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復習資料,(新課標)的
練習說明
一、研討下列問題,並背誦這三首詩。
1.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逼問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要把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來。例如差吏抓丁為什麼要利用夜間?老翁為什麼要「逾牆」?「泣幽咽」者是誰?把這類問題弄清楚了,才能進入詩境。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可作兩種解釋:(1)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感到驚心;(2)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麼?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進入詩中境界。應當注意的是,詩可以有多種解讀,但須言之成理;教師可以談談自己的見解,但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不同見解。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3.《望岳》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解釋。
這首詩意境深遠,初二學生由於閱歷尚淺,恐不易領會。設題目的是通過對「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詩的大意。要一層一層地說來,先疏通文意,然後啟發學生運用想像來描繪詩中的圖景。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和「有關資料」。
二、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設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或細節,從而鮮明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採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討論後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後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為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才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為演出而演出。
三、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對偶句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便於記誦。例如「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對偶句?把它們找出來,仔細體會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並模仿著寫一兩組對偶句。
「對對子」,這是古詩文的基本功。過去的學塾里設有「對課」,人人必學。我們雖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視。設題目的在於給學生一點對偶常識,並嘗試著寫寫,有一點實踐經驗總是好的。如果時間充裕,也無妨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來。試寫可以從教師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入手,然後設置情境讓學生試寫全聯,以四言對、五言對為限。
參考答案:《春望》前三聯都是對偶句。按:杜甫好用對偶,他的近體詩中對偶句極多,不限於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兩聯全是對偶,《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中,前一聯是對偶。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三課時教讀。大體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課時;(2)《石壕吏》用一課時;(3)實踐活動(對偶練習、改編短劇並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課時。具體建議如下:
1.由於本課所選都是杜甫的詩,教學要求除理解這三首詩的內容並能熟練地背誦而外,還要使學生對詩人生平有個大致的了解。為此,教師應仔細構想介紹的方式,既要緊扣學習這三首詩的需要,又要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印象,而且費時不多。初步想法是:
(1)只介紹詩人入蜀前的經歷,入蜀以後的經歷擬放到高中階段再作介紹;
(2)按年代順序作介紹,突出重點,主要講安史之亂以後,20歲以前的經歷不必講,客居東都(洛陽)一句帶過,困居長安十年可略講(「有關資料」所附詩人年譜可供參考);
(3)配上示意圖(見「有關資料」);
(4)時間以8分鍾為限。
2.這三首詩都要當堂成誦。要先練習背誦,達到基本成誦後,作一點分析,最後再檢查背誦(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要求默寫),務求能脫口而出。應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注釋里都講到了,不需要重復講解;
(2)要保證每首詩至少讀10遍,使學生達到「口熟」,這大約需要20分鍾,尚餘70分鍾,供教師自由支配;
(3)在練習背誦過程中,適當地加以點撥仍有必要,包括層次的劃分、對偶句的運用等,目的是加快記誦的速度。
註:古體詩中也常有對偶句(如「造化」二句、「盪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學階段用不著加以區分。
3.指導學生潛心涵詠的關鍵是要激活學生的想像。應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例如學習「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沒有這方面的常識,「青未了」的形象就很難想像出來。詩的末聯提到的「絕頂」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頂。
(2)設想詩人當時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詩人「望」的地點無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參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頭》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等句,便可以想像出詩人當時的情境來。
(3)抓住詩中的關鍵字眼來描摹當時的情狀。例如《石壕吏》開頭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牆」等字眼把情節開端時的緊張氣氛想像出來。
4.講對偶可以適當地延伸到對聯,舉例盡可能地跟課文內容掛鉤。例如:
泰山南天門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百級,俯臨千嶂奇觀。」(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聯:「草堂傳後世,詩聖著千秋。」(朱德)「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
有關資料
一、杜工部年譜(據朱鶴齡編,有刪節)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吳越。
開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吳越歸,赴京兆貢舉,不第。
開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齊趙。(《望岳》作於此年前後)
開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東都(洛陽)。
天寶四載(745)公在齊州。
天寶五載(746)公歸長安。
天寶十載(751)公年四十,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
天寶十四載(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往奉先。(安祿山於同月發動叛亂。)
肅宗至德元載(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又自白水往州。聞肅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賊中。
至德二載(757)四月,脫賊,謁上鳳翔,拜左拾遺。八月,還州省家。十月,上還西京,公扈從。(《春望》作於本年三月)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遺,六月出為華州司功。冬晚,離官,間至東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東都回華州(《石壕吏》作於此時)。七月,棄官西去,度隴,客秦州。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下略)
附:杜甫經歷(25—48歲)示意圖
二、關於《望岳》的參考資料
1.仇兆鰲《杜詩詳注》對這首詩的評注
此望東岳而作也。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鍾。矗天而峙,昏曉於此判割。二語奇峭。王嗣《杜臆》雲:「盪胸」句狀襟懷之浩盪。「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岳頂,所雲「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盪胸由於曾雲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之入,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賞析例文(蕭滌非)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終當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三、《春望》賞析(徐應佩、周溶泉)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四、《石壕吏》賞析(霍松林)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盪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百姓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兒媳婦低聲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蓮文化的魅力
