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望廬山瀑布是什麼順序
《望廬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一為五言古詩回,一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答,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峰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致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㈡ 望廬山瀑布從遙可以看出詩人是站在什麼觀看瀑布的.詩中的直下.落可以看出詩人是按照什麼的順序觀察
《望廬山瀑布》從「遙」可以看出詩人是站在遠處觀看瀑布的。詩中「直下」、「落」可以看出詩人是按照從上到下順序觀察。
1、詞語出處
遙」、「直下」、「落」這幾個詞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整首詩的意思是: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絹掛你的前面。瀑布從高崖上飛一樣地騰空直落,好像有三千尺長,讓人恍惚以為那是銀河從九天傾瀉到了人間。
2、作品簡介
這首《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的兩首詩之一。
該詩前兩句概括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陽光照射下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美。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璣。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
3、詩人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㈢ 望廬山瀑布從哪兩個詞能看出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由近到遠,遙看
㈣ 望廬山瀑布的順序是由什麼到什麼
從李白看到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到遠遠的看到壯觀的瀑布,我是從從「遙」字看出專的,廬山瀑布屬給我的印象是一瀉千里,因為從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落九天看出廬山瀑布是多麼高,從上面傾瀉下來.
㈤ 望廬山瀑布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由遠及近,由上至下.
從"遙"和"直下"看出來
㈥ 望廬山瀑布中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觀察的瀑布
由遠及近,由下而上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真美呀!
㈦ 《望廬山瀑布》1.是由什麼到什麼的順序觀察瀑布的,從什麼字可以看出來。
從李白看到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到遠遠的看到壯觀的瀑布,我是從從「遙」字版看出的,廬權山瀑布給我的印象是一瀉千里,因為從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落九天看出廬山瀑布是多麼高,從上面傾瀉下來.
㈧ 小學文章景點觀察的順序一般有幾種
1、按照時間順序來觀察和體驗。一處景物,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景象,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和體驗;就能依次描述不同時間出現的不同的景象。
2、按照空間順序來觀察和體驗。一個景物總是由各部分組成的。各個部分又按照一定的關系聯結在一起。景物和各部分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和位置。為了把一個景物完整地表現出來,可以按空間順序來觀察和體驗。
3、按照觀覽路線來觀察和體驗。按照觀覽的路線寫,就是觀覽者走到哪裡,就描寫到哪裡。隨著觀覽者立足點的變化,一個個新的景物或景象不斷出現,依次描寫這些景物,就如作者帶領讀者一同參觀游覽一樣。
(8)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觀察順序擴展閱讀:
寫好說明文,首先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其次最重要的是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所謂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徵的順序,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
正確的順序能正確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幫助讀者理解,在說明文等敘述性較強的文體中,說明順序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事物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通常按空間順序說明,或由前到後,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間到四周,或按東西南北方位順序。
㈨ {望廬山瀑布中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觀察的瀑布
望廬山瀑布中作者是從遠到近,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瀑布。
全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太陽照耀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
彷彿三千尺水流飛奔直沖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9)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觀察順序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吳小如教授認為,李白這兩首詩體裁不一,內容也有一部分重復,疑非一時之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於開元年間入長安之前所作。
二、賞析
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
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
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
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㈩ 望廬山瀑布從哪兩個詞能看出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由近到遠,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