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課文 明顯是局限於某一篇文章,著眼於一篇文章的話,可能忽視教育本身。回
教語文 思維范疇更大,廣度答更高。選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優秀的文章,而由點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學引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思考,進而舉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處理文章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
②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5200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前言部分,對「語文課程性質」做出了新的闡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然而, 閱讀和寫作,是當今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兩大難題。 閱讀是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搞好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有四種基本方法;朗讀、默讀、略讀、瀏覽。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學形式。朗讀訓練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比如內部技巧的「情景再現、邏輯層次、感情基調」,外部技巧的「重音、停連、語氣、節奏」。 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慣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有必要把「默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式的訓練提上議緝閥光合叱骨癸攤含揩事日程。 (2)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 2011課標 ,高度強調「多角度、有創意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 既要激活讀者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觀念,讀出自己的心得看法,甚至可以反思質疑;也要尊重文本的基本規定,防止「微言大義」(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架空分析」(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 (3)、 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的過程。 閱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基礎之上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4)、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課外閱讀是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提高的必經之路,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平時應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5)、閱讀教學應規避的問題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閱讀教學過程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回歸生命,回歸主體,回歸生活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溝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生活是通過理解、想像、體會來實現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想像,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范語言,將起到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學生投入情境,引發學生主體感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結論上,不應以教師的理解作為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標准答案(特別是文學作品)】。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
閱讀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忽視學生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下,不會進行閱讀,閱讀理解能力差,讀不出要點、讀不出問題,從而不能從閱讀中獲取信息,嚴重缺失語言表達能力。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本文結合實際提出以下四個方面觀點:
1 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會努力去閱讀,才會孜孜不倦閱讀。搞好閱讀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教材,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入手,引起學生好奇或懷疑的問題,成功地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有效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主動質疑,進而激發培養閱讀興趣。
1.1 融洽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內外要創造充滿「愛心」的學習氛圍,從多方位多角度給學生以體貼、關懷和幫助,以平等的態度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融洽感情,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1.2 融合生活閱讀。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為語文提供了大量的閱讀信息,生活中的語文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把語文閱讀融合在生活閱讀中,從生活中的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激發閱讀興趣。
1.3 扮演角色閱讀。青少年學生對生活充滿好奇,教學中設置閱讀角色,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生在扮演角色中,身臨其境,閱讀內容更加豐富,增加了閱讀的意義和興趣。
1.4 開展閱讀活動。閱讀活動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學中要多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開展閱讀比賽、演講、講故事、口述作文等活動,讓學生感受閱讀的重要性,提高閱讀能力,增強閱讀興趣。
2 明確閱讀目標
閱讀目標是激勵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動力,沒有閱讀目標,學生閱讀就顯得茫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教師要以教材和學生的閱讀現狀為憑借,積極創設閱讀訓練情景,引導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巧妙設置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語文閱讀目標切忌「三化」:泛化、狹隘化和隨意化。
2.1 不能過高拔高語文閱讀要求,使語文閱讀高不可觸,不能只關注非功用性,而忽視腳踏實地,顯得目標不明確,要引導學生去掉「泛化」的東西,正確獲取語文信息,明確閱讀目標。
2.2 閱讀目標狹隘化,僅僅指向考試,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只注重閱讀教學練習化,忽視了語文素養的培養,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不能狹隘地理解語文閱讀只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閱讀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閱讀目標不能隨意化,要緊緊圍繞語文問題的解答確立閱讀方向,收集閱讀信息,展開閱讀思維,要將所閱讀內容鋪墊閱讀目標。
