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自利與利他話題作文

自利與利他話題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9 07:40:22

Ⅰ 大乘修行人如何平衡自利與利他的關系

估計在抄大乘修行人那裡沒有自利,利他的分野。
"大乘,並不深奧,就像一架大車,多乘載一些飲食、醫葯、棉被、衣服、鞋子、襪子,到有需要的地方,免費派發,這就叫大乘。~常觀世音師父

"請大家放生迴向烏克蘭,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以和為貴,減低沖突引起的傷亡,希望一切和平中解決。雖是共業,但大乘菩薩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慈悲普及天下蒼生,得福無量,謝謝大家!~常觀世音師父

Ⅱ 關於 利己與利他 的議論文 怎麼寫昂!!!!!!!!!!!要有 古今中外 事例的!!!沒有 也沒關系!

長期以來,利已與利他被視為經濟學中的兩個不同范疇,實質上利他是利己的一種表現形式,利他的本質仍為利己。生產力發展的低級階段側重於研究物質福利即物質上的利己,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側重於研究人們的精神幸福即精神上的利己。
經濟學中的利己與利他關系最早是在斯密的著作中體現的。斯密在他的倫理學名著《道德情操論》中,從人的「同情心」出發,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認為「同情心使得利他行為存在,是社會得以維系的基礎。斯密在他的經濟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經濟人的「利己」是積累財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究竟是利己推動了社會進步還是利他推動了社會進步,後人迷惑不解,引發了「斯密問題」。其實究其根本,問題的實質在於利己與利他是否矛盾,如果矛盾當然就會存在所謂的「斯密問題」,如果不矛盾那麼又該如何解釋利己與利他的關系。在斯密時代,雖然已出現了利己和利他這對術語,並引發了一些爭論,但對利他的冷淡卻並不弱化經濟人對經濟行為的解釋。繼斯密之後,西蒙和貝克爾對利他主義又進行了一些模型化的闡述,再加上近年來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利己與利他關系已成為經濟學不可迴避的問題。
利已和利他的關系通常被人們以經驗常識去判斷,並在倫理學和哲學層面上去認識,容易陷入形而上學的思辨之中。在現代經濟學中,說「經濟人是自私的」,僅僅是就使「偏好函數最大化」而言的。這里的「自利」超越了生物本性意義上的自私和利他,而獲得一種新的含義:人之所以「自利」,皆因為人被置身於一個各種資源都稀缺的社會中謀求生存。而對利他而言要區分兩個層面的「對他人福利的關心」。一方面是基於血親機制的行為,直接構成行為者的效用源泉。出於這種偏好機制的行為意味著,為了改善親朋好友的處境,自願放棄自己的部分財富和資源,且他人處境的改善本身就會給你帶來某種收益。另一層面是基於互惠機制的弱利他主義行為,可以把它定義為:個人雖然暫時犧牲了某些資源,但通過強化自己的未來適應性,卻收到間接的長期回報,且這一回報大於其直接付出的代價。這樣,自利這一概念仍然可以很好地表達包含利他偏好的「私人偏好」,刻畫出它們共同的本質。在他的效用函數中,當把利他行為納入經濟人模式時,排除了那些不能給行為者本人帶來明顯的個人利益的利他主義情形,也就是排除了純粹利他、純粹利己的形式,給利他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而利他的程度要視個人的偏好而定。總之,利他與利己共處於效用函數這個屋檐下,而至於是利己多一些還是利他多一些要視個人的偏好而定。浙江大學的張旭昆教授認為,利他動機對於分析純粹的經濟現象可能沒有多大用處,尤其是在分析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的時候,利他動機可以被抽象掉。蒲勇健則用人與人之間的互補性來解釋利他行為。他認為,當人口密度較低時,由於資源的稀缺性不明顯,人與人之間的互補性占據了主要地位,容易產生利他行為;而當人口密度較高時,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明顯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性占據了主要地位,容易產生利己行為,也就是資源的稀缺性程度與利他行為的頻度之間是負相關的。浙江大學的葉航認為自私或自利並不是經濟學內在邏輯不可缺少的前提,既然經濟學假設人的行為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無需界定偏好的性質是否具有利己性或利他性,只要這些偏好能滿足完備性、自返性、傳遞性和連續性假定,就可以完成對經濟學的分析。

