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研記錄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復發揮群體制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為目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與合作,從而完成共同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形式。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我們不難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2. 如何設計好小組合作學習下的教學設計
自覺遵守組抄織紀律。合作往往是小組化的學習。評價的對象可以是自評、他評,防止出現「搭便車」的狀況,有利於人盡其才、各盡所能,為小組討論做好思想與材料准備,有計劃地帶入課堂、待破難點、須掌握的重點,學生可按既定評價標准對他組同學的結論進行賞識與客觀公正的評價,評價方式可以是對書面作業的互批、互改、互評,這有利於提高學生對學習成果的鑒賞能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一、合作學習中常出現的問題:
(一)我們的合作學習常常流於形式。從小組討論、小組匯報、小組交流、傾聽同學發言到全班討論、交流,這其中學生往往較自由散漫,沒有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學生都感到比較累,低效現象比較普遍。
(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匯報無序性表現嚴重,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堂常規。討論時成了各自聊天的好時間;匯報時只是盯著老師看,說的卻是:「我認為……,「我想……」,而不是「我們小組認為……、我們小組覺得……」。
(三)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盲目地將小組合作學習運用於課堂上,造成時間的大量浪費。
二、原因分析:
(一)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不當
許多老師認為只要進行合作學習,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上。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地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反而使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甚至使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論的問題充斥其中,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事倍功半。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體現課堂有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千篇一律地在生字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結果一些簡單的字孩子們反復說,而一些較難的字卻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教師能有選擇性地將生字分類,挑選出較難解決的進行討論,可能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 合作前缺乏准備和講解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當老師布置完討論任務,學生開始討論時,有的學生不知道老師布置的任務是什麼,在那裡東張西望,有的小組乾脆說起了閑話,等到交流時就啞口無言。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合作學習前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是教師沒有做適當的講述。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差異性,一般情況下,教師講述要言簡意賅,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記住或使用的重要內容來講,盡量讓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
(三)研討的問題設計不好,要求不明確。
提出恰當的研討問題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一個好的研討問題,可以使學生有的放矢,合作效果會更好。研究的問題應讓學生覺得有勁、有趣、有意義,讓他們享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因此,教師要吃透教材,針對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握好討論的契機,及時導入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探討問題,從而取得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
(四)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有些問題是學生不善於合作,不知道怎樣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小學生缺乏從事合作學習所必須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1.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探究問題。
2.學會討論問題。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在關鍵之處給予指導,讓學生逐漸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3.認識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使學生逐步體驗到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解決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提高每個人的探究能力,激發每個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讓他們都成為課堂的主人翁。
4.增強成員的集體責任感。小組里的每個成員都要為小組的學習任務承擔一部分責任,不要有依賴思想,而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從而激勵自己努力參與小組合作學習。
5.以友好的方式對待爭議。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小組成員間會因為學習或其他事情產生一些爭議甚至矛盾。我們要讓大家明白,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以小組利益為重,爭議時對事不對人,要始終保持團結。
(五)忽略了教師的調控作用。
教師的有效組織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合作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的進程,而且應做好引導,把握好各環節的分寸,否則,一旦放下去,一味地讓學生「自主交流」,不注意調控,不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矯正,學生會離開「學習」,漫無邊際地交流,最後就就很難收回來了。因此,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要扮演好權威,顧問,同伴三種角色,針對小組的具體情況,用恰當的語言,在學生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做好相應的指導。
總之,我們要走出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誤區,讓每個孩子都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讓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出它的實效性,為孩子們打造出輕松,有意義的課堂教學。
4. 如何進行"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
1、創設自主合作的教學氛圍
1)、營造自主合作的環境
教室內的桌凳按小組討論式進行擺放,教室四周布置小黑板以利於學生隨時展示,在教室的牆上醒目的位置懸掛一堂課學生表現要求:「舉手積極,聲音洪亮;討論熱烈,辯論激烈;爭問搶答,創新實踐。」通過營造這樣的濃厚氛圍對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建立協同共事的團體
小組成員的構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證。分組應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為小組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又為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合作小組成員一般由4——5名學生構成為宜。組內成員要搭配,依據學生學力的水平、興趣的深廣度、思維的敏捷度、語言的表達能力等而定,並進行角色分工,如組長、記錄員、檢查員等,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而且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互賴,防止出現「搭便車」的狀況,有利於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同伴互助、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2、設計恰當的問題
1)、選擇的問題要有價值
一個問題,如果比較簡單,多數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決,那就沒有小組合作學習必要;相反,如果是問題太難,討論很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這樣的問題也就有必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選擇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並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在這種慾望的驅動下,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合作慾望。