② 有誰可以把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所有重點文言詞解釋,重點句子翻譯給我,復習急需啊
21《桃花源記》
一、作者: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著名詩人。
二、實詞:1.緣、扶:沿著、順著。2繽紛:繁多的樣子。3.舍船(shě):丟棄;屋舍(shè):房子。4.才:只,僅僅。5儼然:整齊的樣子。6.屬:類 7.阡陌:田間小路8.黃發垂髫:老人小孩9.悉、咸、並、皆:都10乃大驚:於是,就;乃不知有漢:竟然11.具:詳細12.要:通「邀」,邀請13嘆惋:感嘆惋惜14.向:從前的、舊的15.處處志之:做記號;尋向所志:記號16及:到了17.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18遂迷:終於19規:計劃20.尋:隨即、不久21.相聞:可以互相聽到22.果:實現23、津:渡口
三、古今異義:1.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2.彷彿:(古)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的樣子;(今)好像3.豁然開朗:(古)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今)一下子明白過來。4.交通:(古)交錯相通;(今)運輸郵電的總稱。5.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6.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7.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表條件的連詞;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夠
四、成語:世外桃源;無人問津;豁然開朗;怡然自樂
五、翻譯 書上有
六、主旨: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陶淵明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紛擾、人人各盡其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小孩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友好融洽地相處的理想社會。
七、內容探討:1.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2.漁人來到桃花源,村子裡的人如何對待漁人的?這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社會風氣:淳樸好客
3.桃花源中的人為什麼「不復出」?
說明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4.桃花源人與漁人交談後,為什麼「皆嘆惋」?
嘆惋的是秦朝以後的朝代變化,百姓生活困苦。
5.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段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文章最後一段對桃花源令人嚮往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增強了表達效果
八、練習。
一、 廣東省(09)閱讀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題。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
10.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2分)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窮其林」。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麼「怡然自樂」。離開桃花源時,他「處處志之」,但再來尋找時還是「不復得路」。
11.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1)_ 環境優美(2)_物質富足_
(3) 人與人和樂相處;(4)_沒有壓迫、剝削
二9.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D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後遂無問/津者
10.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B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11.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C
A.本文第一段著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漁人對這種美景感到很驚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這個漁人向他們一一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1分),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1分
三、茂名市(09廣東省)
8.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2分) B解析:悉:全,都。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還家(邀請) D.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9.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解析:A.豁然:突然寬闊明亮的樣子。B交通:古:錯雜相通;今:運輸事業。C.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D.無論:古:更不要說;今: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0.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C這兩句話不能表現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
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敘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四、 綿陽市(09四川省)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C
A.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沿著 B.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志:做標記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詣:對、向 D.後遂無問津者 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線詞的古今含義相同的一項是A
A.土地平曠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來此絕境
8.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該文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人人勞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風古樸的桃花源,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嚮往。
B.該文語言凝煉優美,很多語句已凝固為成語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雞犬相聞」「黃發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魚者無意發現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傳,再到外人復尋無果而終的順序行文,脈絡清晰,引人入勝。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無限嚮往,但作者卻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其亦真亦幻,隱喻了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存在。
9.請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3分,省略1分,通假1分,大意1分)
五、蕪湖市(09安微省)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於虎也:
①交錯相通 ②通「邀」,邀請 ③你 ④繁重,使人難以忍受(各1分)
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2分)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19.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記敘(描寫) (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虛構(想像) (填2字)的手法寄託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反襯(對比)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20.(4分)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2分)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於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虎患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對即可)