利己
1、按照利己實現的途徑可以劃分為直接利己和間接利己。直接利己是指經濟活動主體在交易中面對面不通過第三者交易實現的,經濟交易主體各自獲得所需的物質利益,實現了物質上的利己,如斯密筆下的經濟人。間接利己是指並不是一步就能實現利己目的,當利己目的不能通過直接途徑實現,必須通過採取非利己的表現形式如利他來完成,但最終的目的仍是要實現利己。一種情況為,經濟主體在交易活動中,甲方不能在當時獲得物質的全部利益,把局部利益讓渡出去,做出了局部利他行為,如在簽訂合同時,對合同條款利益的讓渡,使乙方暫時在利益上占據優勢,但甲預期會在將來與乙有更多的合作,利益的讓渡是排擠競爭對手的一種策略,那麼這種利己被稱為未來利己。另一種情況為,經濟主體在非交易活動中,甲方做出了利益上的完全讓渡,做出了全部利他行為,如慈善捐獻,物質利益的讓渡無論在現在還是在將來都沒有收獲任何物質上的回報,收取的是精神上的雙重利己:一方面是自我愉悅的獲得;另一方面是社會輿論的贊揚等外部效應,為未來物質上利己的獲取奠定了一條玫瑰色之路。雖然楊春學力主經濟學的最終目標應為促進人類的物質福利,而不是直接滿足人內在的精神需要,並說因為「經濟人假說並不是低估這種精神需要的重要性才將其目光主要集中在物質福利方面,而是經濟學的目標就在此!……經濟學,除了為人內心生活的發展創造一個外部的物質條件之外,應該別無所求。即使是從理論上來說,那也應該是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目標!」但是當精神的利己已經具有物質上的利已的色彩,我們就不能把精神上的利己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外。西斯蒙第就曾經說過高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精神幸福,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物質福利。
2、按照利己的受益主體可以劃分為個人利己和集體利己。具體又可以按照「利他」主體進行劃分。第一,當利他受益人主體是個人時,表現為:(甲)利己——(甲)利他(乙利己)——(甲)利己。這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經濟活動的模式,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甲收獲的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利己,結果是社會進步。第二,當利他的受益人主體是國家、集體時,在社會主義國家進一步表現為(單個人)利己——(整體)公利——(所有人)利己,單個人的利益寓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中,個人利益的實現要以整體利益實現為前提,所以,在實現利已的同時,為整體的公利做出了貢獻,實現了這種意義的「利他」,整體再把公利通過國家職能造福所有人,實現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環,推動社會進步。這一理論被筆者稱為「甲乙理論」。當我們談到個人利已的時候,就難免會談到損人利己這種個人利己。在經濟活動中,損人利已的情況應該是個案、偶然,因為市場經濟活動是一個連續過程,個別的損人利己情況不是市場的穩態行為,市場也不會給一個人永遠的投機機會,損人利己情況一定會中止在沒有配合者的情況下,正如一個人一般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一樣。利己要想真正的存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須符合市場規則,同時形成利他暈輪效應,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被社會所接受。損人利己在市場經濟中是短壽的,但我們必須承認它是存在的,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市場的正常運行。
3、按利己的實現結果可以劃分為物質上的利己和精神上的利己。當利己行動已經完成之後,經濟主體將會盤點自己的行為果實。在通常情況下,尤其是當市場還主要是一個物質利益交換的市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將會收獲物質上的利已,這是社會得以維續的必要條件。但部分人會做出物質利益的讓渡,收獲短暫的精神利己,如剛才所談到的為取得未來利益而作出的暫時利益讓渡。但通常情況下,經濟主體主觀上都會趨向於追求物質利己和精神利己兼收並蓄,這是經濟交易活動中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一個經濟主體,僅僅實現了物質利己,會使自己的效用實現了最大化,對別人(除直接與其交易者外)沒有任何效用的影響,沒有效用的增加,也沒有效用的損失,不會有關於自身形象的擴散效應;同理,僅僅實現了精神上的利己,對自已的物質利益是一個損失(雖然是暫時的),也沒有達到最優,所以二者都不是一個理性經濟主體的最優選擇。