2)、設計的問題要開放
開放性的問題解法多種多樣,結果不唯一,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考慮的不夠全面,個人獨立思考會有一定困難,急需要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學習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觀點不斷碰撞,有爭議的問題會變得明確,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經過同學們的合作探究、思辯,既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鞏固舊知識,又培養了他們創新思維能力。
3、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展開前,教師在備課中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制定切實可行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可能達到的課堂教學目標,然後通過學習提綱的形式,向學生提供學習應達到的目標、學習要領、待破難點、須掌握的重點。讓學生在明確了解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後,通過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或把自我尚無能力解決的問題整理、歸類,為小組討論做好思想與材料准備,有計劃地帶入課堂,提交給合作小組成員共同探討。
在學生展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討論的話題走向,要做好學生話語范圍的有序調控,因為我們的課堂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而又不過多干涉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知識在師生共同研討中,似「剝洋蔥」般地逐層顯現。對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的要及時予以表揚;對任務不清楚的要耐心說明;對出現問題的及時指導;對提前完成的及時檢查並布置新任務;對偏離主題和受阻的及時制止或點撥,使其順利開展。這樣的課堂合作式教學,不僅能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展現自我,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判斷正誤、推理歸納等多種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也得到鍛煉並有所提高,學習潛能和創造力得到發掘,克服自閉、膽怯、羞澀等不良心理,培養學生學會合作,互助尊敬的團隊精神。
4、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
1)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就是學會與人交談時,克服浮躁之氣和輕漫之舉,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合作小組成員必須聽清老師的提問要求,聽懂小組分工的任務,聽明白其他同學的發言,同時也要聽得了表揚之詞,聽得進批評之音。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會傾聽能使我們取長補短,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會質疑。在小組活動中,在肯定別人優點的時候,還要敢於質問。如果有疑問,應立即追問為什麼,而不要害羞,不做聲;有不同的見解和意見時,要敢於提出,大膽質疑;對同學們沒想到的、沒說完的,要勇於補充,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
3)學會表達。僅僅會聽是不夠的,每個學生必須學會表達。在課堂教學的許多時候,經常只有那麼幾個學生舉手,一些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討論時的發言很有價值,等到全班交流時卻沒有了聲音,也有一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楚。為此,教師就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慾望,培養學生敢說的勇氣,把一些能夠容易表達或簡單的問題讓不愛發言、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來回答,並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使他們能夠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4)自覺遵守組織紀律。合作往往是小組化的學習,人數不多,但必須在一定的組織紀律約束下進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鬧和爭論。當然,這里所指的紀律不是把學生管死,不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空間,而是通過一定的紀律讓學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5、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評價機制,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也能使合作學習更為有效的開展下去。課堂合作式教學為培養學生對學習成果的鑒賞、評價能力創造了機會。在組間交流後,學生可按既定評價標准對他組同學的結論進行賞識與客觀公正的評價,評價方式可以是對書面作業的互批、互改,口頭發言的互議、互論,作品表演的互視、互賞。評價的對象可以是自評、他評、互評,這有利於提高學生對學習成果的鑒賞能力、對問題正誤的辨析能力,激勵學生間展開對知識學習的公平競爭。
1)、小組合作的評價要把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結合起來,側重於對過程的評價。要改變以往只注重學習結果的評價。每次都要以充滿期望的心態來評價學生,根據好、中、差三種學生的發展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對達標者同樣給予評價,同時引導學生自我比較,從中找出個人的進步,消除學困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2)、小組合作的評價要讓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成員的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小組集體的評價。其中以小組的整體表現為主要標志,要改變過去以個人成績為評價標准,以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因為合作學習是依靠學生之間的互學、互幫、互補、互促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的。
5. 怎樣運用小組合作進行現代文教學設計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由學生自主進行的、開放型的、實踐性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習小組自主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得到特別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強調對所學的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生的生活實踐與體驗,提高學生發展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學會分離與合作,養成科學態度和高尚品德,使學生逐步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具備21世紀青少年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品質。
一、 教師角色的轉變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對於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在知識經濟與語文教育發展緊密聯系的如今社會,培養創新人才更是新世紀語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一項重要使命。習慣於傳統教育方式的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擴大知識面,改變觀念,轉變角色,由控制者轉變為參與者,有預設者轉變為合作者,由權威者轉變為引導者,逐步塀棄傳統教育所實施的「填鴨式」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己任,從「講」師變為「導」師,讓學生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始終立足教材,結合生活實際,善於發現問題,挖掘各種研究性課題,逐步建立一套有特色的、豐富多彩的研究性學習題庫,以適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需要。
1、 教師是探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給教師帶來樂趣,是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探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不但具有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與復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應變通則,因此教師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養、淵博的知識,善於研究,不斷提高,終身學習。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信念。將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不斷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解決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2、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角色的特徵,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強調的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邊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機械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學習共同體」,在這共同體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