3 培養理解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學生往往囫圇吞棗,只管哇哇讀,一遍兩遍甚至十幾遍,都沒有理解閱讀材料的實際意義,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3.1 必須關注語言轉換能力培養。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也不能高談闊論,必須立足實際,注重強化語言訓練。加強語義、句法的教學,現在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得了不少語文知識,但在語文環境中顯得茫然,不能正確理解語義,不能把非語文問題轉化成語文問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往往缺乏語言訓練,不能正確將文字語言翻譯成語文語言,不能將語文語言正確地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使得在語文理解上存在很大偏差。教學中應該有計劃、有目標加強語文語言訓練,把所學語文知識能用自己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
3.2 必須關注創造性閱讀能力培養。要培養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擴展思考的范圍,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給學生以創新的沖動,鼓勵學生創新的言行,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才能。
4 培養閱讀方法
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理解的過程,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指導閱讀教學時,應正確處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讓學生跟隨教師的疑點不斷地去探幽尋微,增強思維的深廣度。小學語文閱讀文字枯燥、字詞簡單、易於理解,但在語文環境下學生缺乏把握要領、捕捉信息差、缺乏思考、缺乏領悟、缺乏閱讀方法,使得語文閱讀失去了實際意義,學生感覺枯燥無味,不知道怎樣去閱讀,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學中,教師指導培養學生閱讀方法顯得十分重要。
(1)培養抓住「衣領」的習慣。閱讀不是泛泛而讀,要抓住要領和關鍵,善於從繁雜的文字中把握自己需要的東西,提綱摯領,把握重心。語文閱讀中涉及與語文本身的文字敘述較多,要抓住要領和關鍵,對於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及時查閱工具書,對關鍵字詞反復揣摩,直到弄明白為止。有輔助資料盡量參照、查閱,以加強理解。要善於去掉閱讀內容中的枝枝葉葉,化繁為簡,濃縮最精煉語言,保留最干練的內容,不要被模稜兩可的語言所蒙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領。
(2)培養捕捉信息的能力。語文閱讀的關鍵就是從中獲取大量的文字信息,有的是文字敘述出現,還有的隱藏在內容之中,要培養學生善於閱讀、理解文字、挖掘內容,捕捉所有語文信息,為語文問題解答打下基礎。
(3)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學者先要會疑」(程頤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語)要善於思考,勤於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並盡力去解答。小學語文閱讀離不開思考質疑,不能只是去欣賞文字語言和故事情節,而是要去質疑其中包含的語文哲理和語文問題。
(4)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閱讀學習模式。「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體、體味局部,並充分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合作交流的方式,閱讀時各小組成員先獨立閱讀相關材料,然後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對問題的看法,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分析、評判,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有計劃實施,關注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閱讀理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語文閱讀的表面,要從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質疑能力、捕捉信息能力等入手全面進行培養,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④ 如何引用電子書包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學生在求學階段所接觸的教材基本上是紙質教材,在學校、家庭接觸的都是一成不變的教科書、參考書,學生拿起課本感覺沒有什麼新奇感。教師為有效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渴望,可將電子書包里的電子課本資源下載到電腦上,並上傳至教師博客主頁上,或者是班級QQ群空間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閱讀。
這樣,學生就能用滑鼠或者是手指點觸著每一頁書籍,品味著教材中故事帶來的樂趣,感悟著語文的無限魅力。學生就會對這些電子書籍愛不釋手,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並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證。
比如,在進行「安徒生公園」的教學中,由於很多學生都閱讀過紙質的安徒生作品,本節課的教學如果教師還利用常規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勢必導致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較差。為收到好的閱讀效果,教師在課前可利用網路平台,將本節課的電子課本上傳至自己的博客上,同時也上傳至班級QQ群空間,方便學生下載閱讀或在線閱讀。學生閱讀著電子課本,每翻開一頁,都有相應的圖片資源加以陪襯,如公園里的小河,丹楓、白樺、垂柳等樹木,野天鵝、丑小鴨等各種雕塑的圖片。這些無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深刻說明了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同時有效刺激了學生對下一階段的閱讀渴望,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同時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證。
比如,在進行「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初讀教材,了解本節課所要講的故事內容。在學生讀完後,教師不要急於分析課文,而是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教學設計,從電子書包里點選「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微課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寧心靜氣,一個個屏住了呼吸,觀看得很仔細、很認真,深深地被視頻里的主人翁——賣火柴的小女孩吸引了。
在那個又黑又冷的夜晚,在那個本應享受大年夜快樂的夜晚,在那個可怕的角落裡,為了生計,小女孩被父母逼出來賣火柴。看著小姑娘的目光,那種充滿期待、充滿希望的眼神,那種孤獨無助讓人產生無限的深思„„視頻給了學生極大的震撼,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情境教學法的效果不待言表,學生紛紛發言。有的學生表示了對小女孩的同情和憐憫,有的學生產生了對那個社會的憎惡之情,還有的學生從小女孩臨終前臉上的「微笑」讀懂了人生那種崇尚美好生活的期待„„由此看見,電子書包有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電子書包是新型科學技術的產物,不論從教師端還是學生端都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資源平台,並能豐富教學形式,拓展教學知識面,將課堂進行合理延伸,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利於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大大提高了教師對教學的評價效能,為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加大對電子書包的應用、研究、開發的力度,不斷將教學改革推向新的高潮。
⑤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語文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台,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精神,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有助於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新方法。