只有在預期物質利己實現之後,同時對自身形象有了一個正的效應,收獲了精神上的利己,才更利於未來物質利益的獲取。這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許多企業千方百計要與知名企業合作,一方面可以保證有雄厚的物質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這個企業的地位與形象。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德·道金斯曾經說過:「一旦當我們以審視的目光看待生物這些明顯的利他行為時,我們就會發現在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出於自私的偽裝。」這只是交易中的經濟主體的行為。當然在生活中、非市場行為中同樣也存在精神上的利己,但這種利己無論在境界上還是在起點上都要遠遠高於物質上的利己。雖然這種精神上的利己被更多地限定在道德領域,但無論是來自於道德領域精神上的利己還是經濟領域中的精神上的利己都會相應地推動一種進步,這也許是經濟人理論即使是遭受了眾多詰難也無法被抹殺的重要原因。總之,人的衣食住行用每一環節都決定了人不得不具有自然屬性,追求物質上的利己是必然、是主流;而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有追求精神上的利己這種需求,雖然對單個經濟主體而言,追求精神上的利己只是諸多行為中的一個偶然,但匯合整個社會群體的偶然行為,會使社會總是善大於惡,進步多於倒退。
4、按利己的目的性可以劃分為主觀利己和客觀利己。主觀與客觀的劃分往往與主動和被動相關。主觀利己是指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主動尋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經濟人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在經濟活動發生前或正在發生中尋找可能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行為,而且這種主動搜尋的動機體現了強烈的執著性,這一點也正是經濟人的魅力所在。正是經濟人這種對利益的執著追求創造了經濟生活中許多奇跡,使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各個國家私營經濟產生的巨大生命力與生產力都要歸功於此。哈耶克就曾經說過:在過去的一百年中,經濟理論每一重要的進展都是對主觀主義進一步應用的結果。如果說主觀利己是交易雙方得以合作的前提的話,客觀利己則是在當期經濟活動結束後,來自於交易方或社會給予的不在意料之內的利己,如經過一次合作之後,發現對方可以繼續長期合作。所以客觀利己是指在經濟主體意料之外的利己,不是經濟主體主觀搜尋的利己結果,但這種利己的取得要依賴於經濟主體前期行為的績效。但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主觀利己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它激發了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使經濟主體能夠在即使是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結出果實,在創造生產力方面體現出了巨大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許多經濟主體在利益方面失去了理性,追求的是自身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背後卻是社會成本最大化、收益最小化。所以,我們對經濟人的利己行為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5、按利己的表現形式可以劃分為作為手段的利己和作為動機的利已。作為手段的利己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做出了經濟利益的讓渡,沒有或只是局部實現了利己行為,但是通過這一行為,在將來獲得了較大的利己,在前期所讓渡的利己體現了作為手段的目的。作為動機的利己是指沒有任何中間策略,直接從經濟活動中獲取收益的行為。前者體現了經濟人的理性與高瞻遠矚性,後者盡管具有一定的理性,卻是小作坊式的思維模式,不能成為經濟生活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

