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發布時間:2021-01-03 18:16:22

1.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張,有問題的課才算一節成功的課,有質量的問題是學習課文的先導。一個美國教育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專門聽了一堂高中物理公開課,任課教師是一名有影響的特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法靈活,重點突出,教學雙方配合默契,氣氛熱烈,教師布置的作業和思考題學生都完成的很好,時間安排也很恰當。當老師說:「這節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鈴聲正好響起來,聽課的中國老師不禁鼓起掌來,但奇怪的是幾位美國教育家卻一點表情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這節課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節課還上它干什麼?」原來,這些教育專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才是優質教育。而目前語文課堂上存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培育創造性思維的意義來說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目前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現狀。
在教學的實踐中發現,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總的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從學生的角度看,能主動提問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表現為:一是不想提,相當部分的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於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二是不敢提,一些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願向老師提出,在高年級更為普遍。三是不會提,有些學生很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發現不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向老師提出。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重視,沒有設置問題的情境,大多數的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沒有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主要因素
本人認為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具體如下: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於交朋友,不善於表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只滿足於聽懂老師講課,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如有疑難之處,既恥於向同學請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師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學中常發現,低年級學生課堂活躍,學生提出問題比較積極。這是因為他們年紀小,沒有思想負擔,而且對一些事情比較好奇,求知慾強,所以常向老師提出問題,既使是問錯了,也不怕別人恥笑。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思想顧慮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級時那樣單純,怕提的問題不得要領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師提問的次數逐年減少,以至問題愈積愈多,愈多愈不敢「問」,造成惡性循環。
3、興趣原因: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怕苦、怕累、怕麻煩、怕動腦,對語文不感興趣,不肯積極思維,沒有用心比較,自然也提不出什麼問題來。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學生喜歡提問題,但卻不知如何提問題。總覺得老師講課都聽得懂,自己看書也覺得理解了,不知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更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而更談不上主動提問題。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觀念陳舊,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首先,傳統課堂教學長期以教師為主,要麼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學生習慣於聽從教師的教導,只聽懂知識講解,聽清各類問題,聽會各種方法,然後,通過作業、復習、考試加以鞏固;要麼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的滿堂問式的教學,形成了只有教師主動問,學生被動答的局面。不管「滿堂灌」,還是「滿堂問」,教師都佔用了課堂教學大量的寶貴時間,課上只見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思考和提問,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課外負擔重的惡性循環。「課堂教學」教師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往往比較注重如何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根本沒有想到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生失去鍛煉的機會。其次,教師在備課時,分析教學內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學過程的嚴密性,教學環節的緊湊性,什麼問題教師都事先考慮到了,讓學生無懈可擊,使學生無法提出問題。還有一些老師怕被學生提出的問題難住,造成難堪,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學生提出問題。再次,教師在課後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課業負擔重,忙於應付,根本沒有時間來思考問題,束縛了學生思維發展。
2、教師的性格、情緒等因素,影響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一些教師由於性格內向,脾氣暴躁,或因家庭、事業不盡人意而引發教師的情緒不佳,造成課堂氣氛嚴肅、緊張,學生對任課教師產生恐懼心理,既使有了問題也不敢提出。
3、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提出問題,造成學生的心裡障礙。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缺乏,因而提出的問題淺顯,浮於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誕的。有的教師不但沒有肯定學生這種敢於提出問題的精神,而且批評、指責、嘲笑,這樣會給學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擊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記得有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正在津津有味地講授寓言《烏鴉與狐狸》時,突然,一個稚氣的聲音傳入教師耳中,「老師,我們在一年級上《烏鴉喝水》的時候,那隻烏鴉是那麼聰明,而現在的這個烏鴉卻是這么的愚蠢,是不是烏鴉年齡越大就越笨呢?」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愣了一下,隨機又十分生氣地說了一句:「閉上你的烏鴉嘴。」那位稚氣的小學生聽了之後低頭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淚。還有一些學生在提問題時,由於心理緊張,說話語無倫次,表達不清或說得不準確、不完善,甚至產生思維、邏輯上的錯誤時,有些教師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常打斷學生的發言,嚴重挫傷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對策。
(一)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讓學生想提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兒童探索知識的強大動力。要使兒童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教師的權威,關心和愛護學生,親近學生,先讓學生喜歡語文老師,而後對語文感興趣,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懸念法、游戲競賽法等,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勝心、趨勢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覺得學語文很有意思。第三,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感到我能行,學語文並不難,對學好語文有信心。從而引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而使學生在求知慾的驅動下,想向老師提出問題。
