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淡泊名利為素材的作文,800字以上
陶淵明
山腳下,斜倚著五柳先生殘破的小屋,在世人皆沉湎於金錢權勢時,陶淵明選擇了恬淡處之,吟誦著「少無
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生活。正是這種恬淡的生活使他成
為了田園派的創始人。如果陶淵明沒有回歸這種恬淡的生活,想必他也不會專注於感受美好的田園生活,更
不會從這平靜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他也就不會成為田園詩的創始人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正是這份恬淡實現
了陶淵明的理想。因此,恬淡處世幫助我們成就自身的價值。
秋陽杲杲。南山,小路,蜿蜒;東籬,陽光、灑滿。一個身影,白須、白袍,白色的衣角隨風輕輕地擺動,
折下一盞金菊,
抬頭仰望遠處的夕陽,
拭去額頭的汗珠,
揮罷衣袖,
他輕聲吟道:
「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
他選擇了掩埋記憶,忘掉所謂的功名利祿,忘掉所謂的封官拜爵,他醉心於田園之間,卻得到了「悠然見南
山」的寧靜和「復得返自然」的恬淡。掩埋了記憶,他得到了內心的寧靜。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
晉
哀帝興寧三年(
365
——
427
)字元亮,一說名潛,號
「
五柳先生
」
,死謚
「
靖節
」
,潯陽柴桑
(
今
江西九江
西南
)
人
,
出身於破落
仕宦
家庭。曾祖父
陶侃
,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
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任
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有《
陶淵明集
》。
陶淵明
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李白
青蓮居士,在夢中的天姥山的石階上,腳著謝公屐,看海日,聞天雞,醒來便仰天長嘯出門去,不肯摧眉折
腰事權貴,他選擇了騎鹿游名山,失去了權勢,卻得到了開心顏。
他選擇了掩埋記憶,忘掉官場的爾虞我詐,忘掉當朝的浮雲蔽日,他縱情於山水之中,卻得到了「李白斗酒
詩百篇」
「詩仙美名千古傳」的美譽。掩埋了記憶,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
「
謫仙人
」
,中國
唐代
偉大的
浪漫主義
詩人,被後人尊稱為
「
詩仙
」
,其詩大多
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
杜甫
並稱為
「
大
李杜
」
,且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
「
小李
杜
」
。
李白祖籍隴西
成紀
(現
甘肅
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公元
701
年
2
月
28
日(武後長安元年夏歷正月十六)
生於
四川
省江油市
青蓮鄉
。
另一種
說法
是其父從
中原
被貶中亞西域的
碎葉城
(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
所生,
4
歲再遷回四川
綿州
昌隆縣(今四川省
江油市
)。其父
李客
,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
盛唐
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
湘江
,東至吳、越,寓居在
安陸
(今湖北省安陸市)、
應山
(今湖北省
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
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理想。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
太原
、
長安
(今陝西省
西安
市),
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
山東
任城(今山東省
濟寧
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
詩篇
。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
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
與韓荊州書
》,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
天寶
元年(
742
年),因道士
吳筠
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
翰林
,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
白初因才氣為
玄宗
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
生活。
安史之亂
發生的第二年(
756
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
李璘
的
幕府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
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
夜郎
(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族
叔
當塗
縣令
李陽冰
,不久即病卒。
蘇軾
赤壁下,飄盪著蘇子的扁舟。被貶後的蘇子並未藉手中的筆無盡的訴說著不被認可的苦悶,恬淡的他只是借
了幾分酒力信口吟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句,也由此得出「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
臾」的人生哲理。若是他沒能恬淡處世,而是一味的排遣狹隘不能自拔之情,縱然文麗詞美也無法吟詠間成
為絕唱,更不會在嘆息間得出人生真諦。正是恬淡面對圍攻他誣陷他的政敵,使蘇子於駭浪波濤間得出人生
真諦。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來到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瀾不驚。我聽見遠去的吶喊穿越時空,激盪迴旋這
黃色的渾流。當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獵獵東風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點燃了兩
岸的蘆葦,濃黑的煙霧彌漫了整個天際,於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那是歷史的心跳與呼吸。
而今夜,我又來了,帶著朋友,駕著扁舟,抱著美酒。還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著細草微風的原野;還是千
年前的江水,流淌著亘古不變的憂愁。只是千年前那場著名的戰役,已找不到它的一絲一縷的痕跡。而我的
心,亦迷惘而空靈。
蘇軾(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
「
東坡居士
」
,世稱
「
蘇東坡
」
。漢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
蘇軾
是
蘇洵
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
1057
年(
嘉祐
二年),與弟
蘇轍
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
「
三
蘇
」
,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韓愈
,
柳宗元
,
歐陽修
,
王安石
,蘇軾,蘇洵,蘇轍,
曾鞏
)。史書記載蘇軾
「
身
長八尺三寸有餘,為人寬大如海
」
。蘇軾中
進士
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任職。
1080
年(元豐三年)因
「
烏台詩案
」
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
種田,故自號
「
東坡居士
」
,人稱
「
蘇東坡
」
。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
州、潁州、揚州、