利他
1、利他的劃分。關於利他的劃分,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浙江大學張旭昆教授認為,利他行為包括四個維度:純度、程度、廣度和頻度。從純度考慮,利他行為分為軟利他和硬利他。前者主要是指在利他行為背後隱藏了希望日後回報的動機,其根本出發點仍是利已主義,包括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以及一些經濟中的互惠關系。後者是指行為者並不指望從受惠者的回報中取得滿足,只是單純從利他行為本身獲得滿足,是純粹的利他主義。從程度考慮,「硬」利他行為又可以分為有限的硬利他行為和無限的硬利他行為。前者是指利他行為是有限的和適度的,也就是經濟主體在實施利他行為時,所付出的利益損失必須在一定限度之內,不可能做到自身利益的完全讓渡,即這種行為服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後者主要存在於非經濟領域,指一些人為了他人可以犧牲個人的一切,並且他的行為服從邊際效用遞增規律。利他行為的廣度取決於人的認同感的范圍和對象,主要是指每個人認同的范圍和對象往往有一個認同感最強的核心,然後隨著范圍的逐步擴大,認同感逐步遞減。利他行為的頻度主要是指利他行為是偶爾為之還是經常為之。浙江大學的葉航提到利他行為共有三種表現形式:親緣利他、互惠利他和純粹利他。親緣利他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是指有血緣的生物個體為自己的親屬做出的某種犧牲,不含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又被稱為「硬核的利他」。但是生物學的研究表明,所有生命體的行為看上去好像總在設法使某一目標函數最大化,與經濟學所包含的內在邏輯相當一致。互惠利他是指沒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為了回報而相互提供幫助,類似於某種期權式的投資,又被稱為「軟核的利他」。由於施惠與回報存在著時間差,使得這種期權式的投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要存在於一種較為長期的重復博弈中,而且還要求形成某種識別機制,以便抑制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傾向。純粹利他是指沒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在主觀上不追求任何物質回報的情況下採取的利他行為。對於這種利他的存在,葉航運用博弈論給予了模型化的解釋。在生存條件極其惡劣、選擇壓力特別巨大的環境中,個體間的合作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不合作即意味著死亡使得純粹利他的存在成為可能。
2、利他的本質。對照前面關於利己的闡述,我們就會發現,軟利他行為和硬利他行為仍擺脫不了利己的本質。軟利他行為之所以被飾以「軟」字,關鍵在於它要求一定的回報,體現了利己特徵,並且更多地體現在物質上的利己。硬利他行為似乎披有純粹利他的外衣,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它實際上收獲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利己。所以,無論賦予了軟、硬作為修飾,這種從純度上劃分的利他行為仍不過是利己類型中的一種。從程度劃分的有限與無限的硬利他,它們的道德含義要遠遠大於它們的經濟含義。有限的硬利他是把部分經濟利益直接轉移給對方,似乎自身一無所獲,其實獲得的是間接利己和作為手段的利己,這種形式很具有隱蔽性,也是目前最受歡迎、最為普遍的一種行為。無限的硬利他行為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如果從物質利益上來講,行為人的物質利益是無限地讓出,但是在整個行為中他並不是一無所獲,在他的價值天平上,他認為精神上的獲得要大於物質上的付出,所以他從自身行為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利己。總之,無論利他是從何種角度來劃分,利他只不過是利己的一種變形,從本質上講仍歸屬於利己。當然在這里,我們把利他歸屬於利己,並不是否認利他存在的必要,利他之所以長期獨立於利己而存在,關鍵在於它在維系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方面功不可沒,為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而不是動盪的環境,推動了經濟主體擺脫動物追求「物質本能」的進程,進化到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同時,由於經濟主體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所有行為必須寓於整個社會體系當中,既然存在群體,勢必要提倡公平,而利他在促進公平方面推動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利已和利他的關系