(二)建立民主課堂,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提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善於保護學生提問的自尊心。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宇宙里有些什麼》時,課文中有一名話:「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這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萬萬等於多少?」大家都笑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說:「萬萬不等於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出問題的學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師覺得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於是便問:「既然萬萬等於億,那麼這里為什麼不說宇宙里有幾千億顆星星,而說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呢?」這一問,學生們都啞了。過了一會,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第一用『萬萬』聽起來響亮,『億』卻聽不清楚;第二『萬萬』好像比『億』多。」這時學生們又笑了。其實這個答案是對的,這位教師當即給予肯定,並表揚說:「你實際上發現了漢語修辭中的一個規律,字的重疊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數量多。」這時,學生們都用欽佩的眼光看著那個學生,而那位老師卻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新的知識,是誰給予我們的呢?」這時,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個提出問題的同學身上,這個學生十分高興,這對他以後敢於大膽提出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堂課上,這位老師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尷尬的課堂又充滿了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收起嚴肅的面孔,換上親切、和諧的笑臉,把微笑帶進課堂,說話要幽默,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學生對提問題的恐懼感。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 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耐著性子傾聽,直到學生提問完畢,並認真解答; 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真正做到「六允許」即:允許學生自由提問題;允許學生自由爭辯;不清楚的問題允許重提;說不完整的允許補充;老師說錯了允許批評;允許保留自己意見。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才會敢於提出問題。
(三)合理安排時間,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會提問題。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方法,徹底與「滿堂灌」、「滿堂問」的傳統教學方法決裂。這樣,課堂上才能騰出足夠的時間,使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要做到: 1、教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產生問題而提出問題; 2、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在較為寬松互動的環境中自主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 3、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後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4、設立「提問卡」,讓學生在預習或自學中產生的問題,寫在「提問卡」上。教師課前收集卡片,進行綜合、歸類,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可以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又可以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提問題機會,從中得到鍛煉,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
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老師也給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並不等於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行間巡視指點作用,著眼課文的「信息源」,引導學生學習提問,並把學生的典型問題提示出來,讓學生充分享受發現問題的快樂。課堂生成問題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結果,將生成的問題整合為探究的專題則是教師引領作用的體現。
1、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問題。
課題是教材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出示了《打賭》這一課題後,學生會提出「誰和誰打賭?」「打賭的原因是什麼?」「打賭的過程怎樣?」「打賭的結果是怎樣的呢?」由於這些問題來源於學生的需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
2、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中提出問題。
學習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律。所謂整體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可以讓學生從主要內容入手提出問題。如學習《壯麗的青春》一課時,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歐陽海擔負收容任務,山谷山勢險要,馬驚了,馱著鋼鐵炮架上了火車道軌,歐陽海把馬推出了軌道,捨身救列車的經過,贊揚了歐陽海捨己救人的精神。在學生初步了解主要內容之後,可以從主要內容入手,學生會提出「歐陽海是怎樣把馬推出了鐵軌,捨身救列車的?」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提問「這個地方的景色有什麼特點?從哪裡能讀出來?」
3、引導學生從中心句中提出問題。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中心句提問,可以從一點突破,提綱挈領全文,保證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兩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學時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時留學時的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抓住「一定要爭氣」這個中心句提出問題:「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哪兩件事?在這兩件事中,童第周分別是為誰爭氣的?爭氣的結果怎樣?」這樣,學生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既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寫人的文章,學生從中心句中可以提問「文中的人物是個怎樣的人?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
疑難點是學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須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教學《花潮》時,學生對「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感到難以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難點提出三個問題:①無風,花本身會不會動?作者為什麼這樣講?②在作者眼裡,那許許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麼?③作者把陽光下花瓣的陰影比成了什麼?圍繞這些提問,學生展開討論,最後終於明白:所謂「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實際上是作者的感覺和聯想。可見,學生這樣主動的提出問題,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學生從課文中的疑難點提出問題,並且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化解了疑難。
5、引導學生從發散點中提出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從發散點提問,這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學《跳水》時,學生抓住船長命令孩子跳水這一情節提問:「船長為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這種辦法,還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辦法?這些辦法與船長的辦法相比,哪種更好?為什麼?」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思維的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可以在甲板上墊上厚厚的墊子。」有的說:「可以在桅桿下面張起網。」還有的說:「可以派人爬上桅桿去救小孩。」等等,說法不一。但經過反復討論比較,大家還是覺得船長的辦法好,從而認識到船長的果敢、機智。這樣先發散,後集中,通過對比,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
