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男子漢的氣質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等諸育的和諧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書育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本人就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淺談一些見解。 一、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而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中《長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盧溝橋的獅子》、《落花生》等等各篇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這些課文都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從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我做起,從小做起,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根基。 二、通過教師示範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學生有意無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這種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每一位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教師的為人處事方法。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為此,本人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塑造高尚的師德形象,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感動學生。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城》時,首先向學生介紹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長城的氣魄雄偉,接著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巨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充分挖掘課文的閃光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都有一項德育任務,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後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種感情,但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歸納出中心思想後,學生識記,久而久之,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務成了一句空洞的話。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為主。入選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閃光點」,即德育任務,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或抓住其中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來打動學生,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把課文中的閃光點挖掘出來,使其放光,是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小紅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甚至犧牲自己也不願拖累別人的好品質。教學時抓住體現小紅軍「倔強」的詞語來和句子來理解,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學生的感情不斷得到升華,小紅軍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閃光。最後,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談小紅軍,深入感受小紅軍那種頑強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德育滲透還必須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課文中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系起來,綜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後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但無意中卻讓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讓學生針對阮恆的做法進行討論,很快形成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阮恆這種舉動是令人欽佩,從阮恆朴實的語言中體現偉大的人格
B.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文昌市南陽農場學校 陳澤軍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等諸育的和諧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書育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本人就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淺談一些見解。 一、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而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中《長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盧溝橋的獅子》、《落花生》等等各篇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這些課文都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從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我做起,從小做起,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根基。 二、通過教師示範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學生有意無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這種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每一位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教師的為人處事方法。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為此,本人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塑造高尚的師德形象,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感動學生。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城》時,首先向學生介紹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長城的氣魄雄偉,接著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巨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充分挖掘課文的閃光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都有一項德育任務,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後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種感情,但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歸納出中心思想後,學生識記,久而久之,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務成了一句空洞的話。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為主。入選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閃光點」,即德育任務,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或抓住其中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來打動學生,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把課文中的閃光點挖掘出來,使其放光,是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小紅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甚至犧牲自己也不願拖累別人的好品質。教學時抓住體現小紅軍「倔強」的詞語來和句子來理解,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學生的感情不斷得到升華,小紅軍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閃光。最後,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談小紅軍,深入感受小紅軍那種頑強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德育滲透還必須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課文中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系起來,綜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後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但無意中卻讓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讓學生針對阮恆的做法進行討論,很快形成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阮恆這種舉動是令人欽佩,從阮恆朴實的語言中體現偉大的人格。第二種、認為阮恆是傻子,以為要把血輸給小女孩,自己就會死,可還是讓醫生抽他的血。針對兩種不同的說法,教師充分讓學生有爭論的時間,並要以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不久,第一種說法的同學首先根據課文中描寫阮恆幾次舉手又放手,最終還是舉起了手的行動說明阮恆也猶豫過,但善良的本性使阮恆選擇了救小女孩,然後結合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終於把第二種說法的同學說的無以對答,也接受了第一種說法。在這爭論的過程中,這一課的德育任務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已經認識到做人要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真誠地對待周圍的每一個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深挖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