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年級學了登鸛雀樓這首詩後這假如自己登上鸛雀樓會是什麼樣子
自己登上鸛雀樓會看到了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B. 二年級登鸛雀樓古詩及詩意
登鸛雀樓
唐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詩的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C. 二年級語文登鸛雀樓有多少動作詞並解釋出來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來盡,黃河入海流自。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動詞:
依,盡,入,欲,窮,上
依:依傍。
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上:登上。
D.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電子課本 里有 登鸛雀樓嗎
椰子來樹媽媽准備了鎧甲自, 讓自己的孩子穿上它。
只要漂到沙灘上, 椰子就能長出嫩綠的小苗。
噴瓜媽媽有個好辦法, 它從頂端噴出種子, 只要射到四周, 它就能落地生根。
葡萄媽媽更有辦法, 它讓孩子穿上鮮艷的衣裳, 它就隨著糞便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