6、引導學生從模糊點中提出問題。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帶有片面性,有時甚至會出現偏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反饋信息准確地捕捉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提問引思,正確導向,使他們走出認識的誤區。如在教《三味書屋》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愛護公物的表現?」為此,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了這樣三個問題:①魯迅的書桌從哪搬來的?②魯迅為什麼要在書桌上刻「早」字?③這個「早」字對魯迅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以此引導學生對全文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結果終於使大家明白: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的體現。這樣既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要掌握這些提出問題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它是語文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在平日的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和提高學生善於質疑與釋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通過反復訓練,並在訓練中授於方法,只有這樣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學生才能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宜精不宜多,宜減不宜繁,要到該問的時候才問,該問的地方才問,問就要問到「點子」上,問就要問得恰倒好處。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語言因素,引導學生選准提問點,形成問題系列,力求使問題具有層次性、系統性、啟發性。一般來說,精要的提問可以創設出一種使學生產生疑問,希望得到答案的迫切求知心境;反之,提出過多而零碎的問題,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過多,思維缺少良好的指向性和強烈的興奮點,因而不能主動地深入地去思考,提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教師的引導,引導學生提出一兩個中心問題,不但能把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記憶力、想像力等各種閱讀理解所需的積極心理因素聚集到一兩個「焦點」上,而且容易誘發認知沖突,引起爭論,產生一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產生了迫切的閱讀動機,而且增強了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活動,還增強了閱讀的指向性和意志力。
總之,在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萌芽和創新意識也就悄然得到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關繫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直接推動了活躍課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語文教學方法。

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小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學生答錯了允許重答;

答不完整時允許補充;沒想好時允許想好了再答;允許提出一些奇思異想的問題。不論學生問的問題質量如何都要給予鼓勵;對提出錯問題的學生,不能批評,要啟發其用另一種方法去想,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總之,只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就行。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有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尤其是低學段的小學生,在研究小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因素中,要知道既有內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兒童由於年齡尚小,知識水平尚缺還不會獨立發現問題,僅憑教師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卻能在教師有意識的培養下發揮作用。傳統的課堂模式阻礙了學生提問的可能性,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不願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避免給學生提供過多的現成答案,而應在上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於無形中產生學習興趣,跟隨教師在課堂中積極主動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學習的動機。

例如,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執教「梅蘭芳學藝」一課,開課伊始,有這樣一個片段:(教師創設情境:學生一邊欣賞梅蘭芳演出劇照,一邊聽錄音《霸王別姬》中梅蘭芳的唱段)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一代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聽了他的這段京戲,請再讀課題,想一想,你的腦海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承接教師創設的這樣一個質疑的情境,學生的探究慾望一下子就被觸發了,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梅蘭芳為什麼要學唱戲?」「梅蘭芳怎麼學戲的?」「他學戲的結果怎樣?」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學生自己提出了問題,要想尋求問題的答案,自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3.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江寧區江寧小學 杜雲珠 【內容提要】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在學生的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解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本文就問題意識培養所要遵循的原則及策略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努力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關鍵字】問題意識 敢問 善問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作為思維的驅動力,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助於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主動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願望和要求,才會積極去學習知識,知識的獲取對於他才有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歷代的許多教育家,也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和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是對學習中問題意識非常科學而辯證的闡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用十分生動簡練的語言概括了問題意識的作用。在國外,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更是受到廣泛的重視。許多家長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考了多少分,而是問了什麼問題,現在許多國家推行「發現學習」、「問題解決」等教學模式和方法,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探究、發現活動,培養問題意識,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可是,綜觀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卻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說不上創新能力了。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學生提問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是在做「學答」。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採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忽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方式。