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師個人生活隨想

小學語文教師個人生活隨想

發布時間:2021-01-04 19:20:32

1. 一年級孩子跟不上,家長該做些什麼

小孩子跟不上主要原因:一,孩子基礎差。有很多孩子沒有上幼小銜接,家長認為上幼小銜接沒必要,幼小銜接班一般學的是拼音和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是一年級學生學的基本內容,如果沒有這基礎,一年級的教學進度又比較快,導致孩子跟不上。二,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調查顯示,5―6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鍾,7——10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鍾,10——12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分鍾,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鍾。而一年級的孩子基本上是7歲左右,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15-20分鍾,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鍾。孩子注意力分散,就會導致孩子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久而久之,孩子就學跟不上。

三,孩子的自律性、自學能力差。有人說,一二年級的孩子對父母比較依賴,而現實中,很多父母工作比較忙,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課下不輔導,孩子的自律、自學能力差,課後不練習,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進行鞏固,時間一長,就忘了,慢慢的就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導致學習跟不上。我認為一年級是孩子開始獲得學習源動力、掌握正確學習方法以及培養終身學習習慣的重要開端。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才是重中之重。一,學習源動力。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讓爸爸媽媽們紛紛陷入教育的軍備競賽中,談鋼琴、學奧數、練舞蹈、學主持..+八般武藝-樣不落。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碎是幼,從裡面打碎才成倀,孩子的教育也如此。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無論爸爸媽媽如何監工,最終靠的還是孩子自己,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要去主動學習, 去獲得學習的源動力,而不是在外界的壓力下被迫去機械學習。2,正確的學習方法。這里我想分享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成語"事半功倍」。這個成語的出自 《孟子公孫丑上》: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後人便根據孟子所說的這兩句話,引申為"事半功倍」, 用來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學習也是這樣,只有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才會事半功倍。題主您和孩子顯然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雖然你們看起來很努力,也重視學習,但你們的學習效率並不高,也因此導致孩子的成績-直不見起色,這種努力其實是假努力, 這種狀態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會越來越低,陷入惡性循環。

