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語文所有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一、通假字 1、距關,毋內諸侯: 距——拒,抵禦,抵抗; 內——納,接納;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邀,邀請;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早; 5、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隙,隔閡,嫌隙;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乘——驂乘:坐在車右擔任侍衛的人; 二、詞類活用 1、沛公欲王關中: 王:大王——稱王; 2、范增數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陽間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馳之沛公軍;復夜去: 夜:夜晚——連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長——向對待兄長一樣;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樣; 7、頭發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將軍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從百餘騎: 從:使……從; 11、素善留侯張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與「遠」相對——沾染、接觸; 三、一詞多義 (一)虛詞「為」 1、用作動詞 音wéi 表動作: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 使子嬰為相 表觀點: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斷;是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2、用作介詞 表被動;為所/為……所 音wéi 若屬皆且為所虜 表原因、涉及對象 音wèi 慎毋為婦死,貴賤情何薄/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3、用作助詞 句末語氣,表疑問或反問 音wéi 何辭為? (二)虛詞「因」 1、動詞:沿襲、繼續 蒙故業,因遺策 2、名詞:原因、緣由 於今無會因(到現在沒有相會的機緣了) 3、連詞:表順承,於是,就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表原因,因為,由於 鼠,子神也,因愛鼠,不蓄貓犬(鼠,是子神啊,因為喜歡老鼠,所以不蓄養貓狗) 4、介詞: 憑借、條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著、趁機 因計沛公於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為、由於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三)虛詞「而」 1、表目的:來,用來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2、表轉折:但,卻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3、表修飾:(地,著)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4、表修飾:(地,著) 項王按劍而跽曰 5、表遞進:並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6、表並列:而且,或不譯 勞苦而功高如此 7、表順承:然後,接下來 撥劍切而啖之
2.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聲聲慢(尋尋覓覓)、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專、永遇樂(千古江山)、揚屬州慢並序、長亭送別(節選)、逍遙游(節選)、勸學(節選)、屈原列傳(節選)、陳情表、滕王閣序(節選)、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前赤壁賦氓、離騷(節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對酒當歌)、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山居秋暝、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兵車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陽樓、石頭城、琵琶行序、李憑箜篌引。
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錦瑟、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凄切)、桂枝香(登臨送目)、念奴嬌(大江東去)、鵲橋仙(纖雲弄巧)。
(2)人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擴展閱讀:
我國的古典詩文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大量閱讀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網路-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3. 高中語文文言文哪些重點詞句必須背
實詞用法隨見隨背,這一個方面的用法一般都是一對一的,所以記憶都比較迅速,想總結很難,只能是看到一個記住一個。
必須背的詞是虛詞,也就是之乎者也的用法。
這四個詞的詞性和意思太多,而且也是有一定規律性可循的,一定要記牢。
其他的一些特殊句式要掌握,要自己會劃分,像什麼賓語前置這類的。
大致就這樣吧,望採納,謝謝
4. 高中文言文語法總結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常見類型: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 皆為戮沒。」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
◆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 草 木,草木盡死。
◆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四、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
例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沛公安在? 《鴻門宴》
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你是問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v 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v 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v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v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5. 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整理文件
解釋文言實詞的含義
1、愛: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熱愛
2、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吝嗇
3、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喜愛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吝惜,捨不得
5、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愛護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哪裡
2、既來之,則安之 使……安
3、衣食所安 養生
4、風雨不動安如山 安穩
5、君安與項伯有故 怎麼
3、被
1、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披散,散開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表被動
3、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 被子
4、聞妻言,如被冰雪 覆蓋
5、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遭受,遇到
4、倍
1、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倍數
2、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違背,背叛
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越發,更加
4、焉用亡鄰以倍鄭 增加,
5、本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樹木的根
2、王欲行之,則何反其本矣 基礎,根本
3、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出入於人歟 推究,考察
4、若止印三二本 量詞,冊
5、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副詞,本來
6、今存其本不忍廢 稿本
6、鄙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以……為邊界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淺陋
3、孔子鄙其小器 輕視,看不起
4、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自謙之詞
5、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 輕賤
7、兵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兵器
2、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軍隊
3、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戰爭
4、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軍事,謀略
5、窮兵黷武 戰爭
8、病
1、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困苦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疲勞,勞累
3、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擔心,憂慮
4、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缺點,毛病
5、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疾病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觀察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推舉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潔凈的樣子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看清楚
5、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精明
10、朝
1、於是入朝見威王。 朝廷
2、朝聞道,夕死可也。 早晨
3、兩朝開濟老臣心 朝代
4、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朝見,朝拜
5、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見
11、曾
1、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曾經
2、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3、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著兩代的長輩與晚輩親屬
12、乘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駕,坐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順應
3、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順隨
4、自京師乘風雪 冒著
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一車四馬的合稱