22.《陋室銘》
一、文學常識:
(1)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
(2)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
(3)托物言志
二、實詞:
1.名,動詞,出名。 2.靈,靈驗,神奇。3.斯:這 4.惟:只 5.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6.上,長到,蔓到。 7.鴻儒,博學的人。鴻,大。 8.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9.調,調弄,這里指彈奏。 10.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1.金經,佛經 12.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13.案牘,官府的公文。14.勞,使……勞累。15. 形,形體,身體。
三、翻譯:書上有
四、理解性背誦:
①《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④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⑤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⑥《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雲: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他的高尚志趣和抱負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⑧《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卧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五、內容分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山水類比"陋室",仙龍暗喻自己。用公認的事理自然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增強說服力。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是全文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3)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幽靜安寧環境的喜愛之情。
(4)文章從幾方面寫陋室?
環境的清幽、交友的品味、生活的情趣、遠離世俗的喧囂和官場的紛擾。
(4)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主人"德馨"不鄙俗。
(5)本文主旨:保持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節操的願望。
六、練習:
9.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有名(或「出名」「著名」) ) (2)談笑有鴻儒( 大 )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調弄,這里指彈奏) (4)無絲竹之亂耳(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泛指奏樂的聲音)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內
11.下面對選文內容和寫法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於屋主人品德高尚)(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對高潔情操的追求。』
B.選文在描寫「陋室」時,重點突出了「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和室內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表明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鄙棄。
D.作者在結尾處引用孔子的話,意在表明只要環境清幽寧靜,生活閑適,「陋室」就不陋。
1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於作者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什麼看法? (4分)
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示例②: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閱讀下面兩篇選文,完成10~12題。
[甲] 《陋室銘》)
[乙]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①,或陳於前,或枕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陸游築書巢》)
注釋:①櫝:dú,木櫃、木匣,這里指書櫥。②覿:dí,相見。
10.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
(1)有仙則名( 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覿(妻子和兒女 )
11.翻譯下面句子。(2分)
孔子雲:「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兩文中的主人都熱愛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評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書巢主人的朋友評價「 信乎其似巢也」;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與朋友談笑風生,這個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來表達。
22.《愛蓮說》
一、文學常識:
1.周敦頤(北宋哲學家) 選自《周元公集》
2.說:議論的一種文體。 托物言志
二、關鍵詞義:
水陸草木之花:的 可愛者甚蕃:多 予獨愛蓮:我/只 不染:沾染 濯清漣:洗滌/清水 中通外直:通達/筆直 不蔓不枝:蔓、枝,名詞作動詞,長枝蔓、生枝節 香遠益清:遠播/更加 亭亭凈植:聳立的樣子/潔凈/立 褻:親近而不莊重 褻玩:玩弄 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
三、翻譯:書上有
四、內容分析:
1.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2.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 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
人 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 的生活態度。(追求隱逸 貪慕富貴 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3.文中多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有什麼樣的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通過寫菊花、牡丹來襯托蓮花的品行,藉以引出作者與世人情趣的差異,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他既不象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願象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 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5. 文中作者稱蓮是「花之君子」,請根據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研討與練習)
明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向達官貴人獻媚,內心通達,志潔行廉,具有清潔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作用?答:照應上文;突出作者對追逐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視。
五、練習: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3分)
⑴ 甚蕃多 ⑵ 褻玩_親近而不莊重 ⑶ 宜乎眾矣應當
2. 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只愛蓮花,它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3. 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表現了他們處世態度有何異同?(5分)
相同:表現出他們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不同:陶淵明面對污濁的環境,選擇了歸隱;周敦頤強調人格修養,盡管周邊的環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 文中作者運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寫法,把「蓮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貴名利,潔身自好,安貧樂道,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格。在我國很多古詩詞中,也用到了這種手法,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中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抒發對友人綿綿不盡的深情;李商隱在《無題》詩中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表達了堅貞的愛情;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8分)
③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復習筆記
讓我來告訴你怎麼復習吧 恩...雖然上次是語文全年級第三 但是這次也不知道怎麼樣 不過版還是告訴你我的復習方權法吧
首先 你的基礎好不好?