定州
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
公。
B. 需要一些淡泊名利的議論文素材,誰能提供
淡泊
(1)引言
淡泊
淡泊於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2)事實論據
關麟征辭官隱居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於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蔣介石飛往台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其間蔣介石、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台灣任職,並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希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報11月錢鍾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居里夫婦視名利如浮雲
居里夫婦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他們生活儉朴,不求名利。各種勛章、獎章是榮譽的象徵,或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可居里夫婦視之如廢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里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後,寫了一封覆信:「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並請轉告,我對勛章沒有絲毫興趣,我只亟需一個實驗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
居里夫婦,重視事業,淡泊名利。
(3)理論論據
[理論論據]
不以譽喜,不以毀怒。
明.海瑞《令箴》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清.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漢書.揚雄傳》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蔡鍔集.序及按語》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棵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這《誡子書》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明.薛宣《讀書錄》
修身以寡慾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
明.薛宣《讀書錄》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宋.范促淹《岳陽樓記》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古今楹聯類篡》
欲寡則心自誠。
宋.程顥、程牙刷《二程全書.元豐已未》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蔡鍔《南寧寓廬聯》
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
《宋史.隱逸列傳》
凡是一無所求的,什麼都會有。
英國諺語如果你的欲求無究盡,那麼你的心事和擔憂也會無究盡。
[美] 富勒《至理名言》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非十二子》
貪欲之人,無有厭足。
弘一大師《修行法語》
貪材,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台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
[前蘇聯] 艾特到托夫《斷頭台》
C. 要勇於堅持自己喜歡的事高中作文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剛剛走進社會,生活尚無保障的年輕人做不到;在商海搏殺,被生意困擾的商人做不到;在工作崗位上為養家糊口拚命工作的老百姓也做不到;身負一官半職的各級各類領導就更不用說了。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如此瀟灑呢?我認為是活到一定境界,對自己的需求十分了解的人才會有此魄力。
有這么一個故事:兩個老朋友在公園里散步,一個是州長,一個是億萬富翁。州長向老朋友抱怨說他被政務攪得心煩意亂,經常失眠,並慨嘆當初要是他當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變,該有多好。而億萬富翁則向老朋友訴說金錢使他失去了自由,並對當年一個人坐在海邊看潮漲潮落、晚霞翻飛的愜意念念不忘。這時他們看到大哲學家羅爾帶著孫女在草地上放風箏的愉快場景,異口同聲道:「他們真幸福!」於是,州長和億萬富翁走上前求教羅爾:「幸福是如何獲得的?」羅爾看了看他們說:「做你喜歡做的事!」說完,又放起了他的風箏。
原來,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竟然是成功的階梯和內在動力;喜歡,也是幸福的源泉。有一次記者問愛因斯坦「你的成功是否是因為你的天賦」時,愛因斯坦風趣地說:「有天賦的人很多,而成功與否關鍵看你對從事的事業的熱愛與勤奮。」熱愛者,喜歡的另一種表達而已。你可能貧窮也可能富有,你可能平凡也可能偉大,你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而所有這些都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換句話說,不管你是腰纏萬貫還是勉強糊口,不管你是達官顯貴還是一介草民,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所做的是你所喜歡的,你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你就會體悟到其中的樂趣,從而不僅會使你走向成功,還會使你獲得幸福。
人生苦短,來去匆匆,我們要想在短暫的生命之旅中有意義地存活,就必須淡泊名利,忘卻世俗,腳踏實地地去做你喜歡做的事,為喜歡而活著。如果上班時間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那就八小時以外去做。你可以看書、運動、聽音樂、寫博客,甚至做家務,織毛衣,閑聊天,都可以作為一種消遣,只要你喜歡做,能按自己的心意而行,就可讓身心徹底的放鬆,有助於解除疲勞,有助於心情平靜而舒暢,從而體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快樂充實。做你想做的事,說你想說的話。不要隨波逐流、不要害怕吃苦、不要一味地去依賴他人的幫助或饋贈,而應當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真實地面對自己,尊重內心的感受,沖破世俗的羅網,沖破內心的矛盾,勇敢地做一次選擇,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有勇氣和魄力、有意識和毅力的人,才能從生活的沼澤地中走出來。只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才會改變現狀。
人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歡喝茶,有的人喜歡品酒;有的人喜歡蝸居,有的人喜歡旅遊;有的人喜歡當官,有的人喜歡當老百姓……每個人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性格習慣也會有所不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讓心放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讓身休息;而身心愉悅就不感覺累。譬如,你喜歡擁抱大自然,登山遠望時,你就會欣賞到大山的美景,就會聞到風中的花香;你喜歡聽音樂,在欣賞一段美妙的旋律時,你就會感受到音符躍動,就會領會到音韻的神奇,甚至陶醉在其中;你喜歡文學,但你讀到一篇能產生共鳴的文章時,你就會發現文字的美妙,就會試著用文字去抒發情感和心聲;喜歡養花,喜歡散步,喜歡下棋,喜歡打球,喜歡K歌……道理都是一樣的。
人活一世不容易,活出一個真我,讓自己活的更瀟灑,更自在,更快樂,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想清楚了嗎?
