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效率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課堂練習,課堂練習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學習知識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很多老師都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了一些練習題目,希望能夠通過課堂練習來擴展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布置一些練習題目是每個老師都會做的事情,但是不是所有的練習題目都是有效的。
一、認真挖掘課本
想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有效性需要老師認真挖掘語文課本,對課本上的知識都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對課本上的內容有了准確的了解,老師才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地利用教學資源來給學生布置課堂練習,小學語文教學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小學語文課本的教學,老師應該在挖掘課本的過程中明白教學的目標、教學的重難點,並且能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拿到一篇課文最先做的事情不是去研究課本而是在網上尋找一些教學設計,在教學的時候直接模仿別人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是非常不合理的。
老師在教學之前應該深入地鑽研課本知識,對課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才可以很好地設計一些課堂練習,好的課堂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還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比如說,老師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之前,可以先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老師應該去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文章的寫作意圖等,老師還應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課文後面的練習題認真地思考,老師也要認真地借鑒一些資料書,看一看別人對課文的理解,也可以從資料書上選擇一些好的練習題。雖然老師在挖掘課本這個環節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有效性的非常重要的途徑。
二、精心進行教學設計
想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有效性還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學生想要主動參與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之中。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彩的教學設計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主要的途徑,老師在教學之前應該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選擇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方式和內容進行教學。我們經常看到有的老師選擇用提出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有的老師選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有的老師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老師在選擇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基礎,也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特點。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老師教學的方式十分固定,總是千篇一律,先對作者進行介紹,之後介紹課文的背景知識,然後對課文的段落進行劃分,詳細講解每一個段落的主要內容,最後就是幫助學生解答疑問,這樣的教學方式太過僵硬,不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說,老師在教學《望天門山》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放一段音頻,讓學生通過聽別人對這首詩的朗誦進入到課文中。只有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內容產生了興趣,老師在布置課堂練習的時候,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練習當中。
三、提倡合作學習
有很多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都會選擇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可以增進學生對彼此的了解,讓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堂練習,這些課堂練習需要學生小組共同完成,每個學生負責一部分的內容,只有每個學生對自己負責的內容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夠保證小組任務的圓滿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也能夠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重要渠道,比如說,老師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去搜集和圓明園相關的資料,之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最後選擇代表在全班進行發言。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下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說,老師在教學《陶罐和鐵罐》這一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來演話劇,每個學生扮演一個角色,把這篇課文用話劇的形式展現出來。
【結 語】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也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小學語文教學至關重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和課堂練習中,老師要精心選擇好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近兩年我校的研修主題一直圍繞著課堂練習,課堂練習在課堂中的地位也是日益提升。的確,課堂練習是學生吸收、鞏固和運用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設計高質量的課堂練習,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將知識遷移運用,真正將知識變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筆者這學期執教了一節公開課《秋天的雨》,經過前期的教學設計和不斷地試教與修改,對於課堂練習有了一些感觸與收獲。
一、形式多樣,激發練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的學習要面向生活,應該積極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多形式的課堂練習恰恰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筆者就在朗讀形式上修改了好多次。