2.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四)想像參與,激發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像,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可見語感同想像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像,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
可以說聯想和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
如教學《月光曲》一文,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就可配上輕柔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去啟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彷彿置身於小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是那般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後又輔之以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再如《台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瀾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假如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詞語,就無法感受到美麗神奇的蝴蝶聚會的場面。要想讓學生披文入情,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發揮想像,展開聯想:數以萬計的蝴蝶身著綵衣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它們生怕耽誤了大好春光,急著到蝴蝶谷去聚會,你瞧它們飛得多麼輕快,多麼活潑!學生在看圖想像中彷彿自己也成了一隻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趕著去蝴蝶谷聚會呢?
我在講授《水鄉歌》一課時,也採用了聯想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文中這樣寫道:「水鄉什麼多?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綠水盪清波。」
師:請你們自己讀這段話,老師相信你肯定能讀懂的。(學生讀)你剛才讀的時候,眼前是不是出現了什麼情景?什麼畫面?(此時,老師出示一幅水鄉的圖畫,很美,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請你對著畫面再讀一讀,你有什麼新的體會,新的發現?(生讀)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彷彿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1: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葉葉小舟在碧綠的清波上盪漾。
生2: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綠的河水裡搖曳。
生3: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的小河邊,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中嬉戲。
師:假如你真的來到了水鄉,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生1:我想把它畫下來。
生2:我想彎下腰嘗一嘗水鄉的味道。
生3:我想把它拍下來,掛在自己家客廳的牆壁上。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豐富的想像,流瀉出了詩一樣的語言,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繪就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讓我們彷彿聽到了水鄉人民的歡聲笑語,讓我們彷彿嗅到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氣息。
(五)積累語言,深化感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熟讀成誦,廣泛閱讀,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1、熟讀成誦
小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情感豐富。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地欣賞,讀出其中的韻味、體驗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誦。通過背誦,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已證明這一點。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故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課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如此,有利於學生貯存語言,深化語感,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
2、廣泛閱讀
語感的培養從「讀」開始,不僅體現在課內,還要引導學生課外進行有效的閱覽。因此,閱讀教學中,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如學習《草船借箭》後,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的有關故事;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紹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等。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記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等。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愛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讀物,以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在反復、大量感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豐富語言,增強語感。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可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等有趣的讀物;中年級學生喜歡情節生動的故事,可推薦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高年級學生喜歡文質兼美的內容,可推薦讀名篇佳作,歷史名著等。大量的課外閱讀能使小朋友吸收眾多的詞彙和句式,培養想像力,提高表達能力。難怪王尚文在《語感論》中說:「感受優秀言語作品的言語是培養語感的搖籃。」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飛到書籍的百花園中盡力汲取營養和甘露,去感受、體驗和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去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久而久之,頭腦中的語言豐富了,自然會有較強的語感。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六)言語實踐,積淀語感
「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還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
1、口語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可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深化感悟。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學《雲房子》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想像中的雲房子的樣子,隨後可積極鼓勵學生運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雲房子。這一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而且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內化了語言,培養了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勤於動筆
「勤於動筆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⑥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後都站著一位作者,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像,喚醒沉睡在學生內心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從而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慾望。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將積蓄於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宣洩出來,以達到升華感悟,積淀語感的目的。如《半截蠟燭》一文以小女兒拿走蠟燭,走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為結尾,給人一種意尤未盡之感,教師可在此設計讓學生續寫結尾,要求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也就進一步理解體悟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總之,培養學生語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因為語感是通向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語言基礎、生活體驗、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的綜合體現,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和頓悟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之我見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四)想像參與,激發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像,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可見語感同想像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像,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
可以說聯想和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
如教學《月光曲》一文,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就可配上輕柔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去啟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彷彿置身於小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是那般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後又輔之以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再如《台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瀾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假如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詞語,就無法感受到美麗神奇的蝴蝶聚會的場面。要想讓學生披文入情,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發揮想像,展開聯想:數以萬計的蝴蝶身著綵衣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它們生怕耽誤了大好春光,急著到蝴蝶谷去聚會,你瞧它們飛得多麼輕快,多麼活潑!學生在看圖想像中彷彿自己也成了一隻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趕著去蝴蝶谷聚會呢?
我在講授《水鄉歌》一課時,也採用了聯想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文中這樣寫道:「水鄉什麼多?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綠水盪清波。」
師:請你們自己讀這段話,老師相信你肯定能讀懂的。(學生讀)你剛才讀的時候,眼前是不是出現了什麼情景?什麼畫面?(此時,老師出示一幅水鄉的圖畫,很美,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請你對著畫面再讀一讀,你有什麼新的體會,新的發現?(生讀)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彷彿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1: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葉葉小舟在碧綠的清波上盪漾。
生2: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綠的河水裡搖曳。
生3: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的小河邊,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中嬉戲。
師:假如你真的來到了水鄉,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生1:我想把它畫下來。
生2:我想彎下腰嘗一嘗水鄉的味道。
生3:我想把它拍下來,掛在自己家客廳的牆壁上。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豐富的想像,流瀉出了詩一樣的語言,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繪就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讓我們彷彿聽到了水鄉人民的歡聲笑語,讓我們彷彿嗅到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氣息。
(五)積累語言,深化感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熟讀成誦,廣泛閱讀,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1、熟讀成誦
小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情感豐富。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地欣賞,讀出其中的韻味、體驗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誦。通過背誦,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已證明這一點。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故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課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如此,有利於學生貯存語言,深化語感,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
2、廣泛閱讀
語感的培養從「讀」開始,不僅體現在課內,還要引導學生課外進行有效的閱覽。因此,閱讀教學中,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如學習《草船借箭》後,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的有關故事;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紹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等。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記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等。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愛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讀物,以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使學生在反復、大量感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豐富語言,增強語感。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可推薦他們看童話、寓言等有趣的讀物;中年級學生喜歡情節生動的故事,可推薦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高年級學生喜歡文質兼美的內容,可推薦讀名篇佳作,歷史名著等。大量的課外閱讀能使小朋友吸收眾多的詞彙和句式,培養想像力,提高表達能力。難怪王尚文在《語感論》中說:「感受優秀言語作品的言語是培養語感的搖籃。」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飛到書籍的百花園中盡力汲取營養和甘露,去感受、體驗和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去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久而久之,頭腦中的語言豐富了,自然會有較強的語感。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六)言語實踐,積淀語感
「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還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
1、口語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可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深化感悟。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學《雲房子》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想像中的雲房子的樣子,隨後可積極鼓勵學生運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雲房子。這一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而且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內化了語言,培養了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勤於動筆
「勤於動筆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⑥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後都站著一位作者,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像,喚醒沉睡在學生內心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從而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慾望。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將積蓄於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宣洩出來,以達到升華感悟,積淀語感的目的。如《半截蠟燭》一文以小女兒拿走蠟燭,走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為結尾,給人一種意尤未盡之感,教師可在此設計讓學生續寫結尾,要求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也就進一步理解體悟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總之,培養學生語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因為語感是通向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語言基礎、生活體驗、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的綜合體現,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和頓悟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4. 小學語文作文有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他教會我們思考帶給我們感悟 作文