學生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少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習慣了聽老師教授,老師們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講解。在這種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把一個個問題幫助孩子解決消化,孩子們也就沒有了問題,也就不再想還有什麼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形成不願思考,甚至不會思考,他們的探究意識,創造意識也就在「沒有問題」之中逐漸倒退甚至於走向泯滅。教師總認為把學生教的都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恰恰是行成於思、思成於惑,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那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1、營造質疑氛圍,增強提問勇氣,使學生敢提問題。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使學生形成一個觀點:「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事只是跟著都是的問題「答」,因此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轉變觀念,「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可以問教師、問課本、還可以問專家、問教授、問權威,可以當面問,可以寫信問,還可以打電話甚至上網問。其次,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不能提出問題,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有不同於課本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對學生新奇怪異的想法我們要加以保護,決不能隨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讓學生以問倒老師、課本為一種光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1)、宣講故事,培養提問興趣,使學生想問。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許多是因為對前人的學說提出挑戰,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陳景潤就對華羅庚的學說提出了質疑,哥白尼的地動學說建立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天動說的質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的,如牛頓的地心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開始的,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從「壺蓋為什麼會往上竄?」開始的。這些故事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無例外。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學生明白了這些,才能激起提問的興趣,進而主動提問。(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根據我的前期診測,發現主要是學生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問題淺,同學會嘲笑;二怕問題偏,老師責怪;三怕問題多,老師厭煩。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用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笑容,為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創設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於提出問題。另外,課前、課間教師要常抽些時間待在班上,師生間身體距離的縮小,帶來心靈的貼近,即使你沒說什麼,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腦袋,聊聊家常。不經意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強烈的——老師很喜歡我!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就為學生有問題、敢問奠定了基礎。(3)、健全評價機制,提高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好問。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別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競賽、評比等激勵措施,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我對學生課堂上如果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會把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另外給他加一分作為平時成績,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激勵。 總之,營造一種寬松、包容的提問氛圍,可以教會學生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2、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敢問」、「好問」、「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如果學生面對一篇文章卻不知從哪些角度去提出問題,那麼質疑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關鍵還是「善問」。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從課題入手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諸多問題:天游峰在哪?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要寫掃路人?掃路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些問題,有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有的是難點,有的在寫法上提出了疑問,也有的是學生想探求的課外知識。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2)緊扣重點詞句小學課文大都是文質並茂的佳作,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值得我們細細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鑒,對這些詞句的學習可以通過質疑的方式加以確切的領會。如《三打白骨精》中有這樣一句:「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這句話中的「閃」用得是否正確?能不能換成「走」?通過這一質疑,我們更確切的領會到「閃」代表了一個敏捷的動作,一個年滿八旬且拄著拐杖的老婦人能做出這種動作,說明她與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變。(3)尋找矛盾之處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並加以質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發現了幾處看似矛盾之處:「翠色慾流」是將流而沒有流出,那麼後文為什麼還說「輕輕流入雲際」?作者到底是想「久立」還是「坐下」?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而這些地方正體現了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4)對表達方法質疑《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質疑,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學生問:「這首詩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這有什麼作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了這是首尾呼應,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煙台的海》一課時,學生問:「作者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煙台的海,而卻先寫冬天的海呢?」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認為冬天煙台的海的景觀尤為獨特,是一道壯麗的風景線。(5)抓感興趣的內容如學《漁歌子》一詞時,有學生問:「為什麼下雨了,漁人還不回去?」在學習《半截蠟燭》時,學生問:「為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級,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空白、詳略得當、布局謀篇、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於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於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我深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我會永遠告訴自己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價值!