13、誠
1、帝感其誠 誠心誠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確實,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 果真,如果
14、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台階
2、攘除奸凶,興復漢室 《出師表》 去掉,除去
3、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修治
4、尋蒙國恩,除臣冼馬 《陳情表》 拜官授職
5、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流逝,過去
15、辭
1、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阿房宮賦》 告別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鴻門宴》 推辭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借口,托辭
4、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屈原列傳》 文詞,文學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言辭,文辭
6、大禮不辭小讓 計較
16、從
1、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上 《廉頗藺相如列傳》 跟隨
2、樊噲從良坐 依傍,緊挨著
3、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聽從 ,依順
4、弟走從軍阿姨死 《琵琶行》 參與,參加
5、從余問古事 《項脊軒志》 向,從
6、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通「縱」,合縱的盟約
17、殆
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六國論》 幾乎,差不多
2、酈道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石鍾山記》大概,恐怕
3、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危險
4、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大概
5、有殆而欲出者 通「怠」,懈怠
18、當
1、有大石當中流 阻,擋
2、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正在,值
3、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擔任,做
4、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一定,必定
5、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占據,把守
6、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史記•抵禦,抵擋
19、道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道理,規律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國論》 途徑
3、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 《鴻門宴》 取道
4、於是廢先生之道,焚百家之言 《過秦論》思想,主張
5、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天道,自然的規律
6、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道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志向
8、道之以政 通「導」、引導
20、得
1、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伶官傳序》 得到
2、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通「德」,感恩
3、古人之觀於天地、……鳥獸,往往有得 心得,收獲
4、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諫太宗十思疏》 獲得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鴻門宴》 能夠
6、此言得之 《六國論》 對,合適
21、度
1、度長絜大 ,比權量力 計算,衡量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估計
3、度義而後動 考慮
4、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 法度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 限度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沒有
2、而墨子非之 責怪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除非
5、覺今是而昨非 不對的,錯誤的
23、復
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恢復
2、復之以掌,虛若無物 通「覆」,蓋上,遮蓋
3、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又
4、山重水復疑無路 繁復,重復
5、王辭而不復 回答
24、負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使……承擔
2、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六國論》 失敗
3、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阿房宮賦》 擔負,承受
4、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憑借,依仗
5、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辜負
25、蓋
1、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遮蓋
2、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大概
3、蓋亦反其本矣 通「盍」,何,怎麼
4、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原來是
5、劉豫州…英才蓋世 勝過,壓倒
26、故
1、故遣將守關者 特意
2、此物故非西產 本來
3、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頗藺相如列傳》 緣故,原因
4、君安與項伯有故 《鴻門宴》 舊交情
5、暮去朝來顏色故 《琵琶行》 衰老
6、故木受繩則直 《勸學》 所以
27、顧
1、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五人墓碑記》 顧念,顧惜
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出師表》 看望,拜訪
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 顧慮,顧及
4、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只不過
5、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 難道,反而
28、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過秦論》 險要的地勢
2、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 固執,頑固
3、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使……穩固
4、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記》 確實,實在
5、少年固強之 堅決,堅持
29、歸
1、後五年,吾妻來歸 《項脊軒志》 女子出嫁
2、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回來
3、微斯人,吾與誰歸?《岳陽樓記》 一道
4、吾妻歸寧 《項脊軒志》 出嫁女子返回娘家
5、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返回,回來
30、國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家
2、等死,死國可乎 國事
3、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六國論》 諸侯國
4、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 《岳陽樓記》 國都,京城
31、過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燭之武退秦師》 過錯
2、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鴻門宴》 責怪
3、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項羽本紀》 超過
4、願枉車騎過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拜訪,探望
5、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項脊軒志》 經過
32、何
1、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什麼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麼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多麼
4、閣中弟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序》 哪裡
5、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通「呵」,喝問
33、恨
1、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怨恨
2、以是知公子恨之返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感到遺憾
3、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遺恨,悲恨
4、此三者,吾遺恨也 《伶官傳序》 仇恨
34、胡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過秦論》 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2、嗟乎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蜀道難》 什麼
3、田園將蕪胡不歸? 《歸去來兮辭》 為什麼
35、患
1、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六國論》 後患
2、夫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憂患,禍害
3、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擔憂,憂慮
4、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忌諱
5、時有患瘧疾者 生病
36、或
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岳陽樓記》 有時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或許
3、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有的
4、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如果
5、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 或者
37、疾
1、臣少多疾病 《陳情表》 疾病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屈原列傳》 痛心
3、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勸學》 強,猛烈
4、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記》 患病
5、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 《孫臏列傳》 通「嫉」,妒忌
6、舉疾首而相告曰 疼痛
7、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毛病
8、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銳利
38、及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師說》 比得上
