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輕感悟、少興趣、低效率」等問題。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系背景的話,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導入語
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
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系實際法
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
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范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布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
閱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Ⅱ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一、善於引導,強化探究的意識。
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淵博的專業知識、純熟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情感,更要求教師能在平凡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創新。教師應從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站在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角度,認真鑽研教材,善於引導,積極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創造因素和智力價值,有目的的強化學生參與、探究、創新的意識。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時,一方面,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兩雙眼睛讀書,一雙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讓學生劃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另一雙眼睛搜尋文字後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小燕子為什麼春天才來?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拿起「望遠鏡」,思考一下小燕子時常飛在麥田上,對莊稼有啥益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叩問自己學習《燕子》這一課所得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經驗有什麼聯系?這樣有利於及時內化新知並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樣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探究的意識。
二、巧妙設疑,激發探究的興趣。
疑是一切發現和探究的基礎,學生質疑是他們創造靈感的催化劑。新課改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正是把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設疑,不但能對文章內容的感悟起到幫助,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思考、樂於探究和討論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
為此,教師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1.設置的問題具有階梯性。
手指頭有長短之分,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及認知能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設置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年齡和知識特點,做到難易適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讓學生樂於探究和討論。
2.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
在語文教學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開放性、啟發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動機與興趣。
所謂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組合。課堂上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景和學習的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謂創設情境,就是表現課文所反映的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場景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於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建構主義教學論主張: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習慣於聽教師的講解,懶得動腦.不會思考.只會機械地背誦。即使是深層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師總結好了,念給學生聽。學生在毫無感覺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他們對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扼殺了;讀書索然無味,課堂教學如死水一潭。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即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更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當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層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大,探究的興趣也最濃。所以,最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因素是問題情境。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有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機會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狀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建構模式,培養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漸漸走入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應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強化探究意識,激發探究的興趣為基礎,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的能力。
總而言之,就是把新教材當作「導火索」,激活學生塵封的記憶,展示繽紛的心智,升空激盪的情愫,引爆傾訴和論辨的渴望,收獲自我發現的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1.自讀感悟,發現問題。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礎上說出課文的精彩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疑問(文章的內容、語言、情感等皆可)。對於有些課文在這一步驟前,可以加上「挑戰式探索嘗試」這一環節。如:在學《桂林山水》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描繪一下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鄉的山水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文中的山水秀麗。經過嘗試再去學習課文,自然就更容易體會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
2.分組品味,相互釋疑。
把自己的成果讓別人分享,用有價值的「難題」挑戰一下別人,通過給別人釋疑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這是每一個同學都
Ⅲ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啟發點燃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對版啟迪學生智慧,提高權課堂效率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啟發,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原則。啟發的特點:一是及時,即在學生需要時,及時予以引導、鼓勵、啟迪;二是巧妙,即運用教學技巧誘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而提問是啟發的主要手段。
Ⅳ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人文性追求
」 2.文化觀。既關注民族優秀文化,又主動吸納全人類的優秀文化。《標准》在課程總目標中規定「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實施建議中又規定教材「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3.生命觀。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和健康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學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承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著重想像、直覺和創造性。《標准》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材應「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前言中規定「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體、美的和諧發展。」「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程目標中又規定「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開發語文學習資源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堂學習資源主要有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多媒體教學手段等;課外學習資源則非常廣泛,包括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 2.倡導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學習的緊密結合。它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它還提倡跨領域學習,提倡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配合。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3.培養探究性學習 小學階段的探究性學習類似於當前中學倡導的研究性學習方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發展他們的個性。