4. 談語文教師怎樣培養中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需求,使學生能問
1.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博採眾長,涵攝百家,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
2.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下,忽視了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致使學生缺少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慾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缺乏問題意識。只有善於思考、思維敏捷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善於思考、思維敏捷的學生。
3.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生在學習中,一旦頭腦里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新知識,或發現知識之間有「矛盾沖突」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學生的自我發現就有強大動力,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知識水平,抓住知識的難點處、重點處、關鍵處、困惑處、易錯處,恰當、適時地提出富有啟發性、新穎性的問題,以激起學生求疑,發現出新問題。
(二)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和自由的空間,使學生敢問
1.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教師要沖破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樹立民主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重視課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培養,在課堂上教師要微笑、點頭,專心聽學生說。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寬松、民主的環境中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好學、喜探究的天性,大膽探索發現,且敢問。
2.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因為教師對待學生的提問與回答的正確態度更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於學生的發問要表示注意的態度,要以和悅的態度去傾聽,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應採用和學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思路;對於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應給予鼓勵;對於提出的問題超過學生現階段所學知識范圍或教師一時難以回答的要給學生講明原因,這樣學生就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同時,教師應面向全體,尤其要注意關注不善於提問的學生,多給這些學生創造發表自己見解和提問的機會,注意每一個學生的答問能力的培養。
3.開放學生提出問題的時空。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是教師講到哪裡,學生想到哪裡,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沒有自我發展的餘地。因此,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與真理的探求者、發現者,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和自我表現的時間和空間,努力做到:特徵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探索,難點讓學生突破,方法讓學生尋找,意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驗證。教學時,凡是學生想問、敢問、能問的就放手讓學生去發問。
(三)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和愉悅感受,使學生樂問。
1.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主體意識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於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觀念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我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
2.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樂問的前提是有強烈的情緒和好奇心,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礎上的,好奇心則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聯系生活實際,體現教學內容的應用價值,特別是要給學生提供探究發現、嘗試錯誤和猜測檢驗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見解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閃光點、進步點和優秀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認可,讓學生在提問中得到滿足,這樣學生才會對提出問題變得有興趣,才會逐步養成樂問的習慣。
3、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在學校里,尤其是在中學里,學生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老師的認可和贊許。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採用微笑提問,微笑教學,這樣給學生以親切感,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敞開心扉,進行師生間的信息交流。
總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語文新課標的實施中,我們要循著"問題"貫穿教學的始終這一路線,讓教育生存並發展下去,讓學校成為個人成長和創造的一方沃土,讓個人成為自我生命發展的主人;在這片綠色的土地上,天真活潑的孩子們和辛勤的老師一起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播種希望的種子,收獲輝煌的明天。

5.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總結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專語文課程標准(實驗屬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

6.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抄是思維能力的動襲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它的行為表現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 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才有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 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7.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都依靠問題意識來維系和支撐。在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版問題 的情境權,在課堂上讓學生問起來,課堂才會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使學生成為一個問的主體;要引導學生逐漸完成從 不問問題到想問問題,從想問問題到敢問問題,從敢問問題到愛問問題,從愛問問題到會問問題