1、存在的條件。利己與利他是一對歷史范疇。在原始的氏族公社階段,自然條件惡劣,使得生存成為人們的根本需求,氏族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利益就是氏族的利益,不存在具體的利已與利他。當氏族逐漸增多,出現氏族間的競爭時,氏族自身的利己趨勢較為明顯。當然也不排除當面對共同的自然問題的時候,出現合作,有利他趨勢。總之,當利己出現之後,利他就一直在醞釀中等待時機出現。當商品經濟和私有制出現後,利己像一個終於找到土壤的種子一樣肆虐瘋長、遍地開花。可見,從經濟發展史上來看,利己與利他的分裂首先要源於資源稀缺,資源相對於人口來說稀缺,而在生產力發展的低級階段,對物質的追求又是人的第一表現,導致競爭出現,利己與利他開始涇渭分明。物質上的利己占據主導,個別的物質上的利他則來源於富人的偶爾仁慈恩賜,獲得些許好名聲。客觀上講,當採取利己策略時,意味著自身的缺乏,因為缺少,所以想佔有,故才有「利己」傾向。既然利已是由稀缺產生的,要想消除利己必然要從短缺走向富盈,也就是要從稀缺時的效用最大化轉向富盈時的效用遞減趨於零。這一點是同生產力的解釋相吻合的。當生產力處於低級階段時,物質的稀缺性促使人們產生效用「飢渴」,利己傾向嚴重凸現。利他則是利己走出貧窮的一個概率很高的選項。當人們處於生產力的高級階段,對物質的渴望已經開始下降。這一方面可以解釋富人們的慈善行為,當然這也解釋了當存在貧富差距時,即存在物質多寡的對比時,物質豐富者從利己中做出局部利他的一種行為。那麼當物質財富的佔有者消除對立狀態時,則利己將會削弱。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那裡人的物質方面的屬性利己在生產力發展到較高階段時逐漸萎縮,人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利他將占據統治地位。人在面臨利己和利他選擇時,必須要衡量物質和道德的雙重砝碼。如果利他所放棄的利己成本要遠遠大於利己的效應,則會選擇利己。當利他所放棄的利己成本遠遠小於利己或不足以與利已相抗衡時,則會選擇利他,而局部地犧牲利己的部分物質利益。從利己走向利他,對個人而言是物質利益的損失,對整體而言,確是公眾利益的增進,這一步的跨越是一個時空與道德的雙重跨越。
2.目的與手段。無論是從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看,還是從斯密的描述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利己是第一要務。只要人有生存的需要,就必須要為自己的衣食住行打算,這就叫生存,生存的每一個細節都將滲透著利己的傾向。當然我們不排除在個別時候、個別問題上存在利他行為,但畢竟是偶然為之,不可能是一個人不吃不喝的終生行為,經濟人的利己是自然屬性,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絕的。利己是目的、是根本;利他是利己的一個手段、工具。原因在於對於一個人來說,選擇利己還是利他都是他自己的抉擇,選擇利已與利他都是他的需要,後者徒具使他人受益的表現形式,利他實現之後,這個人本身收獲的是一種滿足感或對未來回報的一種預期,終極目標是要實現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利己(這在後面將要詳細闡述)。所以,在市場經濟中,當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發展但資源仍處於稀缺時,利已與利他的沖突開始緩解,而且利己的表象開始隱蔽,利他開始出現強勁的勢頭。可以預見,當生產力發展到高級階段時,人的物質需要得到極大滿足之後,自然屬性的功能開始遞減,社會屬性的功能開始上升,利己將逐漸衰弱,但永遠不會消失,正如恩格斯那句名言「人來源於動物的事實已經決定了人永久不可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於擺脫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在於獸性與人性的差異程度。」
3、利他是利己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斯密等人的眼中,利己與利他是相互對立的,利己的經濟人採取了利他行為,對於自身必定是利益的一種缺損。其實這也正是斯密及其後繼者的謬誤所在,他們把利己與利他放在不同的層面卻試圖要解決同一問題,這勢必會引發「斯密悖論」。他們把利己行為限定在了經濟領域,把利他行為限定在道德范圍,這二者的范圍決定了二者在利益上是對立的關系。其實,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內,利己與利他並不存在利益上的對立與此消彼長。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的所有經濟行為,道德色彩只不過是聰明的經濟人為自己經濟行為鍍上了一層保護色,這層保護色下面仍然深藏著利己的動機,甚至是更大的利己動機。所以說,利他寓於利己是在經濟現象面前我們不能否認的客觀現實。利他的本質仍然是利己,利他是利己的一種表現形式。那麼盡管利己與利他在經濟生活中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仍然要把它們作為獨立不同的經濟術語來分析,原因在於二者的關系在不同時期側重點不同,這恰好揭示了生產力的發展。