不好的話我建議你多看輔導書 那裡有重點句的解答
你可以再看看課上做的筆記 筆記最好做在書上
你要看好讀讀寫寫裡面的詞語 記好讀音、字形
然後你需要背書 就是文言詩詞這些 因為它會出上句讓你寫下句
看看課文下面字詞的注釋
最後你得看看解釋 這個解釋最好在考前的那個早上看 然後考前那幾個字再看看 不需要背
作文...作文沒什麼好說的 是要考平時多多看書的 即使你看那些青春小說也可以練筆的 我就是 不怎麼看名著的 不過只是外國的 中國的倒挺喜歡的
總之作文不多說 這是要考平時積累的
④ 八年級上人教版語文復習整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文學常識整理 1《新聞兩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選自《人民日報》,《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選自《東北日報》)。作者毛澤東,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新中國的締造者。 2.《蘆花盪》選自《孫犁文集》。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小說散文結集《白洋淀紀事》之一《荷花澱》,之二《蘆花盪》。 3. 《蠟燭》選自《閱讀和欣賞》。作者西蒙諾夫,前蘇聯作家。代表作劇本《我城一少年》,長篇小說《日日夜夜》《友與敵》等。《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羅斯人》等均獲斯大林獎金。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選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國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5.《親愛的爸爸媽媽》選自《人民日報》。作者聶華苓,華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說集《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散文集《三十年後》《夢谷集》等。 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著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等 6.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之一,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無論是散文、詩歌、雜文、小說還是文藝理論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雜文,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後都收在《魯迅全集》中。 7.《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詩文集《蹤跡》,代表作品有《背影》《歐游雜記》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階》選自小說集《台階》。作者李森祥。 9.《老王》選自《楊絳散文》。作者楊絳,原名楊季康,作家,文學翻譯家。翻譯有《堂·吉訶德》《洗澡》 錢鍾書,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作品《圍城》 10《信客》選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餘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後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1、《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民日報》。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蘇鎮江人。中國橋梁學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橋。著有《中國古橋與新橋》等。 12、《橋之美》選自《吳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吳冠中,江蘇宜興市人,當代世界畫壇具有極大影響的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13、《蘇州園林》選自《網路知識》。作者葉聖陶,原名紹鈞,字聖陶。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中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童話《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後都收在《葉聖陶集》里。 14、《故宮博物院》選自《地理知識》。作者黃傳惕。 15、《說「屏」 》選自《陳從周散文》。作者陳從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著有《說園》等。 16、《大自然的語言》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一期竺可楨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作者竺可楨,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地理學家。 17、《奇妙的克隆》選自《中學科技》。作者談家楨。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選自《新疆域》,孟慶任譯。作者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 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濤。 20、《落日的幻覺》選自《科學與生活》。作者黃天祥。 21.《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東晉著名詩人。代表作《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並序》、《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 22.《陋室鉻》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哲學家。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23《核舟記》選自清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學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24.《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5.《望岳》《春望》《石壕吏》選自《杜詩詳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風沉鬱頓挫。他的大量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篇章,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他的詩因此被後人稱為「詩史」,他本人也被尊為「詩聖」。 26、《三峽》選自《水經註疏》。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27、《答謝中書書》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人。有《陶隱居集》。 《記承天寺夜遊》選自《東坡志林》。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他的詞首開豪放之先河。散文創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一。 