一、注重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爭論的慾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如《白楊樹》一課,學生提出「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為什麼還能長出這么直這么大的白楊樹?」「哥哥問爸爸後,爸爸為什麼微笑消失,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等問題,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注重明確目標,創設自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學習目標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麼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如教學《窮人》,教師在上課之時興奮地說:「昨天大家預習了《窮人》這篇課文,聽說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願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同學們爭著舉手。學生提到本課所要學習的目標:「桑娜的品質可貴,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得特別精彩」等等,師相機說:「那就請同學們想想對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你想用什麼方法學習?……」同學們即聯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學的目標與方法。老師即興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法開始自學。顯然,全班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注重學生質疑,進行「問題教學」,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像,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如《小音樂家揚科》在最後一段的閱讀後。學生提問:楊科死時為什麼旁邊躺著樹皮做的小提琴?白樺樹嘩嘩地響,在號叫是什麼意思?楊科為什麼張大著眼睛?楊科前面說過,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換都行,怎麼會死不瞑目呢?楊科快要死了,為什麼還要寫燕子在唱歌,姑娘們在唱歌呢?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
四、注重多讀感悟,品味語言,進行自主地閱讀獲取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諼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如在引導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後交流共同欣賞,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圓明園景色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另一方面學生在錯落有致,或高亢放讀,或淺唱低吟中自主地獲取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達感受。
五、注重激勵評價,激發興趣,樹立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創新,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目的不斷提高教學,培養出能自主探索,具創新精神的新一代。
⑥ 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太平中心小學 林霄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湧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引導質疑法。在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又往往是靠引導學生質疑來體現的。在閱讀教學導入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激發興趣、不斷拓寬思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我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下冊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我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質疑:①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②為什麼必須要把這條魚放掉?③最後這條魚放掉了沒有?結合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從閱讀中他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原來,湯姆釣到的是一條大鱸魚,但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因此,在父親的堅決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把這條魚給放掉了。
(二)講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演講,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並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卧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交戰的成敗故事,並順勢誘導學生:為什麼給人家當奴僕的越王勾踐最後能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呢?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並從讀中了解到:課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後反敗為勝;而吳王卻驕傲自滿,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的道理。
(三)課堂表演法。小學生都有愛玩好表現的特點。在進行童話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時,我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教學形式,讓幾個學生來擔當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裡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哪吒、東海龍王父子等角色,並引導他們要演好角色必須把握好人物特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讓他們在班上表演,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從表演中尋找故事內容:原來,文章寫的是小哪吒大鬧東海,降服龍王,使人們重新過上太平日子的事。這種因表演而形成的閱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全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學習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的一些方法,學生初步自主閱讀完課文後,對全文內容已有了整體的感知和認識,接著,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閱讀環節。
二、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來說,文章的脈絡主要是縱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橫向(按人或事物的幾個方面)。比如我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湯姆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這一順序細讀課文,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按課文是怎樣描寫香港的沙灘、海洋公園、以及街市這幾個景點的?這一思路細讀課文。通過有條理的細致閱讀,學生領略到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以及美麗的夜景,從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二)分段、分層細讀,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石榴》這篇課文時,在細讀課文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春天時石榴的葉子,夏天時石榴的花,秋天時石榴的果實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閱讀,並著重引導學生對石榴果實的顏色、樣子、味道進行細讀,從而加深他們對石榴的印象。
