嶺,位於陝西省,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主要分水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東著名高峰。「雲橫秦嶺」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詩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是韓愈被貶潮州,走到藍關,其侄孫韓湘趕到後寫的。詩的大意是:早晨我向皇帝呈送了奏摺,晚上就把我貶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上奏皇帝是為了除掉朝廷的弊端,怎麼能為愛惜自己的老命而袖手旁觀?來到藍關,看到高高的秦嶺,雲在山腰處飄浮,就回望長安,不知自己的家在哪裡。又值大雪紛飛,連馬也蜷局不前。你從遠處趕來,正好跟著我到潮州為我送終。
http://www.pep.com.cn/200503/ca701944.htm
⑵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分類怎麼分
1、按作者分類:
老舍 《貓》、《母雞》、《草原》、《北京的春節》、《專養花》、《屬林海》、《趵突泉》
魯迅 《少年閏土》
蕭紅 《火燒雲》、《祖父的園子》
季羨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懷念母親》
林海音 《竊讀記》、《冬陽•童年•駱駝隊》
葉聖陶 《荷花》、《爬山虎的腳》、《記金華的雙龍洞》
林清玄 《和時間賽跑》、《鞋匠的兒子》、《桃花心木》
馮驥才 《珍珠鳥》、《刷子李》
馬克•吐溫 《金錢的魔力》、《威尼斯的小艇》、《湯姆•索亞歷險記》
毛澤東 《七律•長征》、《卜運算元•詠梅》、《為人民服務》
列夫•托爾斯泰 《七顆鑽石》、《窮人》
2、按課文題材分類:
記敘文,說明文,寫景、物文,游記,童話故事,寓言故事
⑶ 小學語文《林海>>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
《林海》是我國著名作家、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散文。文中景麗、物美、情摯。讀後,令人不由得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覺。
景麗。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筆下,大興安嶺的山勢是「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綿延起伏,溫柔可親。他寫林海,工於調色,在他的調色板上,綠色是那樣變化無窮:「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特別是「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這一囊括比喻、擬人、反問三重修辭格的句式,簡直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立體、絢麗的畫卷,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美。他寫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恰當的比擬,敏銳的觀察,繪聲繪色的描繪,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物美。作者從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想到廣廈、木材,直至日用傢具,「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此句將大興安嶺同祖國各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認識到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切、舒服」之感頓涌心頭。
情摯。通覽全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贊美之情。作者正是憑借這真摯的感情,謳歌了大興安嶺,謳歌了綠色寶庫——林海。他告訴我們,大興安嶺不僅是良材產地,也是科研基地。人們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給大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這說明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興國安邦」的意義,其結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由此可見,老舍筆下的林海,景麗、物美、情摯,構成了文章鮮明的特色,給人以清新、流暢、親切、舒服之感,其藝術魅力、感染力極深。
這篇講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按照參觀大興安嶺的順序,可將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剛進入這原始森林時的感受。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從嶺、林、花三個方面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先介紹嶺、林、花,再講由看到的景物產生的聯想。
第三段(第7自然段)講參觀林場時的見聞感受。
在這三部分結束處都講到「親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隨著對大興安嶺了解的深入,這種「親切、舒服」的體會也逐步加深。
本文具體描繪了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美麗的自然風光,介紹了大興安嶺為國家建設所作出的貢獻,點明了人與山林的關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老舍先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建設者的崇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