2、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屈原列傳》 追趕上
3、及至秦皇,奮六世之餘烈 《過秦論》 到達
4、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和,以及
5、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涉及,牽連
39、即
1、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倘若,如果
2、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鴻門宴》 當
3、項伯即入見沛公 《鴻門宴》 立即,馬上
4、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 登上(帝位)
5、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就
40、既
1、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 《進學解》 完,盡
2、餚核既盡,杯盤狼藉 全,都
3、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不久
4、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過秦論》 已經
5、將軍既帝室之胄 既然
41、假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 藉助,利用
2、假令仆伏法受誅 《報任安書》 假如,如果
3、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假裝,與「真」相對
4、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 假期
5、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以罰秦 《項羽本紀》 暫時,權且
42、間
1、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庖丁解牛》 空隙
2、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一會兒
3、侯生乃屏人間語曰 悄悄地,秘密地
4、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屈原列傳》 離間
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鴻門宴》 從小路
43、見
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鍾山記》 看見
2、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鴻門宴》 拜見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表被動 《屈原列傳》 被
4、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見
5、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 顯露,出現
6、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看見的東西
44、解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剖開,屠宰
2、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 撤退,離散
3、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解釋,解答
4、天下土崩瓦解 分裂,渙散
5、太後之色稍解 消解,緩和
45、就
1、乃謝客就車 《信陵君竊符救趙》 登上
2、軻自知事不就 完成,成功
3、然贏欲就公子之名 《信陵君竊符趙》 成就
4、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 靠近,接近
5、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陳情表》 就職,赴任
46、舉
1、舉類邇而見義遠 《屈原列傳》 舉出,提出
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陳涉世家》 興起,發動
3、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陳情表》 選拔,推薦
4、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過秦論》 攻克,攻佔
5、戍卒叫,函谷舉 《阿房宮賦》 攻克,攻佔
6、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鴻門宴》 盡
7、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六國論》 拿
8、舉世皆濁我獨清 《漁父》 全
47、絕
1、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廉頗藺相如列傳》 斷絕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與世隔絕的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勸學》 橫渡
4、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 《石鍾山記》 停止,斷絕
5、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超越
6、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石鍾山記》 陡峭的
7、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傳》 絕交
48、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雨霖鈴》 忍受,經受
2、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勝任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 能夠,可以
4、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五人墓碑記》 忍受,經受
49、克
1、與剋期俱至 限定,約定
2、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 克制,約束
3、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祭十二郎文》 能夠
4、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戰勝,攻下
50、類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項脊軒志》 類似,好象
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事例
3、俯察品類之盛 《蘭亭集序》 種類
4、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類推
51、憐
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 《賣炭翁》 值得同情
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 可惜
3、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憐憫,同情
4、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後》 疼愛、愛惜
5、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愛戴
52、彌
1、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 《滕王閣序》 滿
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六國論》 越,更加
3、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揚州慢》 滿,遍
53、莫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 沒有誰
2、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不要
3、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赤壁賦》 沒有
4、至莫夜月明 通「暮」,日落的時候,傍晚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沒有什麼
54、乃
1、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傳序》 你的
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是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師說》 竟然
4、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記》 只,僅
5、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於是
6、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卻
55、內
1、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 裡面
2、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鴻門宴》 通「納」,接納
3、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國內
4、紛吾既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 《離騷》 內心
5、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交納
56、期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陳情表》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2、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jī周(年),月
3、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4、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長亭送別》 日期
5、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 希望
57、奇
1、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少有的,罕見的
2、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淮陰侯列傳》 以……為奇
3、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 運氣不好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 零數,余數
5、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優秀的,傑出的
58、遷
1、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列傳》 貶謫,放逐
2、時北兵以追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後序》 遷移
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變化,變動
4、再遷為太史令 調動官職,陞官
5、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過秦論》 征發,流放
59、請
1、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 邀請、約請
2、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廉頗藺相如列傳》 請求,請讓我
3、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 謁見、謁問
4、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信陵君竊符趙》 請示
5、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件事
60、窮
1、圖窮而匕首見 《荊軻刺秦王》 盡
2、人窮則反本 《屈原列傳》 困窘,處境困難
3、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4、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 《游褒禪山記》 尋求到盡頭
5、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 《滕王閣序》 窮盡,極盡
6、窮巷陋室 窮山惡水 僻、荒
還有一半字數超標了了,你追問吧
6. 還有人教版新課改的高中語文教科書里文言文知識匯總