其實相對來說小學的作文難度還是不大的,他注重的更多的是小孩的一種思維的內培養,就是真善美;容當然啦,感悟類的,還有是邏輯思維的培養啦!把老師教的作文結構用上,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啦.話說熟能生巧,趁著暑假,多練練啦

5. 家長的話怎麼寫20字

家長的話可以寫對孩子表現的評價,對孩子的期望以及對老師的祝願。

1、作為家長我很高興看到孩子的進步,希望這個進步只是一個開始,在新學期能夠繼續延續,這樣才能不負老師的期望。感謝孫老師的鼓勵!

2、這學期課外書讀的還是比較多的,這在閱讀方面進步大。學習上也能自覺點了。知道自己每天該做什麼,較以前比之,也有進步。希望下學期,新的學年有一個新的開始。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表。特別是語文會有錯別字方面,能夠有個長足的進步。

3、學習成績總是不能進步,不能夠增加自信心。希望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在家長的指引下,增強自信心,學習進步。

4、對待學習上總是較為隨意、粗心,自覺性不夠。集體意識較強,愛好廣泛,愛幫助人,幫忙做的家務可以做的很好。新的學期里,我們將結合學校的學習計劃,對你嚴格要求,改正缺點,把學習搞好。

5、對一直以來照顧和關心孩子的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在新學期里老師和我們做家長的經常交流,加強對孩子性格方面的引導,最後祝福老師們新年愉快,事業有成。

6、非常感謝老師對孩子的辛勤培養與厚愛,孩子進步很大,假期里表現很好,幫家人做家務,關心親人同學,按時完成作業。

7、你是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對長輩有禮貌,就是有點任性和自傲,不肯接受別人的批評,希望你能改正這個缺點。

8、希望你虛心的學習,有特長之處加強學,不斷上進,不足之處要加強學習,力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養。

9、你是個天真可愛、善良友好、滿腦子裝著一些奇思怪想的女孩。你孝順,總是在媽媽很累的時候為媽媽倒杯水,然後安靜地在一旁畫畫,讓媽媽安靜休息片刻;你也很有愛心,會幫助路邊賣藝的小姐姐,還有對小動物的照顧下學期,媽媽希望你能更加專注學習,上課認真聽講,那就是完美啦!

10、孩子在經過一年的學習後,成績有了很大提高,學習主動性有所增強,當又不會的問題時,能夠和同學老師一起討論,得到了老師同學的良好評價。作為家長,看到孩子在這一年中懂事了長大了,也感到很欣慰。馬上就要進入新學期了,希望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寶貝,你是一個非常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在激勵會說很多很多的話,會提很多的問題,性格開朗,很聰明,有很會表現自己。媽媽、爸爸希望你把你在家裡的這一股勁表現在學校里,好嗎?要多和同學交流,多去參加一些活動,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出來,爸爸媽媽在這里給你加油!

12、在暑假裡,孩子首先完成了暑假作業,並閱讀了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在學習和品德方面有所進步;另外孩子在假期里參加了大量戶外活動,身體長高了也長壯了,為新學期的開始准備好了充足的精力和體力。希望孩子在新學期里,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取得更大進步。

13、聰明伶俐,學習能力強,但諸事淺嘗輒止,缺乏恆心。大多數情況下比較懂事,但有時表現較任性。做事有原則,但有時缺乏變通。

14、在新的一年裡,望老師嚴格要求學生,作為家長也會全力配合老師的工作,我們共同努力使學生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謝謝。

15、這個暑假你長大了很多,懂得了自覺學習,能合理安排時刻,有了體育鍛煉的意識,各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期望你制定計劃後能堅持並嚴格執行,那樣你的暑假生活會更精彩。

