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 鄉土文化 滲透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語文課程應根植於現實,語文教材應當挖掘課本教材以外的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資源。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是偏隅江南的一個蕞爾小鎮,這里有美麗如畫的風景名勝,有叱吒風雲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飄香的特色小吃……同里鄉土文化資源不僅俯拾皆是,而且豐富多彩,充滿魅力。教師若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度滲透,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合理挖掘,不僅拓展延伸了教材內容,而且通過這種整合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鄉土文化。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
(一)課堂教學滲透,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適時、適度地把鄉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將鄉土文化和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生活來加深理解教材,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這樣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實現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
例如我在講授《蘇州園林》一文,講到「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時,讓學生結合我們身邊的園林建築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少同學就想到退思園的後花園,主人任蘭生就是為了追求這個效果而建造退思園的,「水香榭」正中間有一面明鏡,可反射整個後花園,園中有園,小中見大;小巧玲瓏的「攬勝閣」是整個花園最高點,登其上,全園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遺;「菰雨生涼」軒是主人夏天乘涼的地方,軒中立明鏡一面,遠望似園中有園,近觀如置身荷塘,園中的美景盡收眼底。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能讓遊客置身於一幅美麗圖畫的意境中。所以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蘇州園林的這一總特徵。當深入學習文中的園林布局、映襯、層次等時,學生結合身邊的園林建築特點,彷彿身臨其境,很快就領會了。
(二)寫作訓練滲透,在交流中激發情感
語文學習由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組成。葉聖陶先生強調,語文學習要聽、說、讀、寫四者並重。他認為,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和說,表現在書面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所以,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
但在實際教學中,說和寫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卻往往被弱化,導致不少學生不會寫,也不敢在同學面前說。針對這一現狀,我有目的地選擇了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的內容來加強練習,如在講授《藍藍的威尼斯》一文時,講及威尼斯的水都美、橋梁美 、建築美、遊船美以及文化美的特徵。鑒於同里擁有「東方威尼斯」這一雅稱,我讓學生比照本文去寫寫同里的水、橋、園林建築、烏篷船,甚至還可以寫寫同里節慶活動。如果有些人還感覺有難度,那就直接讓學生來寫最喜歡的同里美食,比如撐腰糕、酒釀餅、青團子、油酥餅、芡實糕等,然後再用口語交際的形式(用「誇誇我家鄉的 」為題)讓學生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口才和膽量,還能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挖掘鄉土文化
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地開展活動,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在「藍天下的學校」,閱讀「生活的教科書」,尋找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鄉土文化內隱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教師若能好好利用,定會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大放異彩。
(一)追溯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增加歷史厚重感
同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生息繁衍。同里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至清末,書院、社學、私塾等講學肄業之所十分盛行,科甲連綿,為官作宦者,先後相輝。
金松岑先生創辦的同川學堂開創了本縣近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感召下,同川自治學社及其同川公學培育出了不少精英和學者。比如著名社會活動家蔡寅,著名詩人、社會活動家柳亞子,著名愛國人士、《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著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等。
優越的地理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了諸多名士騷客。曾流寓古鎮同里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倪瓚、姚廣孝、方孝孺、陳祖范、沈德潛、胡雪岩等,他們與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輝,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重彩。
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我讓學生一起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同里的歷史文化名人,追溯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增加學生的歷史厚重感,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走進本土自然人文景觀,欣賞家鄉風景美
自然、社會生活是學生自由積累的天地,應該讓其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去觀察並感受現實世界,充分挖掘語文資源,從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體驗語文,積累知識。
1.走進同里的弄堂,了解同里的弄堂文化
弄堂是古鎮同里住宅的一大特色。同里有很多弄堂:穿心弄、石皮弄、西弄等。弄堂飄逸著恬靜、悠閑,又深又長,曲曲折折,沒有不通之路。弄堂深處,高高的圍牆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牆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象古樸的屏風。弄堂,是江南古鎮古建築的一個縮影,是一首首凝固的詩。學生徜徉其中,定會獲得美的熏陶。
2.走近同里的橋,了解同里的橋文化
同里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留下了眾多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這些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高高地挺立著,成為我們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讀的書。 在古鎮,有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思本橋。也有最小的獨步橋。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同里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如今走三橋已是旅遊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里人氣最旺的橋。學生在觀賞橋的同時,還知曉了每座橋的故事,了解了同里的橋文化。
3.走近同里北聯村的油菜地,領略大好春光
北聯村旁油菜花開、延綿萬畝,猶如一副優美的鄉村風景畫。這里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飛心靈的歸處。這里沒有大都市的塵埃和喧囂,只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質朴的民俗風情以及現代新農村的恬靜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油菜花黃時,帶學生去體悟春天的氣息。
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不同的季節感受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情感,此種體驗,是課本教材很難企及的。而語文學習一旦成為一種自覺,學生就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以至擁有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利用、努力挖掘我們的鄉土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結構,增強課堂教學趣味,貼近學生生活,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