3、 教師是學生的學習者、合作者
「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隱喻強調的是教師知識和能力的必要儲備,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似乎很高,似乎教師的儲備一定要多於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給教師背負了太多的「應該」包攬了太多的「必須」;逼迫老師去扮演「超人」的角色,而在當前科學技術突發猛進的今天,學生由於所處的年齡階段的特點,他們易接受新鮮事物,學到教師所不知道的知識,相對於學生來講,我們只是閱歷比較豐富,在專業知識上先走一步而已,我們無奈要不斷學習,並主動向學生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是常從學生那裡得到靈感和啟發嗎?因此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學生,教師要一次為基點,自己的角色也要發生變化,讓學生這眼泉水噴涌而出,永不枯竭。與學生合作,與同事合作,與家長、社會合作,我們才能更快、更好轉變自己的角色。
二、 教學方式的轉變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既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既懂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語文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發展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習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對知識結論產生的過程式學習,重視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並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努力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重視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勇於發展獨立見解,勇於標新立異,要「以人為本」,與學生平等交流,應「蹲下來」欣賞學生,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形成主體參與,自主實踐,主動探求的氛圍。
1、 情境探究法
情境研究法是要求教師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創造一種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情感化學習氛圍中進行小組探究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濕熱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轂發,濃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調動智力因素,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極大地激發創新積極性,如《酸的和甜的》一文,導入課文後,我在事先畫好的葡萄架上貼上一串串葡萄圖片,後提問:課文中哪些小動物說葡萄是甜的呢?哪些動物又說葡萄是酸的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讀讀課文,找找答案,討論討論,。當同學們找到答案後,我又隨機貼出動物的頭飾。低年級孩子容易形象思維,當美麗的葡萄架、可愛的小動物呈現在眼前時,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聯想,產生一連串的問題,小組合作探究性的閱讀就這樣開始了。情境的創設,是學生很快融入其中,彷彿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與作者思想產生共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 自主探究法
與主動相對的詞是「他主」————他人為主體,教師為主體。與自主研究相對的是被動學習和機械學習。自主探究的基本特徵是學習者參與研究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試。自主探究法要求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探究。郭沫若說「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學習來自學生內在需求而產生的對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因此,學習對學生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種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種愉快的體驗。
3、 問題探究法
問題探究法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問題是探究學習的核心,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促進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將問題研究法引向深入,必須教給學生一些生疑的方法,方法是開啟之時大門的鑰匙,知識之門的開啟,將激發學生高昂的研究學習的慾望,因此我在教學中常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嘗試著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或由文中的內容總結出問題,然後相互交流,教師深入其中做適當的指導,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研討,如,《父親和鳥》一文,初讀課文後,我提出這樣的疑問:「父親是怎麼知道林子中有鳥的呢?」著一問題立即引起學生們的極大興趣,頓時結合全文與同伴們討論起來,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不僅知道父親在看、聽和分析後知道的,而且明白了仔細觀察的重要作用。
4、 小組合作探究法
小組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學習為主的組織形式,依據一定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學生在小組中共同學習,從而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成學生認知情感的教學策略體系,知識是智慧的結晶,但擁有知識不等於智慧,知識可以授予,但智慧卻不能,從個體認知發展論的觀點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產物,真知事知識和智慧的統一體。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小組合作探究既可以加深和完善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可疑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成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學生的獨立學習是讓他們獨立思考去發現去感受,而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合作研究,夥伴的交互作用,對相對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具有關鍵的作用,學生在自讀課文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後,共同解疑,教師深入其中,參與討論,作必要的引導。
三,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相結合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人類學習的兩大主要方式,接受性學習是接受他人知識過程中獲得經驗,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在合作,探究,創造的過程中獲得經驗,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學生後的新經驗並引起內在素質與外在行為變化的過程,是人們經驗與素質奠基、累積,更新重建的過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追究,合作更側重於對「未知事物」的了解和認知上,但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也不是一無是處,信息量大是它的優點,孩子們如果善於聽、善於捕捉信息的話,就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如聽故事。因此,我們不能排斥接受性學習,一味地否定接受性學習,而是要將兩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共同為我們的學習服務。
6. 小學語文如何開展小組合作
小學語文開展小組合作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內等對學生進行綜容合評定,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