28、《觀潮》選自《武林舊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 29、《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作者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出身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30、《歸園田居》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參考前第21 30、《使至塞上》選自《王右丞集箋注》。作者王維,字摩詰,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是盛唐極負盛名的詩人,畫家。 30、《渡荊門送別》選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仙」,其詩的藝術特色是想像豐富,氣勢奔騰,風格豪放飄逸。 30《游山西村》選自《劍南詩稿》。作者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詩人,現存詩作近萬首。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等傳世。
⑤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測試題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測試題
(本卷120分,完卷分鍾) 學校___________ 班級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題號 一 二 三 總分
一.積累與運用(30分)
1.給句中加點字注音。(4分)
①具答之,便邀( )還家。 ②可愛者甚蕃。( )
③各隱卷底衣褶( )中。 ④選賢與( )能。
⑤男有分( )。 ⑥舟尾橫卧一楫( )。
⑦不可褻( )玩焉。 ⑧黃發垂髫。( )
2.辨別解釋句中加點的詞。(6分)
尋向所志 ( ) 芳草鮮美( )
①尋 ②鮮
尋病終 ( ) 陶後鮮有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佛印絕類彌勒( )
③屬 ④絕
神情與蘇黃不屬(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東坡右手執卷端 (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⑤端 ⑥足
其人視端容寂( ) 東坡現右足( )
3.在括弧中補出省略的成分。(4分)
①(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 )皆嘆惋。餘人各復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4.翻譯下面的句子。(8分)
①落英繽紛
②屋舍儼然
③黃發垂髫
④惟吾德馨
⑤亭亭凈植
⑥雕欄相望
⑦矯首昂視
⑧天下為公
5.寫出含有加點字意義的成語。(4分)
①香遠益清
②豁然開朗
③猶得備晨炊
④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6.根據要求默寫。(4分)
(1)《望岳》中作者將泰山的神奇秀麗之歸於大自然的詩句是:
____ _______ , ___ _。
(2)《春望》中寫戰火連天,家書難覓的千古詩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有關蓮的詩歌你能寫幾句?請寫出兩句。
(4) 仿照例句再寫一句子。 (可結合本單元所學的詩句)
例: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
二,閱讀(50分)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7——29題。
(一)詩詞賞析。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7.這是一首五言 詩,作者通過寫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抒發了詩人 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2分)
8.詩題中的「望」字統領以下幾句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如果將這首詩劃為兩層,應怎樣劃?為什麼?(2分)
10.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
(甲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1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2分)
⑴漁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穎脫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12.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13. 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3分)
14.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5.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有仙則名( )
②斯是陋室( )
③談笑有鴻儒( )
④)無絲竹之亂耳( )
16.翻譯句子。(4分)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孔子雲:「何陋之有?17.請你引述典型例子,談談你對「唯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2分)
(四)
(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乙)
蘭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蓋在有無近遠續斷之間,純以情韻勝。氳氳無所②,故稱瑞③耳。體彩④,而不極於色,令人覽之有餘,而名之不可;即善繪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者耶? (選自張大復《梅花草堂集》)
[注釋]①取:這里是嗅取(蘭的香味)。②氳氳(yūnyūn)無所:彌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種顏色。
1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亭亭凈植
②陶後鮮有聞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幾個義項。根據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當的解釋是( )。(2分)
A.強迫 B.接近,迫近 C.狹窄 D.威脅
20.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體兼彩,而不極於色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B. 純以情韻勝 皆以美於徐公
C.花之富貴者也 輟耕之壟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騎
2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22.對「善繪者以意取似」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擅長繪畫的人因為個人的原因只能類似模擬。
B.善於畫畫的人也只能憑自己的感受把蘭畫得像樣。
C.善於畫畫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長繪畫的人已經描繪得很相似了。
23.同為花中君子,蓮與蘭有相通之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蓮—— ; 蘭——氳氳無所。
品位: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蘭—— 。