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發現、發明的心理動機去探索、去尋求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究性學習以學生自主探索、師生共同研究為主要特徵,注重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一般遵循「設疑(發現問題)——探究(研究問題)——歸納(問題解決)——應用(問題遷移)」的基本流程。 4.加強實踐性學習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加強實踐性學習最大的益處是加強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習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既增強學習知識的直觀經驗,又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與能力。實踐性學習的方式很多,如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游覽名勝古跡;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嘗試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能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進行討論、學習辨別是非曲直。5、重視體驗與感悟 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內心旅途,是一個生命體驗與感悟的歷程。學生內心的體驗與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與學習更為深刻,它帶著生命的鉻印,涌動著生命的激情。語文學習的模糊性決定了不少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雖然學生很難表達,但內心的體驗與感悟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痕跡深深。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這又決定了體驗與感悟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課程標准》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正是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在教學中讓學生有充分的體驗與感悟,使他們在學習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體驗過程、體驗成功、體驗樂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學生會在這樣的培養下成為一個有文化、有修養、有內涵的人。 語文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標准》的核心理念是培養語文素養。
Ⅳ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呼喚著具有高素質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面對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顯得十分重要。
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在現今的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教學工作者面臨的新的課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方法。小學生有他自己的個性,天真、好奇,容易對各種事物提出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抓住孩子的特點,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樂趣,依據學生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慾望,推動學習的進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以求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為小學語文工作者,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設疑法,情境法,游戲法,導語法,活動法……,每種方法都有著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應該認真挖掘語文教材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最終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
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即「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准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與現實實際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學習,同樣我們也應該注意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離不開想像,創新必須以想像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像,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打破成規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在現實的訓練中,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讓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
四、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他們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贊揚聲中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
Ⅵ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進行創新教育
下面就第十冊《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談談我在閱讀教學中嘗試構建的六步驟創新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建情境,激發情感。
興趣和愛好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滲透的情感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導入新課時,我首先運用現代多媒體電腦為學生播放有關青海湖的錄像,讓學生欣賞青海湖夢幻般的景色。在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中,激發了學生暢游青海湖的慾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就及時激發學生的情感,設計問題:你喜歡青海湖嗎?想不想看看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青海湖的?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礎上的。課堂上盡可能地表揚學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一種辦法,但我覺得能認真地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種更有效的辦法。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愛的關系,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為了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鼓勵學生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說,想說就說,各抒已見,形成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自主學習,鼓勵質疑。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的實踐活動,多鼓勵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自學自悟,獨立求索。「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閱讀教學要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讀書,在獨立閱讀中大膽地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看作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啟發、設疑等方式來激發全體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時,我創設了愉快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品讀重點等)自主閱讀課文,並把不理解的內容和有疑問的地方標出來。同時,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認真地讀一讀。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自主的讀書中探究學習,從而發現問題,獨立求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Ⅶ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設計成功的導入語,能一下子扣動學生的心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拓思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在《語文課程標准》指引下進行小學語文新課的導入呢?下面就自己在外出聽課學習和本鎮開展教研活動中,摘錄一些新課成功的導入,與老師一起交流。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導入應當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以情動人。如我國偉大的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傳情的導入,其效果不僅能使學生從形式上、內容上去感知知識,並且能作用於感官而達到震撼心靈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導入的傳情性,善用生動感人的情境,去撥動學生的「情弦」,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不同的課文創設不同的情景,設計不同的導入語。一位老師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則是採用不同的導入。一邊播放音樂感染學生,一邊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公園看荷花,想去嗎?」接著,老師讓學生們閉上眼,深深地嗅了一下鼻子,說:「公園里的花真多呀!現在,你們聞到了什麼?」(花香)老師又出示各種荷花的圖片,說:「讓我們一起乘著音樂的翅膀去荷花池邊看荷花吧!在看的時候可以指指點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地被老師的導入語引入了大自然,引進了美麗的荷花池邊,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
二、設疑問難,質疑導入