再遵照自願的原則,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兩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正副小組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最佳的合作效果,來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充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起探索性的個性化的主體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小組合作要使學生在融洽開放的學習氛圍里,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合作,從而減輕思想壓力,增強自信心,增 加動手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7. 如何在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又是小學生健康心理的表現。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心理學家肯定地指出:不會合作就沒有成功。但這種學習法並非在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運用。有的課堂上,孩子們對於小組的合作是一個條件反射,只要老師一叫合作學習,他們就統一把小腦袋轉過去,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沒有實質效果;有的課堂,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個別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久而久之,培養了部分學生的惰性。這樣的小組討論只流於形式,圖個熱鬧,對學習收效不大,甚至是無效的。
如何組織學生展開有效的合作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四點:
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體驗成功、探索與發現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認真考察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特徵,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愛好、成績差異等因素進行詳細了解,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優勢互補」的分組原則,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4個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其中設組長一名,負責組織小組學習;副組長一名,負責小組的協調、記錄工作。組長、副組長、另外兩名組員則依次命名為1、2、3、4號,在合作學習時,一般情況下4號質疑,3號解疑,2號補充,1號總結。除此之外,小組成員之間一起朗讀、背誦、預習、復習、提問、復述課文、探討疑難問題、互相批改作業等等。而教師檢查時就不用逐一叫學生名字,可以直接請小組中的某一號發言,也更利於不同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
二、樹立團隊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學習小組建立了,樹立團隊精神和合作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在組織交流活動時我們要通過適時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每個成員都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如何、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每個成員自身的努力,它必須要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之間的溝通、合作、求同存異、相互促進。在小組成員取得進步的同時,讓他們切身地感受到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蘊含著集體的榮譽。
實踐中我們時常會發現,當我們一句激勵的話語關注到群體的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就會逐漸產生;當我們的教育評價經常關注到小組的發展時,他們的團隊精神也會逐漸得到培養。如:
「第一組的成員在討論問題時都在積極地發言,認真地傾聽,他們合作一定會很成功!」
「你們小組的成效如何能否向大家匯報一下?」(讓學生匯報結果是代表一個群體的意見,小組成員一定會引以為榮,也一定會認真聆聽,還會做好補充的准備。)
「誰願意代表自己的小組來演示演示這個過程?」
……
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就是需要我們這樣不斷的引導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我們不僅要讓他們在小組的成長中逐步感受到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的快樂,而且還要教會他們客觀地看待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更好地激發他們集體的榮譽感。
三、 恰當指導合作學習
1.根據目標,確定學習方法和步驟。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明確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完成目標任務。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初期,大多學生由於沒有合作學習的經驗和方法,不知道學什麼,怎麼學,這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定小組學習的方法和步驟。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才能保證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速度、質量。如進行第一階段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讀課文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每一個生字;
(2)畫出生詞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然後小組討論,說說他們的意思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
(3)組員輪讀課文(每人一節) ,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哪些方面;
(4)選出自己喜歡的一節,讀給小組成員聽,讀後其他成員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
進入第二階段合作學習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習:
(1)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哪些詞句最能反映這方面的特點;
(2)細細品讀這些句子,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旁邊;
(3)小組交流補充;
(4)討論怎樣讀好這一節,練讀。
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後,各小組用什麼方法、步驟來學習,可由學生自己選擇,自主確定。
2.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調控和指導作用。
(1)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但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教師應該發揮其指導作用。例如在學習《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可引導學生「這篇課文主要是寫兒童,為什麼作者又用了許多筆墨寫花兒?」這種綜合性的問題,讓同學們通過彼此間的合作來解決,這比單純的個人思考效果要好得多。
(2)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及時走下講台巡視,參與到小組中去,積極地看,認真地聽,並及時了解學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時給予點撥調控課堂,防止延誤課時,防止學生思維分散後偏離學習重點。一旦發現學生有獨特新穎的見解,就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促使他們更加踴躍地思考和學習,同時也給同學們一個示範作用,讓其他的小組成員更加積極的思考。
(3)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明確的判斷,不能學生說什麼都一味地說好,並不斷地給予贊揚。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作出客觀的評價,以便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加深認識。
三、精心設立評價機制
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學習追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學境界,也把它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為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水平,要加強激勵評價。
1.序號調換
為了提高小組成員的參與積極性,我把小組成員序號的命名權放手交給了組長:即序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組員的表現適時調換。如果一段時間4號的學習勁頭足,課堂表現好,就可以晉升為3號;反之,如果2號表現退步,小組成員對其不滿意,則可以把其降為3號。這樣,每個小組成員就會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進步。
2.激勵表揚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經常性地評比最佳小組,推出「最佳小組發言人」的形式,激勵所有成員主動承擔責任,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局面,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針對語文教學的特點,在預習檢查、課文分析等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上課聽課情況,回答問題的情況,給各小組打分。小組的上課紀律、作業上交、單元測試等表現突出的都給予獎勵。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採取形式不一的合作學習,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學生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