6.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七自然段的省略號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簡介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為指導,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為依據編寫的,供實驗班六年級第二學期使用。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准確詮釋先進的課程理念,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在保持第三學段風格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本冊是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教材,同時也是第三學段的最後一冊教材。老師們已經使用過小學高年段的前三冊教材,為理解和把握本冊教材打下了基礎。為了讓老師們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現就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的主要特點和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作簡要的介紹,供老師們教學時參考。

一、教材的基本結構

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六個專題,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風民俗,深深的懷念,外國名篇名著,科學精神,難忘小學生活。在六組教材之後,安排了一組「古詩詞背誦」,提供了10首供學生讀背的古詩詞。在教材的最後,還安排了「綜合復習」,為教師准備了9篇復習材料以供期末復習時使用。

本冊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六組「難忘小學生活」。這個專題採用的是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本冊教材除去第六組,共有課文21篇,其中精讀課文10篇,略讀課文11篇。這五組教材的編排體例與高年段前三冊一致,每組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四部分組成。課例包括4—5篇課文。每篇精讀課文後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連接語。部分課文後面安排了「資料袋」或「閱讀鏈接」。全冊安排「資料袋」三次,安排「閱讀鏈接」五次。「口語交際·習作」依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欄目,在有的單元中提供多個角度供教師和學生選擇。「回顧·拓展」由三個欄目組成,「交流平台」「日積月累」 是固定欄目,另有 「成語故事」「趣味語文」「課外書屋」穿插安排,不再設「展示台」欄目,其中,「趣味語文」「成語故事」各安排了兩次,「課外書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學習到五年級下冊,學生累計認字3000個,提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前三個學段識字量,故從六年級上冊開始不再安排識字任務。

本冊要求會寫80個字。要求會寫的字,安排在精讀課文後,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後附生字表。為便於復習檢測生字和積累詞語,在每組課文之後安排了「詞語盤點」欄目。其中,「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是精讀課文里的,由會寫的字組成,要求能讀會寫;「讀讀記記」中的詞語,有的是精讀課文里的,有的是略讀課文里的,只要求識記,不要求書寫。教材後面附有生字表,按課序列出本冊要求書寫的80個字。

本冊教材的注音方式與高年段前三冊保持一致。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不認識的字,出現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課文中同一個字只在第一次出現時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現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圓括弧標出,多音字隨文注音,用方括弧標出。為便於識字,課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語言環境中要讀變調或讀輕聲的字,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全面、准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並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課程標准中提出的目標,有的是一以貫之的,如,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前面的學段提出了,後面的學段要貫徹始終;有的可以分出層次,如,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目標,是環環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學習為後面的學習作準備,後面的學習是前面學習的深化和發展。

六年級下冊教材,既注意落實整體性目標,又注意落實階段性目標。

為了落實整體性目標,首先是對課文的嚴格篩選,認真選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文章作課文,使學生既能從中學習語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受到啟迪和教育。本冊教材保留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的一些優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這些課文文質兼美、歷久彌新,教師們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材還增選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節》《藏戲》《跨越百年的美麗》《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我最好的老師》。第六組「難忘小學生活」中選編的閱讀材料,有一些是回憶小學生活的文章,還有兒童詩、書信、演講稿、建議書等,在拓寬教材的題材、體裁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另外,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設置了關於熱愛生活(「人生感悟」專題)、民族團結(「民風民俗」專題)、愛國主義(「深深的懷念」專題)、了解多元文化(「外國名篇名著」專題)、熱愛科學(「科學精神」專題)等方面的專題。還設置了以「告別母校」為中心的綜合性學習專題「難忘小學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級下冊旨在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的專題「中國名著之旅」,本冊教材編排了 「外國名篇名著」單元,這組教材在讓學生接觸一些經典的外國作品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積累一定的閱讀方法和自學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地閱讀、欣賞優秀作品的意識和能力。

第三學段的語文學習目標,則作為本冊教材的學習重點,加以妥善安排。本冊教材的每一個專題,都根據語文學習目標,既對人文內涵給予充分關注,又注意總結、歸納讀寫方法,力爭使學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習得兩方面均有獲益。本冊涉及到的讀寫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詳寫和略寫;文章的敘述順序;學習瀏覽。當然,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教材,六年級下冊特別重視將小學階段所積累和習得的各種學習方法融會貫通,綜合運用。