當然,我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樣性,而忽視了教學的本真。筆者認為在構思練習形式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練習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
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的心理特徵具有不同的特點。低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幼稚、有趣的形式能吸引他們的注意;而高段的孩子已經不再喜歡這類形式。因此,在低段時,我們可以多用游戲類的課堂練習,例如「開火車」「闖關」「摘蘋果」等形式的課堂練習;而在高段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寫小練筆」「續寫故事」等練習形式。
(二)練習形式要因文而異
不同題材的課文所適合的練習形式也是不同的:
1.故事類:故事類的課文可讓學生現場講一講、演一演。
2.美文類:美文類的課文本身語言就比較優美,適合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一次次地提高。
3.科學類:科學類的課文語言相對比較枯燥,有些知識點也比較難理解,這時我們可以藉助視頻等較為直觀的形式進行教學。
通過多形式且高質量的練習形式,課堂練習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將「苦練」升級為「樂練」。
(三)練習形式求精,不求多
形式多樣,並不是說我們要盲目追求各種各樣的練習形式,量不必多,但要精。花里胡哨但沒有意義的課堂練習,反而會讓學生如墜雲霧,從而失去練習的目的。
二、層次清晰,提升練習效果
學生的思維是有選擇性的,對於有規律的知識比較容易記住,而對於那些籠統的、毫無規律的事就不容易記住。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可以把一些知識點進行分析、整理、歸類,方便學生記憶。
筆者在執教《秋天的雨》這一課中的詞語教學這一環節時,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原稿中,我只是將含有生字的詞語找出來,全部放在一起,讓學生讀,這樣的設計,對於學生的提高並不是很明顯,課堂效率也並不高。後來經過思考,我將詞語分為含有難讀字的詞、含有多音字的詞和含有輕聲字的詞,每一組詞語想要達到的目的很明確。
經過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覺得在練習層次性的體現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並列式——找規律,歸類
《秋天的雨》中的詞語設計採用的就是並列式,三組詞語是並列的關系,每組詞語都有一個共同點。要設計這樣的課堂練習,我們應該先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然後把具有共同點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歸類教學。
(二)遞進式——先易後難,層層遞進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我們可以先由「易」入手,為「難」做鋪墊。在學生掌握後,然後拔高難度,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這樣的設計,不僅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也讓原本的難點大大降低了難度,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
三、緊扣目標,把握練習方向
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我將「背誦第二自然段,積累語言。並能正確運用( )像( )的句式」設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我一直將這個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後面的正確運用句式上,而忽略了背誦與積累語言。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回歸點。我們的課堂練習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如果課堂練習脫離了教學目標,那麼再精彩的練習也是無意義的。就如本課的句式練習,只有讓學生明確了這些句子好在什麼地方,是怎麼寫的,才可以讓學生去模仿,去應用。因而,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需要更細致,將文本目標解讀得更到位。
那麼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如何才能更好地緊扣教學目標呢?
首先,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學生學情。每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狀況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只有在了解了各班級的學情後,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相應的課堂練習,從而更快、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其次,我們應該深入鑽研教材,緊緊抓住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選擇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同時,我們要對課堂練習進行全盤考慮,明確了解每個課堂練習的目的所在,既要了解自己所設計的課堂練習對學生理解、掌握、運用新知識有哪些促進作用,還要考慮課堂練習對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是否有幫助。
如此,我們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讓課堂練習緊扣教學目標。
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以「探尋以課堂練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作為指導思想,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真正做到練習之花在課堂中綻放,讓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練習的效率
為了使學生鞏固學到的新知識並發展成嫻熟技能,同時,也為了避免將大量練習壓到課外,以減輕學生負擔,加強課堂練習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呢?
一、要科學地把握練習的時機
一堂課內,練習時機的選擇,來不得半點盲目性、隨意性和主觀性。比如,對教師的講解,學生還沒有聽明白,還沒有理解,教師就急於讓學生進行說或寫的練習,這種盲目超越的練習中的錯誤一定很多,自然談不上調動學生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一知識點,渴求了解新的知識,需進行更深層次的訓練,教師卻還一遍又一遍地增加練習次數,這是機械重復,是停滯。講解突破了課內某一難點,這一知識難點在學生大腦中初步形成印象,需趁熱打鐵,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消化,理解運用,若教師還喋喋不休地分析講解那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勢必會使學生本末倒置,茫無頭緒,這是講解與練習的錯位。或者將許多難點堆在一起,連珠炮似的「發射」完,才讓學生練習,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這樣的練習缺少漸進性。所以,練習要以教師的講授得法為前提,練要適時、適度,要恰到好處。