8. 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的是問號。」何謂問題意識?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主動質疑、積極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是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基礎。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促進學生的個性學習,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不容忽視。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已經得到重視。新課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就是要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次課改所倡導的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的理念,彰顯了學生學習活動中「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而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不難發現,有關問題意識的培養其實已經處於很令老師難堪的地步了:老師問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知識點,與此無關的問題都不該問、不會問、也沒有時間問。而學生提問的太少了是因為他們不敢問,不想問,不會問,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學生樂於回答,不願質疑。現實中的語文課堂實際上就是老師問、學生答。我們的學生所擅長的是解決現成的問題,而不會發現問題;長期的「師問生答」式教學,嚴重弱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上一旦要求學生根據文本中發現問題,並相互質疑時,學生要麼面面相覷,不知道怎樣下手;要麼趕緊翻看手頭的資料或練習,「抄襲」現成的問題作為「答案」上交,以完成任務。可是,眾所周知,好奇心、求知慾和問題意識本是人的天性,可當孩子們跨入學校大門後,問題便逐漸減少以至無問題產生了。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怎麼了?當然,所有的過錯不全在老師設置的任務上,也不全在孩子的反應行為上。在我看來,如果從意識層面上的分析,學生無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權威意識作祟
學生無問題意識還來自於教材權威和教師權威。就教材而言,編輯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與課後練習中或明示或暗含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技法,這便成了學生閱讀時的「憑借」,即學生不是靠自己的閱讀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而是「捷足先登」,從提示和練習當中去尋找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和惰性。而歷來師道尊嚴,教師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老師的威嚴甚至一個眼神嚇到九霄雲外去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所要做的、應該做的就是要恭敬地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視教師所講為唯一正確的觀點,甚至要當作筆記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掌握。總而言之,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認同感,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鉗制著學生的思想、思維,替代、消解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質疑。(二)習慣已成自然 長此以往,學生總是處於「被組織」的狀態,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裡,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有回答的義務。教師不問,便不知道怎樣學,更無問題產生,課堂教學完全依附於教師的「牽引」,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循教師而動,哪有問題產生?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教師應該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承擔更重要的責任。首先,創設一種寬松的營造質疑的環境敢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行為。自古有「不恥下問」,在我們周圍的學生可顯得不那麼愛問。總是有一種試試看的想法。「老師我能提個問題嗎」,「我向別人提問題,別人會不會笑我笨?」「我提個問題行么?」等顧慮存在於每位學生的心中。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有疑想問,有問敢發,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天地。而教師對待學生的提問與回答的正確態度更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以親切的微笑迎接每一個提問,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幼稚無理的問題,如此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就會為學生提供質疑的環境,為每一個敢問不會問、會問不敢問的同學解除了後顧之憂。教師可以並且應當做到的是:(1)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在一定的指導下,獨立學習,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其盡情發揮,也可以讓學生相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研究,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參與。(2)注意延遲判斷。課堂里往往有這種情況:當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者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的手仍然舉著。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出了一點問題,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否定該學生的發言,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說,我說。」此時,發言的學生會顯得浮躁不安,甚至失去自信。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別人,使每位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延遲判斷,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良好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也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積極評價,及時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樂於提問。
寧鴻彬老師的「三不、三個歡迎、三個允許」還是很有道理的。他提倡獨立思考,讓學生破除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而讓學生獨立思考,則實行「三個歡迎」——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而要做到這些,則必須理解學生,因此要求老師做到「三個允許」,即:允許說錯做錯,允許改變觀點,允許保留意見。在筆者的教學實際中,運用這種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確實行之有效,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範。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能夠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主動地去嘗試解決問題。其次,給所有學生大膽質疑的機會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缺乏主動性,尤其是中差生,他們大多在那兒等著你去灌他,他們也許是怕惹笑話,也許是怕抬不起頭來,因此激發他們的質疑動力,樹立他們的質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師要採取具體實在的措施去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給他們質疑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愛,教他們學會「我要說」、「我要問」、「我能行」、等「學習心語」,讓他們主動的進入自覺學習狀態。 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找有些難懂的詞句,有學生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孔乙己叫什麼?」其他同學就笑了,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可是教師覺得這位同學提的問題相當好。她就讓學生自己思索,並且反問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教師緊接著問了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麼會沒有名字呢?」學生面對這 「反常」現象,沉思起來,教師就在學生這種情緒之中開始講述課文,造成較好的教學氣氛。