D. 議論文關於淡泊名利的,誰能提供
古人雲: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人一直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
「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里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只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一語道破天機。
淡泊名利是一種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種貪欲。當今社會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應當看到,今天的社會是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充溢著各種各樣炫人耳目的名利誘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淡泊名利者並非沒有。志遙教育在其博文中常常強調這一點,且身體力行,把榮譽給別人,快樂自然留心中。本人非常欽佩他的學識修養。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誰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為了使自己的事業有所建樹,可以說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夠富裕也能說是逐利。人活著,有誰敢說沒有追求過這兩個字呢?我認為「名利」主要是一個度的問題,只要不過,不貪,追逐一下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安於清貧的目的不是守貧,而是靜心。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為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哲學。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脫世俗的誘惑與困擾,實實在在的對待一切事物,豁達客觀的看待一切生活。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做到信仰至上。人生總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志向,必然就會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實思想,為之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慾望。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標准,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慾。只有樹立遠大的樂於奉獻的精神,才可能經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道德標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計得失,以淡泊的情懷書寫出高貴的人生。
淡泊於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事實論據
關麟征辭官隱居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於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蔣介石飛往台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其間蔣介石、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台灣任職,並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希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
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報11月錢鍾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居里夫婦視名利如浮雲
居里夫婦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他們生活儉朴,不求名利。
各種勛章、獎章是榮譽的象徵,或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可居里夫婦視之如廢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里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後,寫了一封覆信:「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並請轉告,我對勛章沒有絲毫興趣,我只亟需一個實驗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麼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居里夫婦,重視事業,淡泊名利。
理論論據
1、不以譽喜,不以毀怒。明.海瑞《令箴》
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
3、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揚雄傳》
4、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蔡鍔集.序及按語》
5、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棵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這《誡子書》
6、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明.薛宣《讀書錄》
7、修身以寡慾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8、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明.薛宣《讀書錄》
9、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10、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陽樓記》
11、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2、欲寡則心自誠。宋.程顥、程牙刷《二程全書.元豐已未》
1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14、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鍔《南寧寓廬聯》
15、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宋史.隱逸列傳》
16、凡是一無所求的,什麼都會有。英國諺語
17、不誘於譽,不恐於誹。《荀子.非十二子》
18、貪欲之人,無有厭足。弘一大師《修行法語》
材料:
在眾多兔姐妹中,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她愛大自然的美,尤其是皎潔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眼裡,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於是,諸神之王召見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個慷慨的決定:/
「萬物俱有所歸屬。從今以後,月亮歸屬於你,因為你賞月之才舉世無雙。」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綳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窯。
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唯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在她的眼裡,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她無窮的得失之患。
和人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於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她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淡泊之花常駐心頭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後,唯恐失去,不再有其極審美的慧心,失去了在賞月時的那些快感。白兔的因為患得所以患失,給予了我許多感慨。
每天,在我們心中都會開出鮮花朵朵,我想,其中那最美的一朵就是那多常駐我們內心的淡泊之花。
淡泊不易做到,但是人類思想的最高境界。記得《莊子》的語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技藝高超的木匠,皇上讓他打造一個木櫥並打算賞賜他許多錢財,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能發揮極致,而這位木匠則不然,他齋戒七天,並達到了無我之境,正是這種淡泊的心態,讓他創造了巔峰之作。
堯讓位於許由,許由說:鳥在大樹林里也是要一個鳥巢,老鼠在河邊喝水時也只是果腹而已,算了吧!也許這如許由說的:「名者,實之賓也。」只有當我們以己合天,擁有淡泊的心態,做到忘利,忘名,忘我時,,我們的潛能就會最大限度發揮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為名為利,忙碌奔走時,當名和利把我們的生活叫得亂七八糟時,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是為什麼而活。或許,真的是地位誠可貴,金錢價更高,,但是如果我們想獲得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樂,那麼二者皆可拋。
東晉末年,在那動盪不安的社會,在那追名逐利的社會,陶淵明居然會發出:「歸去來兮!」的感慨,是什麼讓他在動態中保持平衡,我想還是那顆淡泊的心。
生活在五彩繽紛的都市中,又一顆淡泊的心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擁有淡泊的心態,卻不是甘於墮落,不爭上游,如果這樣社會將止步不淺。
我想,那隻白兔最後的決定是對的,沒有了「名利」這塊石頭,他又可以享受賞月這一天倫之樂。其實淡泊是讓我們擺好名和利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既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讓名利代替了快樂。
紛紛擾擾的都市生活,那一片淡泊之花開得分外耀眼,我們從此不再為名利而變得忙碌不堪,我們也不再患得患失。因為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持一株淡泊之花,並讓那淡泊之花常駐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