小學生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對於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都想問個明白。由於他們的知識經驗有限,語文課本中的許多內容,只要教師稍加設疑,均能引發他們強烈的探究心理。教師在運用新課的導入之中,可以用設疑作為挑動學生的好奇心的觸發點,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慾望,而這種慾望一經形成後,學生就非要追根究底,尋過水落石出不可。因此,設疑問難的導入是否能激起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是否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是否能將思維引向教學的主題,也是決定一節課的關鍵。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一位老師設計這樣的提問:「同學們,當我們急需一樣東西而自己沒帶錢買時,最好就是用什麼辦法解決呢?」大多數的學生想到了「借」。老師馬上用這個「借」字導入新課後,問道:「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它向誰借呢?借到了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設問的導入,由題生趣,設疑引路,不但使學生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引發學生品讀、細讀的興趣,而且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在學生心中設下一個又一個懸念,引人深思,刺激了他們的思維,既突出了課文重點,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可見,在學生的心智被調動起來時候,也是引入新課的最好時機。
三、巧編故事,激趣導入
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既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又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為新課的講授做好鋪墊。
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聽。那是一個蔚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的晚上,海濱的沙地上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一個少年項戴銀圈,手握一柄鋼叉,正向一隻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講到這里為止,老師同樣抓住學生「欲知後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出了問題:「這英俊的少年是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讀書的慾望油然而生。這樣,巧編故事的導入方法,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簡筆畫,形象導入
簡筆畫導入也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對優化課堂教學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老師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根據課文的描述快速勾勒出一幅《桂林山水圖》的簡筆畫,具體形象突出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並說道:「我們在以前課文中游覽了祖國不少地方的壯麗景色,今天我們同樣來欣賞以山水著稱的桂林,請同學們看看桂林的山水有何特點。」教師扎實的簡筆畫基本功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們。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借圖理解課文內容,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氛圍,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五、朗誦導入,激發想像
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文情並茂的名篇佳作。這些名篇佳作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教師可以通過朗誦,激發學生去想像,從而導入新課。那麼,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使之與課本內容產生共鳴,達到融合的效果呢?我們可以利用幻燈片、掛圖、錄音、影像、實物等,再配上教師生動形象的朗誦,創設特定情境來烘托氣氛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老師通過多種導語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學習體驗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文本,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Ⅷ 如何激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申報書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審視我們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乾舌燥、筋疲力盡,而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這樣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有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是一種低效教學。 而有效教學則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打造高效課堂呢?
一、深入鑽研課本 把握教學重難點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二、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課始,.課題入手, 開端引趣。
上課一開始以趣導入, 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導入, 開始設疑, 把課堂教學當作是一項探索活動, 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慾望, 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我在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麼樣?「假如一隻狐狸和一隻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狸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覺得狐狸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是為什麼嗎?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內部的矛盾,一種」求知若渴「,急於揭開謎底的濃烈學習興趣喲普然而生。
2、課中,巧妙切入, 喚醒情趣。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求新求奇。語文教學要主則詳, 次則略, 不可平均用力。教師必須做到「任他千瓢水, 我只取一瓢」。即抓住課文的重點, 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 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課末、學以致用,發展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易受新鮮事物的影響,既不穩定,具體表現是易於激發,但難以持久。因此,我矜持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教學後安排學生把所學知識及時的、經常地用於實際,使學生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深化所學知識。並進一步發展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巧用電教媒體, 提高課堂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 恰如其分地運用電教媒體, 發揮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 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1、.運用媒體, 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
《雲海日出》一文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黃山雲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這部分內容比較深奧, 學生難以理解。在深入品悟語言文字後, 我運用媒體將黃山雲霧的特點清楚地展示給學生, 並配以文字說明和圖片講解, 使聲音和圖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活動的畫面, 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 再讓學生深入思考, 組織語言, 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表達出雲霧的成因和形成過程。思考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進行創造和再加工, 將原來冗長的文字敘述通過聲音和圖像表現出來, 使教學內容更加集中簡練, 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同時運用多媒體通過學生視覺和聽覺雙重通道的刺激, 引導學生去想像文字所包含的意義, 使學生加快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2、.運用媒體, 巧設朗讀。
《雲海日出》第一段, 寫人們觀賞黃山的雲霧及其感受, 語言美、意境美。怎樣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 感受它的美, 讀出它的美呢? 我播放了一段錄像,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讀出了對廬山的雲霧的驚嘆贊美之情。
思考朗讀是對語言文字由外到內的吸收, 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學生只有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 才能理解文章的內容, 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電教媒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語言, 增強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 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四、開展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他把全班全班學生按一定的方法平均分成若干個小組。教學過程的大部分環節都以小組活動為核心。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以及全體的表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如:《江南第一樓》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幫助學生概括了江南第一樓的幾個特點及分析作者的寫法後布置了一次小練筆:仿照《江南第一樓》的寫法,寫一篇寫景的短文,寫出景物的特點。每個學生只要求寫其中某一方面的特點。寫好後,小組中四人合作一篇文章,結尾共同完成。動手寫之前,要求小組成員先討論該景物的特點,明確各自的任務。由於寫作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他還關繫到小組的榮譽,因此,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做到專心了。
綜上所述, 我們的語文課堂應充分把握一切契機,藉助多種途徑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展開自由創新的翅膀, 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是學習的樂園!