24.(甲)文以蓮為托物言志的對象,表現了作者 的生活態度;(乙)文將蘭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讓我們領悟到蘭 的品性。(2分)
(五)
【 甲】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選自《 莊子
⑥ 初二人教版語文第五單元文學常識
第21課 《與朱元思書》選自《文藝類聚》作者:吳均:字叔癢(xiang二聲),南朝梁文學家。書,即書信,不是文體。
第22課 《五柳先生傳》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寫了大量田園詩歌,開創了田園詩體,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朴,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著有《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是作者的自傳。
第23課 《馬說》 選自《韓愈文集》中的《雜說》,《雜說》共四篇,《馬說》是第四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與「雜文」相同。
第24課 《送東陽馬生序》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序,文體名,這是一篇贈序。本文是中學階段要學的三篇勸學篇之一,另外兩篇是袁枚《黃生借書說》荀子《勸學篇》。
第25課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選自《劉禹錫集、外集》。劉禹錫,字夢得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樂天,即白居易的字。
《赤壁》 作者杜牧。選自《樊川詩集》卷四。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過零丁洋》選自《文山先生文集》。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
《水調歌頭》選自《東坡樂府箋》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山坡羊 潼關懷古》選自《全元散曲》作者張養浩,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詞牌名。
總結了一個小時,但願對你有幫助。不過lz你真的很小氣啊,一點懸賞分也沒有。
lz今天又修改了一遍答案。「號」字以前打錯了,樓上那位(原本是樓下的)復制我的答案也復制錯了,我憤怒啊,總結了那麼長時間,就被復制了,雖然這是常有的事,但我還是痛斥這種不勞而獲的行為!!!!
⑦ 求語文八下第一單元和第五單元的復習資料(要人教版的)
八下語文期中復習
一、積累與運用
1、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的字注拼音。
正jīn( )危坐 冥思xiá( )想 jī( )形
熾( )熱 睥睨( ) 稽( )首
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國際博物館日」這天,組織了免費參觀自然博物館的活動。
B、練武術和學舞蹈的動作要領有點截然不同。
C、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使他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進步。
D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往往會覺得時間過得太快。
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及課文內容表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藤野先生》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朝花夕拾》,全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以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暗線。
B、《雷電頌》節選自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全文借屈原的獨白托物言志,通過自然界的風、雷、電,抒發主人公渴望革命風暴早日到來的強烈願望。
C、《海燕》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原題為「海燕之歌」,全詩運用了象徵手法,文中的「海燕」是富於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
D、《再塑生命》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是美國女作家。本文主要描述她雖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重新獲得生命」的頑強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她對莎莉文老師的敬愛和感激之情。
4、《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第一部是《 》,第三部是《 》。小說裡面的主要人物有 、 等。這部書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5、根據提示,默寫下面古詩文句子。
(1)東風不與周郎便, 。
(2)人生自古誰無死, 。
(3)傷心秦漢經行處, 。
(4) ,松柏有本性
(5)念天地之悠悠, !
(6)同為送別詩,「 , 」表現了王勃樂觀豁達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用「 ,
」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友人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
(7)《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最能抒發詩人李白豪放超逸情懷的詩句是
, 。
(8)《五柳先生傳》中贊語與前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 ,
。
(9)《與朱元思書》中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
(10)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
6、從上下文連貫的要求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如恰當的語句。(只填序號)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與黃河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黃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黃皮膚人的群落 B、燦若明珠的黃河古文化 C、漫無邊際的黃土地
7、閱讀下面的一則消息,擬定一條恰當的標題。(不超過15字)
10月18日,有關部門公布了北航廣西招生事件處理結果。主要當事人龐宏冰受到留黨察看2年、行政開除、留用察看1年的處分,另兩名主要當事人也受到處分。學校相關責任人受到行政處分。處理結果中稱:廣西招生事件是一起嚴重的違規收費事件,龐宏冰等人自作主張,擅自收取增招生和定向生的贊助費,嚴重違背了國家有關規定和學校要求。
8、在每句上刪掉一個字 ,使句子均無語病。
(1)現在我才知道,以編輯的名義回的一封信是他們多年來的習慣做法。
(2)學業尚未結束,他寫的文章就經常見諸於全國性的專業學術刊物了。
9、一個故事說黃魯直、蘇東坡、秦少游、佛印四人游寺,只見寺壁上題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的詩句,詩句末字已剝落,四才子忙著動腦動手添字補詩,蘇添「潤」字,黃補「老」字,秦說「嫩」字,佛言「落」字,爭執不下,最後找來《杜工部集》一查,原來是個「濕」字,請你談談「濕」字妙在何處?