內容太多,只能發一部分。
高中文言文知識匯總——18虛詞
一、【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師說》)
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寡人之於國也》)
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來」。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後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用於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後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麼」。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哪裡」。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⑤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崤之戰》)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用於疑問句末,要求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譯為「嗎」「呢」「呀」。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鴻門宴》)
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⑤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用於疑問句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不要求對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譯為「嗎」「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嗎」。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呢」「吧」,有時不譯。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5.表示停頓預語氣,一般不譯或譯為「呢」。。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6、用於形容詞尾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同上)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到」。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⒉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對象,可譯為「在」「於」。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④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涉江》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公西華侍坐》)
4、表示對象,可譯為「向」。
①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承接。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於是」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⑤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轉折。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遞進。譯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做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管傳序》)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無乃】表猜測,可譯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刺謬乎。(《報任安書》)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狼》)
④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用於前後兩分句間,後句比前句更進一步,可譯為「況且」「而且」「再說」。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④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⑤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3、表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雖然」「即使」「但是」「不過」。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表並列關系:⑴陳述一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可譯為「並且」「而且」。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且使遽告於鄭。(《崤之戰》)
⑵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狀態同時具有,可譯為「又…又…」。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⑶連接動詞,可譯為「一邊…一邊」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②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表示比擬、比較。一般譯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④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如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二)用作代詞。
1、表人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四)介詞,表另提一事,可譯為「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用作代詞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④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⑤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所+介詞+動詞,表示處所,工具,方法,原因,對象等。常見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來…的」。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察今》)
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3、為+所+動詞「為…所」被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三)用作名詞,表處所。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表動作、行為。有「做」「作為」「充當」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⑥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表動作,行為的結果。可譯為「變成」「成為」
①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②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心理。可譯為「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表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表代替。譯為「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介紹涉及的對象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7. 高中文言文知識匯總
高考語文背誦與默寫篇目
(一)古文(篇)
1 《勸學》 荀子
2 《過秦論》 賈誼
3 《師說》 韓愈
4 《阿房宮賦》 杜牧
5 《六國論》 蘇洵
6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7 《石鍾山記》 蘇軾
8 《前赤壁賦》 蘇軾
9 《離騷》屈原
10 滕王閣序 (唐)王勃
11《屈原列傳》《史記》
(二)詩詞曲(35首)
1 《氓》 《詩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 《歸園田居》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4 《孔雀東南飛》 漢樂府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5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6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7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8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9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0 《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11 《秋詞》 劉禹錫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12 《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嗚。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溢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3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4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15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6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7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18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19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1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2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23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4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25 《竇娥冤》 關漢卿
【滾綉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26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②,皎皎河漢女③。 纖纖擢素手④,札札弄機杼⑤。 終日不成章⑥,泣涕零如雨⑦。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⑧? 盈盈一水間⑨,脈脈不得語⑩。
27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噓戈
8.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並序、蘭亭集序、赤內壁賦、游容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並序、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並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8)人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擴展閱讀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