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以提高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工具」,學習方法是學生的「工具」,只有這兩種「工具」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整體作用,對學生來講,學習方法作為「工具」,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系統,才會形成學習能力。學生在質疑時,往往不知如何質疑,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質疑的指導,學會質疑,形成能力。(1)教師在課前備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使之切乎學生實際。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問題方向設置的難易、深淺、梯度以及問題針對對象的分配、學情預測等問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問題目標設置過低會降低學生思維訓練的要求,自然不會發現問題;過高則會使學生無力突破而受阻,產生畏難情緒而導致學習擱淺,也不可能產生問題。只有備課充分,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為、有所得。(2)做好「問」的示範 有關研究表明,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行為方式。因此, 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老師要想提高學生問的質量,不僅要告訴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必要時也要做好提「問題」的示範。要蹲下來看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作示範。(3)把握「問」的時機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的時機很多,有對課題進行質疑;有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有在矛盾處進行質疑等。課題猶如文章的眼睛,要啟發學生透過「眼睛」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俗話說:「題好文一半」。經常推敲標題,有利於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經過實踐,我認為對於標題的質疑大多放在初讀課文前,當然有時也可以放在課文學習中。(4)學生往往在提問時抓不住要領,這就需要教師在關鍵時拉一把,設置有坡度的問題,達到善問的目的。讀、問、解、辯,學生自主的學習、探討,思維的火花自由的相互碰撞。「問題解答」波浪式連接,孩子們沉浸在孜孜探索的愉悅中。而問題就在這提問、研討、交流中一個個迎刃而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問題中不斷提高。最後,將引導學生將質疑帶出課堂宋代哲學家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對一個善學的人來說,「疑」將貫穿其學習的全過程,而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學生將其疑提出並加以解決,長久下去,學生質疑的興趣會大大降低。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那怎樣保持學生對質疑的興趣呢?必須擴大質疑的空間。老師要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質疑,課外也可以質疑,不僅可以對老師質疑,學生家長親朋好友都可成為質疑的對象,不僅可以對語文所學內容質疑,而且可以對相關知識、相關學科質疑。從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並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並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擴大質疑空間,可以引發學習探索的內驅力,培養質疑的興趣和能力。總之,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9.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

1、要求在質疑探究中提出問題。

語文教學要關注人的發展,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習慣和能力。其中最佳的方法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引出「滴水穿石」的現象後,學生自己馬上產生了問題「滴水」為什麼能夠「穿石」呢?於是我順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讀中學生通過自己分析課文語言,最終明白了滴水由於「鍥而不舍」「日雕月琢」,所以能夠穿石。接著,又套上一個問題「為了說清楚這個道理,作者舉了一些例子,他列舉了哪些人?」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加深對「滴水穿石」的理解。在弄清作者舉了三個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來說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後,課文又舉了一個什麼事例呢?然後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自我發現,明白了課文舉「雨水」的事例是從反面來說明道理,可增強課文的說服力。最後達到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2、強調通過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語文新課標中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為此,教師要善於營造一個能夠讓每個學生都願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質。比如在學習三位名人的事例時,我問學生「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位名人?」接著讓學生選擇一個最感興趣的人物自讀、自悟,想想他是如何為了專一的奮斗目標、持之以恆地努力,最終取得成就的,最後進行交流。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收獲極大。教師為他們創設了開放式的言語交際環境,學生在內化課文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自主選擇交流夥伴,在無拘無束中相互表達、評價、吸納,取長補短。教師則充當了一個聆聽者、點撥者,來往於交流的人群當中,對學生的交流信息作隨機的點撥、評價。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下,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僅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中也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3、以讀為主線感悟課文內容。