二、閱讀 (一)
A.①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②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B.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
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文中畫橫線句子的用了那些修辭方法?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2、A段②處主要從哪個方面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特點?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3、本文作者寫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場時(即B段)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從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4、 結合全文分析,作者開頭寫「清國留學生」的用意是什麼?
(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5、這首詩感情濃郁,但前後基調不同,前四句 ,後四句 ,前後形成鮮明對比。
6、請描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出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三)母親心裡的處女作
⑴那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中畢業落榜的我回到村裡。那時家家戶戶都養牛,村裡要公推一個牛倌。牛倌很辛苦,整天趕牛滿山遍嶺地跑,沒人願干,我卻毛遂自薦當上了這個牛倌。見我放牛還帶著紙筆琢磨寫小說,村裡人都說我患「魔症」了,父親也說我異想天開。我寫了好多好多,詩歌散文小說什麼都有,偷偷寄出的如石沉大海。這樣的還好些,怕就怕那些退稿信,送到村長家被人拆開後,更加證明了大家的判斷:黃家那小子是飛機上吹喇叭——想得高。
⑵後來在鄉里中學當老師的母親就叫我把回信地址寫到學校,由她代轉。
⑶一年過去,我一稿未發;兩年過去,我還沒見一個鉛字,我成了村裡白日做夢、不務正業的一號人物。我自己也終於心灰意冷了,覺得不是那塊料,有一天,我決定放棄了,盡管我十分不甘和不舍。
⑷但就在那一天,母親給我帶回了一個好消息:我的處女作小小說《三嬸子》發表了,而且還是在一家有名的省級文學刊物。我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親拿出一個很新的信封,落款果然是那家刊物寄來的地址,而收信人則是我的大名,我捧著信封激動地流出了熱淚。
⑸母親說:「書讓校長拿去看了!」
⑹雖然我十分迫切要看見自己作品發表會是什麼樣,可想到校長正在欣賞我的大作,我心裡美滋滋的,覺得讓校長看過了,比直接給我看更好。校長就是我初中的語文老師,他早就說我有文才,沒准能成事,現在他一定為自己的慧眼識才而得意吧?
⑺我那篇作品只是小小說,篇幅很短,可它給我的鼓勵卻超過了千言萬語,它給了我自信、勇氣,還有收獲的快樂。於是我重新拿起筆,面對冷嘲熱諷我也不再躲避,往信箱里投稿也敢光明正大了。
⑻幾天後,母親告訴我,那本刊登我的作品的刊物正在師生間傳閱著。
⑼想到有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自己的作品,我自然感到高興,可又有些不放心。母親看出我的心思,她笑著說:「寫東西就是要給人看的,看的人越多你的收獲就越大!現在大家都在看你呢,連我心裡都挺美。放心,我叮囑他們加倍小心,決不會弄丟弄壞的!」
⑽聽了母親的話,我不禁為自己小心眼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⑾一個月快過去了,刊物又讓鄉里書記拿走了,母親有些抱歉地說:「那天我正帶回來,書記恰巧來了,他要看我又不好拒絕……」我安慰母親:「沒關系,看的人越多我的知名度也越大!」我覺得自己成了名人,我發現別人看我的目光已不再是輕蔑嘲諷,而是羨慕敬仰。我寫得更有勁了。
⑿這一天,母親終於帶回了一本刊物,不過裡面刊登的不是小說處女作,而是一篇散文,這應該是我發表的第二篇作品。母親說:「這回我有了經驗,收到後就趕快藏到了抽屜里……」
⒀我終於親眼看見了自己的作品變成了鉛字,捧著那本樣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總也看不夠。
⒁幾個月後,我又收到了樣書、樣報,可是,我仍惦記著那篇處女作,沒有它就不會有以後這些收獲了,對於我的創作生涯來說,它就是點燃熊熊烈火的那第一根火柴,它就是染綠荒原的那第一棵草。
⒂五個月之後,母親終於把我的處女作帶回來了,不過那不是一本刊物,而是我自己寄出去的手寫稿,但母親卻把它發表了。
⒃一直到今天,那篇文字拙劣的手寫稿還一直被我珍藏著,盡管它一直未被發表,可它確實是我的處女作。
⒄感謝我的處女作。
⒅更感謝為我發表處女作的母親。
7、歸納第⑴段的中心意思,不超過25個字,並說說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8、第⑶段中加著重號的「不甘」和「不舍」反映了「我」當時什麼樣的心情?