(二)在教材內容和呈現方式上,體現與初中教材的銜接

六年級下冊是在前面十一冊教材的基礎上編寫的。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教材,本冊教材的結構和思路對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繼承,體現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同時又有發展變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穩過渡,使學生在小學畢業後能夠適應中學教材,縮短升入中學後的不適應期。

首先是在專題設置方面的繼承與發展。如第一組「人生感悟」單元。之前,在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過主題為「生活啟示」的單元;之後,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二兩組,都是「感悟人生」的單元。主題相近,但難易不同,銜接有些難度。為此,我們在六年級下冊設置了「人生感悟」單元,希望能夠通過本組的學習,加強學生對自身、對生活、對世界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學會表達自己的一些感悟。學生通過學習這一單元,有了一定的基礎,到初中再學習相關單元時,就不會感覺有太大的落差。

「閱讀鏈接」的呈現方式和用途與以往相比,有所繼承和發展。有的仍然是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有的成為課後思考練習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的滲透了對比閱讀的理念。如第五組,在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後面,鏈接了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而這個閱讀鏈接同時也是課後第四題——閱讀下面的「閱讀鏈接」,結合課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麼,再簡單寫下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既把鏈接內容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同時又把讀與寫結合起來,體現了最後一冊對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組,在課文《北京的春節》後面,鏈接了梁實秋的《過年》片段和斯(女字旁予)的《除夕》片段,這也是課後最後一個思考題的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將這兩個片段同課文中的相關段落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對自己的習作有什麼啟發。這里滲透了對比閱讀的理念(在四年級上冊「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初步接觸了同一作家寫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寫的同題文章,但是那時的對比是基於一篇篇課文,而到了六年級下冊的對比閱讀,是在一篇課文之內進行的,一課的容量更大,對比的角度更多、更細)。從形式和作用上來說,這種閱讀鏈接的編排與人教版初中教材銜接得十分緊密。

「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設計,與以往所有單元都不同,不僅更加強化了「閱讀整本書」的觀念,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小學向初中教材的過渡。這組教材,先安排了兩個外國短篇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編排方式與其他精讀課文相同。然後安排了兩部外國長篇作品《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里採取了一種全新的設計,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編排方式,先讓學生了解整本書的內容,然後是精彩段落的品讀與賞析,激發了學生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同時教給了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這與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導讀」的安排是比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從五年級下冊開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級下冊和六年級上冊在相應單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別是《楊氏之子》和《伯牙絕弦》。本冊安排了兩篇文言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這樣,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了四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樣式和學習方法有了一點認識和了解,為初中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應要長一些,有了小學的基礎,學生對初中的文言文學習不會感到陌生和困難。

另外,與本套的其他各冊教材不同,古詩詞並沒有根據內容安排在相應的專題中,而是在六個單元之後,集中安排了一組「古詩詞背誦」。這10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中沒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艱深,適合小學生讀讀背背。這樣的編排也體現了向初中教材過渡的編寫意圖,在初中教材中,古詩詞背誦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後部的。

(三)加強整合,使教材成為互相聯系的整體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教材內容,進一步加強整合。每一個專題從單元導語到課後思考題,從口語交際·習作到回顧·拓展,各個部分都力求凸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總結、拓展、交流,整組教材乃至於全冊教材成為互相聯系的整體。

與高年段其他各冊教材相同,本冊各專題的導語除第一組和第六組外,都分為兩個自然段,除了有激發學習興趣、點明學習專題的作用外,還有提示語文學習重點、明確讀寫訓練點的作用,方便教師和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關注課文。精讀課文後有練習題,從課文自身特點出發,結合專題學習重點精心編寫。略讀課文前有「連接語」,承上啟下,提示學習要求和方法,體現由精讀到略讀的遷移訓練過程。「口語交際·習作」的話題和內容大多與單元主題相關,「回顧·拓展」中的交流平台與導語呼應,為學生總結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組「民風民俗」。

這一組的學習內容包括了解民風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還要求學生了解自己身邊的民俗,進行小調查。

導語:第一段明確本專題要了解民風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第二段明確了要學習的讀寫方法,還布置學生結合課文的學習,就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調查,了解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