課堂練習,有講解之前的反饋檢測,看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得怎麼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准備,起鋪路架橋的作用。有講解之中的練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積極思考,深入鑽研課文;另一方面,及時反饋信息,發現問題,調整講授內容和講授方法。有講授之後的練習,以便復習鞏固,強化記憶,查缺補漏,由熟到巧,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不管是哪個環節採用哪種練習形式,教師都要把握住最佳時機。而把握最佳時機,不但要理解和掌握教材以及「課程標准」對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的要求,明確課時訓練目標,而且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全身心地投入課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掌握學情,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練的興趣,調動學生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練習題的設計要保質保量
為了高效地利用課堂上極其珍貴的練習時間,練習題一定要認真選擇,保證質量,控制數量。所謂保證質量是指:(1)練習題的訓練目標明確,難易適中,學生「跳一跳,能摘到」;(2)練習題的典型性強,能舉一反三;(3)練習題的技巧性強,能啟迪智慧;(4)練習題的趣味性強,為學生喜聞樂見;(5)練習題的綜合性強,能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控制數量,是指不能見題就做,要講求時效,不但要注意練習題對鞏固已有知識的覆蓋面積程度,還要注意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練習時間。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做完規定的練習題就草草收場,或題量太少而時間綽綽有餘,都不算數量控制合理。
三、要重視練習的過程
課堂練習的過程,既不能平鋪直敘,又不能使訓練一步到位,學生望塵莫及。教師要始終抓住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不完全到完全,螺旋式上升,使練習有台階,有層次。更為重要的是,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極大的耐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思考。比如,學生正在小組討論或閱讀思考,教師絕不能急躁冒進,頻繁催促逼問,也不能以自己的講解和結論去代替學生的思考,而是要看「火候」,從旁點撥,引導學生自己走完練習的全程。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檢查,有評價,這對學生是一種督促,也是教師了解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尤其是不能忽視評價的作用,檢查中成功的評價,可以使學生知得失,成功的評價應具有啟發性和鼓勵性。對學生練習,教師不能只滿足於學生學會了某些知識,而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扎扎實實,嚴格要求,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練習中不斷提高。
四、練習要面向全體學生
練習要時時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所設計的題目要具有普遍性,以啟發全班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提問檢查要覆蓋好、中、差三類學生,要避免少數學生會做、多數學生處於消極狀態,課堂變成「尖子生」活動,大多數學生當「陪客」的現象。
五、針對教材,設計訓練方法
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分散思維指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詞語、句子,都有啟發學生分散思維的因素可挖掘。教師要針對教材,精心設計,以發展學生的分散思維。如指導學生使用介詞「以」「在」「向」,副詞「已經」「常常」「極」等,可採用「一詞造多句」的訓練形式,激發學生看誰造得多、造得好,范圍、對象要廣,並且不能與發言的同學相同。比如,擴句、縮句、反問句、把句子寫具體等句型訓練,就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句型的特點,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積極,教學效果好。
六、練習設計要有啟發性
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為了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使教師「教」的過程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巧妙地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練習,是實現這一轉變的一種有效途徑。如在教學《熊貓玩具》一課時,為了導入新課,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熊貓玩具》這篇課文,從題目上看,作者描寫了
和 兩個地方,作者在寫熊貓玩具時,先寫了 ,後寫了 ,最後寫了
。通過這一練習,既復習鞏固了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又使新課的引入顯得自然順暢。
七、練習設計要體現對比性
語文課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課,通過訓練,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如課中,可以讓學生進行擴句練習。這樣,使學生從對比中充分體會到文章語言的優美,學習作者在語言使用上的技巧,激勵學生對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學好語言,寫好句子。再如,在教《大熊貓》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它(
)地坐在那裡,一雙( )的大眼睛,( )地盯著( )的竹葉。在這里,通過填詞練習,讓學生明確這樣寫的好處,從而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八、練習設計要講究趣味性
「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教師只有懂得學習的規律,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把學生從沉悶的課堂氣氛中帶進異彩紛呈的知識花園中,讓他們如蜜蜂一樣勤勞「採花蜜」,樂於「釀蜜」。為此設計一些有趣味性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
還可通過「找朋友」練習,將詞語搭配起來。
九、練習設計要注重實踐性
隨著語文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傳統的教學體系正在被一種新型的課堂結構所取代。新結構面向社會,面向實踐,走近生活,貼近生活,因此,課堂教學中的練習設計也應注重實踐性。如在教學《大熊貓》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完成這樣的練筆:《小白兔》,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總之,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極其重要的環節,我們要精心設計,並使之優化,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以上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高段典型練習題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高段典型練習題
作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效的語文作業可以檢測學生課堂聽講能力和知識消化、鞏固、運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目前我們高段語文教師在課堂布置作業時總是沿著作業本或教輔資料草草布置了事,要麼就是側重於雙基訓練,存在著「三輕三重」的現象,由此步入了以下幾個誤區:
1、重基礎輕能力作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布置作業便讓學生頭也不抬的寫、寫、寫,或讓學生抄生字、抄課文,或讓學生做課堂作業本,很少根據課文設計閱讀作業;有的即使設計了作業,也是在基礎上設計,能力題型少之又少。
2、重作業數量輕作業質量 。有的教師總以為學生做的題目越多越好,因而每天都要布置0.5—1小時的作業量,或是同類型的機械重復,或深淺題目的比利失當,或不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因材布置作業,「滿灘一捆柴」「有棗無棗打三竿」,忽視了所選題目的典型性,所布置的題目大多起不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3、重課堂本作業輕課文後練習。個別教師十分迷戀課堂作業本練習,他們對課文後的練習題往往不屑一顧。
(二)理性思考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正日益突出。作為農村老師如何在「輕負擔,高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更好地解讀文本,設計一些課堂作業與練習就顯得至關重要。
現在的語文教學趨勢,每堂課都要求一定的時間安排學生練習,《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指出:語文作業重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低年級以單項作業為主,重在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中高年級適當增加綜合性作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課內書面作業時間一般不少於8分鍾,但作為一個一線的語文教師,如何根據單元閱讀目標,設計合適的作業練習與設計呢?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課堂作業與練習」是指以單元閱讀目標落實為基點,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要跟教學目標保持一致,指向語文,體現言語活動,體現基礎和能力題型的層次性,不同學段練習有所側重,倡導以練習為主線的閱讀教學常態設計。
三、研究指向、內容與過程
(一)研究指向
1、通過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有效性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與練習。
2、通過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作業與練習設計能力。
(二)研究內容
任何一篇文章,在進入教材之後,就不僅僅只是一篇文章,而是給學生提供培養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材料。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巧妙的構思等等,都是進行作業設計的好素材。
1、積累運用作業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以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
(1)語言作業。根據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設計積累語言性的作業。題型大致有字音、字義、詞語的辨析、詞語巧搭配等方面的設計。
(2)句式作業。課文中往往有一些精彩的句式或段落可以進行仿寫。如比喻句式、擬人句式、排比句式、排比句段等。
2、文本再生作業
深入解讀文本,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尋找語文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就是文本特有的「語言形式」,精心設計作業。
(1)精彩再現。可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課文重點進行設計。可以讓學生概括、想像,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
(2)句式再放。課文中往往有一些詞語准確,句式優美。設計時可以從這方面找准練筆點。
3、課文遷移作業
怎麼使小學語文從教教材走向教課程內容;語文教學如何更好地走向學生為本,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實踐活動?那就要用課文教語文,遷移練筆?根據教學目標,讓課文的一些知識點在運用,達到知識的遷移。作業的形式應不拘一格,靈活務實地處理學與練的關系,力避單調重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1)仿寫。要根據不同文體的表達特點來取捨內容,設計作業與練習,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表達規律。指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精美語言,用規范的語言來影響學生的寫作。寫一個片段,一句話,持之以恆,自然「潤物細無聲」。可以抓住特點仿寫,有的文章語言很有特點,我們就仿寫它的語言;有的文章寫作方法很有特點,比如集中描寫人物外貌,比如集中描寫動作、心理、語言的,這些都可以作為專項去進行仿寫練習;有的文章結構很有特點,如總分結構,倒敘結構,插敘結構等我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仿寫。
(2)創生。創生,是學生根據自身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對課文進行加工、改造,以豐富感受,深化理解,滿足內心表現慾望的一種讀寫訓練形式。創生方式主要有補白、拓展、改寫、續寫等類型。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由模仿到創造,由完成教師設計的「形成性」作業,到主動運用於讀寫實踐,並積極向課外語文生活延伸。
四、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方法:本課題採用行動研究方法和經驗總結法輔以文獻資料法。
(二)研究過程
1、准備階段(2014.3——2014.4)了解高段語文老師布置課堂作業現狀,根據實際梳理研究內容,搜集有關資料,設計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4.5——2014.12)制定具體可行的研究計劃,開展課題研討活動,調整研究方案,對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進行實踐,從而慢慢完善。積累素材,進行階段性小結。,
3、總結階段(2015.1—2015.4)搜集相關資料,總結課題研究收獲,並將研究隨筆進行整理,歸納,從而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㈢ 如何培養小學高段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方面過程性資料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性不是很強,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充分討論交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其實,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而且非常認真,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
四、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後,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繫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收作業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
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後,可少評或不評。
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少兒書報、少兒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