9、母親告訴「我」小小說《三嬸子》發表了,這對「我」的行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0、第⒁段劃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請說出把什麼比作了什麼以及產生的表達效果。
11、母親說謊話的目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母親的這種做法?
八下期中模擬試卷參考答案
一、2、D.3、C.6、Cab。7、北航招生事件公布處理結果。8、(1)刪去「的」字;(2)刪去「於」字。
二、1、本句運用比喻和反語的手法,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丑態,表達了作者的厭惡之情。
2、學跳舞(行動)等方面的特點。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 3、從長相(「黑瘦」、「八字須」)、語聲(「緩慢而很有頓挫」)、穿著等方面描寫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朴、治學嚴謹的學者。 4、寫清國留學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對這些留學生的厭惡),又是在暗示作者的與眾不同,是一個尋求救國良策的愛國青年。 5、低沉憤懣 高昂樂觀。6、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側仍有千帆競發,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 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7、「我」邊放牛邊寫作,投稿卻屢屢不中,遭到周圍人的嘲諷。這一段是事情的起因,為下文故事的進一步發展作鋪墊。8、「不甘」和「不舍」反映了「我」對暫時失敗的不認可以及對自己的愛好難以割捨的無奈心情。9、使「我」重新拿起筆,敢於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敢於光明正大地往信箱里投稿了。10、把「我的那篇處女作」比作「火柴」「草」,生動易懂,形象地說明了那篇「處女作」對我創作生涯的重要作用。11、言之有理即可。
⑧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 第五單元的課文~~~(全部)
激烈的校運會
上星期的早上,天氣格外晴朗,萬里碧空飄著朵朵白雲,學校舉行第十三屆校運會。
比賽的項目可多了!有賽跑、壘球、立定跳遠、跳高等等。
比賽開始了,先是男子60米賽跑,從低年級輪起。他們昂起頭,正做著賽前准備,有的扭扭腳,有的活動活動手。然後拱著腰,做好賽跑的姿勢。聽到裁判員的槍聲,就爭先恐後地跑起來。
好不容易輪到五年級。我們班的代表楊礎榮同學胸有成竹、精神抖擻,一影馳魔盤點兒也不緊張,"預備,開始。""砰!"槍聲一響,各班的運動員們就像離弦的箭一般沖了出去。這時候,四面響起了"加油,加油"的有節奏的啦啦聲,在這緊要的關頭,我乾脆站起來。開始楊礎榮還遙遙領先,漸漸地,二班的一位同學超過了他,並且將他遠遠地甩在後面。我心裡暗暗為他著急:楊礎榮,千萬別輸啊!果然,楊礎榮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使勁向前跑。5米、4米、3米,近了,更近了。忽然,楊礎榮猛地向前沖,終於又超過了他,第一個踩到終點的綵線。楊礎榮高興極了,一蹦三尺高。我也鬆了一口氣,為他感到驕傲。連老師們都稱贊他:"楊礎榮是第一個打破我們校運會賽跑的記錄,真了不起!"楊礎榮聽了,不好意思的抓抓頭。
比賽繼續進行著,同學們有的壘球,有的立定跳遠,還有的跳高,他們都想為班級爭光。
校園的一陣陣歡呼聲,在慢慢地飄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