Ⅲ 佛教的主要思想及社會影響

佛教的主要思想有兩種一種是世間法,什麼是世間法,國王 大臣 長者 善良的人版 富貴的人 貧窮權的人 還有比如音樂 美術 仁義禮德 國家法律 人民 社會風俗 還有金錢財福 智慧財福等等。
出世間法。指離開這些世間上的東西 並在尊崇世間法不破壞世間法的條件下 進行修行 通過刻苦的修行 找到生命的生存在意義 生活 死亡意義 超越存在及存在本身 達到身心安逸 永離一切苦。得到真的快樂。(佛教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這些展開的)

Ⅳ 我們老師讓寫一篇以「自利與利他」為話題的議論文,還要有觀點+論據+論證,400字左右

這個很好寫,抓住重點,而這個重點就是現實生活中常發生的,把自已放生活專中,看看自已屬不足之處,有沒有從曾經傷害人變成幫助他人.有沒有從自私變成大肚,從小到大每件事都是真實的論據,不需要華麗言詞,很真實的去寫

Ⅳ 請以「自利與利他」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自利與利他,自利表面意思是自私自利,自己的利益,其實也不盡然,有倒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說首先要自利,然後才能利他,利他的首要條件是,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有實力才能幫別人,有實力幫下別人是可以的,

Ⅵ 以「自利與利他」話題作文

危機與機遇共存時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主任施羅伊斯教授認為:金融危機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將削弱各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財力和政治意願。另一方面,金融危機讓全球投資者關注那些有長期增長前景的投資領域,如新能源領域。金融危機讓人們更加關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為提高能效意味著降低成本。同時,她還認為,金融危機為中國加大對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機會。「近年來,中國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要想在未來更具競爭力,能源利用率還需進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需加大投資力度促進經濟增長,而投資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業既有利於當下經濟發展,同時也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非常有利。」多向解讀一危機與機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面對危機,我們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們更應該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蘊藏著的發展機遇。抓住了這一機遇,就可能在未來的世界浪潮中占據重要地位。適用話題勇氣危機與機遇辯證看待危機多向解讀二對於這次金融危機,我們可以這樣思考:這次金融風暴是怎樣產生的?危機它的危害有多嚴重?它將持繼多久?它除了對金融業產生危害外,還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通過這樣的追問,我們就能從它的表面現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從而採用應對的措施!適用話題問聯系表象與本質多向解讀三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的人談「金」色變,以為世界經濟將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響是肯定有的,但我們更要有面對危機的心態。有的人悲觀失望、只看到消極影響,於是驚慌失措;有的人樂觀,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因而鎮靜自若。不同心態必將決定不同的命運,人如此,國家亦如此!適用話題積極面對悲觀與樂觀態度決定命運多向解讀四面對危機,我們只能一籌莫展,毫無辦法?肯定不能,我們要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自己的潛能,運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把危機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這場危機中安然無恙。適用話題智慧潛能給我一雙慧眼多向解讀五這是一場全球性經濟危機,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過危機,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團結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聞,受害的不僅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誠團結,才能達到共贏。適用話題團結合作共贏利己與利他 □煮文島作文 來源:

Ⅶ 求一篇以『自利與利他』為題的600字作文

當梁惠王興沖沖地問遠道而來的孟軻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時,孟軻的兜頭一盆冷水「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可算是中國比較早的探討「自利與利他」的文字了。可惜老夫子雖然雄辯,有生之年竟沒有看到哪一個君王願意施行他的主張;而同時代的楊朱的一句赤裸裸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雖為人所詬病,卻也成了歷史的長河中時時興波作浪的一股暗流。
其實自利是天性,利他是德行。二者需合二為一,人生方能和諧,社會方能安定發展。
看這世界,只求自利,不顧利他者有之。這其實是不要德行,而一味膨脹天性,嚴重者竟為獸性。為一己之私利,在民則蠅營狗苟乃至作姦犯科;在官則荼毒生靈,為惡人間。「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國產的有殷紂王隋煬帝之流,國外的有死去的希特勒和被審判的薩達姆之類。尤為好笑的是,主持審判薩達姆的一直以世界道德價值核心自詡的美國竟不顧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在歷時八年之後仍然拒簽《京都議定書》,逃避承擔保護世界環境的責任,不知道近來的天災警鍾是不是讓同樣不知「利他」的老美們有所醒悟;而雖知「自利」卻不知自省不知「利他」的東部鄰國頻頻 「拜鬼」,更讓人為他們是否會重蹈覆轍再釀人禍而憂慮。
回顧歷史,不許自利,只許利他者也有之。這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只講德行,卻滅絕天性和人性。以此為世治國者,更是不知鬧出了多少人間慘劇和鬧劇。十年浩劫,講 「興無滅資」,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於是十億人民集體「狠斗私字一閃念」。這其實是 「滅人慾存天理」的超強現代版,搞得人人談私色變,談利色變,搞得我華夏兒女「自利」自是不能,「利他」更成神話。逆人心施政,歷史必然倒行!中華民族錯過了絕佳的發展自強的十年,真是民族的慘痛教訓,民族的大「悲劇」大「失利」!追憶歷史,讓人痛心;而細細想來,其背後的少數操縱者推波助瀾者恰恰也還是包藏著一顆被「自利」熏得變了形變了味的病態之心,又豈不讓人為這「自利」二字深思?
追昔引人深思,撫今令人欣慰。君不見,近三十年來我國政府頻出利國利民佳策,百姓得到實惠,民族獲得發展。而近年來我國堅定地承擔了作為大國的責任,無論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不惜自己吃虧,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幫助東南亞各國穩定貨幣,還是在各國遇到災難急需援助時,我們的義不容辭鼎力相助,都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大國之風——克己而利他;而在利他的同時,我們也贏得了更多的國際聲譽。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古話在今天應該還有其現實意義。因為無論於國於己,「發展才是硬道理」。不過在發展自我的同時,還是應該先想一想這自利行為是不是兼能利他,是不是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否則不小心被這「利」字「割」傷了自己,可就不僅僅是沒什麼利可圖的問題了。

Ⅷ 自利與利他話題作文寫什麼題目

大氣來一點的:
「天下為公自」,自己搜索一下出處,然後按照這個論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辯證一點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主要論述人人和我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注重先後的順序;

馬屁一點的:
「和諧社會的精神」 主要從利他引申出和諧社會,論述利他等於自利,只有這樣才是和諧社會。

Ⅸ 自利與利他的作文(800)

自利還是利他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別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懸著「制怒」的警言,這說明中國的古人們對發怒的危害性早有認識。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謝絕了僕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話不投機動輒發火,這是一種沒有涵養的表現。火氣太大的人,應該像林則除那樣,要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注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否則既傷害他人又傷害自己。
中國古代的中醫,對於「怒」有著精闢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皆由氣而生,氣和怒是兩個孿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發。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怒傷肝」這些常識早巳被人們所熟知。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生氣、盛怒而身亡者。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許多怒氣大都來自貪欲與私心,鄰里之間的爭吵,馬路上的爭吵無非為了一點小利,或受了一點小損害。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一般人感到生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忍耐;
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

Ⅹ 以自利與利他為話題作文

主要突出自利與他利對比
看你要選擇什麼文體了

閱讀全文

與自利與利他話題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