課例:第一篇課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節》,課文後安排了「閱讀鏈接」,讓學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別是從哪些方面描寫春節的,各寫出了春節的什麼特點。在這篇課文的思考題中,還為本組的口語交際和習作進行了鋪墊,讓學生想想、說說自己是怎麼過春節的。後三篇都是略讀課文,分別從戲曲、建築和生活習俗等方面介紹了不同民族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在課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後,安排了「資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築。在後面三篇課文前的連接語中,都滲透了本組的學習重點,讓學生著重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為學生後面的口語交際和習作進行了鋪墊,也體現了讀寫結合的編輯思路。

本組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其實在本組的導語中已經有較為明確的布置,學生將在這段時間內調查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並利用在課文學習中習得的方法進行習作,寫完之後相互交流、修改,最後可以編一本民俗作品集。

交流平台採取了兩個學生對話交流學習收獲的形式,一個是談自己通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另一個是談從本組課文的學習中學到的習作方法。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編排上注意情感、態度與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與語文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融為一體。我們相信,只要教師准確理解教材內容,用教材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學生學習完整組教材,單元學習目標是不難實現的。

本冊教材聯系教學實際,確定各個專題在教材中的位置,關注各個專題及課文的內在關聯,使整本教材成為一個整體。如,三月開學的時候,適逢春節剛過,將「民風民俗」這個專題安排在第二組,並以《北京的春節》一文開頭,有助於學生回憶剛過不久的春節情景,便於教學。將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安排在教材的最後一組,此時已是畢業前夕,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回憶成長足跡,表達惜別之情,為母校再做些事情……水到渠成地把聽說讀寫訓練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四)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自主學習

學生經過近六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本冊教材,希望能夠通過比較系統的導學設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獲得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本冊導學系統的安排大致沿襲高年段前三冊的思路。主要體現在:一是導語提示單元學習內容;二是精讀課文的課後題,略讀課文前的連接語,注意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和獨立思考;三是每組課文後的「詞語盤點」便於學生自查自測;四是「回顧·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為學生討論問題、交流認識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這個欄目,一般地說,引導學生在一組教材的學習之後,交流收獲、體會,以漸漸悟到讀寫的一些基本方法,養成反思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依據教學實際靈活掌握,交流、總結的內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本冊第五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個與本組主題有關的話題以外,還設置了一個整體回顧六年以來學習收獲的內容,讓學生小結、交流學到的語文知識和獲得的語文能力,等等。

(五)「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本冊教材的第六組是一個單獨的綜合性學習單元——「難忘小學生活」。這次綜合性學習,首先在導語中提出學習任務——圍繞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向母校、師友告別。而後分成兩大板塊——「成長足跡」和「依依惜別」,按兩個階段開展綜合性學習。教材在這兩大板塊中,分別提出活動建議,提供若干閱讀材料。第一個板塊引導學生回憶小學生活,用各種語文形式記錄小學生活;第二個板塊引導學生為母校做點事,寫倡議書、建議書,互留贈言,並策劃一台畢業聯歡會。綜合性學習的編寫,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除了學習專題和閱讀材料要予以落實以外,學習的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等等,學生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三、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准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中既要注意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又要注意階段目標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使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得到全面、准確的落實。

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語文學習的總目標和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的階段性目標,關注學生經過小學階段最後兩年的學習,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明確六年級下學期在第三學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麼程度,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教學每一個專題時,要明確本專題的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和學習目標,無論教學進行到哪一部分都要與單元學習重點聯系起來,做到「瞻前顧後」——前面學過的適時總結、復習、應用,後面要用到的適時做好鋪墊。

(二)識字、寫字教學

本冊教材沒有安排識字,要求會寫80個字,安排在精讀課文中,隨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中,老師可以就難寫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點指導。課內要留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注意筆順,安排好字的各個部件及間架結構,把字寫端正。在強調寫字質量的同時,還可適當要求提高寫字的速度,並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於要寫的生字、精讀課文中出現的新詞,要注意引導學生隨時抄寫,及時檢測。也可以就「詞語盤點」中的詞語,進行復習鞏固。

對於書寫練習,除閱讀課上指導寫字外,主要憑借本冊配套的鋼筆字和毛筆字寫字教材,進行指導和書寫訓練,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的書寫興趣和書法愛好。

對於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遇到的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語,鼓勵學生勤查字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獨立識字和理解詞語的能力。

(三)閱讀教學

隨著年級的升高,識字量和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不斷提高,而且漸漸具備了在讀中分析、概括、歸納的能力。閱讀教學要注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給方法,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師個人生活隨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