Ⅸ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按照我們學校的「愉快課堂」倡議,倒是有幾點可供您借鑒的:
1、是否符合情版景教學:小學權生特別是中低年段的學生,因為思維及想像空間還處於發展階段,太抽象的導入他們理解起來會費力些,得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進行生動有趣的情景導入;
2.設疑提問是否合理:即設置的疑問、提問應遵循徐徐漸進,符合小孩思維邏輯的特點;
3、激勵探索:在教學期間,可以利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特別是中低年段的孩子更應該用鼓勵的語言,可以通過提示來激勵他們自己的探索;
4、教學活動是否合理;
5、語言是否風趣:小學生對於語言的感知能力很好,他們很喜歡說話幽默的老師,更喜歡面帶笑容經常鼓勵他們的老師;
6、鞏固拓展:這關繫到是否有學到知識
7、師生互動:因為學生的注意力沒有初中孩子那麼容易集中,而且集中時間不夠長,這時候就需要老師適當的給他們放鬆放鬆,做到有緊有松,他們學起來才會更加感興趣。
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習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是學好語文這門學科最關鍵的因素,語文教師應該從小就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從「學會」到「會學」,無論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一、激發興趣,誘發學生自覺學習的情感。1.設疑激趣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必須邊讀邊想,學會質疑,並能主動解決。 如《窮人》一課,在學生讀完課題之後,我設疑:「從課題中,你明白了什麼是窮人?」「課文中寫的是那些窮人?」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貝多芬散步時聽到什麼?他怎樣做?當他走進小屋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後來他為盲人彈什麼曲子? 學生們對著這些問題開始從課文中找答案,討論,思考。在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後,我就開始進行教學,結果整堂課師生配合默契,教學效果良好。 2.情境引趣,激發自學的興趣。對於一些寫景寫物或抒情的課文,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境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如《月光曲》、《山中訪友》、《最後一頭戰象》等文章,要麼意境深遠,要麼感情強烈。在教學時,呈現出來的形式,通過播放配樂課文、錄音或圖片展示,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再如:在教學作文課《感受大自然》時,我首先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春遊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景物,然後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景象用語言描述出來,最後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景色記述下來。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真正體會到了知識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際的真理,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強化學生自覺學習的技能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時,首先抓住作者為什麼對一個農村少年的形象外貌描寫,其次寫了少年閏土的哪些事,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還可拓展思維,讓學生按此方法介紹自己的小夥伴,學生積極性高,不僅讀懂了課文內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且學會了應用。 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搜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和魯迅的詩詞文章,讓學生在自學中感受我國的偉人,感受魯迅為什麼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之後再指導學生學課文,弄清課文寫的是什麼,理解魯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學生學習課文,一邊閱讀一邊想像魯迅先生愛國主義的思想,從而激起學生民族的自豪感。三、注重質疑,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要巧用矛盾,激發學生質疑興趣。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問題。在學《窮人》一文時,我採用的是以圖質疑(課件出示插圖),學生們看到圖中的漁夫和桑娜家境已經夠貧寒還收養西蒙的孩子,今後日子該怎麼過?看到這里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一家人只夠捕魚為生,魚能吃得飽嗎?何況還要養那麼多人?自己的孩子都吃不飽?再抱回西蒙的孩子,今後的日子怎過?由於學生抓住了課文內容,我就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去尋求答案,很快就弄清了課文主要內容,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四、關注差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新課程指引下的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意識、積極態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學古詩《春夜喜雨》時,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意境這一環節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喜歡朗誦的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喜歡音樂的同學,自己給古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後朗讀,也可以自己拿樂器伴奏朗讀,讓他們在音樂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古詩;喜歡畫畫的同學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把古詩的內容畫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同的區域中發揮自己的智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輕松愉快地理解古詩的意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讓學生增強了學習古詩的興趣。四、持之以恆,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任何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訓練。教師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中、課下認真讀書,能搜集有關資料,善於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主動收聽廣播等習慣,並貫穿於每一節課。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學生收集到詹天佑的資料,明白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還修築了許多鐵路;學習《老人與海鷗》一文時,學生抓住老人與海鷗和海鷗與老人深厚感情的事,反復感悟朗讀,不知不覺就運用了邊讀邊想的讀書方法,從而體會出人與動物之間的濃濃的愛。自學能力的培養與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持之以恆的精神,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創造機會,運用多種方法,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