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實際活動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本課以問題貫穿全文,並以讀為主要方法,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質疑-感知-感悟」的過程。比如第一自然段教學,在指導朗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對朗讀效果進行評價,在評價中體會這些詞語所要表達的內涵。這些詞語主要是「接連不斷」、「總是」、「一個地方」、「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於」等,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說一說滴水能夠穿石的道理,並進一步體會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達方式。再比如第三自然段,教師讓學生在完整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名人事跡進行精讀,從他的事跡中去體會「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去體會這種精神是通過什麼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4、盡量注重教學資源的拓展延伸。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並要求學生增強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寫一寫說明「滴水穿石」精神的事例這一內容,完成這一任務,學生必須通過查找、搜集、交際、撰寫等語文實踐性活動才能完成任務。學生在課外通過廣泛的搜集,獲取了資料,加上仿照課文改編的形式,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會,同時大大地激活了學生學習的潛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10. 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精神的搖籃。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改的呼喚,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高度肯定和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為中外教育家所共識。但是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缺失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具體表現為:(一)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二)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因此,必須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開發並訓練批判性思維,採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最終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新課程呼喚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化地學習,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搖籃」,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關鍵在於問題意識的培養。而現實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缺失已成了不爭的事實,我深深感到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為的。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心理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是:科學上很多重大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者促成的,毋寧說是問題的尋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自由落體定理」的科學修正及創新,非常清晰而准確地說明了這一點。因為比薩斜塔上的試驗幾乎人人可為,但是能意識並發現這一問題存在的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人都看到過成熟的果子從樹上掉下來,但沒有誰能像牛頓那樣思考: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往下掉?正是由於牛頓的這個問題才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些理論與實踐,非常有力地證明了一個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命題:一切創新都始於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於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本之木。
高度肯定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中外學者所共識。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是對問題意識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得更生動形象,他在一首詩里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極力推崇問題及問題意識。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博採眾長,涵攝百家,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陳見,橫空出世,為曹操和武則天翻案,首先得益於他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揚教學民主的今天,「師道尊嚴」仍蟄伏於許多人的思想深處,學生對老師既敬又畏,教師永遠是正確的,對書本質疑、向老師發問,便是對老師不敬,便是沒有好好聽講,便是搗亂、鑽牛角尖,換來的是教師的不屑、不耐煩甚至諷刺的挖苦,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導致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相反,如果教師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三)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於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於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閱讀教學中,除正面分析字詞句段篇的運用外,還可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不這樣寫將會怎樣;甚至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設計出與範文不同的思路來進行比較;也可利用教材進行補充情節的訓練或改變主題的訓練。作文教學中,審題時提供有思考價值的材料,讓學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對「守株待兔」、「班門弄斧」等寓言的多種理解;也可以有意設計一些正向與逆向思維的作文題讓學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樂」與「不知足者常樂」等等。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說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讓他們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從而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四)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思維火花。
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現象和事例的矛盾關系,設疑發問。喚起學生注意並產生積極探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由淺入深,揭示事物間的必然聯系。
2.營造合作氛圍,實現思維交鋒。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合作的活動過程。營造課堂合作氛圍,既是課堂教學本身的客觀要求,又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策略。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應盡量尊重學生意見,了解他們知識結構的現狀和學習心理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心理互換;在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一塊相當充裕的自由活動的天地,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把問題提給學生。
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我們教師只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就能欣喜地聽到學生創新之花慢慢綻開的聲音。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