(三)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課件展示出許多幅荷花的圖片,並播放美妙的音樂,引導學生在一個美的意境中誦讀精美的句子,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通過在意境中誦讀這些句子,學生不僅從視覺上欣賞到荷花的美,而且還能從品讀語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課文,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感官,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精讀是細讀的繼續和提高,即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認識課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課文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詞雖然是語言中較小的語法單位,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主題詞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純凈和明潔是兩個關鍵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天空純凈和明潔的句子反復誦讀,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等句子。從誦讀中學生理解了純凈和明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解了拉薩天空的特點,以及拉薩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級上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精讀課文。如: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推動學生去尋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課文里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層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句話:你見過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文章內涵。
(四)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作者要表達的前因後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的過渡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圍繞這個過渡句,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母親到底有多輕?而‘我’為什麼那麼難過?,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母親原來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拉著他,背著他的妹妹,肩上還在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由此體會到作者為何如此難過,進而理解作者對母親是多麼的愧疚。
四、運用朗讀技巧賞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閱讀教學,我們不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他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與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一)注重要點挖掘,以讀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選取那些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盪舟灕江時的情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這句話,他們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以讀悟情。在朗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喚起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邊讀邊想像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讀出真情實感。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湯姆的心情變化,我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是你們釣到那麼大的一條大魚,會捨得放掉嗎?如果放掉了,心情又會怎樣?然後,我讓學生嘆了一口氣再讀文中句子我這輩子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使他們在想像和唉聲嘆氣的誦讀聲中,體會到湯姆由原來釣到魚的驚喜到放掉魚後的失落心情。
(三)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道理的理解和體會,我設計了幾個練習題,如:過馬路時,不管( ),都( );自習課上,不管( ),都( );在公園里,不管( ),都( )等等,通過練習學生對自覺遵守規則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啟迪:遵守規則,就要從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覺遵守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科學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整個閱讀活動中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評價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是我們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讀出內容,讀出思想,讀出感情,讀出啟發。
⑦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提高閱讀技巧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⑧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讀書方法會讀書的孩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點撥引導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閱讀理念確定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這一理念也確定教師的角色及其作用,即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在學生閱讀活動中起引導、點撥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如何引導?怎樣點撥?以我閱讀教學的實踐,並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藉助表演 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對課文中一些內容理解有困難,這時教師必須藉助語境或創設情境,將學生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關直覺經驗提取出來,從而實現與文本言語的相似匹配與相似激活.如讓學生感悟《廬山的雲霧》中「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一句時,便可讓學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時「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此時,學生有的伸開兩臂作鳥兒飛翔狀,有的則模仿孫悟空在騰雲駕霧時作手搭涼棚遠眺狀……通過這樣的表演,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被激活,從而也就不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二、類比推理 閱讀認知理論認為,閱讀主體相對於文本中的言語,只有在他的信息貯存中能夠找到與文本言語具有相似性的組塊以後,才能夠進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從而識別文本中的信息.這一理論決定了閱讀過程是文本的言語形式與主體的直覺經驗之間進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過程.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蘊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學生在理解課文時,無需要把這些生活底蘊都找到.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一種生活底蘊,並獲得直覺經驗,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如理解《早春》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它本來的意思是「遠遠看上去,草是綠綠的,可一走到近前綠色卻沒有了.」好多學生由於缺乏這樣的生活經歷,便很難理解.這時我便引導他們從生活中找類似的經歷來理解.學生們受啟發後,舉出了例子,其中一位同學說:「彩色電視機上的圖像,離遠看圖像很清楚,離近看卻是有許多麻點,圖像也似乎變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遙看近看卻無』的道理跟這是一樣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生活經歷,在理解語意上便達到了殊途同歸的效果. 三、語言構境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將課文內容還原成語言文字描述的畫面,讓學生產生如臨其境、如視其物、如見其人的閱讀心理情境,這是理解內容提要,體會感情的重要方法.而由於理解能力的限制,學生往往缺乏這方面的還原能力.