(七)勤於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八)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後,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後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㈣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練習課的有效性
一、語文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語文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文中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任務分層化。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二、語文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①]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內涵。尤其是現今的新課標教材,屬於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張語文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於不要鑽研語文教材、不要把握語文教材意圖。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1、理清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在教材的「品質」上,葉聖陶提出了「朴實、精確」的要求,主張足以示範,以順應學生「身心的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這更是一種基於語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正確主張。毫無疑義,語文教材只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範本,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發展的階梯。
2、體會新 教版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新教版中語文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新教版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新教版中語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思想、方法,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3、用好、用活、用實 語文教材。 語文教材內容並不等於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 語文教材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 語文教材,對 語文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葉聖陶的語文教材理論不但包含了葉聖陶對於語文教材標准、性質、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見解,還包含了他對於語文教材歸宿的別有見地的論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歷來是葉聖陶語文教材歸宿論的基本思想。他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他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②]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③]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④]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
4、細節上應學會推敲。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 語文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 語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 語文教材鑽研得越深,語文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 語文教材,即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體驗,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5、駕馭 語文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 --語文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 語文教材與已學、待學 語文教材的聯系,熟悉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實現轉化,要在懂、透以後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葉聖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生動形象、富於直觀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於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語文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善於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語文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學會寫作,從中獲得知識。
2、規范准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語言來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語文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准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剔除顛三倒四的羅嗦話、無關緊要的兩可話、牽強附會的題外話、不著實際的空洞話、不合語法的半截子話。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像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盪,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盪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
㈤ 小學語文怎麼學
對於語文這個學科來說,就一個詞可以概括學習方法,那就是「積累」。積累字詞、積累好句、積累好文。所以,語文不太可能突飛猛進,只能通過平時不斷的積累才能取得進步。
最後,學語文還有一個百變不離其宗的方法,那就是課外閱讀。現在網上有很多語文特級老師推薦的小學生必讀書目,我的做法是把這些書都買回來擺在書架上,然後由孩子根據個人喜好,自己選擇讀的書,然後每天堅持讀書半小時。有些家長喜歡規定孩子讀哪本書,個人覺得這樣孩子容易有逆反心理,不如讓他自己去選擇,讀得開心,效果自然也更好些。
㈥ 小學語文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那就是根據學生的啊,日常的學習成績和生活表現,然後進行評價
㈦ 什麼是小學語文跟進性練習
俗話說,意識決定行動。作為語文教師,應認識到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回,把作業作為學生的發答展方式之一,讓完成作業的過程不僅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成為學生實踐、發展的過程;認識到科學有效的作業設計既可以反饋學情,又便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行為,能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作業設計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領域,體現實踐探究。教師更要改變觀念,承認學生個體發展傾向方面的差異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全面發展。作業設計時要對應教學目標,兼顧人文和自主性原則,嚴格控制時間,又指向語文學科本質,從而提升語文作業的有效性。教師要站在讓學生享受快樂童年的角度來設計作業,以生為本,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健康快樂的成長
㈧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練習冊[下冊]《過程性評估》綜合復習[1《養花》]答案
什麼六年級語文練習冊]《過程性評估》綜合復習
沒照照
㈨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復習百度文庫
總復習的內容很多,而時間是有限的.要搞好總復習工作,必須對教學的現狀作認真的分析,合理地安排好教學時間. 在分析教學的現狀時,除了要學習教學大綱、新《課程標准》外,還要認真地分析學生在前五年所學習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讀寫能力的基本要求及其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制訂出總復習的指導思想:以所教教材和新《課程標准》為依據,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切實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優、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一、在總復習中,應該著重復習的內容有: (一.)基礎知識. 1、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能正確地認讀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正確地書寫大小寫字母;能正確地拼讀音節.要著重復習讀拼音,寫詞語和句子.讀拼音,寫詞語、句子的關鍵,是拼讀後,要先想出語義,然後正確地寫出有關的漢字. 2、漢字.原大綱和新《課程標准》對識字和寫字教學都十分重視.新課程標准中提出小學階段累計要「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所謂認識,就是要能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並能正確地書寫. 3、詞語.詞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掌握的詞語越多,閱讀的速度就快,表達的意思就越正確.要求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頭和書面中正確地運用.要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的.要注意積累詞彙.新《課程標准》和教材中,對詞語的積累非常重視.要求學生積累的詞彙,主要是指在課文中所學到的詞語. 4、句子.一個句子能清楚地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要求學生掌握四種基本的句式: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認識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要能恰當地運用比喻,把話寫得生動一點. 認識復句.要求能用關聯詞語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要能正確地修改病句.病句的類型主要是:用詞不當、句子成分殘缺、前後重復和矛盾等.復習時,要安排修改一段話的練習(標點、字、詞、句等). 擴句和縮句.擴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當的詞語,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楚.縮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刪去,使句子簡潔明了.在復習的時候,要講清要求和方法. 5、標點符號.能正確地運用句號、逗號、頓號、冒號、問號、感嘆號、雙引號、書名號、省略號.認識分號和破折號.標點符號,只要求能正確地運用,不要求說出其作用. (二.)閱讀. 在新《課程標准》中,共提出了11點要求.其主要的是: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關於閱讀的要求,作一些說明:(1)句子意思的理解.(2)給自然段劃分層次.(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4)文章的中心思想.復習時,既要提示學生弄清作者的本意,又要尊重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5)體會思想感情.實際上有三種情況:一句話、一段話、全文.有的體會作者的感情,有的是體會文中人物的感情.只要求體會感情的基調.(6)回答問題.要針對問題作答,回答要全面,句子要連貫.問題從性質來看,有三種類型:是什麼?怎麼樣(怎麼寫)?為什麼?從回答問題的要求來看:有的問題的答案必須是求同的,或者說答案是唯一的;有的問題的答案是多元的.如:你讀了以後,受到什麼啟發?這類問題應該是多元的. 背誦.主要是第十二冊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課後提出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一般是要求背誦課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寫,只指課本中規定的內容. (三.)寫作. 從習作的類型來看,有寫記敘文,也有寫應用文.從習作的形式來看,有記實性的習作,寫自己平時所見、所聞和所想;有想像性的習作,包括看圖作文、續寫等.從習作的內容來看,有寫人、記事(記敘一次活動)、有寫景.從習作的命題形式來看,主要有三種:全命題、半命題、自由命題.不管哪一種命題形式,習作的內容都有一些具體的要求.一定要求學生認真地閱讀習作的題目和習作的所有提示. 二、研究和改進復習的方法,提高復習的效率和質量. 重復是記憶之母.但是復習不是重復練習.簡單的重復是不能奏效的.我們要在復習中,要運用通過科學的分類、比較、遷移等方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我打算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總復習: (一.)綜合性復習 . 1、按照課本編排的順序,逐組課文地進行復習.採用這樣的方法進行復習,最重要的是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不僅要明確編者選編這一組課文的意圖,而且要找出每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2、讀寫結合復習.就是把有關的課文或課外的文章進行歸類,讓學生進行比較性的閱讀,找出這類文章在寫法上的特點.並引導學生把閱讀中學到的有關寫作的知識遷移到寫作上來.讀了有關的文章,就讓學生寫相應的作文. (二.)分類性復習. 從大的方面分,可以分為:基礎知識、閱讀、寫作等三部分.基礎知識部分,就按上面提到五個方面.閱讀部分的分類方法很多,可以從文章的內容來分,也可以從文章的表達方式上分.作文的分類也很多,可以從寫人、記事、寫景和應用文來分,也可以從命題的形式來分. 在進行總復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1、突出重點.從學生的角度看,我們要特別注意差生,多幫助他們一點,從而提高及格率.從整個學習內容來看,閱讀和作文是重點.在閱讀的復習中,詞、句、段的理解是重點.在作文復習中,怎樣把話寫通順是重點.從學生學習的方式來看,探究性的學習是重點.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問題,是探究學習的關鍵. 2、講練結合.在整個復習階段,要以學生自己的復習為主,要以練習為主,但是老師必須作適當的提示、歸納.在一堂課上學生應該有口頭的練習,又有筆頭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