因此,教師可藉助誘導性的語言予以幫助,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為引導學生感受邱少雲在烈火中壯烈犧牲的感人情景,理解他嚴守紀律、勇於獻身的崇高品質,可這樣引導:「同學們,邱少雲附近的草叢著火了,火苗借著風勢『呼呼』地亂躥,燒得枯黃的茅草劈劈剝剝的響.哎呀,不好,火燒著了他的帽子,濃煙和烈火好像惡魔似的要把他一口吞下去.同學們,邱少雲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啊,只要動一下身子,發出一點兒聲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然而你們看,邱少雲如鋼鐵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因為他知道身邊的戰友看著他,志願軍首長在看著他,爸爸媽媽在看著他,祖國人民都在看著他.於是他擰緊眉頭,咬緊牙關……就這樣,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也沒有發出一聲呻吟,沒有挪動一寸地方.」這樣引導,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深切感受了邱少雲偉大而感人的形象. 四、媒體輔助 一篇課文,代表了作者特定的精神創造和情感體驗,但由於從外觀上只是一系列文字元號的組合,而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形象的事物,這給學生理解、想像、體驗帶來難度,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藉助投影或多媒體來展示相關的形象化資料,教活課文.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圓明園的毀滅》時,為了讓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想像,感受圓明園當年的恢弘氣勢.教者精心從網際網路上選取了大量的、豐富的有關圓明園的圖片及文字素材,結合課文內容,經過優化組合,去粗取精,把文中簡潔的語言變成了豐富的畫面.教學中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課文的講述,依次出現總的園林介紹圖——長春園、萬春園、綺春園這「圓明三園」呈「品」字的形狀,以及周圍「眾星拱月」般的小園林,使學生彷彿置身在圓明園的上空,禁不住要親臨勝地,一飽眼福.接著又隨機出現了平湖秋月、安瀾園、蓬萊瑤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那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讓學生展開了想像的翅膀,想得豐富美妙.最後,出現了珍奇貴重的收藏品圖片:青銅器、名人字畫、奇珍異寶等.教學過程中通過看、想、說,學生的情感已處於極度的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中,從而也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
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自學是一種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能力。「授之一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以便他們在課外閱讀過程中能夠汲取更多的營養,開拓他們的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自學信心 自學方法 自學習慣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很強的注意力,才能調動學生的自覺的積極性;反之,沒有任何興趣強迫學生學習就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因此,興趣有待於培養,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老師的指導。有了興趣,才談的上培養學生的能力。興趣是學生的內因,語文教學不可忽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觀察、感受時,擅長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處於興奮狀態;觀察後,用語言表達情景時,擅長抽象思維的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腦潛在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參與的興趣和意識,培養了參與的能力。根據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努力創設吸引人、感動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感受,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親自去體驗,去發現那些新奇的、有趣的東西,並且能主動地參與進去,積極地探索、積極地尋求答案。依據這一點,在學習《草原的早晨》時,我首先為學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大草原的照片:藍天白雲、滿眼綠色、牛羊成群、野花盛開…學生一下被圖片中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時我說:「這些圖片和今天我們將要學的課文內容一模一樣,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大草原游覽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學們一致響應。接著,伴隨著悠揚的草原樂曲,我又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課文內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課件,並請學生們准備談一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來到草原的感受。這一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認真地看,細心地體驗,爭著盡情地說…尤其是在深入學習課文後,我希望他們利用自己的朗讀來重現大草原的美景時,學生們的積極性更高了,個個搶著讀、比著讀,讀得那麼令人陶醉…由此可見,恰當地創設情景,的確能激發學生們去發現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內涵,探索美的真諦的興趣。
總之,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發現中得到快樂、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然而,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再多,終究是有限的,培養的學生走出校門以後必須要「自能聽話,自能讀書,自能成文。」因此,教師教學生學,不只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重要的是把學習的方式教給了學生。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並能運用自如,這不僅得益於一時,而且終身受用無窮。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再次要教給正確自學的方法
愛因斯坦曾說過:「勤勞的汗水加珍惜時間再加合理的方法等於成功」。這就告訴我們方法是多麼重要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金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金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1、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是自學的好方法
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用手指文章)、不動唇(小聲叨念)。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⑴、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⑵、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⑶、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作者將他們豐富而濃厚的情感流於筆端,凝聚在字里行間。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以「情感」為動力,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可以促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是閱讀實踐的核心內容,沒有理解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許多文章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才能體會出它的精髓,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真正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有感情地讀不僅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想像的過程,邊讀邊思邊想像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這樣的朗讀才會促進對文章的理解。如《白楊》一文,學生預習課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